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炼内容还是牟利噱头?想利用碎片时间提升自我,知识付费引争议

发布时间:2024-12-16 19:44

一向提倡免费主义的互联网界,一发现知识这个领域能觅到新的商机,便开始扎堆进入。

自去年“在行”上线以后,“值乎”“知乎Live”“分答”等付费知识问答平台也陆续上线,改变了人们的知识分享方式,知识变现也呈现出诸多新趋势,知识的需求出现了小阳春。

不过,当知识成为有利可图的火爆商品时,盗版和侵权现象随之而来,这门新兴的产业是精炼内容还是牟利噱头?是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

市场现状:形式和内容五花八门

今年以来,知识付费的热度仍在攀升。在2018年元旦晚会上,选择用“知识”来跨年的省级卫视上升至3家。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获知,互联网上的各大平台,为在知识付费这个互联网“新风口”抢占先机,可谓各显神通,目前知识付费形式上,有专栏订阅、内容赞赏、有偿问答等多种形式。

以音频或视频形式出现的知识付费为例,这种方式与看纸书不同,音频或视频所播放的内容,一般是某本书的简读版或某项课程的精编版,比如精读《资治通鉴》、品最美唐诗等,由专业教授或大V为用户讲解,内容不会太长,时长多在半小时之内,方便用户用碎片时间听书。

记者了解到,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大部分订阅产品定价在一年199元,听书、电子书、付费问答等其他产品定价更便宜一些,比如“得到”听书频道每本书定价4.99元。

知识付费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此前,就有自媒体人在网络开设了《教你月薪五万》课程,并打出“三年后你的薪水涨幅没有超过50%,课程费用将双倍退款”的所谓“郑重承诺”。与成功学相呼应的,是技能、经验分享的备受追捧。小到PPT制作,大到投资理财,都被冠以“60分钟掌握”“轻松玩转”这样的概念,成为知识付费市场的“硬通货”。

记者总结发现,几乎所有“卖弄知识”的产品都有三个共同特质:快速学习、低成本、成功引导。比如那些教你如何月薪数万的付费课程,每天只需要花费几十分钟的时间,平均下来每天只需要几元钱。

观点不一:知识付费能否真正让人得益

根据研究机构艾媒咨询发布报告称,2017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1.88亿人,其中81%的用户年龄层分布在21-40岁。

采访了解到,在消费升级趋势下,用户对于优质知识内容支付意愿较高,接近一半的知识付费用户较为偏好工作的需要和解压,很多用户则是为了积累经验知识而选择使用知识付费产品。

爱上知识付费的市民小周认为,买课程其实就是为了节省时间。“一般不花钱的东西,很少是值得去读的,如果花了大价钱,就会逼着自己去做一件事,确实能激励自己。”

业内人士表示,在吸引更多人进行阅读这件事上,知识付费这种模式已做到了。无论是简单化读书模式,还是网络红人吸引模式,至少,这种模式拉拢了相当一部分人阅读。从知乎推出“值乎”到果壳推出“分答”,从罗振宇的“得到App”到“喜马拉雅FM”的收费内容,在实践中,不少付费内容已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不过,也有不少市民感慨:知识付费“全民时代”来了,更多人愿意为严肃内容花钱花时间,令人振奋。但一些借“知识”之名,用“五分钟包会”“干货”等标签,有意无意传递“速成”“投机”等错误学习理念并不可取,忙不迭地“买买买”,更像是缓解学习焦虑的冲动型消费。

市民陈先生认为,知识付费只是一剂兴奋剂,因为听到了不等于学会了,碎片化学习带来的信息很难被记住,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知识付费应该先把成品摆在那儿,目录列好,简介写好,让人免费试读或试听几篇,再确认是否感兴趣是否需要,而不是先把钱收了,再去搞生产。

引发思考:

是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

采访中发现,知识付费的阅读模式也引发了一些担忧,由于这种读书模式,大多是主讲人看过书之后对书本内容的分享,无论是文章深度和文笔优美程度,其实都很难与原作相媲美。

知识付费用户陆女士觉得,互联网上的知识付费,就好像小时候做暑假作业直接去翻参考答案,点一点鼠标、花点小钱就能掌握的“知识”,缺少了思考、判断、提炼、论证的过程,用户获取的就只是信息。而不少人,利用上班路上的半小时、睡前的十分钟去学习知识,而并非消费搞笑段子,这固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态度。但这样短的时间内,知识转化为应用的概率又有多少呢?

