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深圳的“网红”吗?
不是深圳湾地铁站那种网红打卡点,也不是排队3小时,吃饭10分钟的网红美食,更不是那些在购物中心不断摆Pose的网红街拍,而是真正的“网红”。
所谓的“网红”,并非是伴随着互联网而生的红人。它更应该是指那些,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了社会和时代的人。因为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特征,每个年轻人的青春岁月,都有追随的时代代言人。尽管美好的人和物都会远去,但总有人不会被忘记。
在深圳40年的风云变幻中,你也许不知道,有这样一些人,也曾名噪一时。他们或是拓荒者的引领者,或是深漂的精神偶像,或是一个群体的写照。他们可能有的人,并不具备马化腾任正非王石这批深圳企业家的影响力,但从他们身上我们却能看到属于哪个时代的特征。
深圳“首任网红”
深圳改革开放的开山炮由蛇口打响,深圳的第一个“网红”自然也是从蛇口诞生。
袁庚,广东省宝安县大鹏人(现大鹏镇水坝村),土生土长的深圳本地人。当时过了花甲之年的袁庚,受命创办了蛇口工业区。在之后的30年里,他在蛇口的所言所行早已超出了一个“网红”的影响。
大多人记住他,是因为他提出了那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在当时如春雷般滚过中国大地,振聋发聩。
实际上,最初这句口号还有后半句——“顾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但因争议,最终并没有呈现。
1992年,袁庚又率先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标语牌在蛇口竖起,成为“时代网红”。
▲最早的巨幅标语就是蓝底白字
而让全国人民记住袁庚的,是1988年被永载史册的"蛇口风波"。当时,三位著名的青年教育专家与70多名蛇口青年围绕着特区与淘金者展开了激辩——“我们来深圳,为什么不能赚钱? ”
隔天,专家们就把这次会谈材料上报给中央和有关单位,说蛇口青年“有明显的错误言论”。后来在媒体的推动下,这场风波由南至北的发酵,《人民日报》也发表长文《“蛇口风波”答问录》,并开辟专栏展开讨论。
在这次事件中,袁庚提出了不许以言治罪,并表示他非常赞赏伏尔泰的那句“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后来,袁庚的这番话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向前走,莫回头”。深圳最早的“网红”袁庚在这片土地上撒满种子,终将孕育出更多伟大的传奇。
夜空不寂寞
“在这样深的夜里.....”
当每个夜晚,这样温和柔美的女声从广播里传出来的时候,你就会深深的感受到,深圳的夜空并不寂寞。
1992年,江西女孩胡晓梅来深圳打工。她最后自荐成为深圳电台主持人。她主持的节目名,叫《夜空不寂寞》。此后15年,这个节目一直保持着深圳最高收听纪录,被誉为“中国南方广播奇迹”。
从某种意义上讲,她就是深圳第一个“女网红”。那时候,每天晚上10点的深圳,有两百万人打开收音机,守着深圳电台FM971,等待着这样的声线在夜空响起——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夜空不寂寞》,我是胡晓梅,我愿意倾听您所遇到的情感困惑……”
背井离乡、感情受挫、孤独、失败……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故事,在胡晓梅与深漂者的交流电波中,成为生活的特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乡音、不同领域的他们,在胡晓梅的夜空下,各自吐露心中的秘密,诉说自己的情感危机。
尽管悲欢不能相通,胡晓梅仍然尽自己所能去剖析每个人的境遇。她毫不留情大骂骗打工妹的渣男,一针见血指出少女的懵懂无知,犀利地揭露人性的虚伪。
有一次,一个厂妹讲诉一个已婚的男主管对自己很照顾,让胡晓梅分析,胡晓梅直言:“你别告诉我你是白痴啊,连这个都不懂?”,“你得到了照顾,你知道他要什么?他要你的身体,你要付出身体的代价”。
从1992年到2007年,胡晓梅在15年里听了数以万计的人间故事,有人骂她,有人拥簇她。在那个互联网尚未崛起的时代,她成为人们感情寄托的窗口。
她的声音,亦成为一代打工者的心灵解药。
时代变迁,深圳每天都有人到来与离去,而孤独和寂寞,却是永恒的课题。今天,很多年轻人都不认识胡晓梅,但都仰望过同一片寂寞的夜空。
“抛弃论”网民
21世纪,互联网大潮正式涌入深圳。在那个只有论坛和聊天室的年代,深圳的第一个“网红博主”诞生了。
也许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也认不出他的模样,但你可能看过他写的文章。
2002年11月16日,网友“我为伊狂”按下鼠标,分别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一篇长达1.8万字的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
这篇文章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将很多深圳人不便言明的“潜话题”炸出了海面,发出了深圳面临衰落的“盛世危言”:
