名作欣赏:《嘉兴运河遗产记游》(一)
《嘉兴运河遗产记游》是《运河文艺》夏季刋.选豋的美文,此美文为大运河学者晓柯所撰写,是扬州文联大运河采风浙江行的记游之一。本文介绍了嘉兴长虹桥、文生修道院、落帆亭、嘉兴三塔、嘉兴天主教堂、月河老街和位于海宁长安镇的长安三闸的前世今生,从历史、科技、农耕、交通、文艺、宗教、民俗等多角度加以解读,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大运河嘉兴运河段遗产是活着的、流动的人类文化遗产,这是一篇教科书级的嘉兴运河遗产记游。
从这篇记游中,你可看到:这条流淌千年的历史长河,见证了嘉兴的繁荣与发展,确立了嘉兴 “左杭右苏”“南北通衢”的运河古城地位。自百尺渎与越水道的开凿起,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嘉兴段运河至今依然保持畅通,并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实属活着的、流动的人类文化遗产。
晓柯,本名姜师立,扬州市文联主席、扬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副秘书长。曾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专职副主任、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及运河文化研究工作,对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大运河文化及文化带建设等有深入研究。出版《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及发展》《京杭大运河遗产监测技术与应用》《中国大运河百问》《中国大运河遗产》《中国大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扬州》《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活在大运河》《运河王朝》《传奇中国:大运河》《中国大运河旅游》等专著。
附:嘉兴运河遗产记游作者:晓柯扬州市文联大运河采风浙江行的第一站就来到了嘉兴。嘉兴是江南运河自江苏进入浙江的第一座城市,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北起苏州与嘉兴交界处,南至杭州。我们采风团分别游览了嘉兴长虹桥、文生修道院、落帆亭、嘉兴三塔、嘉兴天主教堂、月河老街和位于海宁长安镇的长安三闸。
据事先攻略,历史上的嘉兴运河开挖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尺渎”。唐以前,运河不称运河,而叫淘、渎、渠、道等。百尺渎就是春秋时期沟通吴越两国的人工渠道,它从苏州起挖,穿越吴江,到达嘉兴,然后直达钱塘江,成为嘉兴运河的前身。吴越争霸时,两国军队就是循着这条水道,在一个叫槜李的地方摆开了战场。嘉兴运河古镇石门镇的来历,就是源于这里有座石门,传说是吴越两国的边界,垒石为门,而后成为一座古镇。但今天吴越两地的边界却不是石门镇,是大运河嘉兴段的王江泾镇,这里有座古桥,就位于与嘉兴与苏州的交界处,它就是长虹桥。
一、长虹卧波
中国大运河是巨型的建筑群,大运河上有无数座桥梁,其中的长虹桥是大运河沿线众多桥梁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体现了古代中国桥梁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卓越水平。从苏州开车来到嘉兴,第一站就是嘉兴秀州区的王江泾镇,长虹桥就坐落在这里。
迎接我们的嘉兴市秀州区文联干根华主席介绍道,在我国,有4座长虹桥,分别是嘉兴长虹桥、云南长虹桥、北京长虹桥、台湾长虹桥。而大运河上的唯一一座长虹桥就在嘉兴。横跨江南运河上的长虹桥,是嘉兴市最大的石拱桥,在嘉兴市郊区王江泾镇一里街东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再修,太平天国时桥栏石损毁,光绪六年(1880)修复。
