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老电影《洪湖赤卫队》,到现在已经上映62年了。
但它在无数影迷的心中,依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想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编剧编得好。
二是歌曲写得佳。
三是演员的表演朴实生动。
尤其是扮演女主角韩英的王玉珍,她的唱腔,她的表演,着实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些年,不时有网友,通过自媒体分后台私信给我们,向我们打听:王玉珍去哪里了?怎么很久都没听到她的消息了?
这实际上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
所以今天,在2024年的新年第一天,咱们不妨一同来探寻一下。
一、穷苦农家女的“三级跳”
后来,我想,王玉珍为何能将韩英塑造得那么形象饱满、真实可信?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对韩英这个角色,有着深度的研究,以及强烈的感同身受。
这与王玉珍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王玉珍出身于农家,小的时候连饭也吃不饱。是新中国的建立,才使她过上了有尊严的好日子,是党的培养和教育,才使她成为了一名歌剧表演艺术家。
而这一切,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所以在出演《洪湖赤卫队》时,她对韩英的革命行动,充满深深的敬意。
她是满怀真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来塑造韩英这个角色。
当一个演员,为一个角色交付所有,她又怎能不成功呢?
1935年,王玉珍出生于湖北沔阳。在她的记忆里,她从小是吃豆瓣酱拌糙米饭长大的,家里穷到连张像样的凳子都没有。所以在《洪湖赤卫队》中唱到“没有钱,泪汪汪,撕块破布做衣裳……”这句唱词时,她的演唱,才会那么感人肺腑。因为那基本上就是她童年时光的真实写照。
1940年,王玉珍的父母在老家的日子过不下去,于是只好带上5岁的王玉珍,来到大武汉讨生活。
但在武汉的日子也不好过,王玉珍小小的年纪,便要到附近的工厂捡煤渣,卖点零散小钱,贴补家用。
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1949年5月,武汉解放了,他们家的生活才终于有了彻底的改变。
14岁的王玉珍,还被安排到武汉硚口区文化馆的技能培训班学习缝纫。而这正是在这里,命运之神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之路的大门。
当时在他们技能培训班的隔壁,还开办了一个歌唱培训班。而王玉珍天生就爱唱歌,所以她自告奋勇地报了名。结果,她开口一唱,就将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震惊了。因为,她的嗓子,是那么清脆,又是那么明亮,简直就像百灵鸟一样。所以她当场就成了歌唱班的学生。
而那时候,一个有艺术天赋的孩子,是不会被埋没的。她可能还会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
这不,不久,王玉珍便因在小歌剧《小放牛》中出演牧童哥,而引起了湖北省文化艺术团的注意。而这个艺术团,就是后来的湖北歌剧团的前身。
最初,王玉珍在这个艺术团,也以演配角为主,在各种剧目里跑龙套。但她学习很努力,悟性也高,嗓门又好,什么汉剧、楚剧、京剧、花鼓戏、广西彩调等,都是一学就会,所以在她20岁那年,她就已经成为该团的台柱子之一了。
一个穷苦的农家姑娘,只用了几年时间,便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三级跳”。
这在过去,那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也只有在新中国,才会有这样的奇迹发生。所以王玉珍打心眼里,对党和人民,充满了感激之情。
二、泥巴地里走出的艺术家
王玉珍为何能演好《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始终与观众心连心。她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身为艺术工作者,她懂得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造精品的道理。
那时的艺术家,是非常能吃苦的。到乡下去演出,也是他们倍感自豪的一件事情。尽管当时条件有限,有时甚至连汽车也没有,但演员的兴致却都无比高涨。他们打上绑腿,背上背包,就满怀激情地为田间地头的农民兄弟,进行演出。
而且他们不仅演节目,还自学了很多技能,以便为当地的农民提供更多服务。比如王玉珍,她每次演出,都会带上一套理发工具。在台上,她是演员。但一唱完歌,她便变成“理发师”,义务为众多小姐妹修剪头发。
这样的艺术家,谁会不喜欢?
不仅如此,她还主动为房东挑水、砍柴、看护孩子、打扫院子……远远地看上去,她与当地妇女,没什么两样。
当她再登台演出,她的表演就更加实在可信接地气了。
事实证明,一个在泥巴地里摸爬滚打过的艺术家,才能收获更多老百姓的赞赏和欢迎。
三、出演800多场《洪湖赤卫队》,一次纰漏都没出过
那时的演员,有多认真?