深圳被抛弃了。
这个“我为伊狂”正是28岁的呙中校,一个深圳证券公司的普通员工。
“从前,我曾设想过出名的种种可能,但从未想到过这种‘暴发户’式的一夜成名。”呙中校这样形容他的“奇遇”。
呙中校可能连自己也不会想到,大学还不会“上网冲浪”的他,竟然可以利用网络时代的到来,收集资料,发表观点,更重要的是,网络让呙中校这样的普通白领也可以成为“网红”。
随后,《深圳,你被谁抛弃》在民间和网络迅速走红,凭借着“耸人听闻”的强烈色彩,在媒体的推动下,深圳的命运和未来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全国关注,连政府官员开会的时候都在谈论它。
时任深圳市市长的于幼军也在看了两三遍后称“很有感触”,并于03年初与作者进行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交流。
后来有媒体在报道中这样写道:“一位市长因为一篇网文与一个普通网友进行一场面对面的对话,畅谈一座城市的今天与未来,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这是“一场注定要写入深圳历史的对话”。
深圳没有被抛弃,更不可能被抛弃。
今天,深圳正在用“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对当年轰动全网的“抛弃论”双重打脸。但我们不可否认,爱之深,责之切。当年的“盛世危言”其实是一种政治文明的进步,是深圳携带着思考在前进。
更重要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通过网络,实现了呙中校一样的“暴发户式”的一夜出名。
最火的富土康质检员
“大家好,我是富土康3号流水线质检员张全蛋,英文名叫Micheal Jack,法文名Hlodie Jaqueline……”
2014年,一个拿着锤子,穿着富士康工服,操着一口蹩脚乡村英文和塑料普通话的“流水线工人”张全蛋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他一本正经地吐槽汽车行业黑幕、产品质量安全,时不时跟2号流水线上的赵铁柱抬杠,鄙视为钱跟赵铁柱在一起的李小花。
严格意义上讲,“张全蛋”的扮演者赖宇恒并不是深圳人,而是阳江人,而且他也是在广州读的大学,只是后来入职了深圳的公司。
但是,“张全蛋”这个角色,却是代表着深圳的网红。
在“张全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从山寨的“富土康”里走出来的没颜值、没背景、工资不高的工人形象。他的生活写照,是一群在一线城市里乏味谋生的人。这种接近普通群众的人设,给以观众极大的共鸣和亲切感。同时,他那故作“劣质”的演技,和隐藏社会现实的自嘲,也带来一种快餐文化的新潮流。
这种带着强烈现实社会的“快餐文化”,其实也是深圳乃至中国年轻人如今备受青睐的亚文化符号。
深圳的那些明星们
既然说到“网红”,就不得不提明星了。
今年粉圈里最热闹的事情,无异于是周杰伦粉丝和蔡徐坤粉丝的“坤伦大战”了。最后,连人民日报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这不是代际冲突,更无关价值观锻炼,而是一场联合致敬,寻找深处的寄托。”
当然,90%以上的路人并不知道,蔡徐坤是一个在深圳南山读初中的“深圳人”。
当然除了蔡徐坤,深圳也走出了像易建联、李云迪、汤唯、周笔畅、刘惜君、赖美云等在自己圈内小有名气的文体明星。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来深圳打拼的陈楚生,当时想唱歌的他,为了“活下来”就在老乡刚开业的快餐厅打工,不要工钱,包吃住,切肉、送餐、收账,什么活都干。
后来,陈楚生看到一则琴行吉他班招生的广告。他鼓起勇气找老板要300块报名。到了面试时,吉他老师听完陈楚生弹琴后大吃一惊,把300元还给他,并想“挖”他过来。没多久,陈楚生开始商业演出。
后来,陈楚生在深圳认识了唐磊(后来唱了《丁香花》)并且一起跑酒吧驻唱,每晚要跑两三家,每家唱30到40分钟,每场拿80到100元。几年后,陈楚生的《有没有人告诉你》火遍大江南北。这首歌就是在写深圳:
“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的霓虹.....看不见雪的冬天不夜的城市,我听见有人欢呼有人在哭泣。”
▲陈楚生刚到深圳打的第一份工,当庆发餐厅外卖员
﹏
﹏
﹏
﹏
生于深圳,成长于深圳;批评深圳,贡献于深圳。尽管时过境迁,传奇总会谢幕。但圳长相信,城市是有记忆的,因为我们不曾忘记。
在城市与人的彼此成就中,有人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有人不经意间点燃别人的希望,有人推动了城市的历史进展。
英才辈出,各领风骚。无论是像袁庚、吴南生、骆锦星等城市改革的探索先锋,还是代表深商精神的明星企业家任正非、马明哲、马化腾,或是不同时空的“网红”,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深圳。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今天这样的大时代里,在这座屡屡诞生奇迹的深圳,不管是攀登者还是中国机长,不管是企业家还是上班族,我们都可以成为时代里,那些闪闪发光的“网红”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