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名人故事(精选13篇)

发布时间:2024-12-16 20:40

音乐家名人故事(精选13篇)

  音乐家,是个广泛的名词,简明的说,就是专注于音乐领域中的艺术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家名人故事(精选1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音乐家名人故事(精选13篇)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1

  17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上空被那浓烟迷雾覆盖着。这是一个窒息人性的阴森世界。大小公侯、僧侣和神甫们为了争权夺利,利用新教和旧教的分歧,分成两个阵营,各自勾结外国势力,在本国的国土上烧杀抢掠,从1618年起一直打到1648年。持续了30年之久的这场残酷的战争使德国人口减去1/3,城市萧条,土地荒芜,矿山损坏,工商业衰退。统治者用棍棒和鞭子维持他们的专治统治。自由农民犹如白乌鸦一样稀少。这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但是,漫长的黑夜总会有几缕星光的。就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却孕育了18世纪欧洲音乐的巨擘、古典音乐大师巴赫。他的音乐像一道闪光,给德国黑暗时代带来了一线光明,并影响着未来世界音乐的发展。

  巴赫这个家族注定要和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在近两百年的时间中,巴赫家族出现了许多位音乐家。1685年3月21日,星期六。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一个叫爱森纳赫的小镇。镇上的一所二层红顶楼房内,一个啼声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了。两天以后,孩子在圣奥尔格教堂受洗,父母为他取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孩子的父亲是镇乐队的指挥。在塞巴斯蒂安出生以前,巴赫家族已在图林根生息繁衍了五代人。从他的祖父一代开始,整个家族就以音乐为主要职业,真可谓是音乐世家。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巴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在父亲的教导下,他能熟练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还在他就学的当地学校的唱诗班中崭露头角。巴赫虽说没有像后来的莫扎特那样从小就被称为神童,却也在平实的家庭教育中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功底。

  巴赫10岁时便父母双亡,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奥尔德鲁夫他大哥家居住。巴赫在这位当管风琴师的兄长指导下,掌握了键盘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日后成为键盘乐器演奏大师奠定了基础。由于家庭和经济的原因,巴赫没能像亨德尔那样去接受大学教育,在15岁时就远行到吕内堡求学。在三年多艰苦的求学历程中,巴赫广泛汲取了前人留下的丰富营养,亲自拜访了附近的一些音乐名师,掌握了精湛的作曲技巧。

  18岁时,巴赫的音乐生涯开始了。在当时的保护人制度下,巴赫不可能如后来的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一般风光,更不可能像今天的明星一样大红大紫,而是以仆人的身份,在保护人的荫庇下生活和创作。这虽然让巴赫有了稳定的收入,却也不可避免地要和保护人发生冲突,乃至蒙受屈辱。巴赫最初于1703年和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的教堂中任管风琴师,创作也以宗教音乐为主。随着演奏技巧和作曲技艺的日趋成熟,巴赫随之声名鹊起,成为了一名宫廷乐师。从1708年到1723年的15年间,巴赫先后在魏玛和科滕的宫廷中供职。

  在科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个黄金时代。此间他创作了被誉为“键盘乐的旧约圣经”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乐发展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乐。1723年,巴赫的主人科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他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

  莱比锡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创作最多的时期。此时的巴赫无论演奏技巧还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在莱比锡谱写的杰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调弥撒》和《马太受难乐》,《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和体现他高深作曲造诣的《赋格的艺术》等。1747年,这位无冕音乐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时被另一位国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召见,并表演了即兴演奏,在座的观众无不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这次演奏的主题加以发展,写成了另一部总结他作曲和演奏艺术的作品——《音乐的奉献》。

  由于他长期用眼过度,巴赫视力减退(也许正因为如此,画像上的巴赫总是眯着眼睛),晚年患白内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坚持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他还在口授一首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乐曲每一个音符都表达出老人生前最后的虔诚祈祷,最后在第26小节处嘎然而止,成了大师的绝笔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安然地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坛。三天后,巴赫在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下葬。此时,维瓦尔第已入土9年,他另一位伟大的同行亨德尔也因失明,创作渐少。可以说,随着巴赫的逝世,音乐的巴罗克时代也就结束了。

  故事二:音乐神童莫扎特

  在西方音乐史上,天才并不少见,但作曲能够做到像吃饭和呼吸那样随意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从小就如此。但莫扎特就是这样的人。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观念是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达不到的。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正因为如此,莫扎特在当时就被公认为“音乐神童”。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他父亲是一位宫廷乐师,这使莫扎特从很小就接受了音乐的熏陶。他自幼便展现出那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可以这么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和音乐熔为一体了。

  16岁时的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兹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在这段时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他无法忍受萨尔兹堡大主教的颐指气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琴的佣人,他曾向他的父亲这样描述他在宫廷晚餐上的同伴:两名男仆,管家,点心师父,两名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厨师之上。终于在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来到了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行音乐会演出和出版作品为生。在这段时间,莫扎特接触到了巴赫、亨得尔的作品,并结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理念。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是令人惊叹的,他曾这样来描述他的音乐创作:“无论多长的作品都在我的脑中完成。我从记忆中取出早已储存好的东西。因此,写到纸上的速度就相当快了,因为一切都已完备,它在纸上的模样跟我想象的几乎毫无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扰,无论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边写边说话。”可怜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在他正当壮年的时候却因为感染风寒而去世了,死时年仅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791年12月9 日),他仍在创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间,成为了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作为一个早熟的天才,莫扎特受到过王公贵族的种种厚爱和赞赏,但也饱尝了贵族社会对他人格的蔑视和侮辱,身心遭到一次次打击。在当时的社会上,做一个自由作曲家并不为人们认可,选择这条道路就等于选择了艰辛。莫扎特的父亲力劝他的儿子向大主教赔礼道歉,重归于好,但莫扎特坚决拒绝。他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莫扎特来到维也纳的时刻,也就是他开始苦难生活的时刻。

