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关系”是自由还是放纵?从萨特与波伏娃谈起

发布时间:2024-12-16 08:59

近日,旅日博主郭宇公布了跟OR伴侣becky的分手信,引起一些围观。所谓OR,是英文“open relationship”的缩写,意思是“开放式关系”,也就是两人在维持伴侣关系的同时,也允许对方与其他人交往、发生性关系,是一种“新潮”“前卫”的相处形式。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开放式关系”,跟一些明星、名人在婚姻名存实亡之后,为维护形象保留婚姻外壳但实际上各玩各的又不一样。“开放式关系”里的双方,自称是爱着对方的,只是给对方以自由,并不是因为不爱对方才放任对方乱来。

根据郭宇的描述来看,他深爱着对方,并且在经济上也有满足对方的能力,既给房子住,每个月还给很高额度的生活费,但双方仍时不时发生冲突。

萨特与波伏娃的开放式关系

其实,历史上有过被描述“完美”的OR典范,就是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法国左翼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与左翼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关系。

在通常的叙事中,萨特与波伏娃保持着相爱,同时双方也自由寻找着情人,并且互不嫉妒,堪称OR的典范。但实际上他们两人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

波伏娃生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中,最初对眼睛有残疾、其貌不扬的萨特并不满意,但在萨特的死缠烂打下,1924年,21岁的波伏娃与24岁的萨特建立恋爱关系。

很快,萨特觉得新鲜感耗尽,于是他以“自己是作家,需要新鲜感和刺激,需要一些其他的偶然的爱情”为理由,向波伏娃提出建立“开放式关系”,具体内容是双方仍然爱着彼此,但给予对方完全的性自由,彼此之间不得嫉妒。

虽然波伏娃与萨特达成了协议,但是这件事是萨特主动提出,波伏娃被动接受的,并不是波伏娃的愿望。后来,萨特和波伏娃各自找了一些情人,波伏娃甚至男女通吃,看似各自自在,实则波伏娃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萨特寻花问柳的回应和报复,因为她听到萨特炫耀自己的新欢时,并未按照协议“不嫉妒”,而是常常醋意大发。

萨特甚至看上了波伏娃的女学生和情人奥尔加,用PUA的手段迫使波伏娃同意叫上奥尔加“三人行”,并且由波伏娃去说服奥尔加。此后,波伏娃还为萨特拉过多次皮条。但波伏娃不觉得幸福和愉悦,不久后,她承认自己无法不嫉妒,决定不再与萨特发生关系,只做精神伴侣,此时是1934年,即使是“你情我不愿”的开放式关系,两人也只保持了十年。

此后,萨特和波伏娃确实保持着灵魂知己的关系,但是1946年萨特成名后,很快在灵魂上也背叛了波伏娃。他把自己的成名作《存在与虚无》献给在美国找的新情人。波伏娃对萨特彻底绝望了,恰在此时,一个“普信男”纳尔逊走进了她的生活,俘获了她的芳心。

纳尔逊并非文学圈的圈内人,他风度翩翩,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男人,却爱上了并不传统的波伏娃。纳尔逊并不接受新潮的“开放式婚姻”,也像普通的男人一样,会因为爱侣与其他男人的暧昧而吃醋,但他让波伏娃体验到了稳定的感情,这种安全感对一般人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对于在与萨特的恋情中心情犹如坐过山车的波伏娃来说却弥足珍贵,让波伏娃感到真正的幸福,与萨特的开放式关系恍如一梦,波伏娃不顾一切地想要嫁给纳尔逊。

但是,这时的波伏娃已经出版了《第二性》的第一卷,成为“先驱”,如果结婚,她的人设就会崩塌,而萨特跟她共同建立的“开放式关系”的神话也会崩塌。萨特自然知道他跟波伏娃之间的爱情已经所剩无几,但是为了名利,他劝波伏娃不要破坏来之不易的人设,并且,他告诉波伏娃,如果结婚,就无从获得刺激来继续《第二性》的写作。

波伏娃被说服了,她狠心地拒绝了纳尔逊,继续跟萨特做灵魂伴侣,在写作上互相促进。但是,她心里真正渴望在一起的男人是纳尔逊。萨特死后,波伏娃写下了“他的死使我们分离,但我的死并不会让我们重逢”这样决绝的话。波伏娃死后,虽然与萨特合葬,但手上戴着的是纳尔逊送给她的廉价戒指,很清晰地显示了她的心迹。