有时为了一个字,他们可能琢磨很多天,有时为了唱好一句词,他们会反复练习上千次。
机会总是为认真努力的人,所准备的。
1959年,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湖北省歌剧团排演了大型原创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在演员的选择上,团里采用了“公平竞争”的方式。结果,24岁的王玉珍凭借嘹亮的嗓音和朴实的表演,而从众多“韩英”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尽管她不是所有演员中长得最漂亮的,但她的演唱和表演,却是最能撼动人心的。
被选中演主角,王玉珍对自己的要求就更高了。她不仅前往位于洪湖岸边的农村地区体验生活,和当地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听那些老赤卫队员讲述战斗的故事。而且为了演好韩英,她还学会了射击以及如何拆卸和组装枪支。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如何通过动情的演唱,来体现韩英的性格和她的崇高精神。
为了唱好《洪湖水浪打浪》,她认真揣摩湖北民歌的特点,在对“洪湖的爱”和对“家乡的情”上下功夫,很快就找到了地方民歌与革命音乐的融合之处。结果她唱得真挚动人,又余音绕梁。
再比如为了唱好《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这段难度较大的重要唱段,她一遍遍练习,而且每次都全情投入,从“娘的眼泪似水淌”的柔情似水,到“为革命,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壮怀激烈,再到“儿要看天下的劳苦人民都解放”的酣畅淋漓,王玉珍的演唱是那么情真意切,充满激情,令台下观众无不产生深深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她因此一举成名。
而最令王玉珍感到无比自豪的是,从1959年到1966年,她作为《洪湖赤卫队》剧组“韩英”一角的A角,一共演了800多场,但却一次纰漏也没出过。
我想,若非经过千锤百炼,若非具有认真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她又怎能做到如此完美呢?
四、拍电影成为和谢芳齐名的电影明星
《洪湖赤卫队》于1959年进京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于是电影厂将其搬上银幕,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原本电影由武汉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但考虑到武影厂刚成立不久,人员和设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就由北影厂和武影厂联合拍摄。导演由谢添、陈方千和徐枫联合担任。而在选择演员时,北影厂和武影厂却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北影厂提议女主角韩英由刚刚因在电影《青春之歌》中出演林道静而红得一塌糊涂的谢芳,来担任。一来谢芳具有“明星效应”,二来谢芳原本也是湖北武汉歌舞剧院的歌剧演员,出演过《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三姐》等歌剧。三来,就颜值来说,北影厂的领导认为,谢芳的出镜效果,显然更像一个“银幕美人”。
这三个理由,听起来似乎无懈可击。
王玉珍听到后,也表示,只要有需要,她可以像郭兰英、王昆等老艺术家那样,在幕后担任配唱工作。
但武影厂却有自己的坚持。认为只有歌剧《洪湖赤卫队》的原班人马,才能体现这部剧的“原汁原味”。
当时很多领导也非常关心这部电影的拍摄,最终是周总理发话“演韩英是演英雄,又不是演美人”,才使王玉珍在电影中扮演韩英的决定落到了实处。
1961年,电影《洪湖赤卫队》上映后,立刻引起巨大轰动。片中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手拿碟儿敲起来》、《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等不胫而走。而在影片中扮演韩英的王玉珍,也因深情的演唱和动人的表演,而获得了观众的普遍赞誉,并一跃成了和谢芳齐名的电影明星。
所以,一个演员的颜值重不重要呢?我觉得也重要也不重要。谁不愿意看“银幕美人”呢?但最终能够真正打动观众内心的,一定不仅仅只是演员的外表,而是她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
五、35岁才结婚,但婚后和丈夫相敬如宾
王玉珍从一个苦孩子,到成为一名观众喜爱的歌唱家,她知道这一切都来得有不容易,所以她格外珍惜每一次机会。以至于她把更多的精力,都投放到了自己的演艺事业中,不知不觉,就耽误了婚事。
一直到1966年,她才经人介绍,认识了在某勘测设计院工作的工程师沈崇刚。
沈崇刚是江苏人,1951年曾前往苏联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最初王玉珍觉得自己和沈崇刚会有比较大的差异,却没想到两人相处下来,却有很多共同语言。而且沈崇刚比王玉珍大9岁,在生活中更加懂得如何体贴和照顾人。这使王玉珍感到暗自欣喜。