  在维也纳的大部分时间里,莫扎特都是在窘迫中度过的。他一生中的最后两年是他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困苦的生活使他的身体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The Magic Flute)首场公演时,他已痼疾缠身。1791年12月5日他去世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连一个零钱也没有。出殡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恶劣的气候迫使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最后他被埋在了一个穷人的墓地里,几天后他的妻子前往墓地时,已无法找到准确的墓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这样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身后留下尚未还清的1682弗罗林的债务。

  比起长寿而晚成的海顿来,莫扎特刚好相反。然而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却为人们创造出数量惊人的音乐瑰宝。其中包括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39、40、41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20、21、23、24、26、27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4、第5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为莫扎特做出了如下的评价:“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说得好:“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一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2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经验,恐引教师非议,又恐顽皮学生捣蛋,连课都上不成。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3

  交响曲,如今已成为最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它的奠基人海顿却曾是一位奴仆身份的作曲家。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 年4 月1 日出生在奥地利南部的罗劳。父亲是制造车轮的工人,很喜欢音乐,不用看谱就能弹竖琴,还会唱歌。母亲是一个虔诚的教徒,辛辛苦苦操持家务,与音乐全然无缘。

  海顿的家庭虽然穷苦,但充满着亲爱和温暖,每天晚上家里都要举行音乐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海顿从小就爱上了音乐。一位亲戚发现了海顿的音乐天赋,就领他入汉堡神校唱歌学琴。这所学校教学非常严格,为海顿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牢靠的基础。

  由于海顿天生一副好歌喉,8 岁时被维也纳的圣司蒂芬大教堂唱诗班选中。在唱诗班里,他还学会了演奏管风琴和小提琴。17 岁时,海顿因变声不能再唱歌,教堂想辞退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借口。一天,他无意中剪掉了前座同学的头发,正好授人以柄,被校方革除。

  出了校门,海顿孤苦伶仃,无以为生,只好流浪街头,靠卖艺糊口。后来,他开始从波波拉学习作曲,并为波波拉的学生弹伴奏。为了一日三餐,穷苦的海顿还必须为老师做奴仆。

  1752 年,海顿的作品得到了冯贝格男爵的赏识,男爵录用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让海顿来宫中为自己写作。

  1760 年11 月,海顿结婚了。妻子玛丽亚性格乖戾,不喜欢音乐,也不尊重丈夫的工作,常常把海顿的乐谱当废纸来包东西。海顿因此十分苦恼,却也无计可施。

  海顿29 岁那年来到匈牙利艾斯塔哈基公爵的宫邸任乐长。那时,被雇用的音乐家和主人之间订有详细而苛刻的合同:上班时必须穿号衣戴假发;必须按主人的命令写作;乐曲必须投主人所好;必须按时完成交稿,等等。繁重的差遣,令海顿忙得岌岌乎不可终日,每天上午作曲,中午听公爵训话,下午指挥排练,晚上演出。他还要像监工一样负责乐队考勤,一旦出错,就会遭到痛骂。他要负责管理每件乐器、每张乐谱,要负责给新学员上,整天像钟表一样运转。名曰乐长,其实形同仆役。在这样的环境中,海顿无可奈何地工作了30 多年,主人也前后换了四代。

  1772 年夏天,继位已10 年的第二代公爵出外避暑,乐队当然要奉陪。公爵乐不思蜀,早已忘了归期。乐队队员们思念家人,归心似箭。大家求计于海顿。海顿虽身为乐长,却也无法左右公爵,想来想去,终于有了办法。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一部新写好的交响曲开始了。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都过去了。“不是说要奏一部不寻常的作品吗?它不是和平常一样吗?”公爵很失望。说话间音乐已进入第四乐章。在一片沉郁的音乐声中,大家忽然看见有两位乐手合上乐谱,吹熄谱台前照明的蜡烛,抱着乐器,从容地从舞台上退下去了。台下人大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再看其他的乐手,都依旧安详地演奏。接着,又有一名乐手下去了。陆陆续续地下去了好多位,最后台上只剩下两个人。他们轻轻奏完最后的曲调后,也吹熄了自己的蜡烛。台上漆黑一片。听众都为之瞠然,连鼓掌都忘了。

  公爵还不至于太愚钝,他终于明白了海顿的用意:大家想走。第二天,便起程返回了。后来,人们给这首乐曲起了个名称,叫作《告别》。1790 年,第三代新公爵继任。他无心欣赏音乐,解散了乐队,念海顿已是三朝元老,便保留了海顿的薪金,让他挂职赋闲。海顿终于有机会到外面的世界透透气了,于是,往返于维也纳和伦敦之间。第二年,他到伦敦在查洛蒙主办的音乐会上发表新作,而后又回到维也纳,写了12 首交响曲,其中包括著名的《伦敦》、《时钟》和《惊愕》。

  关于《惊愕》交响曲,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听说海顿有一部新作要演奏,伦敦的达官显贵们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来到剧场。演奏开始了,优雅的第一乐章使听众们飘飘然,宁静的第二乐章又使人们昏昏欲睡。就在这时,忽然间鼓声大作弦管齐鸣,第三乐章惊醒了在座所有人,有不少打盹的听众被这突如其来的晴天霹雳惊得跳了起来,有些贵妇人甚至被吓得差点背过气去。

  1791 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海顿音乐博士学位,按规定他要提交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便叫作《牛津交响曲》。英国之行,使海顿名利双收,从此他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1798 年,66 岁的海顿应新继位的第四代公爵召请,再度回到艾斯塔哈基,完成了清唱剧《创世纪》及《四季》两部巨作。

  海顿在英国逗留期间,曾听过亨德尔的《弥赛亚》,他决心自己也要创作一部清唱剧。

  《创世纪》的脚本本来是为亨德尔写的,亨德尔没有使用。海顿根据英译本写成了这部作品。1799 年3 月4 日《创世纪》公演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海顿在音乐会座席中听到“光芒初现”那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歌曲时,情绪激动,不能自已,突然站起来,指着天空,大喊:“光芒从那儿射过来了!”

