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试镜失败的年轻人
原创 周宏亮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 收录于话题#进击职人156个
“
- 职 业 故 事 -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世界上没有一种艺术,是可以轻轻松松就速成的。那种抱着“赚快钱”和“出名”等功利性目的走上舞台的年轻人,很遗憾,大多数都会像大浪淘沙一样被这个僧多粥少、“前浪拍后浪”的行业所抛弃。
”
-1-
在戏剧系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都对“试镜”这个词不陌生。所谓试镜,指的是剧组招募和选拔演员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让有意参演的表演爱好者在镜头前或者舞台上表演某个片段,导演从而判断他或者她是否适合于演出某部剧作中的某个角色。
我在美国学戏剧的时候,系里每个月都要组织排演一出“大戏”。
所谓大戏,指的是全本戏(相对于折子戏而言),意思就是一个剧本从头演到尾。这种全本戏的时长普遍都是90分钟以上,出场人物众多且人物关系复杂。我们系的“大戏”演出,是面向社会、进行商演售票的,因此为了最好的表演效果和艺术品质,选角组通常都会通过试镜的方式,公开招募演员,拓宽“人才池”,从而优中选优,最终选出一个最适合剧本角色的人。
我以前就知道很多年轻人心里都有一个“演员梦”,但是等自己做了选角评委以后,才知道演员这一行的竞争之激烈,居然到了如此的地步。竞争激烈,也就意味着大部分试镜的人,都是“重在参与”的炮灰。成功的人总是相似的:艺术修养高、形象气质佳、人品态度好。而失败的人却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缺点与不足。
在这些“失败的”试镜者中,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人叫做帕梅拉。
2020年春,我们排演的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公开招募演员。试镜者帕梅拉是一个小麦色皮肤的拉丁裔女生,身材曼妙窈窕,两个又黑又密的假睫毛,像扑棱着翅膀的蛾子,在她的眼前飞来飞去。
还没上台,帕梅拉就在候场区咋咋呼呼的。她掏出一个手机,外放声音看视频,看到兴头上,就像一个坏掉的闹钟一样咯咯咯地笑个不停。坐我旁边的选角导演丹尼尔用力地咳了一声,企图委婉地提醒她注意一下剧场的纪律,没想到她笑得更大声。
我打算起身,严肃地向她声明,请保持安静,否则就直接从剧场走出去。可是丹尼尔用眼神制止了我,他转身同负责协调现场秩序的工作人员说了几句话,让工作人员把帕梅拉的候场序号提前到下一个,让她早点演完早点走。
得到指示以后,工作人员心领神会地把帕梅拉的候场序号排到了最前。听到“到你了”这三个字,帕梅拉一脸不情愿地抬头,然后把手机随便塞进了牛仔裤的口袋里。她三步并作两步地上了台,高跟鞋把舞台的木板地面踩得咚咚响。
其实对于我们台下的选角评委而言,帕梅拉还没上台,就已经失败了。她刚才在候场区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负面的印象。
演员,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精神的职业。在舞台上的表演,除非独角戏,都需要演员同其他演员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帕梅拉在台下外放声音看视频,是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现。一个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怎么可能在表演的过程中懂得“接戏”?怎么会懂得感受对手演员的情绪波动呢?
