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型偶像的制造:没有黄昏,而是正午

发布时间:2024-12-16 09:31

文|金何 

我的记忆回到初中操场上,那里正在举行一个表彰大会。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坐在侧前方的一个男生,他是全校的名人,千年老大,真正的学霸。

在学生心里,他就是全能和完美的,学校也乐意把他树立为学生的榜样。我们以他为荣,学习他的方式,模仿他的习惯,甚至刻意让自己的状态和他的相同,我们都想让自己的影子和他契合。

就是这样“完美”的一个人,后来突然退学消失的无影无踪,矗立在心间的榜样猝然折断,我有点不能接受。

培根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有那么多。因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

学霸——学校为学生树立起来的榜样,就是我们在事实上见到的。至于我们见不到的那一面,我们一无所知。每个学生时代不是学霸的人,曾经都活在榜样的笼罩下。

时光回溯到千年之前,摩西带领犹太人要走出埃及,埃及法老王非但不准,还加倍苦待他们,摩西开始灰心,但神屡次申言所许,坚固其心,先后以十个空前绝后的神迹降服法老,使他容以色列民离去。

上帝赢了。他不但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出了埃及,还让他们彻底拜服在自己脚下。从此,不知道有多少人把基督装在心里,开始了以父之名的生活。幸好,一切宗教属性都是向善的,但你若相信上帝,则必然要活在其投射的影子下,否则你就不是合格的。

直到尼采上帝死了的一声惊天动地呐喊之后,人们才悄悄探出脑袋,慢慢走出上帝制造的这片阴影,发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坚冰被砸,一切势不可挡,由西方文明主导的世俗文明,成了近现代社会的主流和中坚。

偶像的制造,不再仅仅是上帝一个人的专利。人们不再把偶像供奉在天上,而是把偶像放到现实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解读偶像成功的因素,把他当作自我成长的学习榜样。

大众传媒时代,媒体整天狂热吹捧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奇迹般一夜致富的“成功”事件,卡耐基成功学、李嘉诚成功秘诀、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十五条财富准则……不管你是何种态度,这些偶像属性的信息就环绕在周围。

批判理论家洛文塔尔把这类偶像归结为“生产偶像”,他们来源于生产性的生活领域,如工商业领域。他们所体现的是一种个人奋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他们证明了一种“机会向每个人开放”、“社会底层的人可以个人奋斗爬到上层”的心理,发挥着“教育典范”的社会作用。

“拜成功人士教”应运而生。虽然他们没有共同的纲领,也不会举行什么例会,但目标出奇一致。一般这类人都是以商业领域或者互联网领域的成功人士为榜样。毋庸置疑,他们对偶像的爱,超过了有宗教信仰的人。

不妨看看这类人的生活:办公室里、家里都贴满了他们的头像以及励志格言,时间百分之九十以上用在网络和研究股票上,工作日时永远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员工,休息日时如果不是加班,则一定“转战”股票交易大厅“站岗”,特别难得的休闲时光是这样安排的--边喝可乐边读盖茨等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其它励志书籍,或者大嚼薯片,以大无畏的精神把薯片当作困难和敌人一般的吞下去,同时默念他的座右铭,“不成功,勿宁死!”当恋爱长跑几年的女友或明或暗的提出结婚要求时,他可能不屑一顾极了,“大丈夫生而未立,何以家为?他们的全部生活,绝对就是偶像阴影下的私人订制。

这只是“拜成功人士教”冰山一角的缩影,在他们心里,不再向往天堂,而是向往世俗的美好,自己一定能够以成功人士为榜样,实现心中所想。这些原本平凡然而不安于平凡的男人们,精神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他们成了正常的“精神病人”。他们的初衷是正确的,只是在洗脑式的宣传下,丢弃了平常心,忘记了在成功面前除了努力、机遇,还有命运的无常。

怀疑一切、解构正统、信仰消亡、英雄没落。伴随着精神追求的消失,生产型社会转型到了消费社会,这或许是娱乐型偶像制造的绝佳外部土壤。这不是偶像的黄昏,而是偶像的正午。

于是,我爱XXX,我要为XXX割腕等疯狂的声音此起彼伏。与前者不同的是,他们不汲取偶像的力量,也不想让自己变成偶像本身,他们只是把全身心都委身于偶像的阴影下,在他们的意识里,活在偶像的阴影下才是真实和安全的。

心理学指出,人们很本能地倾向于将自己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而这些群组只是存在着极小、毫无无意义、甚至完全是人为的差异,目的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种属于这个世界的感觉。一旦将自己划归于某个特定的群体,他们就会显示出极大的忠诚。对于支持该群体观点的人,他们会鼎力支持,同时对“局外者”加以歧视,尤其是属于竞争对手阵营的“局外者”。作为社会生物,我们在社会上倾向于将人们分为“我们和他们”。我们的大脑很容易进入这种人为的区别状态。

这和宗教教徒的心理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些极度痴迷者胜于宗教信仰者。上帝都会忍不住询问明星们:你是用什么法子,让粉丝死心塌地的?!

其实上帝不知道,粉丝们不仅对偶像有极大的精神投入,而且还有一系列的经济投入。由粉丝的明星情结所牵动,早已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反过来说,偶像明星,也是为了利益而被批量制造出来的。在利益面前,偶像明星乐意见到更多人活在自己阴影的“庇佑”下。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公正,且为了自己的幸福甘愿活在偶像的阴影下的。当上帝知道真相后,会不会大喊Oh My God呢?

天上的上帝已死,地上的“上帝”活了。只是世界如昨,阴影未变。

网址:娱乐型偶像的制造:没有黄昏,而是正午 http://c.mxgxt.com/news/view/214825

相关内容

偶像的黄昏:如何再造一个王一博,没人知道
黄子韬似乎真的对这个造型情有独钟,这是你的秃头偶像吗?
《偶像练习生》:用韩国流行文化的套路制造国产偶像?
宋亚轩《偶像的黄昏》solo舞台 英文rap苏麻了
从《偶像练习生》到《创造营》,男团进入娱乐圈一定走红吗?
从吴亦凡到蔡徐坤,看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比起打歌舞台,内娱偶像更缺专属制作人
全能型偶像团体叱咤韩国乐坛.doc
“制造”虚拟偶像 ——基于粉丝与虚拟偶像互动关系的考察
《创造101》背后的偶像养成机制:开启“粉丝权力”新时代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