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访谈丨王立群:人生八十
原标题:百家访谈丨王立群:人生八十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他是一位学者,博览群书,著作等身;他是一位智者,世事洞明,出口成章;他是一位长者,孜孜不倦,“大器晚成”。
他就是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资深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迈入80岁的门槛,他的创作力依旧旺盛。宋代词人贺铸在《青玉案》中写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和王立群相约正是在这样一片春色中。他身着深蓝色暗纹正装,步伐轻盈,精神矍铄,在北京一处优雅的茶舍落座。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专家,王立群长期致力于中古文学及“《文选》学”研究,他领衔的《文选》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文选》版本的搜集整理、考释及综合研究,形成了一个具有权威性、集大成的《文选》校注版本,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已故中古文学研究专家曹道衡的推许,认为“极为有见地”。已故学者王运熙评价该书显示了王立群“功力之深厚,眼光之敏锐”。
王立群 正观新闻记者 周甬 摄
他随手记下十年中读史讲史的札记,写就《历史从未走远》,不断依照自己对人、人性、社会的认识,赋予历史新的见解。有人评价他是央视《百家讲坛》上的一簇文火,温和而持久。
他带的博士研究生郭宝军这样表达对老师的敬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八十载转瞬即逝,时至今日,他仍思考不止、笔耕不辍。
四月中旬,正观新闻记者对话王立群,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悄然走进一位学者的心灵深处。
1迈入八十
体力差了一点,创作力依旧旺盛
“80岁代表着老龄化,它对一个人最主要的标志,意味着人生的大半已经过去,但我从来也没有考虑过老了怎么办,干不动了怎么办。”
正观新闻:站在80岁的门槛,您认为80岁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平时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王立群:80岁代表着老龄化,它对一个人最主要的标志,意味着人生的大半已经过去,这就是80岁给人的启示。
我不会玩牌,80岁前后的生活也基本上是一个模式,除了睡觉,主要就是两项,一个是读书写作,上午八九点起床,工作两三个小时,下午一般是体力活,像社交、签书这些。
晚饭后,如果精力比较充足就再写一会,如果没什么精力的话就看会儿电视剧。有时也会去电影院,但我不太会在网络上购票,都是夫人或女儿买好票,约着我一块去。前段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
还有一个就是散步,大概一天走六七千步。这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的生活既单纯又丰富,唯一的区别是80岁了,体力差了一点,容易疲劳、犯困。
正观新闻:您到了70岁才正式退休,比一般人延迟了10年,是有意为之吗?目前在做的工作有哪些?
王立群:我在59岁,也就是正常退休前一年成为博导,按照学校的安排,成为博导之后,可以到70岁退休。我是61岁登上《百家讲坛》的,激情正旺盛,也没考虑退休。
目前的工作,都是“国字头”的大活儿,也就是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个是《〈文选〉汇校汇注》,这一部文学巨著,也是目前为止《文选》研究唯一的一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已经立项十年了,总字数有3000多万字,我是首席专家,现在还在最后的审校过程中。另一个是由国家社科规划办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定的项目——《中国通俗历史·秦汉卷》。
另外还有出版社的很多事情,任何采访、视频拍摄、短视频发布,我自己都要过一遍。
总体的工作很杂,工作强度也比较大,更不能休息。总不能人家委托你,最后你不完成就走人了,或者最后出版的主编的名字上打一个黑框,这是不太好的。我从来也没有考虑过老了怎么办?干不动了怎么办?只是还想继续努力,希望能够顺利完成。
正观新闻:作为一名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学者,在读书方面,您有哪些比较好的做法或经验?