  1804 年,海顿被选为维也纳荣誉市民。1809 年5 月,拿破仑进攻维也纳,居民们个个惶恐不安。海顿泰然自若地对人们说:“不必惊慌,只要有我在,便不会有事。”说完,便坐在钢琴边,一遍又一遍地演奏由他作曲的奥地利国歌。其时,海顿年事已高,相当衰弱,几天后,即1809 年5 月31 日,77岁高龄的海顿在为人们留下1000 多部作品之后,安详地离开了人世。时值战争,无法举行隆重葬礼,送葬者仅寥寥十几人。

  这位善良的老人一生中忍受着令人窒息的屈辱,以乐观顽强为唯一的武器,战胜重重困难,为人类的音乐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身后的荣耀何以能够消补生前的恨憾于万一呢?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4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

  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5

  巴赫(1685~1750),出生于一个德国的音乐世家。不到10岁,父母双亡,他跟长兄生活在一起。由于他从小受到浓厚的音乐熏陶,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立下誓言一定要学好音乐,要取得比前人更辉煌的成就。

  他哥哥是一位宫廷乐师,但他却坚决反对弟弟学习音乐。因为他知道自己身在宫廷任职,也不过是一个“高级仆人”罢了,不能让弟弟再步他的后尘。可是,早已下定决心学好音乐的弟弟却丝毫没有改变初衷。但是,乐谱资料从哪里来呢?巴赫明明知道向哥借是借不到的,最终想出了一个“高招”:趁哥哥不在家里,赶快从书柜中“偷”出乐谱,靠着暗淡的月光抄写下来。估计哥哥快要回来时,再放回原处。他就是这样天天“偷”着学。

  有一次,他快要抄完的时候,哥哥突然回家,他的举动一下子被发现了。哥哥非常恼火,当即就把弟弟精心抄写的乐谱撕个粉碎,并气愤地重重打了他一巴掌,勒令弟弟从此不准再学音乐。巴赫并未因哥哥的再三阻挠而灰心。抄谱不成,他又想出一个妙计来。每当哥哥排练或演出时,他总是躲在角落里偷偷看排练,回来后把排练的节目再进行模仿钻研。

  就这样年复一年,经过努力奋斗,巴赫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世界有名的伟大作曲家。他给后人留下的作品有:《勃兰顿堡协奏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咖啡清唱剧》等等。尤其是《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为此,巴赫一直在音乐史上享有“音乐之父”的美称。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6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施特劳斯之子,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及维也纳轻音乐的作曲家。其创作以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称为“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他的父亲。他作有五百余首作品,主要就是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及一些轻歌剧等。他的创作核心就是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旋律酣畅,节奏自由,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约翰.施特劳斯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就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感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

  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7

  五代后梁有一位擅长画走兽和禽鸟的画家厉归真,他在描绘老虎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厉归真非常喜欢画虎。见到画虎的作品,他就专心致志地临摹;遇到画虎的高手,他就恭谦地去求教。他还常常在夜间悄悄地观察猫捉老鼠时伺机而动、见鼠而扑的各种姿态,以便从中受到启发。由于他刻苦学习,在画虎上有了点名气。但因没见过真虎,画的老虎总有点“虎味”不足。

  有一天,厉归真听说邻村捉到一只老虎,立刻跑去,整整仔细观察了一天。老虎踱来踱去的姿态,健美雄壮的体型,使他感到惊奇。他高兴得痛饮起来,乘着酒兴,画起虎来。他认为这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了,可是,一位猎户看了,却不以为然地说:“这画虎气不多,倒是猫气更多一些!”厉归真听了,觉得猎人说的确实有道理,因为自己的确没见过山中的虎。于是,他带上干粮,跑到深山老林,问明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在树杈上搭起一个高高的棚子。他藏在棚子里,等着老虎出来。他看到老虎有时在树下经过,有时在草丛里伏卧,有时在岩石上站立着。一天天过去了,他觉得山中的老虎也不过如此,便打算回去。这天夜里,山风呼啸,林涛嘶鸣。突然,一只野山羊跳到树下。厉归真看到送到眼前的猎物,十分高兴,举起棍棒,正要下去打,忽然,听见地动山摇般的一声大吼,吓得他差点儿从树上摔下去。只见一只斑斓猛虎,不知从哪里突然钻出,直扑树下。那羊闻声而逃。老虎闪电一般穷追。伴着又一声巨吼,那虎腾跃而起,死死咬住了山羊的咽喉。那搏斗挣扎的虎爪羊蹄,竟把地蹬出了一个大坑!厉归真转惊为喜,不觉失声叫道:“妙啊!这才是真正的虎气!”不料那虎听到人声便抛掉山羊,回到树下。它满口血污,铃铛似的大眼闪着凶光直逼厉归真。突然,一声雷鸣似的怒吼,那虎张着血盆大口直冲上来,正撞着棚子下面的支架。厉归真吓得毛骨悚然,赶忙攀上树权。老虎又一次窜起,竟把棚子撞散了架。厉归真越攀越高。那老虎无可奈何,只好叼起山羊走了。厉归真惊魂稍定,十分感慨,叹道:“山中虎不同于笼中虎;发怒的虎也不同于安静的虎呀!”以后,他又把棚子加固架高,认真地观察了老虎的各种形态和习性,画了大量的速写草图,才离开深山密林。

  厉归真从深山回来后,每次作画,都好象看见各种情状的老虎在面前跃动。提起笔来,得心应手。为了更深入地体会老虎的神情,厉归真还向猎人买了一张虎皮,经常披上虎皮,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细心地揣摩老虎的各种动作。厉归真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体会和刻苦练习,画的老虎真的有了“虎气”。不仅样子像,神态也象,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8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于1685 年3 月31日出生在德国图林根的爱森那赫。这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城市,据说城门上还镌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照耀”这样的铭文。巴赫的家庭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家族。他们长期生活在这一带,辈辈相传,以音乐为生,三百年间,有50 多名音乐家见于记载,及至约·塞·巴赫,已是第五代传人。

