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天王兴起时期,那时候人们追星就很疯狂了!
关注香港流行歌坛打造的“四大天王”成为最耀眼的四位明星歌手。此时的青少年成为香港流行歌坛最重要的受众人群,偶像崇拜现象非常突出。另外,在歌曲的题材上,爱情歌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歌曲契合了青年人的心理。
一、“四大天王”将偶像崇拜的热潮推向顶峰
流行音乐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流行文化形式之一,它为当代青少年设置了崇拜对象,更为青少年抒发激情提供了重要通道。流行音乐就像太阳镜、喇叭裤、电子表、手提录音机一样成为当年的时尚。渴望新生活方式是音乐扩张的最大推动力。
中国“大上海”时期的流行音乐歌迷主要以中年男性居多,这是由当时的音乐消费水平而决定的。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欣赏音乐开始低廉化、便捷化,受众群体也逐渐向年轻化发展,追星现象突显出来。有记载称:“香港流行音乐,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听众年的是而极阴,但到了90年代.就开始失去了大部分中年以上听众”。
此时、实明片的歌选越来越年轻,青少年开始逐渐成为流行音乐消费的主要解体。另外,香港流行歌坛为了制造自己的明星,以此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唱片公司与各个传媒机构达成了一致,对制作的歌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在20世纪90年代初,将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集结在一起打造成为歌坛“四大天王”,把偶像崇拜的热潮推向顶峰。这四个人的演唱风格虽不尽相同,但都有着英俊的外貌,他们在歌唱事业成功后还进军影视等行业,成为多栖明星,形成连锁式的商业效应。虽然偶像崇拜现象在中国早就有之,但是达到如此疯狂和痴迷的程度,还属“四大天王”时期。
初级的歌迷只限于模仿他们的装饰、外表; 有一定歌唱基础与表演欲望的歌迷,还会对他们的演唱进行模仿。可以说,偶像崇拜现象的发生,直接且迅速地传播了歌星的演唱风格,同时还对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偶像崇拜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 有的追星族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在了追星上,进而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有的歌迷一味地痴迷某位歌星,甚至达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完全迷失了自我。对于侧像崇拜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天主教社会传播处就进行了一次调查,具体情况是:198年.5 月及6月,香港 天 主教社会传播 处做过一 项“青 年偶像调查问卷”受调查的有2010 名初中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结果显示: 有偶像崇拜的占70%,其中崇拜歌星与艺员者90%左右,当中国本华数是的又占2%,号外。他们最常北听收看的,正定乐节目占了21.2%。
这项调查还显示,“在心中““拥有偶像”的受访者之中,认为偶的本服上件人和处事务度上能得政的市,共内便的外表(如装粉及行为举止了值得模仿的占37%,而接近23%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