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跑者
——记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特级教师陈萍
(摘自《中国教师报》,作者:冯永亮)2009年7月7日,70多岁的唐云增老师欣喜地将自己的专著送给了一位年轻的女教研员。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们一帮人需要您来领跑。身为著名的班主任专家、全国中小学班集体研究中心主任,唐云增多年来对于班主任研究工作的发展“忧心忡忡”,见到这名教研员后,他那“无依无靠的心,有了着落”,提出要她接班。
过了一个月,还是这名教研员,扬州市少工委的徐国英老师向她提出希望,“给扬州市的少先大队辅导员高级研修班讲讲课吧!”
在社会上,人们熟知她,还因为她是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江苏卫视现场直播她在江苏省委宣传部的演讲,是节目主持人、主持世界华人篮球邀请赛晚会,扬州市金牌导游评委、辅导老师……别人说她视野开阔,能者多劳,她却说自己是“劳者多能”。
她叫陈萍,既不是少先大队辅导员,也不专门研究班主任工作,而是扬州市教研室小学语文与思想品德教研员。当新课改在华夏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的时候,陈萍一头挑着理论,一头挑着实践;一头挑着国家课程标准,一头挑着一线的教师,带领扬州的两支队伍在全国领跑……
专业成长引领者——用成功的喜悦浸润生命
有这样的一则寓言: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200万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情?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200万次。
在给年轻教师规划职业生涯,给自己的签约弟子们传授教师专业发展之道时,这是“成长导师”陈萍最喜欢给教师们讲述的故事。
1987年,17岁的陈萍中师毕业后,独自背着行囊,来到陌生的扬州城,站到了扬州市育才小学的讲台上。但在这所省实验小学里,迎接她的却是怀疑:“哎,好不容易把霞子(孩子)送进这里,辣(哪)个晓得弄个霞子来高(教)我们霞子!”
一盆盆冷水,并不能浇灭陈萍的理想和热情,一个月后,她就用上全市公开课的行动回答了那些质疑。在育才小学的9年,陈萍从不好高骛远,专心致志“滴答”每一下,这样赢得了一次次机会:1988年,参加李吉林情境教学课题研究,由此走上了科研之路;1995年,开始参与省编教材编写,亲历教材建设的变革;还有那一次接着一次的国家级、省级公开课……
随着一声声的“滴答”,成功的喜悦慢慢浸润陈萍的生命。“教而优则研”的她,1996年先是调到了广陵区教研室,1998年又调到了扬州市教研室。新课程改革开始后,作为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教研员,陈萍理解一线教师的甘苦,也了解一线教师的愿望。她不断为教师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将扬州市八个县市区的一批批教师引上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而在这个过程中,陈萍有着鲜明的身份确认感,这表现在她专业追求上的自觉。陈萍有不同的岗位,但她不是把这些岗位只看作是工作的分工,而看作是专业的角色:教研员,她把自己当作教学研究者,去履行教研职业的使命;参与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她把自己当作课程建设者,去开发、拓展、提升自己的课程能力;重返讲台,无论是为小学生上课,还是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讲授,她都把自己当作理念践行者,去生长、丰富自己的智慧;而课题研究,无论是自己领衔,还是对学校的指导,她都把自己当作课题研究主持者,去激发自身内在力量,获取持续发展、深度发展的能量。
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说,陈萍难能可贵的是,她并没有把以上这些身份***裂开来,更没有使它们对立起来,而是在融合中互动、促进。诸多身份的确认,使陈萍把握了核心,那就是学习、研究、实践。
课改推进者——向我开炮,闯出课改的新路
个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以其“春、夏、秋、冬”四景而闻名。冬日白雪皑皑之时,陈萍老师喜欢到个园去走走,感受春笋破土的美妙。每次,她都会情不自禁地吟咏起雪莱的名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脑海里随之浮现的是她在几年前面向省内外品德教研专家和同行时,“向我开炮”的呐喊以及“课程改革的春天就要来了”的热切呼唤。
2000年,江苏省教研室筹划举办“江苏省活动型思想品德课研讨会”。当时这在全国是颇具前瞻性的探索。面对挑战,陈萍觉得兴奋;面对机遇,她积极争取。她找到在扬州市赛课活动中表现不俗的王勇,帮助他从课本中选了一节适合活动化教学的课《团结协作》。
但多少年来养成的教学习惯,一下子要做改变,谈何容易!为此,陈萍和江都市教研员殷传勤老师,四次驱车来到坐落在乡村的真武镇中心小学听课评课。
第一次课,按照当时流行的“明理—激情—导行”的模式,光讲解课文内容就花了20多分钟。这怎能体现活动化的特点?不行,她提出了修改意见!