  父亲是小巴赫的第一任老师。7 岁起,他就在教堂附属的拉丁语学校上学,因成绩出众,深得老师喜爱。其时,他还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演出活动,以补贴学费。10 岁时,父母去世,他遂由哥哥抚养,并担负他的音乐教育。

  巴赫对哥哥的教学日渐不满,总向哥哥提出种种问题,哥哥常因学力不逮无法作复而恼羞成怒。哥哥藏有前辈著名大师们的作品手抄谱,巴赫很想借来一阅,但屡遭拒绝。巴赫知道乐谱的藏处,每经于此,都不忍离去,情急之中,终于想出了办法。每当夜深人静,趁家人都已入睡,他便悄悄起身取出乐谱,在淡淡的月光下偷偷抄写。半年之后,全部乐谱抄录殆尽。然而,不想就在此时,东窗事发,终于败露。哥哥于气愤之中,不顾手足之情,把巴赫辛辛苦苦半年抄录的乐谱悉数撕毁。

  巴赫年岁虽小,但生性顽强,为了学习,不怕任何困难。听说汉堡有位著名的管风琴大师技巧相当高超,巴赫心向往之。无奈路途遥远,身无分文,他只好携带干粮,只身徒步前往。凭草垛栖身,饮河水消渴,一路风尘坎坷,巴赫全都置之度外。一次往返180 里,归来时已是双足生满血泡。然而,能观摩大师演奏,聆听大师教诲,小巴赫每次出发之前,从不犹豫。

  1702 年,巴赫从学校毕业。以其优异成绩,完全可以免试深造,但生计无着,只能就业于阿恩斯塔特城教堂弹奏管风琴。供职后,为提高琴艺,他常常通宵达旦,发奋练习,每逢假日,仍徒步前往汉堡,从老师学习。

  在鲁贝克教堂任职的布克斯特胡德,是当时北德最杰出的作曲家和管风琴大师,巴赫对他仰慕已久,早盼着一睹大师风采。正巧巴赫获得了为期一个月的休假,他不顾往返640 多里的路程,又一次背起行囊,风餐露宿,徒步走向鲁贝克。布克斯特胡德的作品与演奏,令巴赫大为倾倒。他如饥似渴地向前辈大师讨教,竟流连忘返误了归期。

  巴赫返回阿恩斯塔特时,已是四个月之后。上司们素来与他有隙,乘机罗列了他的一大堆罪状,除了超延假期可以归为玩忽职守外,还说他在演奏中曾加进怪诞的异端音响,令教友吃惊。各位上司有的指责他在仪式中醉心演奏,时间过长;有的指责他无心演奏,时间过短。尤其可笑的是,指责他未经教会当局许可,就擅将表妹带进教堂唱歌。巴赫见状哭笑不得,愤然辞职离去了。

  几经辗转,巴赫于1708 年来到魏玛,就任魏玛公爵的宫廷风琴手。当时的音乐家毫无地位可言,巴赫的姓名与马夫、厨娘列于一册。教堂中,为风琴师特设一间小屋。公爵礼拜时,则开启屋门,以便听见琴声;公爵祈祷时,则关闭屋门,风琴师没有资格在这一场面中露面。在低下的奴仆地位中,巴赫的音乐家声誉却日渐增高。1717 年,法国著名古钢琴家玛尚来到了德国,在德累斯顿举行音乐会。他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视德国音乐家不过芥土。当时,德累斯顿宫廷特别崇尚法国音乐,吹捧逢迎之中,玛尚更是洋洋得意,不可一世。在玛尚的一次音乐会后,巴赫应邀即席演奏一曲。玛尚听了,登时大惊失色。有人提议玛尚与巴赫举行比赛。

  第二天举行赛事时,只巴赫一位选手出场,玛尚先生早已连夜乘车逃之夭夭了。

  巴赫的胜利大长了德国音乐家的志气,但他的处境并无丝毫改善。宫廷的区区赏赐也早被宫臣们吞食,进了他们的腰包。巴赫忍无可忍,与公爵不断发生冲突,终于鼓起勇气提交了辞呈。公爵看到一名奴仆竟敢逆忤犯上,勃然大怒,扣留不放。巴赫屡次请求,都未获准。当时有位奎登公爵嗜乐如命。有人说他爱音乐胜于江山,国家支出中的三十分之一都支付了乐队经费。奎登公爵久慕巴赫盛名,听说上述种种后,便深夜派车偷偷去接巴赫,但出师不利,竟被发现。巴赫反遭逮捕,拘禁月余。获释后,他终于离开魏玛,就职奎登,时1717 年岁末。

  奎登六年,于巴赫来说,是难有的平静,但好景不长。公爵的儿子成婚后,开销增加,乐队经费大额度削减;巴赫自己的孩子们也已逐渐长大,他希望孩子们能在大城市受到高等教育,以避免自己早年间的不足。于是,1723年他举家迁往莱比锡,在圣弗玛教堂附属歌唱学校任合唱指导。为了这一职位,巴赫不得不忍着极大的屈辱在一份卖身契一样的职责书上签了字。这份文件写道:“我要以举止言行为学生做榜样;我要耐心教育学生;我要服从督学大人和学校首长;我要勤于教导合唱,但也要训练器乐,以节约学校开支;我教的音乐不应过长,也不应与歌剧相像,要吻合听众的

  虔诚精神;不经批准,我不得在任何大学任职;不经市长批准,我不得擅离本市。”凡此种种。

  从这个苛刻的文件中,可以想见巴赫处境的困难。首先是生活拮据。当时在德国工作的意大利女歌星的年收入是五千到一万塔列尔(货币名),而巴赫只有七百,他不得不为区区几文钱忍辱力争。他看到学校教学无序,质量低下,向当局提出改进意见后,竟遭到残酷迫害。当局说他“不服管教,屡教不改”,决定“降薪降职,以示惩处”。

  偌大世界,巴赫竟再无好去处。他忍辱负重一直留居莱比锡,把精神全部寄托于音乐事业和培养孩子们成长。他的孩子们中有好几位出类拔萃,后来成为世界著名音乐家。

  1750 年7 月28 日,贫病交加的巴赫因眼疾手术无效,与世长辞。他的遗体被静静地埋在教堂公墓里,连墓碑也没有。妻子生活无着,从此住进了贫民收容所,十年后,与他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去了。

