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行业若要持续保持生命力,必然离不开创新与迭代,电影市场也不例外。纵观新中国成立的70年,也是电影市场探索、成长、迭代的时期,无论是编剧、导演、演员等内容制作层面,还是资本、宣发以及院线、票务平台等中下游环节,均在不断升级,不仅进一步提升各环节的专业度与工业化,也为整个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使中国电影市场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剧:供不应求 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编剧在整个电影产业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上世纪90年代末,王长田、王中军等人“下海”创办了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民营影视公司,电影市场开始走向繁荣,导演、演员的收入率先开始上涨,编剧的收入也随之上扬。尤其是2007年以后,大量的资本涌入影视市场,编剧的市场需求也开始变得旺盛,编剧行业的规模化和经纪化初见端倪。
但优质人才的稀缺依然是编剧行业永恒的难题,据艺恩数据发布的《中国编剧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当下编剧行业的从业人数超过14万人,但一年中仅有3%的编剧能够有作品得以落地播出。
有人认为,如果将影视创作比作建一栋楼房的话,出品人是业主,制片人是承建方,编剧就是建筑设计师。对于“内容为王”的影视产业而言,如果缺乏动人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再先进的科技和特效、再知名的演员和导演,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为了奖励优秀剧本、扶持青年编剧人才,自2008年起,国家电影局就委托北京电影学院等高等院校实施剧本鼓励机制,创立“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2016年开始,计划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扩大入选人数,增加后续扶持孵化环节,将活动扩充为“青年编剧扶持计划”。从往届“青年编剧扶持计划”中脱颖而出的剧本来看,已经有《旺扎的雨靴》、《海街少年》等多部影片走出国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青年编剧扶持计划”也将迎来第十届。
此外,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征集、香蕉影业新编剧圆梦计划等由知名高校、影视公司与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青年编剧扶持项目,也都致力于将优秀的青年编剧作品与影视产业实现对接。
导演:更新迭代 年轻导演捕获更大空间
中国电影导演们用对世界的观察、对生活的思考贡献了有温度有想法的电影作品,出现了很多票房与口碑双赢的佳作;与此同时,一批批优秀电影导演如雨后春笋般冒尖,为中国电影注入新鲜血液,加速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更新迭代。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是中国电影曲折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第三代导演活跃的时期,同期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比如《芙蓉镇》、《白毛女》、《小兵张嘎》等。
1970年后电影回春,第三代、第四代导演同台活跃,反映现实,尊重生活,捍卫人道,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调。以谢晋、谢铁骊、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等导演为代表,先后拍摄了《庐山恋》、《小花》、《巴山夜雨》、《牧马人》、《芙蓉镇》、《城南旧事》等影片,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1980年代中期,中国第五代导演异军突起。《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盗马贼》等作品,使世界影坛开始重视中国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见证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陈凯歌的电影中,时代与历史背景总是故事的主角。《孩子王》是知青老杆在苦难时代中的精神渴求与人性闪光;《霸王别姬》是程蝶衣的浪漫与理想主义在时代浪潮中的反抗与幻灭;《搜索》是叶蓝秋在网络时代下遭遇的集体霸凌……
如今,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和概括。根据时代划定的第六代电影人的主要特征就是表达自我,把目光都明确地聚焦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贾樟柯、王小帅、管虎等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从《老炮儿》到《八佰》,管虎在类型化和作者风格、民族性和普世价值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正如贾樟柯所言,第六代导演“过去挑战权威、现在挑战市场、未来挑战自己”。
演员:控制片酬 结束逐利回归艺术
1950年9月14日,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创办了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0年和1951年,表演艺术研究所分别招收了两个班的表演学生,这两个班最大的特点是名师执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待艺术的态度都十分严谨认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出现的明星班,学生们毕业后分配到各大电影厂,成为了电影演员中的主力军。
上世纪60年代初,文化部发布文件通告,赵丹、秦怡、田华等人被命名为“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俗称“22位电影明星”。80年代、90年代以来,随着表演教育体系的逐渐成熟,演员的培养也步入正轨。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演员的片酬也开始攀升。2018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通知》,强调要制定出台影视节目片酬执行标准,明确演员和节目嘉宾最高片酬限额。每部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70%。
在片酬趋于冷静、流量失灵的形势之下,观众们对“实力派”演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不知不觉中“演技派”成为了影视作品流量的保证,影视市场也进入了演技派回潮的后流量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