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鉴赏:论电影《黑天鹅》中母女关系
摘 要:2010年年底,美国影片《黑天鹅》在上映后获得了普遍的好评,并获得第68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和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以及多项提名。影片中,女主角Nina和母亲的关系发展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母亲强烈的支配欲是Nina的心理状态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整部影片矛盾冲突的主要导火索。
于2010年年底上映的美国影片《黑天鹅》是一部以芭蕾舞为背景的惊悚片。影片上映后获得了良好的评价,并获得第68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和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以及多项提名。
《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 Nina是一名纽约的芭蕾演员,和她具有支配欲的母亲住在一起。她的母亲也曾是芭蕾舞者,对她施加着令人窒息的控制。在新一季的《天鹅湖》公演前,艺术总监决定换下首席舞者Beth。他有两个候选人:Nina和Lily。这出剧要求一个能够表现白天鹅的天真无邪与黑天鹅的狡诈放荡的女演员。Nina适合白天鹅,而Lily简直是黑天鹅的化身。她们在竞争中发展了一段扭曲的友情。Nina开始更多的发现自己的黑暗一面,这可能会毁掉她。 在整部影片中,Nina母亲的行为一直推动着Nina的心理变化。具有支配欲的母亲是Nina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的助手,同时也是演好黑天鹅的一个绊脚石。在整部影片中对于母亲这一角色做出了很好的刻画,虽然母亲只和Nina有对话和交流,也明确表达出了所需要的控制和压迫力。
影片的开场是一个非常家常式的场景,女儿在落地镜前进行着晨练而母亲在准备着早点。Nina在这时完全陷入自我的讲述着昨夜的一个梦,并没有交待与她对话的对象。Nina自言自语的诉说着自己的幻想,而母亲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而Nina并不在意。这个开场展示出了一种女儿对于母亲的信任,就像病人与精神科医生的对话一样,完全没有防备的。当女儿向母亲讲述自己将在今年获得更多演出机会时,母亲自信的说:“Well,he certainly should.”女儿的一切发展都在于母亲的掌控之中。 在开场与母亲对话的场景中,Nina完全是一种小女孩的姿态,喜欢粉红色的东西,向母亲描述自己的梦境,以及在母亲的帮助下穿衣服。而在这个场景中,母亲的形象具有控制和压迫力,一丝不苟的发型,深黑色的衣服,对于女儿身上的一点点伤口都会迅速发现。这两个人物在开篇时便显示了极强的对立感,影片使用的许多细节化的表现方式充分展示出了母亲对女儿强烈的控制力。 女主角Nina的成长环境在开篇就交代清楚,家庭镇中父亲的缺失和控制欲很强的母亲使得Nina的性格在很多地方类似于一个单纯的小女生。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而Nina的成长环境注定她的成长中不会产生这种“厄勒克特拉情节”。而Nina的这种“单纯”的心理成为了她后来在表演上无法达到突破的绊脚石,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影片中,在母亲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主要突出了她对于女儿的强大控制欲。影片中多次的强调这一点,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理解Nina的纯洁且有些不成熟的心态的形成原因——并不是自己不成长而是母亲给予的压力导致的。同时多次的表现、重复同一种行为也是对观众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使得观众更深的体会到影片中人物所从小感受到的压力。 影片中,将母亲的控制力细化到了一些很生活化的细节上:1、在Nina的手机中,“MOM”的字体明显大的有些离谱、2、在Nina获得女主角的角色时,母亲特意做了一个大蛋糕鼓励女儿。而仅仅时Nina说了一句不需要那么多时,母亲马上脸色一变,要把蛋糕丢掉,逼迫女儿迅速向她道歉。3、执意要求帮助Nina换衣服,为了防止Nina弄伤自己而剪掉她的指甲。 正因为Nina一直在母亲的控制下生活,从而显得和母亲产生冲突的那场戏具有冲击力。两个人的对话其实是非常的日常化的,母亲觉得女儿回家的太晚,劝女儿不要太累了。而Nina的对于母亲的反抗不至于激起强烈的冲突,却充分的表现出她的转变,同时也为后面Nina的性幻想做了铺垫。这一场对于Nina的心理变化是很重要的,她开始突破母亲给予她的强大控制,是按照Thomas的指令去试着解放自己,托马斯在这时起到了一种“异性双亲”的作用,使得Nina逐渐开始成长,从而产生了对于母亲的厌烦心理。 当Nina从酒吧回来,由于酒精和毒品的作用,Nian原本对于自己的控制力消失了,潜意识中的与母亲的对抗情绪彻底的爆发出来。这种状态开始更类似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和母亲的状态,意识已经不清楚Nina和母亲探讨的是自己的隐私问题。第二天天亮,Nina和母亲说的也是,“我要搬出去住”。这时期的Nina在精神上开始离开儿童的阶段,进入了青春期,而母亲试图控制这种发展,她依旧想让Nina处于那种儿童的纯真。但是这种转变已经不受母亲的控制了,原先由母亲为主导的状态开始改变,女儿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导致了破坏了原先这个家庭的平衡。 在演出的前一晚,Nina和母亲的关系到达了一个糟糕的极点,Nina甚至为了将母亲赶出房间而不惜压伤母亲的手。Nina像一个青春期急于离开家的孩子一样逃避着母亲。第二天的演出中,Nina甚至会在自己最拿手的白天鹅的部分出现问题,代表着她已经离开了母亲精心培养出的那种纯洁小女孩的阶段,这已经和片头Nina梦中的那个纯洁的白天鹅相冲突了。