从停车场往运河走,不一会儿,一座巨型三孔实腹石拱大桥就浮现在我们眼前,远远地看过去,长虹桥气势宏伟,造型如长虹卧波,真的形似长虹。桥全长为70多米,桥面宽5米左右,东西桥阶斜长为30米,各有台阶57级,用长条石砌置。桥拱三孔,是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法的半圆形石拱。干主席介绍说,主孔净跨16.2米,拱矢高10.7米;东西两边孔净跨9.3米,拱矢高7.2米,可以方便船只通过。我们看到,长虹桥保存得很好。桥两坡用平整的长条石砌成,桥栏也是长条石,用石凿的榫卯联接,朝里侧凿成可供人休憩的弧形。桥边孔两侧有两副对联:一面为“劝世入善,愿天作福”,另一面为“千秋水庆,万古长龄”;中孔楹联一面为“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另一面为“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
据介绍,天气晴明时,登桥远眺,北面的吴江盛泽,南面的嘉兴北门外隐隐可见。古人有诗句:“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因为天气有点阴,我们站在桥顶往南北看去,并不能像古人一样看到远处的吴江盛泽镇,但见两边川流不息的船队纷至沓来,好一幅运河航运图。
陪同的干主席向我们介绍了长虹桥建造的历史,这里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中后期,嘉兴苏州塘一带丝绸业发达,做生意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没有桥梁,人们只能依靠摆渡。传说当年一位名叫陈复古的道士“坐观3年、化缘万金”,终于筹集到足够的银子筑桥。历经10年打磨,一道飞虹横跨运河两岸。因为桥洞够宽够高,从此有了船只过往长虹桥“过桥不落篷(帆)”的说法。
据说,当年用的是“堆土法”造桥。桥造得多高,石头就堆得多高。考虑到小船无法承受石头重量,聪明的古人想出了“石头载船”的办法——将石头绑在船身两侧,利用水的浮力及拉纤的方式运输不计其数的石头。由于船只大多从西面桥洞过往,因此那里曾经有条“纤道”。
走下长虹桥,我的目光被一排黄色的建筑所吸引,这是紧贴着河沿建起来的一座寺院,太刺眼了。这组建筑贴近大运河边,肯定在缓冲区范围内,不知道这样的建筑是哪个部门审批的,对大运河遗产的景观风貌影响真的很大。
看到这样不协调的事,我不禁想到大运河申遗时,在长虹桥畔流传着一位守桥老人的感人故事。老人叫叶桂林,无论春夏秋冬,天寒地热,他每天都露宿运河边,厮守着长虹桥,一守就是20多年,从未间断。20多年来,他主动在桥墩上绑上防撞的轮胎、绳索,义务指挥船队通过桥下,从不向任何人索要报酬。在许多人眼里他有点傻,有点怪,也有点可爱。
原来,叶桂林妻子早早去世了,这一意外的打击让他成为一个怪人,整天在镇上失神地走着。后来就守在长虹桥边,哪里都不去,谁也请不走他。从那时起,大桥仿佛就成了他的妻子。守桥的日子十分单调、枯燥,平时他基本不讲话。不过,每当有船队经过时,他都会大声地喊着,指挥船队。行船的人大老远就会听到他的声音。
当地村民时常给他送点饭菜、泡面,有时也有好心人给他点零花钱。年复一年,人和桥凝固成一尊人桥合一的雕塑。守桥老人的故事,在民间不断流传。
2012年10月28日上午10时左右,叶桂林像往常一样,打算给桥墩缠缆绳,不料发生意外,落到水里,等人们找来救援队救援时已找不到他。四天后,守桥老人的尸体被打捞上来,许多人禁不住失声痛哭。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我再次来到长虹桥,不由得想起了守桥老人——叶桂林。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网址:名作欣赏:《嘉兴运河遗产记游》(一) http://c.mxgxt.com/news/view/21227
相关内容
名作欣赏:《嘉兴运河遗产记游》(一)青海举办 “镜游青海”摄影作品欣赏活动
河北定兴:文化名家校园宣讲 非遗京绣薪火传承
运河文化说丨郦波:诗意里的运河四“yun”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看布雕画里的“华家口夯土险工”
嘉兴,勾勒金庸一生的底色
文化遗产日|去宛平剧院感受“非遗戏韵·游园会”
文化名人谈文化 | 单霁翔:河蜿蜒大地成“人”,人赓续文明如河
吉林白山: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探索振兴新途径
观魔术表演 逛非遗大集 2024河南·宝丰魔术大会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