  巴赫一生写有包括清唱剧《马太受难乐》、《勃兰登堡协奏曲》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内的500 多部各种体裁的作品,但生前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大都没有出版。

  如今,巴赫的音乐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成为“某种不可企及的标范”。

  自他之后的每一代音乐家,无不领受着他的深刻影响;自他之后音乐史中的每一步重大发展,无不感受着他的有力推动。巴赫的音乐是人类进步音乐文化中的灿烂花朵,它将永呈瑰丽,与世长存。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9

  意大利是一个充满了音乐的国度,在那里,罗西尼的歌剧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焦阿基诺·罗西尼于1792年2月29日生在意大利的佩萨罗。父亲在家乡的屠宰场当检查员,会吹小号,母亲很会唱歌。据说罗西尼出生时,母亲十分痛苦,但当地负责接生的神职人员一位也没到场。父亲于情急之中气得把家里摆设的10座小神像挨个往碎里摔,等小罗西尼呱呱落地时,这些神像已经就剩最后一个了。父亲性情冲动又向往共和,当然很容易惹来麻烦。小罗西尼4岁时,父亲就被抓入监狱了。母亲生计无着,只好参加乡间的巡回剧团演出,把小罗西尼寄养在姥姥家。

  艰难的生活,剥夺了罗西尼在童年时代接受教育的权力,他不得不很早就自食其力,先是在一家肉店当学徒,后来改学铁匠,从10岁起又开始靠演唱演奏挣钱贴补家用。18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他入学波洛尼亚音乐学院,终于开始了正规的音乐教育。

  从困苦中走出来的罗西尼读书十分用功。当时,借阅乐谱非常困难,为了仔细钻研,他把海顿的清唱剧《创世纪》、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全部手抄下来。他先抄出其中的人声歌唱部分,自己凭着想象加上管弦乐伴奏,和原作对照一番,最后再把原作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抄录下来仔细研究。

  罗西尼求学时,就已完成了第一部歌剧《德梅特里奥和波利比奥》。毕业后,他随巡回演出的歌剧团四处奔波,为了生计,拚命写作。截止到1815年,他已为米兰、那不勒斯等地的歌剧院先后又写了15 部歌剧。

  1816 年2月5日,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在罗马初演。由于同行嫉妒故意集来一些人吹口哨捣乱,甚至把一只猫放到舞台上乱跑,所以被折腾得乌烟瘴气一团糟。但不久再度公演时,终于大获成功,热情的观众还为罗西尼举行了火炬游行。从此,罗西尼奠定了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这部歌剧如今已成为19 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作品之一,但当时罗西尼写它时只用了13天。靠这部剧,罗西尼从老板那儿挣来1200 法朗和一价值大约100 法朗的新上衣。对于罗西尼来说,这是一笔很不小的数目,13天,平均每天100法朗,而他家乡的父亲每天只能挣2、5法朗。事隔多年之后,67岁的罗西尼在与40多岁的瓦格纳在巴黎谈到这件事时,仍然十分感慨。

  《塞维尔的理发师》之后,罗西尼又写了《奥赛罗》、《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等15 部意大利式歌剧,然后就离开了意大利。

  1822年春,罗西尼到维也纳拜望年过五十的贝多芬,贝多芬非常喜欢《塞维尔的理发师》。看到贝多芬的生活很穷困,罗西尼四处奔走为敬爱的前辈大师争取年俸并希望能集资为贝多芬买一套住房以安度余年,但都失败了。罗西尼到晚年都为这件事感到非常遗憾。

  1824年,罗西尼定居巴黎,就任设在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此间,他写了三部歌剧,其中最著名的是《威廉·退尔》。为这部歌剧,他下了很大功夫,专心致志地写了整半年。1829年8月首演后,一举成功。写作《威廉·退尔》时的呕心沥血,对罗西尼的健康大有损害,或许他自己也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于嗣后漫长的40年生涯中,再没写过一部歌剧,也难得创作其他音乐。

  1839年,他返回意大利,在波洛尼亚音乐学院出任院长,对母校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大幅度改革整顿。但从1848年离职后,他便再没有担任任何职务。1855年,他再次来到巴黎,于平静中度过余生,直到1868年11月13日逝世。1887年,罗西尼的遗柩移葬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罗西尼在世时虽早已声名显赫,但始终虚怀若谷,未敢自傲。他说:“我的音乐与海顿、莫扎特相比,算得了什么呢?我对这些大师的敬佩之情,乃是无以言表的。”罗西尼尤其崇敬德国前辈巴赫。晚年时,他曾订购到一套《巴赫全集》。每当书店寄来其中一卷,罗西尼都像过节一样欢喜。他一生中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听一遍巴赫的《马太受难乐》全曲,可惜未能实现。罗西尼的作品中,意大利喜歌剧居其多数。他本人也生性开朗,颇具幽默感。

  《塞维尔的理发师》初演之夜的纷乱情景使罗西尼多少年都耿耿于怀。罗西尼在巴黎居住时,曾走访著名法国作家都德。告别时,车站上汽笛声、行人声嘈杂一片。都德说:“亲爱的大师,您的耳朵一定很难受。”罗西尼答道:“谁要是经历过我的《塞维尔的理发师》初演时的场景,就不怕任何喧嚣声了。”

  听说人们要花许多钱在米兰为他立一座肖像纪念碑,罗西尼说:“如果能把这些钱给我,我情愿在有生之年中,天天都站在碑座上。”罗西尼出名后,趋者如云,其中不免鱼龙混杂。有一位作曲家拿着自己的两部交响曲,请罗西尼挑选一部推荐出版。罗西尼不胜厌烦地听他弹完,连忙说:“如果要出版,就再写一部吧。”说完,扬长而去。

  1848年。罗西尼在那不勒斯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回答一位先生的问题。问题是那位先生的侄子不会为自己的歌剧写序曲,请罗西尼出个主意。罗西尼答复说:“我写歌剧《奥赛罗》的序曲时,被老板锁在一间小屋里。屋里有一大碗泡着水的面条,连根绿菜都没有。这真是个头最秃、心最狠的老板,他说,如果不把序曲的最后一个音符写完,就别想活着出去。让您的侄子试试这个法子,我看准灵。”

  音乐以外的事情上,罗西尼也常常令人忍悛不能。一次,罗西尼赴请作客,饭后觉得尚有不足。告别时,女主人说:“若方便请改天再来,随时备有便饭恭候。”罗西尼连忙说:“不必改天再来了,现在我们马上再接着吃一顿如何?”