在萨特与波伏娃的“开放式关系”中,波伏娃的幸福时光实际上不长,她在很大程度上被萨特塑造了,然后被迫沿着萨特为自己设计的剧本走下去,虽然她赢得了名利,但那部分是因为恰好碰到了左翼思潮风起云涌的特殊年代,她失去的是完满婚姻和普通女人的幸福。

可见,连萨特与波伏娃的OR神话,最终也走向破灭,一般人的OR想要成功和长久,自然更是难上加难,这主要是因为OR这种机制违背人性。

个人自由与共同体

我们都知道,人有追求自由的天性,同时,人也有追求安全感的天性,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一个人自由选择的次数越多,为这些选择担负的责任就越大,许多人没有勇气和心力担负太大的责任,需要将一部分归属给社会共同体,而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体就是“家庭”,再往上还有宗族、乡土、国家、世界等等。

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在追求自由之外,人们也会将归属感匀进不同层级的社会共同体,在多重角色中确定自己的人生和目标,从而安心地生活。

人类的天性是复杂的,简单粗暴地以单个因素来替代整个人性,要不就是认识不足,要不就是在使用话术达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在感情方面,既希望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乃至多多益善;也希望对伴侣保持排他性的独占,希望获得伴侣的忠诚,达成内心的平静和稳定,在灵魂深处得到安全感。

征服欲和安全感,这两者都是人性,由于大脑发育的不同,一般来说,男性更向往前者,女性更需要后者,所以,两人要长久相处,往往需要婚姻这样的契约,来约束人类的征服欲,满足人类的安全感。OR夸张地迎合了一部分人性而违背了另一部分人性,所以并不是人性的解放,反而是对人性的扭曲,很多情况下,还会成为渣男渣女玩弄对方的借口。

到这里为止,说的仅是OR对当事人双方的影响。实际上,如果OR成为主流,整个社会都可能解体。

OR关系因为无法维持其稳定,所以难以形成家庭。如果OR成为社会的主流相处模式,那么就在实际上瓦解了家庭,而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基石。

自古以来,人们建立比家庭更复杂的社会组织,往往是需要模仿成类似于家庭的血缘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拟亲”。比如部落首领通过联姻来组建部落联盟、县令对老百姓自称“父母官”、欧洲封建贵族与骑士宣誓以父子相待、基督徒将耶和华视为世人的“父”并将教友视为“弟兄”、儒教宣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来达到“泛爱众而亲仁”,都是明证。

社会共同体无论是大是小、性质如何,都经常要借用家庭的伦理和情感来维系自身的稳固,如果消除了家庭的概念,那么各层级的社会共同体将会失去情感支撑而逐个崩塌,整个社会将会演变成没有共同体的原子化社会。

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人们没有起码的互信,既不会有合作的能力,还会热衷于互害,是极其可怕的丛林状态。所以,家庭伦理弥足珍贵,家庭的磨练,能够让人具有组建社会组织的能力。

最后想强调的一点是,是否选择OR可能是个人自由,但肯定违反社会公认的道德,至于在公众舆论场将OR道德化、高端化、潮流化,那就是对社会道德的攻击。

很多时候,人们把自由和放纵混为一谈,OR也不例外。真正的“自由”,在自由选择之后是需要负责的;只要自由不要责任,那就不叫自由,只叫放纵。放纵的人群,无法组建需要责任感的共同体。一个社会如果鼓励的是放纵,终将反噬自身、走向毁灭。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彭治宇

网址:“开放式关系”是自由还是放纵?从萨特与波伏娃谈起 http://c.mxgxt.com/news/view/214476

相关内容

从自由到放纵:揭开明星们的私密生活与独特风格
【明星档案】90后歌手莉萨•阿尔扎玛索娃
小S和老公是开放性关系…
海淀鸡娃自媒体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于让你痛苦的关系,「放弃」也许是种更好的选择
萌娃亲子综艺“过山车”式发展,重新回归后热度是否依旧?
《星球大战:亡命之徒》开发者访谈:打造理想的「开放星系」
莎拉波娃展现自信裸照引发关注,体育明星的私人生活再成焦点
【中亚研究】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会成为竞争对手吗?
名人的感人爱情故事.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