王立群:读书当然是笨办法,要一本一本地读。我的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基础的,普遍地去读,如果觉得这本书有意思的话,我会从头至尾地看一遍,在书上圈圈点点,有时也做一些读书笔记,另一种就是做研究的实用性,有针对性的去读,需要哪些篇章就把哪些篇章读一读,不一定都看。
但是读书最主要的还是靠自觉,很多成年人是不买书、不读书的。如果读书的话,还是建议大家读一些经典的、经过时间检验的、不过时的书籍。
2谈论学问
老老实实,日积月累,不说过头话
“做学问如同做人,要老老实实,日积月累,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历史素养,未来成长为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
正观新闻:3月13日,河南大学举办了“庆祝王立群教授八十华诞暨中古文学文献学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您发表了哪些感言,能否分享一下当时的心得体会?
王立群:这个活动是由文学院发起,在这之前先做了一个片子。活动当天,三任校领导一块送了一个非常珍贵的礼物——把1979年我作为高中毕业生考研究生的原始试卷找了出来。
王立群作为高中毕业生考研究生的原始试卷
那张试卷我古代文学考了60分,及格了,考得最高的是政治,91.5分,实际上我考研的时候,政治就复习了4天,政治老师后来说,这个王立群你们要不要?你们不要我们政治系要。
试卷现在留在了文学院的院史馆。我非常感动,也很受鼓舞,没有想到一个普通教师的80岁生日能够得到院校两级领导如此重视,还有那么多人参加,这在河南大学校史上基本上是空前的,非常难得,我表示了诚挚地感谢。
正观新闻:会上,您耗时3年专为孩子们写作的《读史记 成大器》迎来新书发布会,为什么要写这套书?有哪些期待?
王立群:当时写这套书,确实花了3年时间,也耗费了巨大的精力,是专门为少儿写作的《史记》读本。
之所以选择《史记》,是因为它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典型,独一无二,作为《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同样也是《二十四史》的标杆。第二个特点是流传,从2000多年前流传到今天,《史记》被一代一代的人诵读,说明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样的书就应当做,而且要把它做好、做精。
做学问如同做人,要老老实实,日积月累,不说过头话,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每一篇章的东西,资料详实、文笔优美,语言鲜活,还有点评,对读者来说是极为方便的,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历史素养,未来成长为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当然也希望它是一个可以流传的著作,而流传就是对一个作者最好的褒奖。
3幕后故事
讲东西要有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讲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独到的见解。你这种分析是别人从来没有过的,那么你讲出来肯定让观众耳目一新,让观众意识到你是有独特风格的。”
正观新闻:回望过往,《百家讲坛》主讲人的角色对您的职业生涯有哪些影响?您如何看待这场历程?
王立群:2005年12月25日,我参加了央视海选,第二天一大早赶到现场时有30多位老师,要挑选其中10个人参加录制。我跟负责的老师说,“我从北京赶了回来,坐了一夜火车,我先讲,讲完了回家睡觉”。他说:“行,你先讲。”
于是我从《项羽本纪·鸿门宴》那一章开始: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就这么一段,我讲了20分钟,讲完他们说,“王老师,您到隔壁去录制吧”。那是我第一次对着录像机讲课,不太习惯,录制的时候又讲了25分钟,讲完后,编导说,“王教授,你讲得太好了,是河大的首选。”果然,不久我就收到了央视的录取电话。
我至今还保存着一张那天试讲的照片,很珍贵。
之后他们让我跳过了试讲以测试收视率的环节,直接选一本书讲,我就选了《史记》,一讲就是十年。
中间有一年,2009年3月,我生病了,在北京做手术,两个月的时间装了6个心脏支架,身体状况极差,直到现在,没有经验的医生很难在手腕上摸到我的脉搏。所以那一年上半年的时间都没有参与《百家讲坛》的节目录制,直到下半年9月份才去撑着录了两集,这两集就当作了一年,实际上平时一年需要录制40集。
正观新闻记者对话王立群
当时如果你想在这个节目站住脚,不仅要上级满意、央视满意、同行满意,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满意,四者必须全部满足。确实很残酷,但只有残酷,才能够选出来真正好的选手,真正百里挑一的主讲人。
休养了将近一年,2010年就在北京定居了,因为心脏病一沾身,就会不断地给你惹麻烦,北京医疗条件相对好一些。
正观新闻:您对《史记》的研究和解读备受赞誉,能具体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文本细读的研究中有何特点吗?