说实话,帕梅拉在台上表演的时候,我都没有仔细看,其他的评委也是心不在焉。毫无悬念,帕梅拉的试镜,第一轮就被淘汰了。因为试镜不仅仅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过程。其实,当演员走进剧场的那一刻,选角组对于他/她的审核,就已经开始了。
帕梅拉下台的时候,我们例行公事地对她说:“感谢你今天来试镜,如果选中了,之后会联系你。”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如果你没有接到电话,那就说明你不适合,被淘汰了。当面拒绝人的话,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很难说出口的。一般听话的人,只要情商不是太低,都能理解这句话里的意思,然后微笑着转身离开,给彼此一个台阶下。
没想到帕梅拉上了台以后,就下不来台了。她听到我们婉拒的回复以后,脸色大变,非常不满地在台上质问我们,为什么把她淘汰了,她到底哪里不够好。
丹尼尔铁青着脸,看得出他想发火,却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当场发作。我便试图打破僵局、语气尽量亲切地对帕梅拉说:“看得出你是一个很有表达欲望的人,在台上也很敢说,不会怯场和紧张。但是,不好意思,我先喝口水。”我低头,打开保温杯,喝了一口水。那口水,在我嘴巴里转了半天才吞下去。
趁着喝水的当儿,丹尼尔接过了话茬,帮我解了围。丹尼尔说:“但是,我们这次就是一个小成本的校园戏剧,就是小打小闹的,其他的演员和工作人员的水平都只有一般,你太优秀了,一个人的光芒盖过了其他所有人。说实话,我个人觉得,你在这部剧里施展不开你的才华。你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我已经记在本子上了。如果以后有合适的机会,我会联系你的。”
听到这句话,帕梅拉对着我们捏着嗓子说了一句“随你们的便!”半推半就地走下了舞台。下台之前,她还对着头顶的聚光灯翻了一个教科书级的白眼。
-2-
试镜中,还有一种“演员”让人很受不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都非常自然和得体,但是一上台表演,立马就变得“拿腔拿调”。
马克就是这样的一个试镜者,他的外形条件很好,长得英姿挺拔,笑起来满口的大白牙,像极了牙膏广告里满面春风精神爽的模特。试镜那天,他还没说话,单单是站在舞台的灯光下,整个人的气场就出来了。演员的四大基本功,讲究的是“声台行表”。演员的身体和形态,是表演艺术塑造人物角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以英姿挺拔的人,试镜的时候总是占优势的。
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马克自我介绍的时候,还是落落大方、谈吐得体。可是一到说台词的时候,就好像变了一个人。我记得他当时选择的独白来自尤金·奥尼尔的代表作《天边外》。他饰演的角色名叫罗伯特,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的乡村青年,出生在内陆的农村,却渴望远方的大海,最终因为所谓的爱情,被迫放弃了远方的理想,留在了家乡。
这个角色的内心始终处于矛盾和纠结中,充满内蕴的张力。可马克说独白台词的时候,情绪过度饱满,始终提着口气,他把嗓音提高了八度,似乎以为声音越大、越能体现他的演技和水平。整个演出,几乎是在极其做作的呐喊声中完成的。这让我们在座的所有评委,都非常失望。
丹尼尔让他“换一个演法”,马克听到以后,整个人在台上都是懵的。他说他不知道其他的演法该怎么演。在马克的认知范围里,一个梦想破灭的人,对于生活,就是充满了愤懑和不甘心。在塑造角色的时候,他在舞台上就是要表达角色的这种愤懑和不开心。
然后几位评委就和马克反复沟通,他好像都没有听懂我们的意思,整个人都不在状态,回答问题也没有命中关键。但考虑到马克的形象气质的确很出众,我们当时想着,这样的人才也是难得,就同意给他第二次机会。
遗憾地是,他的第二次表演还是不自然,眼神飘忽不定,小动作过多。看得出来,他很想展示自己的“实力”,可是他的每一句台词,都跳脱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用力过猛。表演的“不真实”,是他的致命伤。
在试镜的时候,我们判断一个试镜者是否具备演员的基本修养,有着很多的指标和要素,专业术语称之为“七力四感”。所谓的七力,指的是演员应该具备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感受力、思考力、适应力和表现力。“四感”,指的是,表演的真实感、形象感、幽默感和节奏感。