在影片中,黑天鹅的品格与白天鹅是完全对立的,黑天鹅象征着一种对于欲望的追求,而且是一种毫不掩饰的追求。影片的主要角色中,Beth、Lilly和母亲三个人物是一直以黑色形象出现的,这三个人物与影片开始时的Nina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三个人成熟、有明确的欲望,虽然表现的方式不同。这一特点体现在母亲身上时,并不像另外两个人那样张扬,但是这种力量足以控制Nina的生活。母亲将Nina视为自己的一个部分,像控制自己的四肢一样控制着Nina。从事和自己完全一样的职业,在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剧团工作,并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控制着Nina。 对于母亲来说,Nina不仅仅是一个女儿,更像是一种新生。她将Nina塑造成为一个与自己的曾经不同的人——单纯、天真,以保证Nina不会范同样的错误。而开始Nina的成长完全在母亲的控制之中,并且完成了母亲成为一流的舞蹈演员的愿望。母亲对于这时的Nina是很满意的,她精心的照顾女儿,把Nina的房间装扮成一个粉色的世界,看着Nina一步一步在自己的控制下成长。但是随着Nina参演《天鹅湖》,原本的一切都被打乱了。Nina不再像以前那样按照母亲的安排走下去,而是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反感母亲面面俱到的照顾。这样的Nina并不是母亲所期待的,母亲开始遏制这种发展,甚至到最后,阻止Nina登台演出,因为这不是母亲所希望看到的Nina。 母亲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把Nina当做女儿,而是当做了自身的一个延伸,从而达到了“认同”作用。 在1900年的《释梦》,弗洛伊德多次论述到认同作用。《释梦》第四章中,他提到:“认同作用是癔症症状机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他能使病人在症状中不仅表示自己的体验,而且也能表现其他许多人的体验。他们仿佛能感受一大群人的痛苦,独自一人扮演很多角色。……认同作用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基于同病相怜的同化作用,它表现出一种类似性,源于保存在潜意识中的某些共同因素。” 这种“认同”作用也加强了母亲对于Nina的控制力,在整部影片中,除了最后一场Nina演出的场景中母亲从未在“家”以外的地方出现,整部影片可以忽略了母亲和外界的接触,母亲对于女儿的工作环境、交际了如指掌,却从未表现母亲与其他人的交流。 可以说,母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Nina观察世界,除了Nina对外界的接触,母亲很多时候是沉浸在自己过去的岁月中。影片特意表现出母亲一个人时在房间里对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画画,而且不是沉浸于年轻时的辉煌。母亲边画边哭,可见,她对于自己的青春时代是懊悔的,觉得那段时间是不如人意的。不美好的过去加深了母亲想重新来过的想法,但是她已经老了,除了抱怨自己为了生Nina而放弃事业她什么也改变不了。然而,Nina的青春是她所羡慕的,是她想拥有的。这种心理加强了“认同”作用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母亲想控制Nina而达到“扮演”的效果。 在影片的结尾,给予了母亲和Nina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Nina通过演出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同时,她在刺伤自己时也完成了杀死心中阴暗面的。而母亲是第一次离开“家”到剧场以一位观众的身份观看Nina的演出,使得母亲回归到一种正常的旁观者的状态。
网址:电影鉴赏:论电影《黑天鹅》中母女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247286
相关内容
电影作品分析电影鉴赏特点及意义.doc第五章 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 《影视鉴赏》课件
影视广告作品赏析影视广告的鉴赏与评论
影视鉴赏心得(21篇)
《影视作品鉴赏》基本知识点
电影论文赏析八篇
《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与评论(109页)
电影作品解读论文
豫剧电影《太行故乡情》 观影鉴赏活动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