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周还是我心中高不可攀的存在,即使现在有点落寞。
文 | Evelyn 杜
纽约时装周、伦敦时装周、巴黎时装周和米兰时装周,分别在9、10月和2、3月举办,分为春夏时装周和秋冬时装周两个部分。
作为时尚界的饕餮盛宴,每年的时装周都吸引了全球时尚爱好者的关注,明星、媒体、设计师、模特、时尚达人纷纷出动,大批的秀场美图席卷社交网络。然而在这份繁荣背后,时装周远不如表面这么光鲜和纯粹了。
时装周是世界时装设计和消费的“晴雨表”
第一次的时装周并不叫Fashion Week,而是叫“Press Week”。1943年,由时尚评论家Elenor Lamber 在纽约发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暂时性地撼动了巴黎作为时装之都的地位,大量欧洲人因躲避战争而逃离到大西洋彼岸的纽约,战争而停滞的时尚产业在纽约重新站稳了脚跟。
创立初期的纽约时装周,秀场的位置有限,挤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嘉宾,模特们穿着新款服饰在宾客座位之间的空隙中穿梭。
最初的纽约时装周,没有狗仔队,没有化妆造型师,没有街拍和喧嚣沸腾的秀场,也没那么多商业目的,仅仅是展示最尖端的潮流设计。时装买家是不被允许观看时装秀的,他们只能到设计师的展示间去参观。
时装发布周将所有的活动和典礼都集中到一起呈现,让设计师们在短时间内有被传媒高度关注的机会,还增加了所有时尚从业者的交流互动。米兰、伦敦和巴黎很快也开始了效仿,并分在1967、1971年和1973年年开始他们的发布周。
四大时装周各有各的特点。纽约时装周是“自然”,伦敦时装周是“前卫”,巴黎时装周是“奢华”,米兰时装周是“新奇”。
在时装周上,设计师们负责将天马星空的想象力转化为服装创意呈献给全世界,而时尚编辑记者们,在每场秀中,寻各场秀的交叉点,预测明年的流行趋势。
各大品牌在发布秀之后,会邀请大牌时尚记者到品牌总部样品间零距离接触走秀的服饰,并采访设计师。服装的流行趋势一般包括四个部分:面料、颜色、元素和设计。因此时装周也就成为了潮流趋势的代表。
时装周作为一场生意,最赚钱
在1980年,时装秀开始变得极度受欢迎,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商业,因为美国人做生意的头脑比别人强些,纽约时装周的商业化程度最高。
1993年,美国时装协会决定将在曼哈顿中心的布莱恩公园里搭建数个白色帐篷作为固定发布会场馆,2010年9月林肯中心接棒布莱恩特公园,成为现在的主要发布场地。
纽约时装周得场内被各大赞助商划分了势力范围:东边是车的展台,西边是美宝莲的体验中心,场内充斥着各种免费派发的刊物,FIJI水也是随便拿随便喝。每年都会有来自大约30个国家的23.2万名记者和编辑争相报道这一服装界盛事。时尚界是有等级森严的布局,然而在纽约,一切都很随性。
秀场头排客一直是时装周颇为引人关注的,从最初的贵族、《VOGUE》等知名时尚媒体,逐渐演变为各类明星、名人、网红时,也能看出其商业化气息逐渐浓重。当纽约时装周的官方赞助商美宝莲将来自全球各地的18位最具影响力的网红,都带到了时装秀的前排的时候,“草根”逆袭了。
商业化的背后是一场钱与名利的交易。主办方提供场地和这样一个机会;而品牌和设计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办秀,为了博得全世界的关注,吸引更多人购买。时装周再也不神秘了。
每一季纽约时装周都可以为纽约市带来8.87亿美元的经济收益。纽约时装周创造出了逐渐在城市中蔓延的兴奋。在纽约,时装业是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产业。整个城市共有800多家时装公司,员工数目多达17.5万人,薪水总额达到100亿美元。
在最疯狂的时候,展示设计和才华与吸引注意、卖衣服赚钱,现在已经分不清现在他们的界限了。
行业不景气,时装周正在“死去”
