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性别角色是什么?
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终于上映了。花木兰的故事源自于南北朝时期的长诗《木兰辞》,在中国家喻户晓,随着1998年迪士尼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动画电影,也被全世界的小朋友们所熟悉。因为“阿爷无大儿”,所以身为女儿身的木兰代父从军。这个故事之所以被人们当做传奇,正是因为木兰女扮男装,在战场上英勇表现,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指个体基于性别差异而形成的与社会或群体规定相适应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在《木兰辞》的描述中,很明确地说明了在南北朝时期的性别角色分工:比如在一开头就说了“木兰当户织”,说明当时的女性要纺纱织布。而当花木兰衣锦还乡,家里人都欢天喜地迎接木兰,也有一句“当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弟弟则要负责屠宰牲畜的工作。花木兰在回家之后,也会马上回到女性的性别角色:“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们每一个人在出生之时,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性特征就确定下来了,但性特征只有生物学上的分类意义,没有包含社会文化的内容。一个婴孩从一丝不挂地降生,到成长为男孩女孩、男人女人,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性别品质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源于生物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性别社会化”是指个体逐渐理解和获得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设定的行为标准或规范的过程。从小,男孩和女孩就不一样:穿的衣服不一样、玩的玩具不一样、游戏伙伴不一样,连玩的游戏也不一样。
“性别角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社会环境的要求,也因为性别社会化,从而形成了人们对于自我的态度和要求。性别认同是一个人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孩子在1岁左右就会表现出对不同玩具的偏爱,儿童的性别认同意识通常在2岁左右开始发展,父母是性别认同的启蒙老师,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来自他们对父母的观察和模仿。另一方面,父母对待儿子、女儿的方式、态度大为不同,这就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作为一个男孩/女孩应该怎么做”。随后,当孩子慢慢地了解“性别”的概念时,就会和同性别的父母形成认同,获得作为一个“男孩”或者“女孩”所应该有的行为模式,这个过程叫做“性别角色”的获得。儿童在5岁至7岁时,性别定型就会基本形成,并会影响到个体后续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方式。进入幼儿园、学校之后,同伴之间的认同也会开始发挥作用,孩子们更偏爱和同性别的小伙伴一起玩,通过同伴团体,孩子们继续自我教育,强化自己的“性别角色”。
性别是人类最为显著的分类方法,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物进化学意义,因此人类对于性别的区分和认知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产生,2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正确的标记男性和女性。“类别化”是人类认知的显著特征,人们会基于简单的分类,给同类的事物套上既有的认知图式,但是当这种认知图式过于死板、概括化,忽视个体差异就会形成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男人和女人在行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和一般看法,比如“女生要温柔、男生要阳刚”、“女孩玩洋娃娃,男孩玩小汽车”,长大后的“男主外,女主内”等等。性别刻板印象会根深蒂固存在于我们心中。“男孩应该阳刚”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个观念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否认了男性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另外,刻板印象也可能造成对男女在学业选择、职业选择上的偏见,比如认为女生文科好、男生理科好,如果从事不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工作,也可能招来歧视。有趣的是,人们对“女孩男性化”的接受程度要远大于“男孩女性化”。例如5、6岁的女孩可以玩小汽车,但这个年龄的男孩玩布娃娃却显得很“反常”;在成年人中同样如此,“女性化”的男性比“男性化”的女性更加难以让人接受。
性别刻板印象不仅会影响人们对于男性或者女性的印象,还会影响本身的行为表现。比方说,性别的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就该是恬静而面带温柔笑容的;而男性是严肃、不苟言笑的。由于这些文化期待,也让男孩和女孩逐渐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该如何展现笑容。研究发现,成年女性和青春期女孩笑得的确比男人和男孩多,笑的性别差异在儿童中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越发显著。特别是在更需要表现“社会规范”的时候,女性笑得比男性多。比如,在与他人互动的时候或者当意识到被观察时,女性和男性在笑容上的差异越大:女性的笑更外放、男性的笑更收敛。但有趣的是,当人数增加,女性的笑就含蓄了,而当女性和男性从事同样的工作、处于同样的角色时,女性并不会那么爱笑。
这些从小被灌输并耳濡目染的性别特点,不仅影响别人的印象和期望,也会内化为女性自身的自我概念。比如性别刻板印象认为女性不擅长机械操作,因此不少女性也觉得自己开不好车。根据刻板印象威胁理论,个体在刻板印象特别凸显的情境下,被歧视的表现会更差。比方说,如果所有考官都是男司机,很可能流露出“女人开车就是不行”的态度,那么在考驾照时女性的表现就很可能远低于平时练习时的表现。由于刻板印象而导致的自我怀疑、害怕失败、焦虑等等,可能会引起压力并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克服这些负面想法,占用了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表现。有研究就指出,如果没有刻板印象,女司机开得更好。那些被告知实验的目的是测试男女驾驶差异的女被试者,比不告知任务目的的女被试者,在模拟驾驶任务中犯错更多,也更容易撞向路边行人。在另一项关于停车的研究中,如果相信女司机停车更糟糕,在停车任务中她们会更为紧张(表现为更快的心跳)。
随着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宽容,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也在一点点减少。在儿童教育中,性别平等的观点也越来越被强调和重视,就拿《花木兰》的出品公司迪士尼来说,动画片中的公主也从早期的单纯善良、需要被英雄解救的形象(比如白雪公主,《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儿),进化到花木兰这样的女英雄和《冰雪奇缘》中安娜公主这样的女强人。开发自己的特点与特长、符合自己能力的事情,而不局限是男是女,才是花木兰的精神。
作者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网址:花木兰——性别角色是什么? http://c.mxgxt.com/news/view/232966
相关内容
《花木兰》试镜试什么,试镜一年后,才找到刘亦菲电影花木兰角色饰演者
《花木兰》完整版
终于知道花木兰在军营为什么没被发现了
刘亦菲是怎么成为花木兰的
《木兰辞》中花木兰效忠的可汗到底是谁?说出来别不信
《花木兰》主演来访 侯梦瑶郭品超透露大结局
原来这么多明星试镜《花木兰》,蓝盈莹、窦靖童与刘亦菲差太远了
四个版本的花木兰,前三个都是在演戏,只有最后一个入木三分
【正在热映】《花木兰》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