王立群:刚刚提到,我在《百家讲坛》的试讲中,用25分钟讲了一个场景,说了一段话,是因为我在这里边抓住了几个关键词。
项羽到了关中以后,第一个向他告密的是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接到曹无伤的告密后,项羽的表现是“大怒”,这个“大怒”要抓住。项羽为什么“大怒”?应不应该“大怒”?我的看法是项羽不应当“大怒”,应当“大笑”。
为什么呢?“大怒”是愚蠢,是幼稚,因为刘邦和项羽在秦朝灭亡之前,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他们是友军。但是秦灭亡后,刘项两家变成了争夺胜利果实的两大兵团。我正想灭了你,你给了我一个借口,我听了应该高兴。
讲东西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思考、独到的见解。你要抓住关键词分析这个人物,你这种分析是别人从来没有过的,你讲出来肯定让观众耳目一新,让观众意识到你是有独特风格的,意识到你讲得好,讲得对。
当时我记忆力很好,全程背着讲完,这也给后来带来了一个隐患,就是我第一次给大家的印象是不戴眼镜的。但我当时都61岁了,是需要戴老花镜的,不然站在那里讲,根本看不清稿纸上的字,这给我造成很大的困惑。
那怎么办呢?只能背书。我语速比较快,一般一集讲述一万字,先用5号字把这一万字打出来,看一遍压缩1000字,看5遍压缩5000字,再把这5000字用宋体一号字打出来,按照顺序铺在地板上,我每天坐在椅子上看,熟悉一下,再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做点标记,直到烂熟于心,然后上台去讲,才能得心应手。
4人生转折
踩中了两个点,遇到机遇绝不能错过
“可遇不可求的才叫机遇,当你遇到机遇时,往往只需几年时间就能让你的一生发生重大转折,但其背后是厚积薄发。人一生中机遇非常少,当遇到时绝对不能错过。”
正观新闻:在您的学术研究生涯中,最重视的是什么?一路走来,有哪些难忘的印记?
王立群:我在学术研究中最满意的是对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山水散文起源的研究。
过去的文学史都认为山水游记产生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但我把郦道元《水经注》中间所有超过四个字的山水描写的句子全部摘抄了出来,一一找到它们的原始出处,发现只有千分之一是郦道元自己创作的,剩余的绝大多数是晋宋时期地方志的作者写的。
后来我写了论文《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发表在《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说明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的起源是南朝地方志的作者,他们创造了古代最优秀的山水散文。地方志中优秀的山水散文通过郦道元《水经注》、通过类书,影响了后来的作家,包括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而《小石潭记》的几处名句,都来自南朝地方志中的山水散文。
这篇论文在当时的影响很大,改变了文学史的写法,把山水散文的起源定在南朝早期地方志的作家的身上。著名学者袁行霈在四卷本《中国文学史》中专门提到了我的《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而且加了注释。
正观新闻:回望过去,如果把您的人生划分阶段,您会怎么划分?您是怎么看待人生的转折与机遇?
王立群:我的经历很简单,20岁到34岁,开封空分厂子弟学校教师,不但教过语文、数学、书法、美术,还教过音乐;34岁到现在,河南大学教授。我的人生主要是踩中了两个点,第一,从高中毕业生直接考取研究生;第二,61岁,一路过关斩将登上《百家讲坛》,走进了大众视野。
没有上大学是很大的遗憾,所以我教书那么多年后还是继续考了研究生。当时考试不限年龄,原则上40岁以下,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其次不限学历,高中毕业就能考。易中天是1978年由高中毕业考上研究生的,我是1979年高中毕业考上的,之后就把考研的学历提高到大专了。
可遇不可求的才叫机遇,当你遇到机遇时,往往只需几年时间就能让你的一生发生重大转折,但其背后是厚积薄发。人一生中间机遇非常少,当遇到时绝对不能错过。当人生中一个机遇加一个机遇叠加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成气候了。
录制《百家讲坛》的那几年,我同时参与了其他几个节目,比如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我代替余秋雨做点评嘉宾,那是当时我唯一录制的一个直播节目。一次两个小时,一周五场,因为是全程直播,对人的考验也非常大。
直播第一天结束后,有一位重量级的主编说,“王老师不行,他讲的没有余秋雨有哲理味。”之后一个报纸也发表了反对意见。当时编导每天都来给我说,“王老师,要讲有哲理的话。”我的压力就很大,哲理临时怎么能蹦出来呢?