一家考研培训机构的杨老师介绍,他属于知识付费最早的消费者群体,一年来买了二十几个课程。无论是喜马拉雅、得到、蜻蜓、网易还是懒人听书,体验的多,完整学习的少,更多是学习新的学习模式。

在知识付费的过程中,杨老师坦言,知识付费不是把过去不能卖钱的课程打包一下就能卖钱了,如果不是精品,不管是教授还是博导都会挨骂,他买的田艺苗讲古典音乐和董平讲王阳明就是如此,免费的话都是赞声,收费后消费者的留言里则以批评的居多。

此外,知识付费解决的是在碎片化时间系统学习的问题,而不是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学习。知识付费既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收费把最需要该课程的学生筛选出来,提升了课程门槛,形成一个共同话语圈。同时,课程必须切片化,每个微音频独立成章,串起来又符合逻辑。

据悉,就在去年年底,杨老师根据知识付费的经验,使用其机构考研考前十页纸系列微课,在百度云和喜马拉雅同步,把12课时的课切为70多个小专题,使用了专业的话筒,免费为十页纸学员服务,上线20天累计两个平台收听10万多次,影响力不大,但有很多正反馈,很多学员表示这个系列音频成了睡前最佳陪伴,每天都是听着睡觉。杨老师表示,这些反馈也为来年对新学员的服务添加了很多思考。

存在隐患:

盗版产业链将之视为“素材”

记者在网上随手一搜发现,网校课程、会员账号、付费音频、线上讲座视频……在淘宝、闲鱼、微信、QQ群等平台上,有大量知识付费产品被低价出售,打着“免费”“低价”旗号的商铺数不胜数,而这些内容提供者,简单来说,就是“搬运工”。

以“得到”APP为例,记者在一家名为“学习再学习”的淘宝店铺看到,用户仅花8.8元便可买到34个专栏发布的所有课程,而这些课程原价一个专栏都需199元。记者在一家名叫“暴走的知识搬运工”淘宝店铺发现,29.8元即可得到全部栏目的付费内容和以后更新内容。购买后,卖家会给买家提供一个印象笔记账户。该卖家承诺,课程定时更新,晚更一小时无条件退款,所售课程来自自己注册的APP账号和订阅专栏。

除了电商平台外,记者搜索发现,大量QQ群也在出售知识付费内容。不少QQ群需要回答“本群密码是多少”“从哪里看到的群”等验证信息,回答正确才可加入,还有的QQ群,需要支付3元、5元、20元不等的费用才可入群。

记者发现,甚至还有专门众筹购买付费课程的组织。在微信公众号“梧桐中国NPO民间青年商学院”的推送中提及,采用众筹的模式,每人出一部分钱去购买付费知识,并小范围内共享。花99元即可获得喜马拉雅、得到、网易云课堂、十点课堂、腾讯课堂、知乎Live的数百节课程。

专家指出,在塑造“知识网红”、急于将内容变现的过程中,如何挤掉海绵中的水,不要让知识付费沦为用户的冲动型消费商品,需要平台进一步优化机制、过滤内容,让真正的知识更广泛地传播,也在用户心中更好地沉淀。尽管“知识付费”的概念已为人熟知,但“盗版”依然是诸多知识付费平台需要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覃丽亲)

原标题:

它是一种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我的生活态度,结果引来了不少冲动型消费者,还被盗版产业链给盯上了……

精炼内容还是牟利噱头?知识付费引争议

网址:精炼内容还是牟利噱头?想利用碎片时间提升自我,知识付费引争议 http://c.mxgxt.com/news/view/228748

相关内容

知识付费,你跳了几个“坑”?
知识网红时薪过万,内容付费将爆发?
内容付费时代,你会为“知识”埋单吗?
百度知识付费怎么做(百度知识付费专栏全攻略)
关注知识付费:用户交了钱,真的能学到知识?
知识付费正遭遇“成长的烦恼” 深耕内容还得加把劲
人民网:对利用炒作明星绯闻的牟利行为,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
物有所值还是炒作噱头 网上知识付费能否行得通——人民政协网
有哪些很火爆的知识付费APP推荐?
杨紫生日照片引争议,网友热议:整容还是自然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