  罗西尼的喜歌剧文如其人,机智,明快,妙趣横生,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在奔波的辛劳中分享了他心中的欢乐。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10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施特劳斯之子,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及维也纳轻音乐的作曲家。其创作以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着称,被后人称为“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传统,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他的父亲。

  他作有五百余首作品,主要是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及一些轻歌剧等。他的创作核心是圆舞曲,以民间舞曲的节奏和其它表现手法为依据,旋律酣畅,节奏自由,音乐语言真挚而自然。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约翰.施特劳斯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小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美酒、感情和歌曲》、《皇帝圆舞曲》等,其中《蓝色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11

  舒伯特脾气温顺,如赤子般的纯真笑容经常挂在脸上,这使得他很受朋友欢迎,他身边一向都围绕著一群关心他的朋友,这些朋友有些在经济最困顿的时候接济他,有些人的诗作给予他创作的灵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极力推广他的音乐。虽然他作品数量颇丰,又完成了六首交响曲十六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但是并没有任何经济支援。

  舒伯特是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所作的600多首歌曲显示出卓越超群的曲调写作潜力。曲调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充满戏剧性。在自然音体系和声基础上巧妙运用变化音;钢琴伴奏风格多样,他把和声、伴奏提高到与诗歌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诗与歌之间建立均衡的关系。他的交响曲均采用古典曲式,曲调抒情、和声独特、色彩巧妙,表现出浪漫风格特征。

  舒伯特短暂的一生十分清贫,大部分时间靠偶然赚点稿费和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虽然他三十一岁就去世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超多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在他十八年紧张不间断的创作活动中,舒伯特一共完成了一千一百多部作品,包括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他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之后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舒伯特是欧洲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新型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第一个集大成者。在歌曲结构、旋律、和声以及钢琴伴奏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贡献。一生共写了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与《C大调交响曲(伟大)》、《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鳟鱼》钢琴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等。

  在生命短短的31年中,舒伯特经受了贫穷、病魔的煎熬,却留下《魔王》等不朽作品,让人不得不追寻他生命的动力、创作的激情何在——那就是他为作曲生、为作曲死的信念。

  音乐家名人故事 篇12

  2012年5月4日,福布斯发布“2012年中国名人榜”,歌星周杰伦力压刘德华和姚明,成为华夏名人之首。这项评比,主要依据入选者的知名度和财富。5月7日,周杰伦的老朋友、台湾著名娱记吴乐平,在《旺报》上发表了题为“周杰伦的赚钱小把戏”专访文章。文中爆料,周杰伦在唱歌事业之外,还拥有多项生意,其中最著名的“胡也酸辣菜”生意正准备在新加坡上市发行股票。

  阿婆家地窖的秘密

  周杰伦生长在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长大,生活十分艰辛。最底层市民吃的.食物,他都吃过。有时家里没钱买不起肉和菜,母亲就腌制好多咸菜,小周杰伦常常就着咸菜吃米饭。所以,对于咸菜,他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2010年夏天,周杰伦在录音棚里苦干两个月,录制出版了新歌辑《十字勋章》后,感到十分疲劳,于是,便和几个好友,悄悄来到阿里山脉的大武恋山区度假。

  为了避来媒体的打扰,一行人住在一个名叫小坝上的小村子里。白天,大家一起去爬山,晚上就坐在农家小床上打牌。房东是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复姓胡也,周杰伦管她叫胡也阿婆。胡也阿婆是个神厨,会做好多阿里山特色饭菜。

  有一天,周杰伦和朋友们在集市上买了一只野兔,胡也阿婆说:“野兔肉腥,需要配酸辣菜一起吃才好。我在地缸里腌了好些呢,今天拿出来给你们尝尝。”

  周杰伦随阿婆来到仓库里,掀开地上的一块青石板,露出一口埋在地里的大缸。胡也阿婆用竹勺子捞上来几根深绿色的菜条,盛在盘子里。周杰伦尝了一口,只觉得一股微酸微辣的滋味,从舌根慢慢地向下滑去,那滋味爽极了,一盘酸辣菜端上桌子,大家瞬间就吃得精光,直呼“阿婆,再来一大盘”。

  回到台北后,周杰伦一直忘不了酸辣菜,那种美的滋味记忆太深了。有一天,他独自开车回到小坝上村,他想跟胡也阿婆学学怎样腌制酸辣菜。

  胡也阿婆告诉他,她祖上胡也清山是明朝万历年间宫廷御厨,后代也大多从事厨师行业。酸辣菜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她家祖辈一直吃酸辣菜,据说里面有营养,能祛病长寿。所以,她的家族成员绝大部分活过了90岁。

  胡也阿婆说:“小伙子,这个祖传秘方是不外传的,你喜欢吃,我可以给你带上好多回去吃。”

  周杰伦带了满满一坛子酸辣菜回到台北,请好友们品尝。大家一片惊呼,著名导演李安吃过之后,对周杰伦说:“这个如果弄到市场上,一定会畅销。”

  周杰伦认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除了可以赚钱,把这种有利于健康的食品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受益,也是个善行。几月后,他又来到小坝上村找胡也阿婆,想和阿婆合作生产这种酸辣菜。阿婆一听,大声呵责道:“你让我出卖老祖宗?”