直到第四天,有两位藏族选手在快问快答环节表现非常好,所有的题他们都会抢答,绝不放弃,所以在评价他们两个时候我说了两句话,叫“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是永生的遗憾”。有人告诉我,这两句话火了,现在还可以搜到。还有一位女歌手,答题很稳当,我在点评时说了一句话,“命运就像掌纹,虽然曲折,但是却可以自己掌握。”
5看淡名利
失去掌控力,光环就可能变成紧箍咒
“很多人面对爆火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名誉是一个光环,但是失去了掌控的能力,那么可能这个光环就会变成你的紧箍咒,特别是年轻人。”
正观新闻:当下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公众人物,您也有社交平台账号,且粉丝量很大,这些账号平时是怎么维护的?
王立群:从接触新媒体到做个人账号,也是受到一些朋友的启发,因为你不可能一直依靠外界的平台,你还是需要有自己的平台,也就是自媒体,像抖音、快手、微博、喜马拉雅,包括最近兴起的视频号,以及还没有去的B站这些。
这些主要是我自己在做,像微博、头条都是我自己在发,微博粉丝有110多万,但最近发得少了;抖音是我一直坚持着发的,也是粉丝最多的,有190多万,快手是我的孩子帮我发的,有90多万粉丝,停了有三年,但最近也在恢复了。
在喜马拉雅,我主要分享了一个诗词的专辑,其他平台主要是做历史,我觉得喜爱历史的人好像更多。
正观新闻:《百家讲坛》让您从学者型教师转向文化传媒人,获得极高的知名度,您如何看待自己的爆火?
王立群:拥有了知名度后,最担心的是头脑发热。一个人要想驾驭自己的强项是很难的,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心态和掌控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面对爆火往往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可能会栽跟头。
名誉是一个光环,但是失去了掌控的能力,那么可能这个光环就会变成你的紧箍咒,特别是年轻人。
上《百家讲坛》的人不少,但是现在还知名的人不太多了。为什么呢?可能他们走上讲坛的时候太年轻,还不具备社会经历,像我们这样60多岁才登上这个舞台,一生的酸甜苦辣经历太多了,讲到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有感而发、情不由衷地就把自己的感悟就讲出来了,由此获得许多人共鸣。
阅历乃至沉淀多年的积累,能让你变得聪明,也能让你变得谨慎,让你在面对光环的时候,谨言慎行。这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东西,而这个东西需要时间来锤炼。
正观新闻记者 石闯 宋莹玉/文 刘小涛/视频 周甬/图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责任编辑:
网址:百家访谈丨王立群:人生八十 http://c.mxgxt.com/news/view/2760
相关内容
百家访谈丨王立群:人生八十书荐丨《八十本书环游地球》:哈佛大学教授的80堂文学课,不可错过的各大洲经典之作
访谈|周洁茹:我永远不后悔在访谈中说实话
中新人物丨莫言:获奖十二年后
名家王蓉蓉谈传承:要保持住京剧该有的韵味
王族长篇小说《零公里》研讨会举行 书写汽车营英雄群体 展现当代军人风采
一篇未完成的采访稿——纪念任允正先生
以文学重新连接世界——《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新书“首航”
探访国家级非遗丨湘东傩面具:古老而原始的神秘表情
《苍生大医》书写李桓英百年传奇,她的人生经历就是一部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