但在特殊年月,每天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王玉珍因为出演了《洪湖赤卫队》成了明星,获得了一些荣誉,就成了某些人妒忌的对象。当运动来袭,这些人就给王玉珍添加了许多莫须有的罪名,并对她发起攻击。有一次,王玉珍在被批斗时,一个人冲上前去,抬起一脚,就朝王玉珍的腰上狠狠地踹了上去,结果令王玉珍当场晕倒,昏迷不醒。
眼看自己处境艰难,王玉珍不想连累沈崇刚,于是就向他提出了分手。但这个时候沈崇刚却表现得愈发坚定。尽管他的日子也不好过,但他却非常清楚自己对王玉珍的深深爱意。所以他在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向王玉珍进行了求婚。
1970年,两人在北京喜结连理。这一年,王玉珍已经35岁了。她终于体会到了婚姻所带来的温馨和甜蜜。
但美好的时光却非常短暂。
新婚刚过几天,她便又被召回了单位。可回去之后又不让她参加演出,而是被安排到湖北当阳去接受劳动改造。
并且她这一去,就是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夫妻两人都未再见面。
但那时的爱情都很忠贞,就算相隔千里万里,就算三年也难以相聚,可是两人的心却始终矢志不渝。
直到1973年,王玉珍才终于又获得了一个假期,前往北京,和丈夫团聚。1974年,他们的儿子沈峰出世,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太多的欢乐。
六、和丈夫相伴的33年,是王玉珍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1976年,一部叫《春天》的艺术纪录片,与观众见面了。在这部电影里,观众看到了许多久违的老艺术家的身影,除了郭兰英、王昆、常香玉、孙道临等与观众见面之外,已经41岁的王玉珍,也再次唱响了《洪湖水浪打浪》。
这时的王玉珍虽已人到中年,但她的歌声却依然还是那么清澈明亮。
1981年,王玉珍被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终于和分居两地的丈夫沈崇刚团聚在一起。她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而且在接下来的20多年时间里,她每天都过得幸福又踏实。沈崇刚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他在外是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所副所长、副院长,但回到家,便是最称职的好丈夫。
为了支持王玉珍的教学工作,沈崇刚主动承担起了大部分家务活,包括做饭,也是亲自下厨。
后来,有网友问,王玉珍身为一名歌唱家,为什么在她年富力强的时候,就不再登台演出了呢?那是因为她那曾经引以为傲的嗓子,突然受到了损伤,无法再给观众呈现最完美的演出,所以索性她就不再登台了。
“咱们不能靠假唱来糊弄观众啊。”她说。
而不再频繁演出的日子,她就在家和丈夫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她和沈崇刚相伴了33年,也被体贴呵护了33年。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间。
可是2003年11月,沈崇刚却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7岁。
这对王玉珍来说,无疑是最为致命的打击。这一年,她68岁。
好在她的儿子沈峰这时早已经长大成人,在儿子的安慰和宽解下,她终于走过了那段难捱的时光。
她决定重新振作起来,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贡献余热。无法登台唱歌,她就从事民歌的搜集和改编工作。这些年,她跑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改编出了一首首动听的湖北民歌,打造出了一张张宣传湖北文化的名片。
那么在《洪湖赤卫队》上映62年后,王玉珍老师的近况和现状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她如今和儿子沈峰生活在北京,从近照来看,她精神矍铄,笑容慈祥。她已经88岁高龄,但清唱起《洪湖水浪打浪》却依然口齿清晰,韵味悠长。
谈及自己的长寿秘诀,我觉得王玉珍老师的经验之谈很值得推荐。她说,“我现在的任务就是颐养天年,不会去想那么多的烦心事。没心没肺、能吃能睡,反而会有一个更好的身体。”
是啊,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定要保持一个豁达的心态,和平和的心情。谁的人生不会经历三灾五难呢?但只要学会放下,就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和绕不过去的坎儿。
王玉珍老师的丈夫沈崇刚已经去世20年时间了,她一直思念着他,但她却并没有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以乐观的心态,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才是丈夫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吧?
64年前,王玉珍老师在舞台上唱红了《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如今,她那美妙的歌声依然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在此,我们衷心地祝愿这位老艺术家:身体健康!快乐无忧!福寿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