演员要对自己的表演有信念,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要传达出一种真实感,人物的言行举止必须逻辑自洽、必须符合剧本中世界观的设定,让观众觉得舞台上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可是马克那种拿腔拿调、用力过猛的姿态,传达出来的,恰恰是一种虚假感。因为现实生活中,一个正常人不太可能用那样夸张的神态和语气,去表达自己的愤懑和不甘心。
看到我们几个评委摇头的摇头,叹气的叹气,马克就笑哈哈地露出了他的满口白牙,谦虚地问我们:能不能再给他第三次机会,我很愿意再试一次。丹尼尔对他说:“你可以不用试了,通过刚才那两段表演,我们对你已经有了基础的了解。”
可是马克不甘心,他倔强地说:“基础的了解还不够的,我觉得你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我,我觉得,哦,不!我相信我就是最适合剧本里这个角色的演员,我希望你们能相信我。”
当他说出那番话的时候,我都有点恍惚了。不知道台上说话的是试镜者马克,还是他所扮演的角色,奥尼尔《天边外》那个梦想破灭又拒绝接受现实的青年罗伯特。
-3-
还有一种“演员”,在试镜的过程中很常见。他们态度端正且认真,一上台就说自己为了这个角色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功夫,反复表述自己对于表演艺术和舞台的热爱。可是他们的演技实力和艺术修养根本看不出丝毫努力过的痕迹。
有一个试镜者,他说为了这次机会准备了一星期,可一上台连台词都记不住,让人感觉他就是临时从街上误闯误撞、不小心走进剧场的路人,然后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顺便试了一个镜。
这些态度很好,实力很差的“演员”们,有着类似的背景故事和所谓的“心路历程”。他们都表示自己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没有任何表演经验,但是“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表演”。这些人,组成了试镜人群中面目模糊的“大多数”,他们的表演最大的问题就是刻板化、程序化和脸谱化。
比如说,一说到表演“寒冷的感觉”,就知道往手掌哈气、原地跺脚;一说到表演“等人的场景”,就知道低头看手表和东张西望。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一点点的新意。
表演,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需要与众不同的灵感和创造力。这种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独特感受的表演,不能说它是完全错误的,但至少是不够高级的。
杰森,就是这样一个不够高级的“资深的表演爱好者”。他试镜的时候,完全就是在背诵课文。看得出,他费了一番功夫去背台词,但也只是把台词说出来,缺乏感情,像一个报幕的机器人,因此显得不真实且死板。
我在台下耐着性子听他把台词念完,本想着让他赶紧下台,早点结束。可没想到他上了台,就舍不得走了。杰森瞪着一双深邃幽蓝的眼睛,乐哈哈地说他还准备了第二段独白,还说自己在家练习了几十遍。
杰森都说练习了几十遍了,如果再把他请下去,好像显得我们这些评委有点不够意思,不近人情。但是我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想了一下,还是提醒他“之前的表演缺乏感情,生硬冰冷,希望下一段表演他可以展露一下对于情绪的表达与掌控”。
“是需要我表现情绪的波动吗?”杰森双手抱胸,皱着眉毛想了一会儿,然后临时起意、决定给我们表演一个哭丧的戏。他说他的“演技很专业,准备时间都不需要,可以做到说笑就笑、说哭就哭,不像有的演员,哭戏都要点眼药水”。
然后最尴尬的场面出现了,杰森突然跪倒在地上,涕泪横流,嘴巴里喊着:“你怎么就这么死了啊,我好伤心,我真的好伤心。我的眼泪不停地流,这些眼泪都是为你而流的。”
当时我们坐在台下的几个选角评委,面面相觑,尴尬癌都要发作了。丹尼尔咳嗽了两声,礼貌地打断了杰森在台上的表演。他对杰森说:“你的伤心,为什么要通过你的嘴巴说出来呢?你不能通过你的表演,让我们感受到吗?还有,在生活中,如果你去参加朋友的葬礼,你作为一个成年男性,你会这样跪在地上哭吗?你扪心自问一下,刚才的表演,你自己的也不信吧。”
“可是不哭的话,怎么表现我的伤心情绪呢?”杰森一脸不解地问我们。
-4-
杰森不能理解的是:现实的生活,很多场景下,我们的伤心,是流不出眼泪的。
