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和香港距离那么近, 为什么香港娱乐圈那么成功?
关注香港和广东仅仅是一墙之隔,经济水平广东可以说比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语言,文化方面更是非常相似。但是为什么香港娱乐圈火爆到遍及全球,明星更是数不胜数,娱乐大佬也是随路可见,娱乐圈体制也很完整。而广东出名的明星屈指可数,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大的差异化呢?
香港和广东是一对冤家城市。只能有一个是大哥。
1842年香港开埠,首开风气,接触了最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广东籍籍无名;1860年代上海开埠,那时候很多人才被派到香港学习。
电影是需要一个工业化的体系支撑的,香港培养的或吸收的影业人才有力地支撑了这个体系。你可能不相信,当时香港的电影评论当时的电影评论跟现在并无二致,水平异常得高。
此时,香港电影异常关注底层人的生活,关注殖民者跟本民族之间的矛盾,关注中西文化,城乡文化的冲突,关注侠义精神,这些都能做到与商业化并行不悖。幕后是顶级的影业人才,全方位的体系在支持。
要理解现在先看看当年香港娱乐圈是怎么兴起的。这个问题应该放在建国后,文化、商业由上海转移到香港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是又一次的转移,很多人搬迁到香港,中间派人士很多,不愿去台湾,也不愿意留在内地。燕京大学的,中央大学的,圣约翰大学的都来了,接受最优良的教育,携带者惊人创造力的,又经历大上海商业化淘洗的文化人才,都汇聚到香港一个蕞尔小岛上,不爆发都奇怪。
香港电影业幕后真正的推手邵逸夫、邹文怀这些人不是香港人,是上海人,是建国后从上海迁到香港的,可是本来是在大上海环境下成长的。当他们这一代人谢幕的时候,也就是香港影业光辉历程终结的时候。
比如李小龙时期的电影应该算是香港电影的一个巅峰时期,我们看一下其中的一部电影叫《猛龙过江》。
1.城乡差距,中西差距。
香港是个是个发展迅猛的大都市,城市划有各种英租界和法租界。小龙初到罗马,一个乡下土包子进了外国的大都市,闹出了很多笑话,折射的却是农民进城之后的尴尬,观念的差距(不愿意到银行存钱,觉得放在身上安全),但是将那种质朴,善良,调皮,倔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电影对这种人的感情是复杂的。一如苗可秀开始看待小龙的态度。
2.上海元素
注意看女主开的餐馆的门口上面写的字,是『上海饭店』。这帮制片人,老板们究竟是有多么怀念当年的上海。门口这镜头不止出现了一次,那么这电影拍出来是给谁看得呢,显然不只是给香港本地观众,目标和视野本来就是——华人。
3.侠义精神
人物是复杂的, 不是脸谱化的。电影中人物之间惺惺相惜。电影中是极其看重这一段的,李小龙本来放对手一马,结果对手不依不饶,李小龙遂痛下杀手,可是筋疲力尽的小龙突然想起来什么事情,穿过几道墙取了对手的衣服给死去的武功高手盖上。侠义精神源于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背景里。通过这一节就将所有人内心的侠义精神呼唤出来了。
4.武侠小说式的结尾
龙哥靠中国武术暂时解决了清华小姐的苦恼,孤身一人远走他乡,跟清华小姐的爱情若有若无,若即若离,淡淡的缱绻与哀伤,美到不行。
这些电影刨除李小龙个人的功夫元素,依然是制作精良的上品,剪辑和叙事非常流畅
这种气度能保证香港电影有风行内地和东南亚的底气。而现在的香港电影,尤其是香港本地电影,再也生发不出来这种气度了,那么想达到那种辐射整个华人圈的能力也是不可能了。
看了其他答案有很多注意到了香港本身,比如岭南文化,殖民文化和商业气息。个人认为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靠香港自身仅有的元素,无论如何也达不到70-90年代香港电影对内地和东南亚的文化辐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