一个星期后,她看到了小修小补的改动。
“活动型品德课,一定要摒弃传统品德课说理、灌输的模式,代之以组织学生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要靠学生‘悟出来’!目前国内还没有可供我们参照的模式,你们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成功了,是你们的功劳;失败了,是我的责任!”说者语重心长,听者跃跃欲试。
考虑到研讨会在元旦前举行,学生一定会组织元旦联欢,他们就从这个话题入手。由学生自己提出建设性建议,分小组合作准备节目,感受团结协作。
“那课文怎么办?以前我们都是用20分钟左右时间学习课文的!”
“我们在编写品德教材时选择故事,只是为了表达课程标准中的认知点与行为要求,可以选这个故事,也可以选其他故事。不必迷信教材,品德课教学要想有突破就要活用教材。”
作为苏教版品德教材的编写者,陈萍老师了解编者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她认为让学生在组织活动前把课文当成一个范例,用5分钟读一读建设秦山核电站的故事,领悟团结合作的要领;然后让学生真正去准备自己和组内同学想要表演的节目,只要真正投入到活动中,学生就会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教师随机访问他们怎么分工、怎么配合的切身感受,这些感悟就会从学生的心灵中流淌出来,他们自己“悟出来”的远比教师“灌进去”的有价值,有实效!
第三次再去听课时,王勇已经按照陈老师的设想执行了,但还有颇多顾虑。“是不是太大胆了?”“怎么越上越不像品德课了?”
“改革就是有革才有改,有破才有立。”陈萍反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怎么样?”
“学生可起劲了!就是不太好驾驭。”
“那说明这种设计受学生欢迎!但对教师的挑战就大了,你必须敏锐地捕捉学生生成的信息,及时做出评价和引导。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第四次再到学校时,学生真正全员参与了活动,学生的表现让王勇兴奋,让陈萍欣喜!
就这样,王勇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0年12月24日,在苏州市常熟实验小学,王勇执教的品德课堂上,学生分小组积极准备自己小组的元旦节目。王勇用聊天的语气不露痕迹地逐个询问各小组组长,学生的回答让人喜出望外——
“要想快点布置好教室就要分工,他个子高负责黑板上的字,我个子矮就在下面画装饰画。这叫各尽所长。”
“要想合唱得好,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责任,不然我们组就输给别的组啦!”
“这个舞我们要跳好,动作要一致,需要密切配合。”
……
无须教师说教,“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等教学目标一一达成。学生通过亲身活动,自己体验感悟到了。
王勇的课,在新课改还没有开始之时,步伐确实迈得太大了,与会的专家和教师能接受吗?评课时,陈萍真诚地说:“今天现场有很多专家,我们到这里展示纯粹是‘班门弄斧’,但‘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才能得到内行的指导。我们不敢奢望听到赞扬,只是想像王成在阵地上那样高喊一声‘向我开炮’,为我们国家思想品德课的改革闯出一条新路!”
