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张爱玲,就读懂了中国式亲子关系
1957年1月,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小城康科德,寒风刺骨,厚厚的白雪覆盖了整个街道,远处寥寥行人在风雪中用力地前行。主街旁一处不显眼的房子里,一个女人站在窗边抽着烟,殷红的唇不时吞吐着烟圈,窗前氤氲开的灰白仿佛一层凉薄的雾,透出一丝冷漠和疏远。
一年前,35岁的张爱玲来到康科德,与相识半年的丈夫赖雅结婚,而此时的她,手中握着一封来自伦敦的书信:“我已重病缠身,自知时日无多,不久于世,唯一希望的,便是再看你一眼,我的女儿。”
读完母亲来信的张爱玲,仰着头闭上了眼睛,心中百感交集,半生的喜怒哀乐仿佛在这一瞬间一股脑地涌上心头。
在汇给母亲一百美元聊表心意后,张爱玲用简短的回信拒绝了母亲的请求:“我的境况并不好,无力支付去往伦敦的机票,祝安好。”
之后不久,黄逸梵撒手人寰。她的遗产寄到了张爱玲的住处,箱子里都是值钱的古董。直到此时,她才意识自己对母亲有很大的误解,而此前两次不疼不痒的寄钱,是母亲的情感多大的伤害。
年少时,张爱玲怨恨母亲的恶毒,觉得她对自己的帮助总是吝啬的,有限的。以为自己是累赘,是不被爱的小孩。心直口快不温柔的黄逸梵内心深处爱着自己的女儿,只不过她不知道如何做一个母亲。
母亲去世后,张爱玲终于与她和解,也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读懂张爱玲
就读懂了中国式母子关系
01
黄逸梵本名叫黄素琼,长大后因为觉得名字不够洋气,自己给自己改了名字。
黄逸梵出生于名门望族。她的祖父黄翼升(1818-1894)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后来又被封为男爵。慈禧皇太后万寿庆典,加尚书衔。绘像紫光阁,门庭显赫,备极尊荣。
黄翼升深厚,只留下一个儿子黄宗炎,早年中举,承袭了爵位,因为一直没有子嗣,家里便纳了一个农村女子为他做妾。这个妾室,就是黄逸梵的母亲。
可惜的是,黄宗炎没能等到自己的孩子出生,就因为瘴气死在了广西。黄逸梵尚未出生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也在不久后去世,她的童年过的并不幸福。
■ 青年时代的黄素琼(前)
1915年,19岁的黄逸梵嫁给了同龄人张志沂(1896-1953)。张志沂是清末名臣张佩纶与李鸿章女李菊耦的独子,这一对同出名门的小夫妻看起来门当户对,其实背地里十分苦楚。
因为他们想要的生活完全不同。
黄逸梵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新潮开放,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而张志沂则恰恰相反,思想守旧,公然嫖妓,又爱吸食鸦片。因此两人常常争吵。
■ 张志沂(左二)与黄逸梵(右二)
1924年,黄逸梵以陪同小姑出国为借口,暂时离开了这段让自己透不过气的婚姻。
而这一年,张爱玲刚满四岁,正是一个孩子最需要母亲陪伴的时候。而母亲一去就是四年。
几年后,黄逸梵回国,再次见到女儿,因为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所以她对张爱玲的教育格外不同:她不让人给女儿穿太小的衣服,梳那些厚重的刘海,又教她弹琴,画画,说英语,费尽心思,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摆脱过去的束缚,不要重复自己的老路。
■ 童年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
几年后,父母离婚,黄逸梵继续留学,留下张爱玲跟着父亲生活。虽然聚少离多,但张爱玲童年时总幻想着成为像母亲一样的人:
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
可以说母亲的形象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妈妈的角色如此重要,正如韩国家庭心理咨询专家李南玉博士在《原生母爱》中所说,“妈妈是每个孩子生命的起点”。
孩子与妈妈建立的关系是孩子一生中所有关系的基础,是孩子生命中最根本的力量。也是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在与下一代的关系中反复出现且影响深渊的一种固定模式。
黄逸梵年幼便失去父母,长大后接受各种新潮思想,却偏偏不知道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母亲。这份母爱的缺失,为张爱玲带来了清冷的底色,也让她与世界的关系变得疏远而冷漠。
02
黄逸梵再次回国的时候,张爱玲已经十六岁了。
母亲终于回国,张爱玲无法按捺住自己,常常去探望,却不料因此引起了后母的不满。
后母本就不喜欢她,不给她穿新衣服,还经常挑拨她与父亲的关系。直到最后一次冲突爆发,后母打了张爱玲后,向父亲告状说她打了自己。父亲大怒之下毒打张爱玲,还把她囚禁在房子里。
隐忍许久,忍无可忍,张爱玲逃出家门,去投奔生母。
母亲给了她两个选择:一是拿着一小笔钱去读书,二是嫁人。
张爱玲选择了读书,黄逸梵为她请家教,教她如何走路,看人眼色,优雅说话。
但这一年,张爱玲已经十八岁,性格与行为模式早已定型,想要学会这些更是难上加难。这让黄逸梵异常恼怒:
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
说出如此狠心的话,她真的不爱自己的亲生女儿么?
