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与粉丝群体的关系类似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

发布时间:2024-12-17 07:39

当今社会下,偶像的产业化发展为公众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但同时也固化了公众心目中的偶像形象,颜值、流量和数据成为衡量偶像的重要标准,粉丝化被动为主动,身兼“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不仅能够推动偶像商业价值的提升,也能够扩大偶像的边际效应。

偶像与粉丝群体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增强,双方逐渐处于一种共生机制之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通过对偶像与粉丝群体共生机制的研究,归纳机制运行的主要规律:偶像是粉丝聚合的核心,粉丝是偶像发展的基础,两者共同构成利益互通的共生复合体。

偶像角色从言行举止、情感状态到价值境界、水平等方方面面都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在互联网创造的拟态环境中这种影响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导受众特别是粉丝群体的行为动态。作为特殊的“商业产品”一一偶像具有独特而迅速的传播性,应当通过“约束”偶像和引导大众两个路径将“偶像效应”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除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产生影响外,偶像身份对社会经济、公益事业、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都有相当承当程度的影响力。

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较强的影响,偶像崇拜作为一把双刃剑,能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和引导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应当主动利用积极因素,合理规避消极因素,发挥偶像崇拜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正确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偶像与粉丝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正反馈”关系,而是处于双向互动的共生机制中。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受到新媒体平台的冲击,双方处于动态的关系网络中。融媒体的发展不仅拉近了偶像与粉丝的距离,也促进了双方良性的社交互动。偶像与粉丝的交流不再局限于精神上的崇拜和物质的应援,融媒体时代下粉丝在偶像崇拜过程中追求更高的参与感和更强的权利意识。因此粉丝在偶像的造星路径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粉丝文化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粉丝社群组织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研究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当前学者关注的角度多是从粉丝群体自身进行解构分析,对于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状态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捆绑力度将达到更强。

社会共生现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存在。共生关系的确立是以整体的存在、发展和稳定为基础的,整体的生存才能获得整体中个体更高质量的生存。参与共生机制的单元个体应当具有相互识别和选择的能力,才能为建立共生机制奠定基础。

共生单元个体之间需要以资源要素为纽带,能够满足单元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能够实现单元个体之间的效能转化,促使双方或多方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协同发挥共生效应。人类社会的共生关系都是相对的,也必有一定的约束条件。

处于共生关系状态的单元个体在参与共生实践的过程中,也应当遵守一定的约束条件,形成明文或非明文的共生规范,来保证共生机制的规范化运行。共生规范可以是各方通用的规范指南,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的特定规范和明文规定的规范条例。偶像与粉丝群体作为共生单元体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和选择性,同时双方之间的资源要素具有高度的互通性和互补性,为偶像与粉丝群体共生机制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偶像与粉丝群体的共生机制是共生单元个体在一定共生规范下通过共生媒介进行资源要素的互通互换,进而推动单元个体在整体的共生关系中实现进一步的生存和发展。

偶像崇拜是由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发展而来,是把被崇拜的神灵偶像化,给他们塑造形象,并施以崇拜,偶像崇拜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受到生产力条件和生存环境的限制,人们常常将希望寄托到自然界中的某个个体,从无生命状态的木石雕刻物,到有生命状态的动植物等,将其作为部落族群信仰的神灵,通过祭祀祷告等仪式来进行祈福。万物有灵论认为灵魂具有物质属性,可以从一个地方迅速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实现灵魂的迁居。在部落群体中出现的交感巫术,就是根据接触律和相似律引申而来。基于接触律的接触巫术认为,只要某样物体被个体接触过,无论该物体是否为该个体的身体部分,都可以以此为媒介对个体施加影响。

基于相似律的顺势巫术认为,同类相生,通过模仿行为就可以实现任何想做的事。在不同的时代,就多次出现通过破坏敌人的偶像来伤害或消灭其敌人。当敌人的偶像出现创伤时,其本人也会受到伤害,在偶像被毁掉的同时,本人也会死去,也就是早期的偶像与信奉者之间存在命运与共的连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偶像作为崇拜的对象逐渐从虚无缥缈的神灵转换到真实存在的人类个体身上,或是生产技艺高超,或是武力强悍,或是智力超群等具有超与常人的能力和水平,人们对其表示敬仰和崇拜,并希望能够成为向偶像一样的人,实现自我的追求和认同。

当粉丝怀着虔诚的心情对偶像进行献祭时,不仅可以获得即时的心灵平衡,而且可以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仍然保留心理平衡的状态,通过偶像表达某种欲望和希冀,在现实中获得现实。

早期的偶像崇拜中偶像居于较高的地位,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粉丝则居于较低的地位,被动表达对偶像的情感诉求,这种关系体现出偶像方对粉丝进行单向度的宣传教育,而粉丝在关系中只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不能做出信息反馈和互动行为。这种关系具有较强的不平等性,两者之间的依赖关系较低,偶像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几乎可以脱离粉丝而独立发展,粉丝对偶像主要基于情感补充诉求,并未投入较大的物质和精力。

但是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催动了粉丝经济的快速发展,粉丝群体强大的消费实力吸聚了众多资本集团的加入,打造多种多样的偶像团体来打开市场。随着偶像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发展路径主要根据粉丝的喜好进行规划设计,以求获得粉丝更多更强的应援和支持。而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促使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高,渴望通过偶像来表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期望越来越强。偶像与粉丝之间的相互需求和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双方逐渐处于一种共生机制之中,具有高度的互动性,两者密不可分且互相影响。

早期的粉丝群体被认为具有较为疯狂的行为,超越尺度的情感状态。粉丝是一群特殊的大众文化接受者,为自己崇拜的偶像花费一定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情绪。早期的粉丝主要以集体活动为主,具有明显的分散性活动特征。随着社会发展,粉丝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多样化,粉丝的群体性特征日渐明显,出现粉丝社群组织,形成一定的群体规范。粉丝被称为“过度解读者”,被看作是一种“与中产阶级那种保持距离的、批判性的态度正好相反的”群体。

影视平台推出的系列偶像养成类综艺快速发展,凭借融媒体平台的资源整合和IP品牌的创意营销赢得大批粉丝和流量。粉丝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为喜爱的选手投票,选手最终能否出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粉丝的应援结果。

并且粉丝影响着偶像的商业价值,粉丝群体的年龄职业等信息会成为品牌判断粉丝群体购买力的关键,而粉丝群体的购买力的直接关系到偶像是否能够获得某一品牌代言人的身份。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偶像直播带货成为新的品牌营销模式,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粉丝群体的购买力。

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被无限拉近,偶像与粉丝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双方在相处过程中互相给予力量,偶像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满足粉丝的需求,粉丝也会通过应援、打榜等行为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这种双向选择奔赴可以促进偶像与粉丝之间形成良性的共生机制。

网址:偶像与粉丝群体的关系类似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 http://c.mxgxt.com/news/view/245272

相关内容

“制造”虚拟偶像 ——基于粉丝与虚拟偶像互动关系的考察
“饭圈文化”中的粉丝群体其消费行为有哪些?为何产生消费心理?
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docx
中国粉丝成长简史!现在粉丝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者
偶像效应对南审粉丝群体消费行为的影响
养成系偶像粉丝消费和心理调查
新媒体时代偶像明星粉丝的网络社群文化研究
虚拟偶像破壁代言时尚品牌,消费者买账吗?
新媒体时代 什么是粉丝与偶像的理想关系
虚拟偶像破壁代言时尚品牌消费者买账吗?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