话音刚落,向陈萍他们“砸”来的不是炮弹,而是赞赏的笑声、热烈的掌声和美丽的鲜花。江苏省教研室鞠文灿老师说:“扬州的品德课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是活动型的品德课!”国家教材审查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吴慧珠教授说:“我从小王老师的课,看到了陈萍的影子,那么有创意,有新意。1995年我在扬州听陈萍老师上《做有礼貌的好孩子》,那时她的课堂里就体现出多元化价值取向,这几年,他们不断创新教学思路,用自己的心灵去追求品德教育真实、动人的境界。”
也是在那次会上,陈萍老师激情满怀地说出了至今还被不少教师提起的话语:“我坚信,品德课程改革的春天就要来了!”2002年,扬州市宝应县首批进入课改实验,陈萍和她的同事薛大威成了课改联络员,奔走于宝应的城镇乡村,听课评课,指点教师迷津,解答教师困惑。她感受着,思考着,追问着,探索着,一篇接一篇论文发表在《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江苏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杂志上。
课题主持者——不要揪着头发往上拔,要扎下去,扎到土壤里,扎到课堂的每个细节里
一位教研员担任一个学科的教研工作已经够忙的,陈萍老师还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兼顾语言文字工作。“要学会两只手弹钢琴,左右手协调,弹出和谐音符。”陈萍说,她的工作计划非常具体,上半年“二分明月”语文赛课,下半年品德学科赛课,每个月有学科专题研讨,主题明确,分工到校,落实到人。
“做每件事都专心致志,全力以赴,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就像一只小闹钟,如果老想着一年要走三千多万次,会很悲观,如果想到每秒钟只要走一下,就会很乐观。我们要放眼未来,更要着眼当下,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状态。”她带着另一支团队——语文队伍走在了新课改的路上。
2006年4月的一个早晨,扬州下起了蒙蒙细雨,古城的树叶绿得发亮,花儿格外亮丽,连湿润的空气都是甜丝丝的。邗江区美琪学校大礼堂,来自教育部课程研究所、江苏省教研室的专家和扬州市的500多位小学老师正聆听陈萍老师主持的省重点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今天从节气上讲是谷雨,从今天起,雨水将会更充足,大地万物将会更加充满生机。今天也是我们课题组一位老师的生日,在自己的生日启动课题研究,意味着我们的课题将和我们的生命一起成长。我们进行课题研究,不是为了功利目的;我们的这个课题将以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是希望用研究的方法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一个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拓宽生命的厚度和深度,让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事业联结在一起。”
听者为之动容,其实那天就是陈萍自己的生日。但作为一个“新课程理念的认同者、鼓吹者和践行者”,她不愿意过多地宣扬个人,只是希望自己和伙伴们能够在“坐冷板凳”的路上走得更加踏实。陈萍一直把广大的一线教师称作事业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
教育部课程研究所副所长、《课程教材教法》主编吕达先生听完非常感慨,他说:“没想到在小学教研员队伍中有理论素养这么高的人,她应当有更大发展!”
原江苏省教研室副主任、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说,评价是块最硬的骨头,谁都不敢啃,你们扬州敢啃,说明你们是有胆识的。
江苏省教研员、苏教版语文教材副主编李亮也为陈萍他们打气:“如果只是为了获奖,你们完全可以做一些时髦简单的课题,但你们选择了挑战。我佩服你们的勇气,现在我是既为你们捏了一把汗,又相信你们是能做好的。”
研究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要打一场硬仗的,但团队里的伙伴们显然还没有准备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涉及语文发展性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评价的内容研究: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综合性语文学习等,评价策略研究,评价支持保障系统研究等四大板块、16个子课题,需要八个县市区的39所学校联动起来,一个一个地去攻克。
指导课题定位时,陈萍一直坚持要立足本土学校,立足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位于扬州市经济开发区的八里中心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该校课题组负责人陶宏春找到陈老师,说要做阅读教学评价研究。陈老师问:“你觉得你们学校的学生最需要什么?”在她看来,做课题研究,首先要问学生的需要?因为课题研究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乡村的孩子也不笨,就是胆小内向不敢讲话。”陶宏春非常了解他学校的学生们。
“那你想想看,怎么帮助乡村孩子改变这种状况?”陈萍说,“这些乡村孩子以后哪怕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发展。现在这些学生缺乏的就是落落大方的态度,侃侃而谈的口才,你们是不是做口语交际发展性评价研究?”