■ 张爱玲
事实上,黄逸梵的恼怒,来自于对张爱玲的高期望:希望她优雅贤淑,讨人喜欢,不要受自己受过的那些苦。但是,父母早亡,没有人教过她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黄逸梵想要自己的女儿走一条更平坦的路,却忘记了女儿张爱玲所经历过的苦难。
而对于张爱玲来说,父母婚姻破裂,母亲多次离自己远去,父亲吸食大烟、偏爱后母、虐待自己。在这样环境中长大,她本就充满了自卑。投奔生母就是为了获得来自血缘的那种温暖,可母爱带来的压力也时常让她感到内疚和自我怀疑:
看得出我母亲为我牺牲很多,而且一直在怀疑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怀疑着。
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了,被裁判着像一切惶惑的未成年人,因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
战争爆发后,黄逸梵生活日益窘迫,张爱玲问母亲讨要生活费时,总要看她脸色。母亲挂在嘴边的话通常都是:“好久没打牌了,都是因为你”,“好久没买新衣服了,都是因为你”。
张爱玲拼命读书,努力赚钱,去给母亲还钱。以为还完了钱,就清偿了母亲的债。
成名后,张爱玲把自己得稿费换成了一个小小的金条,送到了母亲面前,客气又委婉的说,这是还她曾经的钱。
看着女儿手上的金条,黄逸梵没有激动和欣慰,反而充满了不解和愧疚:“就算我让你不好过,你也不必对我这样!”可张爱玲内心台词是:不管你收不收,也只有这么多了。
这一对母女,在该联系的时候选择了远离,在无法亲密联系时却偏偏又住在了一起。
张爱玲的一生,与母亲都是相爱相杀。她恨自己的母亲,希望快快还钱划清两人的关系;但她又深爱着做自己的母亲,希望可以得到对方的爱,总是抱着“我只要做得更好一点,母亲就会喜欢我”的想法接近她。
两种情绪,混乱纠结,充满了争执和不安。
■ 黄逸梵
在心理学依恋关系中,张爱玲就属于典型的抵抗型依恋人格。
《原生母爱》中这样写道:
抵抗型依恋人格的孩子使人揪心。抵抗型依恋关系中妈妈的爱与关怀毫无规律,并不出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而是出现在妈妈愿意给予的时候。因此,孩子为了获得妈妈那不确定的爱而变得终日不安。
即使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她也不敢相信那是爱。即使知道是爱,也觉得不过是偶然。终其一生,都会在渴望爱与害怕爱中挣扎与纠缠,直到确认自己被爱,或不被爱。
03
再后来,黄逸梵再次离开去了欧洲。临走的时候邀请张爱玲同去,张爱玲拒绝了她,独自去了美国。对父亲失望,被母亲伤心。她无家可归,也无人可信,宁愿一个人生活。
张爱玲36岁的时候曾有过一次要孩子的机会,她怀了丈夫赖雅的孩子,但宁愿堕胎她也不要生下这个孩子。
《小团圆》中有一段经典的关于孩子的对白,张爱玲在被问到是否要“生个小孩”时,轻描淡写地笑道:“我不要。在最好的情形下也不想要,即便又有钱,又有可靠的人带。”
没有人生性凉薄,外表清冷的张爱玲也不例外,童年创伤带给她一生的晦暗,她不想成为下一个黄逸梵。
张爱玲的一生,从感情到事业,或多或少,总是有一些黄逸梵的影子。
年少时母亲的缺位,年长后母亲的责备,让她在感情中不安又自卑,总是不断的抬高他人,放低自己。即使成名已久,面对爱人,她依旧觉得自己低到了尘埃里。
这就是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
好在,这种来自原生家庭母亲的影响,并非绝对不可逆转。
李南玉在《原生母爱》中写道: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实在在的体验一次来自父母的爱。从父母那里听到充满爱意的话语,用爱来代替伤害,实现内心的改变。如果不能,还可以尝试去倾听母亲。
倾听母亲的故事,了解她为什么会背负那么多负面情绪。明白她之所以对自己不好,是因为她很坏,还是另有隐情。想清楚了这些,才能将妈妈的痛苦和自己的痛苦区分离。
妈妈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妈妈没有遇到良好的榜样,没有人曾在妈妈想要摆脱不幸的生活时伸出援手。回首妈妈的人生,便可以理解妈妈。
《原生母爱》中有很多个关于母子关系的故事:
有的妈妈倾尽所有,反而将孩子束缚的寸步难行;有的妈妈肆意潇洒,孩子却因为母爱缺失心墙高筑;有的妈妈区别地对待子女,却让被忽视和被偏爱的孩子都受到伤害……
在故事的结局,有的孩子谅解了母亲,有的孩子治愈了自己。
很多人提到原生家庭,只想要逃避,但张爱玲的故事让我们知道逃避是最不可取的。
《原生母爱》告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鼓起勇气,重新挖掘内心深藏的苦楚,审视痛苦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坚韧地踏上人生新征程的无穷力量。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儿时曾极力想要拥抱的妈妈重逢,与现在的人生握手言和。
原标题:《读懂张爱玲,就读懂了中国式亲子关系》
阅读原文
网址:读懂张爱玲,就读懂了中国式亲子关系 http://c.mxgxt.com/news/view/247296
相关内容
如何快速解读一张星盘?读懂基本三元,就能看懂一个人少年不懂红楼梦,读懂已是梦中人
“新表达”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文化
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中年郎
广州:《小王子》之外 读懂圣-埃克苏佩里展览开幕
胡适第一次见张爱玲便说:向你爷爷问好!张爱玲:爷爷早死了
《庆余年2》全网爆火:读懂剧中这5条处世哲学,你就不累了
张嘉译闫妮主演《少年派》 共陈中国式亲子关系
你能读懂他们眼中的故事吗?
恋爱心理学,读懂女人心需要的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