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史上,鲁迅和梅兰芳一直不合,甚至到死双方也没能和解

发布时间:2024-12-17 13:34

20世纪的50年代,京剧名角梅兰芳在戏协和文联担任主要领导岗位,也是文化界的大人物。而文化界名家鲁迅先生则是家喻户晓的大家,尤其受国家领袖的大加赞赏,说他新中国、新文化的指路明灯。正是两个没什么联系的人物,却演绎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论争。

甚至于到后来,即使鲁先生已不在人世,梅先生仍然表现出耿耿于怀的姿态。比如说:凡是在历次召开的纪念鲁迅先生一些名义上的会议,梅先生不仅心不在焉,也从不讲话。而且,都是找一些借口很少出席。除非实在推不掉时,即使到场也都是迟到或者早退。

那么,为什么梅先生对鲁迅先生是这样的态度呢?究竟二人之间发生了什么?

1933年2月的一天,上海滩的文化界的学者们,显得格外的兴奋,因为有一艘英国邮轮即将抵达上海。2月17日,英国闻名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77岁的萧伯纳先生,莅临上海。这一天的中午,素食主义的萧翁在宋庆龄的家里,享用了一顿便宴。

用过午饭以后,鲁迅和蔡元培等文化名流,便在宋庆龄的院子里与萧伯纳会晤。期间,双方还留下了几张纪念合影。当时萧翁并没在上海留宿,只逗留很短的时间。不过,上海其他一些文化名流,都有幸与这位大文豪见了面,其中就包括伶界大王梅兰芳。

有人说,当时是萧翁主动约见的梅先生,还有一位天主教的马相伯。然而,梅先生也不知道当天鲁迅同样在场。所以,这成了二人仅有的一次会面。时隔不久,报纸上就刊登了一篇关于鲁迅和梅兰芳的那次会面,说是千载一时聚首于一堂的文章。

这样鲁迅深感不快,他愤怒文章中把他与梅兰芳相提并论。当初,鲁迅本来对梅先生拜访萧翁就十分反感,你一个唱戏的跟新文化有什么关系?作为一个戏子你好好给达官贵人服务就好了,干嘛非要跑到外国人面前献丑。可见,鲁先生对艺人颇有偏见。

不过也难怪,在那个年代,文人私底下很少有人跟艺人接触,因为一些学者骨子里就瞧不起唱戏的,好像一旦跟戏子沾边,就觉得特丢脸。显然,鲁迅与梅兰芳之间的不快,似乎一直是单方面的行为。提起这段往事,还得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那场荡涤尘埃的新文化运动。

1918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推出专号,讨论中国戏剧未来和改良问题。这期间,京剧被人们称作“旧剧”或“旧戏”。不过,在五四以前情况可不是这样,当时京剧被捧得非常高,甚至到了唤起民众、开发民智、拯救中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高度。

当时流传这样一句口号,“我们应该把所有剧场,看作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大教堂,把所有艺人看作是人民的一个大教师。”另外,人们特别重视如何来提高戏剧的功能,怎样利用戏曲来救国,利用戏剧来启蒙民众。所以,整个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戏曲改良运动。

在清朝末期,就有京剧艺人像汪笑侬的言论老生,在舞台上向观众宣传革命思想,唱一些具有影射意义的戏码。比如像徐锡林、秋瑾、潘烈士投海等一些革命题材的曲目。但是,辛亥革命以后,戏曲没能跟上时代潮流,相反却更加商业化。所以,人们大骂戏曲,要消灭戏曲。

1918年,关于“旧剧”是否“存”与“留”的大论争中,连篇累牍地登上《新青年》。由于争论双方力量的不对等,所以,论争看上去更像是对京剧的一个大批判。以至于,给民众留下一个错误印象,就是“京剧”很快就要寿终正寝,很快会在我们眼前消失。

与此同时,新文化的旗手胡适,以一篇《文化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的重头文章,为这场一边倒的论争画上了一个句号。在此篇文章里,胡先生竟然把京剧比作,“犹如男子的乳房,形式虽存,作用已失。”“本可废去,总没废去,故叫做“遗形物”。”

但是,胡适的这篇带有侮辱性的文章,还不是最激烈的一个。最激烈的要属钱玄同和周作人二人,他们认为旧戏(京剧)就是“非人的文学”,并且提出一个口号把所有京剧的戏院全部关掉,改为它用。不过,在这场大论争当中,最积极的却是一个北大的学生,叫张厚载。

1918年,张厚载在《新青年》上面的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说:中国旧戏是中国传统产物,也是中国文学和美术的结晶,完全可以留存。那些急进派要所谓的改良,多半不可能。但是,张同学的论争对手,可是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等,这样一些大名鼎鼎的北大师长。

果然,在张厚载还剩2个月毕业时,他被北大开除,我们很难说跟论争完全没有关系。但北大的说法是,因为他卷入林琴南与蔡元培、胡适等人的另一段公案,被校方以“损坏校誉”为名,开除了学籍。后来,他在天津一家银行里任职员,有时专门吹捧梅兰芳,是梅党的笔杆子。

所谓的“梅党”,就是聚集在梅兰芳周围的一批人。有的是教梅先生写诗的,有的是教梅先生画画的,还有给他写剧本的。由此可见,梅先生身边有这么多的人为他服务,为他出谋划策。当然,这也说明梅先生有真本事,如果他是一个饭桶,不用小编讲也没人理他。

事实上,鲁迅不仅对京剧提出批判,同时还对中医和汉字进行批判。首先,他认为中医没有科学基础。这一点,小编觉得鲁先生有失偏颇,不能因为你学的西医,你父亲被中医治死了,就否定中医的一切。另外,他还认为汉字一天不灭,中国就没有希望。

我们再回头来看,鲁迅先生对京剧的批判。主要还是对梅先生的偏见,他厌恶男扮女装惺惺作态的样子,没有一点美感。另外,鲁迅先生确实不懂京剧,他曾说连自己人都看不懂的戏,有什么可吹捧的。相传,鲁迅一生只进过2次戏院,但都匆匆离开,他真是坐不住。

网址:在中国文化史上,鲁迅和梅兰芳一直不合,甚至到死双方也没能和解 http://c.mxgxt.com/news/view/253616

相关内容

原创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为何至死不原谅李玉刚?
梅兰芳“腰缠万贯”,演一场10根金条,还给祖国捐飞机
话剧《梅兰芳》一演30年,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再上演
我们怀念梅艳芳,在这个没有巨星的时代
在“鲁迅的会客厅”,延续中日文化交流的缘分
梅兰芳游美记③︱舆论与票房:受众反馈留下哪些启示?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竟是鲁迅所说?专家直言:鲁迅说得对
200余件珍品讲述梅兰芳艺术人生
钱钟书为何终生避谈鲁迅?这是两大家族、几代人的恩怨和误解
1961年,梅兰芳葬礼上,宛如沉睡,遗容安详,特批沉香木棺木安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