“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教师的一节节课,一次次的对话,一次次的互动,一次次的点拨,才能一点点地进步,并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质的飞跃。教研员必须深入课堂,站在课改第一现场。”
八里中心小学口语交际发展性评价研究中期论证时,陈老师发现,孩子们敢于站起来大声说话了,但表情语言和体态语言都还比较生涩生硬。她及时指出,既要研究学生的口头语言,又要研究学生的表情语言和体态语言。找到评价的要素以及影响这些要素的细节。她还建议学校组织活动,家校互动,给孩子们创造在实践中交际表达的机会。
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培养教师,打造骨干队伍的过程,一定要抓实课题过程管理。陈萍管理课题研究有她的思路:研究之初先“条状管理”,由8个县市区的教研员召集,分别把当地子课题学校组织起来,她去鼓舞士气,集智碰撞,在当地营造氛围,形成辐射;课题进入中期以后,实行“块状管理”,以相同子课题为单位,打破地域限制,开展头脑风暴,进行深度解剖与会诊。
“及时纠偏,这是教研员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陈萍说,要达到这个目的,教研员就要做足“望闻问切”的功夫。作为一个课题负责人,到了学校一“望”,看学校的教研现状;二闻,就是要多“听”教师学生的反映,敏锐地“嗅”到师生的生存状况;三问,就是要多问问教师和学生缺失什么,需要什么,困难和疑惑点在哪里;四切,就是把脉,把脉准确才能对症下药,开出有效的药方。很多时候,她跟团队里的伙伴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要揪着头发往上拔,要扎下去,扎到土壤里,眼睛向下看,扎到课堂的每个细节里。
教学研究者——不管是花生种子,还是荞麦种子,哪怕只有一颗,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
今年6月,陈萍召集口语交际子课题组在邗江红桥小学召开研讨会,考虑到远郊区县的实际情况,将会议时间定在了早上九点钟。但当天刚到七点半,红桥小学的校门口就有了一个守望着的娇小身影,她就是江都市真武镇中心小学的金建华老师。
“我听到要开研讨会的消息就激动得不得了,生怕迟到,生怕错过了听陈萍老师指导课题。”于是,金建华早上五点多就起了床,一路上转了三次公交车,在红桥小学的教师刚到学校的时候,她也到了校门口。研讨会上,金建华抱着打印好的20份课题材料,逐一和邗江区红桥小学、开发区八里中心小学和广陵区扬大附小3所课题学校进行了交换。讨论会上,陈老师先组织课题伙伴“互相表扬”,然后就鼓励大家“互相攻击”,找寻伙伴评价量表中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课改靠专家,更要靠大家,靠我们大家!”从新课改开始,陈萍老师就认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课程实施的难点在农村,农村教师是实施课改的重要力量。没有广大农村教师的参与,任何理念、教材、教法和评价都有可能被扭曲、异化甚至变形;没有广大农村教师的参与,课程改革也很难落到实处。
于是,她精心培植乡村种子教师。以真武镇中心小学为例,像王勇这样的种子教师就快速地成长起来了,成为明星教师。但是几年后,20多岁的王勇就调到了江都外国语学校任副校长。可陈萍一点也不担心王勇的“出走”,因为在她当年带着王勇做课题研究的时候,学校就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这种研究方式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了教师们的心里。
金建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王勇离开后,她又开始跟着陈萍做语文方面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可以提升大家的品味,凝聚大家的目光,吸引大家的注意,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陈萍认为,一个地区的教师培养要靠“自造新鲜血液”。因此,好的培养方式就应该是帮助教师立足校本,着眼当下所在的地区,所在的学校,所在的教研组,所在的班级以及所研究的课题。时刻保持在路上的状态,在教学的状态,在研究的状态,在探究的状态。
“这样,我们的老师就能够成为学校的一粒粒饱满的种子。不管是花生种子,还是荞麦种子,哪怕只有一颗,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陈萍说,他们所做的课题研究,面向的是每一个孩子,面向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就要求把基层的教师带动一起来进行课题研究。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陈萍在扬州所进行的课题研究,并不只是像栽种盆景一样,选取几个点做给专家来看的。而是像古代扬州一样,遍植鲜花,在8个县市区都精心培育种子教师,因为她相信,百花齐放才是春。这样的话,成长起来的扬州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育素养就会不一样了。
“我要打造的乡村种子教师,不是昙花一现的教师,某个老师走了,但是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身边的人必然有传递和辐射的作用,进而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陈萍说,口语交际评价课题研究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现在无论是在真武镇中心小学还是在八里中心小学,那里的农村孩子个个都能侃侃而谈了,每人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欲望,特别自信。而老师们看到专家也不再那么紧张了,课堂也是应对自如。