  周杰伦受到了训斥,心情沮丧地回到台北。一天,李安见到周杰伦,惊奇问他为什么脸色不好?周杰伦说了事情的经过。李安建议周杰伦去找阿婆的儿子或孙子商量。

  经过多方努力,周杰伦终于与胡也阿婆的孙子、当地的一个小学体育教师胡也平取得了联系。胡也平很赞同周杰伦的想法,经过协商,决定由胡也平任总经理兼总技术督导,以技术入股,负责最关键的配方秘密,周杰伦任董事长,负责出资建厂以及产品的销售。因为这个协议执行过程中并无透露酸辣菜的配方,得到了胡也阿婆的许可。2011年元旦,位于台中市的“胡也酸辣菜”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工生产了。

  大明星兜售小酸菜

  第一批“胡也酸辣菜”试产品生产出来了,周杰伦一品尝,与胡也阿婆地窖里的酸辣菜毫无二致,他非常兴奋。与胡也平商量一番后,决定开始大批量投入生产。

  一个月后,大批的“胡也酸辣菜”摆进了台中、台南等城市的商场贷架上。然而,现实与周杰伦的预测截然相反,顾客对这种新的咸菜并不感兴趣,有些商场里,一个星期才卖一两袋。有的产品被退了回来,有的经销商表示不愿再经销它。第一批生产的50吨酸辣菜全面滞销,一下损失了近千万新台币。胡也平受到了更大的刺激,因为他辞去了小学教师的公职,现在工厂又不行,他向周杰伦提出辞职。

  胡也平一走,可就是釜底抽薪,一切都完蛋了。周杰伦怎么劝,胡也平也不听,一心要离开公司。周杰伦跑到小坝上村,找到胡也阿婆,经过阿婆的规劝,胡也平同意暂时留在公司里,危机总算化解了。

  周杰伦很难过,也非常奇怪:为什么味美价廉的酸辣菜竟然无人问津?当初广告也打了,推介会也开了,产品包装也非常精美,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结果?

  郁闷之中,周杰伦想到了好友前辈郭台铭先生。郭台铭在商界素以“智多星”着称,一定会有好主意给他。于是,周杰伦特地把郭台铭从台北请来台中市,向他请教。郭台铭看了工厂生产车间,品尝了“胡也酸辣菜”之后,不断点头称赞。他认为,产品非常好,关键是宣传做得不好。俗话说,酒好也怕巷子深。郭台铭说:“要吆喝,要向市场大声吆喝,更重要的是把你的产品和周杰伦这个名字联系起来。”

  周杰伦一下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请来台湾最著名的广告策划人何进身先生,何先生帮周杰伦策划了一套宣传方案,周杰伦看了,连喊:“高明!高明!”

  2011年3月,周杰伦接拍了松下公司的广告。双方谈妥的价格是3000万新台币,正在签单,周杰伦突然在谈判桌上提出“减到一半的价格”。这个提法令松下谈判代表惊诧不已。周杰伦谈了自己的条件:他想在广告发布会上吃自己的咸菜。松下的电子产品和民间小吃根本不矛盾,而且周杰伦此举定会引起媒体热议,无疑会加大松下公司的广告效应,松下谈判代表当即表示同意。

  广告发布会在香港举行,有200多家媒体记者参加。当有记者问周杰伦最近有什么新歌推出时,周杰伦回答:“近三个月没有新歌推出,我正在生产一种小咸菜,厂址在台中。”好事的记者哪有不抱根问底的,于是“胡也酸辣菜”发布了。

  当晚,关于“周杰伦卖咸菜”的消息就在媒体上出现,人们非常好奇:周杰伦和咸菜有什么干系?一看报道,确确实实,周杰伦在生产一种名叫“胡也酸辣菜”的小咸菜。好奇的人们立即拥向商场,几天之内,滞销的50吨产品被一扫而光。各大商场纷纷打电话告急,脱销!脱销!原来心灰意冷的胡也平变得干劲十足,组织工人昼夜生产,大批酸辣菜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仅仅在2010年第二季度,公司就进账5000万新台币。

  周杰伦见东风好借力,马上追加5000万新台币投资扩建厂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月产600吨的规模。

  不是广告胜似广告

  其实周杰伦并没有意识到,与他一帆风顺的歌唱事业不同的是,商场风云变幻莫测,随时有翻船的危险。“胡也酸辣菜”在市场上亮相后,引起一片热议。有好多人认为周杰伦是歌星,与生产食品风马牛不相及,他搞出的咸菜什么水平,可想而知。2011年8月,一篇题为《腌制食品的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的文章,在《苹果日报》副刊发表,文中以“科学数据”论证了胡也酸辣菜的有害成分。

  此文一出,胡也酸辣菜立即受到迎头痛击,几天之内销量下降一半。更为严重的是,刚刚生产出来的产品,积压库房,为防止超长期搁置产生变质,只好租用台中市一家大型冷库存放,每天租金高达50万台币。

  怎么办?周杰伦焦虑万分,如果这样下去,公司很快就垮台。这时,吴宗宪从媒体上得知了消息,他打来电话,周杰伦连说三遍“情况危急”。吴宗宪想了想,建议他把“胡也酸辣菜”送到台北科学研究院进行化验,用“科学数据”来反击“科学数据”。周杰伦觉得这招可行,马上派人把样品送去检验。

  三天后,检验结果出来了,结论是:内中所含微量亚硝盐并未超出一般酿造食品的含量,符合食品食用标准。周杰伦拿到这份检验结论,如获至宝,喜不自禁。他立即让助手邀请媒体,准备召开发布会。

  2011年9月1日,精心筹备的“胡也酸辣菜”卫生检验结果发布会,在台北晶华大酒店隆重举行。预计上午10点开始,可是,周杰伦却没有到场,只有总经理胡也平在主持。前来抢歌星新闻的记者大失所望。面对吵吵嚷嚷大呼上当的记者,胡也平微笑着劝大家耐心等待,一定会有奇迹出现的。他说:“周杰伦永远是周杰伦嘛,他什么时候给过我们失望?”