近两年奢侈品行业经历寒冬,品牌们开始逐渐冷却,思考时装周对于他们来说, 是不是已经成为烧钱的摆设了?今年的四大时装周,变动格外多,缩减秀场规模合并男女秀、头排明星减少。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Burberry、Gucci、Tom Ford、Dsquared2,DKNY、Calvin Klein、Vivienne Westwood、Paul Smith、Kenzo等品牌全都缩减了秀场的规模,只进行男女合并秀。其中还有不少品牌开启了“即买即卖”模式,这一切都是在颠覆时装周的“规则”。
奢侈品及服饰研究咨询人唐小唐向36氪表示,奢侈品牌开始秀场缩减规模,主要原因是秀场效果不如原来好了,此外也可以为品牌省不少钱。
统一男女装发布合情合理,不仅是因为在消费者看来男装、女装都是衣服。合并两个系列的发布可以直接提高产销效率,并且可以节省大约 100 万欧元的发布成本。即看即买的模式也加强了品牌对于市场和消费者的把控。
品牌囊中羞涩,加上快时尚与社交媒体的冲击,时装秀的价值正在蒸发
一般来说,在时装秀半年后,品牌才会发售秀场模特展示的衣服。在快时尚的强大压力,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快速消费的潮流下,让尊贵的顾客等6个月,这种滞后其实有点可怕。
消费者可能早就失去了兴趣,因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太多,她们更愿意第一眼看到了就买走。之后,掩埋在选择中的她们说不定再也想不起了。想想Zara这些快时尚,已经在秀后不久就推出“同款”,靠着“模仿”活得风生水起。
而且现在很多消费者对于时尚秀这种传统的形式开始感到厌倦。能够坐在时尚秀现场的消费者,需要花费将近9000美元的入场费。很多消费者认为赶一年几场的时装秀太累,时装秀场太过拥挤。
互联网让消费者可以从各途径获取信息,有了更多选择,时装周的独霸权威就此倒地,时装周引以为傲的时间壁垒和信息壁垒已被打破了。品牌们不得不考虑如何直面自己的客人,满足客人们最及时的需求。
借助于现在的社交媒体,Instagram、Facebook和微博微信,不少品牌都开始采取数字化的营销方法,效果也不错。
虽然秀场的影响力还是很大,但同时也开销大。根据Fashionunited报道,在纽约,20万美元仅仅能够办一场入门级的时装秀,一般大牌的秀场花费基本在100万美元以上,像LV、Chanel这种就更高了,这其中还包括了邀请头排明星的巨大花销。
奢侈品行业早已不是几年前的风光无限了,所有品牌都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市场压力,所有品牌都在尽力压缩成本,而时装周无疑是最大的品牌营销成本之一,并且是一个并不保证产出的营销成本。
拿头排明星来举例,如果是90年代邀请明星来秀场,能带来服装秀本身可能无法提供的兴奋点,为品牌造势。但是如今,似乎就有点审美疲劳了,而且明星也都开始“贬值”了,并不能给服装业带来实质助益。砸着钱,却看不到回报,我想没什么品牌愿意做这种赔本的买卖。
这时社交媒体就成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营销方式。一条短短的Ins就可以瞬间获得上百万的点赞,甚至有上头条的机会。并且在社交媒体上很轻易地就能勾搭上明星,不用专门给出场费。专门请一个运营团队或公关公司运作社交媒体,看起来比动辄上百万的一场秀划算,两者背后的传播效果可能是相同的。时装周的传统价值正在“蒸发”,沦为一场“自我狂欢”,没有任何回报。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品牌还是时装周都在随时间和潮流改变,在商业化的道路上狂奔。如今看起来还是更喜欢曾经那些场神秘、纯粹而高攀不起的时装周。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速效救心:如何用品牌思维快速脱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