“课堂也变得有效和高效了,而老师们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就超过200篇。”陈萍说,这都得益于一批又一批的种子教师在乡村快速地成长起来,并深深地扎下了根。
理念践行者——给教师和学生播下智与美的种子
师:童谣是怎么幽默,怎么风趣呢?自己读一读,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多读几遍。争取背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首童谣?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毛娃这首,因为这个毛娃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醒一会儿睡,很好玩。
师:你想读吗?把你的喜欢读出来。
生读得很响亮,速度很快。
师:想象一下,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生:夜已经很深了。
师:母亲说这首童谣是在——
生:哄孩子睡觉。
师:那能不能读得这么快这么吵闹?来,孩子,我拍着你,你再读一遍,味道肯定不一样。
生再读,读得很轻柔,越读越慢。
全场热烈掌声。
……
尽管从1987年工作第一个月,陈萍老师就走上公开课的讲台,20岁就在13个县市区赛课中获一等奖的第一名,9年讲台生涯为国内外研讨会上过40多次公开课,但是从1996年担任教研员以后,她“习惯了在岸上讲解游泳要领,逐渐疏于自己下水畅游”。2003年,已经担任7年教研员后,她挑战自我,重新拿起教鞭,走上讲台,站到了课改的第一现场——课堂上。
从2003年在广州为全国优秀德育成果颁奖会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第十九次年会上了“一节感人至深的品德与社会课”,到2006年10月应中央教科所之邀,与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一起到山西支教,让乡村孩子的《掌声》也响亮起来,再到2007年的上海,为江苏、浙江和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师们执教《月光启蒙》,把人们带到了智美交会、情景交融的境界。
上海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长、特级教师徐根荣在评课时充满激情地说:什么是有效的语文课堂,什么是教师有效的引领,什么是教师无痕的教育境界,我从江苏扬州陈萍老师的课堂看到了!
这些年来,陈萍一直以国家教材建设者、省重点课题主持人的特殊身份,在一个个教育现场展示着扬州的课改风采。
2007年3月27日,陈萍又一次走进了扬州市高邮实验小学,执教语文课。下课后,一位50多岁的数学老师抹着眼泪说:“堂堂男儿,第一次听语文课就流泪了,语文课真是太有魅力了!真想也来教语文!”音乐老师说:“陈老师的课堂真是太有艺术性了,太美了!”
该校语文教师邵龙霞则说,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坐在陈老师的课堂里,觉得她的课堂语言仿佛是带了颜色的手掌,抚到哪里,哪里就有了生命的色彩。我静静地聆听,生长的芬芳掠过鼻翼,是叶在长,花在开。于是,我轻轻地对自己说:语文课原来可以如此美丽,做语文老师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情。
“与作者对话,我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意蕴,找到了一篇课文应有的基调,我的内心变得充盈;试教时反复与学生对话,倾听他们对教学的见解,一招一式都有了依据,我的内心感到踏实。”陈萍说,教师应当是作者和学生之间对话的媒介,既要读懂读透文本,又要倾听儿童的需要。
“新课改需要怎样的课程,我要用自己的行为去演绎国家的教材,演绎理念。所以我在上课时,是多种角色的交织。但我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人对事的看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确如此,陈萍重返讲台后,她都把自己当作理念的践行者,去生长和丰富自己的智慧,并传递给一线的教师们。
课程建设者——你大胆地走吧,我始终在这里等着你,守护着你
2007年,陈萍老师和自己原来工作过的学校扬州市育才小学的于晓莹正式签约成为师徒关系。小于老师是年轻的区政协委员,有多种发展可能,以后的路怎么走?是从政还是教书?她找到了陈萍老师,征求师傅的意见。
“我不能为你指路,但你选择了一个职业,就选择了一种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这也会改变家庭的生存形式,你回去和家人商量吧。”师傅的回答,让于晓莹豁然开朗:我离不开教育岗位,可能去政府机关有比较高的收入,但那不是我的生活。只有坚持一条路走到底,终点才是光明的。
在这之后,于晓莹又面临一个抉择,“语文与品德,两条路可以一起走,还是专注一条路?”最终,看到小学生德育缺失的现状,于晓莹选择了做学校的第一位专职品德教师,“那样,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一些,而且更有意义。”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师傅身上散发出来的是一种独特的魅力,她的人文素养、思想情怀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已经融为一个整体,真的好想成为像她那样的人。”事实上,陈萍也以她一路走过的模式在培养自己的徒弟:参加各级各类赛课,进行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参与教材编写……