  尽管如此,周杰伦迟迟未现身,胡也平渐渐地压不住场了。10点半过后,有记者开始收拾长枪短炮,准备退场了。胡也平怎么挽留也没人听。就在这时,有人高呼:“周杰伦来了!”全场的视线一下子集中到台上,只见周杰伦面带微笑,扶着一位老奶奶,一步步走上台前。

  原来,周杰伦昨晚和胡也平一起讨论明天的发布,直到深夜。一直忧心忡忡的周杰伦总是担心发布会的效果不好。胡也平劝他想开一点。忽然,周杰伦一拍大腿,他有了一个想法:把阿婆请到发布会上,现身说法!胡也平眼睛一亮,说:“我怎么没想到这招呢?”他立即打电话给奶奶,胡也阿婆本来不想来,但听孙子介绍了目前的严重情况后,老太太也着急了。于是,周杰伦立即雇了专机直飞台中市,然后乘出租车直达小坝上村,一路风尘,终于在发布会结前赶到了现场。

  胡也阿婆虽然88岁了,但身板硬朗,声如洪钟。她大声对着全场记者说:“谁说我的酸辣菜有毒?我吃了一辈子,我被毒死了么?我们家族高祖在明朝是御厨,酸辣菜是我高祖发明的健身长寿菜,我们家族吃它吃了几百年了,不但没有一个得癌,反而个个高寿。我爷爷奶奶都活过了95岁,我母亲前年113岁才去世,连战先生在十年前还给我母亲授过奖呢。”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周杰伦心里乐开了花,他明白,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胡也酸辣菜恢复了往日的辉煌,东南亚好多国家的华商也开始经销。按周杰伦的想法,东南亚国家华裔市场极具潜力,且中国产食品的竞争远未达到大陆和港台的白热化程度,是一个最可开发的处女地市场。于是,他把“胡也酸辣菜”的市场重点推向了东南亚和北美的华裔市场。

  由于周杰伦在华人中的巨大影响力,胡也酸辣菜顺利地在华人超市中站稳了脚根,销量以几何级数上升,2012年第一季度,产值高达到7亿新台币。

  目前,周杰伦正在运作将“胡也酸辣菜”在新加坡发行股票,上市前的资本前期工作己经结束,周杰伦和他的团队相信,一只生产咸菜的股票不久后就会在股市上成为明星。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Sebastian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在10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十分保密。小巴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这本乐谱对他来说无疑就是一大宝藏。于就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不幸的就是,当其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300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回到吕内堡的途中,他没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先这就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回到。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巴赫可称得上就是“管风琴之王”。管风琴就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就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管风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后,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就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试想,如果巴赫熟练的脚也得到这样的赠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无论就是在作曲艺术或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全欧洲迄今还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将来也不会有人能超过他。”

  巴赫的另一样绝技就是即兴演奏。他的儿子之后回忆说,父亲经常即兴弹奏不可名状的美妙旋律,一连几个小时都不停,没有一首谱写下来的曲子能够与之相媲美。1720年,巴赫前往吕贝克访问了97岁高龄的管风琴大师赖因肯,并根据他的主题即兴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伦河畔》,一连两个小时,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来。赖因肯惊叹道:“我原以为这门(即兴演奏)艺术已经死去,此刻我看到它在你身上还活着。”

  据说巴赫还喜欢到郊外乡村简陋的小教堂弹奏。有一次,一位久闻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识的乡村风琴师听过巴赫用简陋的管风琴弹出了惊人美妙的音乐时,他对眼前这位非凡的陌生人说:“您如果不就是伟大的巴赫,就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这样的技艺!”

  1750年7月31日,巴赫入葬于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的南墙下,没有墓碑或任何纪念物。因此,他的准确墓址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近一个世纪后,人们才又记起了这位音乐大师。1850年成立的巴赫学会为了弥补前人忽视大师的罪过,决定在1885年即巴赫诞辰200年之际重修巴赫的陵墓。然而,世事沧桑,风物全非,墓地已就是荒烟蔓草,巴赫墓址已不可寻。无奈,莱比锡市政委员会只好在墓地南墙钉了一块铭牌,上面刻着:

  又过了9年,教堂墓地翻修,推倒南墙,挖掘地基,这才有了一个寻找巴赫遗骨的机会。但就是1750年下葬在此的有1000多人,寻找巴赫遗骨无异于大海捞针。幸好查点纪录才明白,这1000多人中,只有12人就是用橡木棺材盛殓的,而巴赫就就是其中之一。

  1894年的一天掘出了三副橡木棺材,其中一副有一成年男性骨骼,身材不高,头部很大,额头略平,下巴厚重,眼窝深陷。经与巴赫肖像比较,又经科学的检验,认定这就就是巴赫的遗骨。随后,遗骨被装入一口厚重的石棺,安置于圣约翰教堂的祭坛下。石棺上简洁而庄重的刻着: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由于二战战火的破坏,巴赫的棺材又于1950年迁往圣托马斯教堂。就这样,巴赫在他死后200年才真正入土为安。他虽没有像亨德尔那样享受国葬,极尽哀荣(亨德尔葬于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可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却也没有像贫病交加死去的维瓦尔第那样,被草草埋在乱葬冢,让后人永远无法寻觅。巴赫的一生可谓生得踏实,死得平凡,但他却在平凡的生和死中铸就了一种超越生死界限的伟大。

【音乐家名人故事(精选13篇)】相关文章: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六篇04-07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三篇04-01

名人故事作文(精选14篇)04-20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三篇03-01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4篇02-28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10篇02-28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3篇02-27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四篇02-27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9篇02-27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3篇02-26

网址:音乐家名人故事(精选13篇) http://c.mxgxt.com/news/view/229945

相关内容

名人成功故事(精选13篇)
专注的名人故事(精选9篇)
名人的成长小故事(精选21篇)
名人成才励志故事(精选12篇)
「有关音乐名人故事」音乐界的名人故事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13篇
关于成功来源于积累名人故事(精选18则)(精选18篇)
挑战不可能的目标名人励志故事(精选15篇)
名人追梦的励志故事(精选24篇)
体育明星的故事 体育明星的名人故事(精选30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