比方说,多少失业的“打工人”,徘徊在深夜的街头,为了自己的时运不济而伤心。可是多少人会选择通过跪地痛哭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呢?在真实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选择暴饮暴食,用塞满嘴巴的食物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我们可能会哈哈大笑、故意摆出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用表面的轻松来掩饰内心的沉重。我们还可能在公交车站的路灯下心发呆,头脑一片空白,任凭回家的一趟趟公交车来了又走、走了又来。
表演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实感。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心情难受的时候,有一万种表达和发泄的方式。跪地痛哭,仅仅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发生概率非常低的一种。那种动不动就痛哭流涕的表演,因为缺乏生活的烟火气,从而显得做作、不真实。
很多初学表演的人,或者戏剧影视的业余爱好者,对于表演有一个误解,那就是“能哭出来”,就是演技好的证明。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哭,是一个人类生理机制的自然反应。情到深处自然浓,当我们的情绪达到一个临界点,控制不住的时候,泪腺会自然而然地分泌泪水。
所以说,哭,是因为先有内心的情绪波澜,由内而外的生理反应,而不是说“我觉得我应该哭”,所以人为地让自己哭出来,这是违背表演和生理规律的。
我和杰森解释了很久,他还是一脸似懂非懂的表情,他始终无法理解自己之前那两段表演的核心失误在哪里。他除了反复表态,跟我们台下的选角评委说他是如何如何的热爱表演之外,再也说不出任何的新意。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杰森说,他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试镜机会,他从小就有一个当演员的梦想。
可是看了杰森的表演,以及很多个像他那样千人一面的“演员”,我也忍不住发出感慨: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都渴望上台来表演呢?有的人明明是没有任何准备,有的人是缺乏灵性和创造力,有的人扭扭捏捏,上台自我介绍都不好意思,还有的人是扭捏作态,装模作样的,在舞台上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笑话,且不自知。
试镜开始前的自我介绍,很多人一上台,就喜欢说“我是演员某某某”,可真的让我们心服口服的人,少之又少。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成熟表演技巧和经验,且体现出作为一个演员该具备的自我修养和艺术水准的人,我才会打心底地认同他/她,说上一句“你是演员”。至于那些明明没有演技,却自认为是演员的人,在激烈的试镜中最终沦为了庞大的分母和被淘汰的大多数。
后来,我同参与选角评审的几位朋友交流了很久。大家都说,现在想当演员的人多了去了,每次只要招募演员的公告一出来,就会收到大量的应征电话和信息。
这些年,我也接触到很多“热爱艺术”的朋友,人们选择性地以为:“写作和表演,是门槛最低的两种艺术形式”。低到随便什么人,都能来露两手,然后分一杯羹。
在流传广泛的观念里,写作和表演是可以“自学成才和无师自通”的,不像钢琴,油画和芭蕾,这些需要“硬功夫”的艺术形式。这种观念其实是错误的,表演,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需要长年累月的练习、观察、揣摩和反思。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世界上没有一种艺术,是可以轻轻松松就速成的。那种抱着“赚快钱”和“出名”等功利性目的走上舞台的年轻人,很遗憾,大多数都会像大浪淘沙一样被这个僧多粥少、“前浪拍后浪”的行业所抛弃。
就好像在一次讲座中,我曾经听一位百老汇的表演老师所说的那样:演员上台以前,一定想清楚,今天上台,你究竟是为何而演,你究竟是为何而来?
原标题:《那些试镜失败的年轻人》
阅读原文
网址:那些试镜失败的年轻人 http://c.mxgxt.com/news/view/217180
相关内容
Emma Stone与她101次的试镜失败整形后失败明星(整形失败明星有哪些)
演员试镜奇葩经历:赵丽颖试镜数次均失败,张学友吃20盘意面
盘点那些戒烟成功或失败的明星
林行:“年轻不是失败的理由!”
试镜失败的明星,聂远输给黄晓明,蓝盈莹曾与刘亦菲竞争同一角色
试镜造句
胜出试镜N套路?
名人失败后走向成功的故事
专访亨利·卡维尔:有过失败的试镜经历,这次成功了就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