陈萍对弟子,对伙伴们的影响,更多的是人格上的影响。她说,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没有权力影响力,但要借助学术影响力,用人格影响力去推动教师们的发展。
“我们之间是师徒,但师傅更像一个大姐姐。她的推心置腹的引领,在我的人生当中留下了重要的轨迹。现在回想,如果有个比喻,师傅就像我们家后院的一枝荷花,等我蓦然回首的时候,她静静地摇曳在风中,悄悄地对我说,你大胆地走吧,我始终在这里等着你,守护着你。”一直以来,和陈老师一起研究的老师们对她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恩。
有人说陈萍一直在播撒爱,从1992年起就帮助班里的智障儿童,从握着她的手指导她找到写拼音的格子,到升入初中、高中、上大学,一直到送她出国留学;当教研员后帮助20多位教师在省、全国比赛获奖,为农村教师创造一次次机会。陈萍说:我9年讲台生涯得益于育才小学老教师的帮助,当教研员后得益于扬州市教育局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我只是在传递一份责任一种爱。
确实,陈萍无论是在教研还是生活中,一直都在“守护”着伙伴们。每次碰到品德或者语文学科的专家们,他们都会问陈萍,“最近又在忙什么?”而每次陈萍都会回答,“不忙,不忙,有什么活儿?您说。”
其实,作为教育部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小学语文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品德远程研修主讲专家,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教材核心作者,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陈萍还承担着扬州市的两个团队的赛课,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引领等各种各样的事情。陈萍怎么会不忙?她的“不忙”,是为了给团队的伙伴们创造机会。她先后带领30多位教师参与教材创作:人教社的《小学生礼仪教程》、为澳门编写《品德与公民》教材、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小学语文》教材、教师用书,地方课程《维扬文化》……如今,她正带领4位教师为教育部体卫艺司编写《健康教育教师用书》。
2002年,陈萍把江都市教研员殷传勤带到了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队伍中。多少个夜晚,在南京师范大学南山专家楼里,在南师大教科院,理论的争鸣,实践的反差,操作的艰难,她们常常写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夜不能寐。有一次,又写到了凌晨三点,“阿香婆牛肉酱”的广告突然跳进了她的脑海,她不由得哑然失笑:“熬哇,熬哇,这是对体力的煎熬,这是对毅力的煎熬,这是对认知的煎熬,这是对能力的煎熬,这是对智慧的煎熬……”
这种“煎熬”,其实也是陈萍伴随新课改走过的历程,从2001年到2003年教师被动接受新课程的“两年阵痛”,到2004年开始,教师慢慢走出困境,空洞的理论有了可操作的依托,主动去尝试一切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再到现在学校的教师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是教育科研上,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了……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煎熬?
也是在这种“煎熬”中,陈萍以“教师领跑者”的身份,树立起一个课改推进者、课题主持者、教学研究者、理念践行者和课程建设者的形象,并如同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以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在陈萍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扬州教师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以一粒粒饱满丰盈的种子姿态,生根发芽……
“我需要刷新自己!”2008年5月,在陈萍老师的35万字专著《教师专业发展之道》出版之后,她没有沉浸在被列入中国特级教师文库的荣耀之中,没有陶醉于全国教师和专家的赞叹赞美之中,她说,她又一次感到了自己吸纳不够,内存不足。其实,陈萍的脚步从来也没有停息过,她说她每天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网址:陈萍:教师专业成长的领跑者 http://c.mxgxt.com/news/view/264227
相关内容
家庭教育指导师 教家长比教孩子更重要(2)江苏常州之花周晓萍:从教师到“车灯女王”,书写无畏创新与辉煌
盘点爱跑步的明星 陈冠希跑马成绩不俗
引领职业技能培训 宁波这群“明星”教师有“绝活”
教师专访
独家专访“鞠萍姐姐”!来听她的教育观:孩子的性格应该排在分数前面
邓亚萍谈10年前毕业“下跪门”:没跪教皇 只是学院领导
高顿教育明星教师团队,财经培训界的佼佼者
教师个人成长故事(精选20篇)
教师个人成长故事 (通用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