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震云、毕飞宇巴黎讲谈“创作源于生活”

发布时间:2024-12-18 05:25

    3月20日,夜幕降临之际,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迎来了中国文学界两颗耀眼的明星—刘震云与毕飞宇。两位作家在此就“创作源于生活”这个话题,与近百位慕名而来的中法观众进行了交流。


苏旭副主任致辞

  作为2014年巴黎图书沙龙上海主宾城市作家活动的第一站,现场交流会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苏旭主持,著名女作家黄蓓佳也出席了会议。


作家刘震云风趣幽默地向听众讲述其创作轶事和经历

  带着惯有的幽默和诙谐,刘震云的开场白就引来听众的一片笑声。他调侃道:“此时此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中法民族的不同,因为这个时间,中国人在吃饭,法国却在开会。”刘震云还通过法餐上菜速度的快慢、巴黎和北京雾霾的异同、塞纳河的变化和巴黎锁桥边痛哭的妇女等小故事,幽默地指出:“中法民族间的差异很明显,但共同点也很多。中法监测雾霾的标准不同,但人们表达痛苦的表情和方式却是一样的。”

  与刘震云截然相反,惜字如金的毕飞宇酷劲十足地表示,“创作源于生活”这个话题再正确不过,两者密不可分,但是天下人认为正确的事情,往往一点意义也没有。毕飞宇谈到,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存在的东西,我的眼里只有“人”。与其说“创作源于生活”,不如说一切创作灵感都来自于“人”。

  勇气、信仰、尊严、亲情……,两位作家你来我往,出口成章。思想的交流,编织出智慧的火花,令现场听众拍手称快。

  如果将刘震云比作冬日的巴黎,严寒好比《温故1942》中的灾难与痛苦,孤独就像《手机》中的丧亲与无助,但冬日巴黎的丝丝暖意,又如《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信仰与坚持,犹如阴郁天空中偶尔挂出的那一道彩虹,充满希望与憧憬。

  毕飞宇却如夏日的巴黎,给人希望与关怀,让人振奋和沉醉。但前提却是需要经历酷热的折磨和大雨的浇淋,正如《平原》中那种悲壮,《盲人》中的那种绝望。夏日巴黎的美好需要勇气去发现,就像毕飞宇小时候在雨后泥泞的小学操场上,写下大大的父亲的名字而将面临惩罚时他对勇气的坚持。“当你决定挑战一件事时,不妨放大到最大,这时候反而是安全的。”毕飞宇讲到,这才是我从生活中了解到的比文学常识更重要的真理。


不少熟悉中国文学的听众与两位作家就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担当的责任等问题互动交流

  当晚交流环节,中法观众争相发问,各抒己见,在表达崇拜与尊敬之时,也深层次地探究了创作与生活的问题。

  刘震云首先回答了法国观众提出的“生存”与“尊严”是否矛盾的问题。他讲到,1942年灾难期间的河南人民面临着“要么死亡”和“要么食用沾血粮食”的选择,正如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笔下《德军占领下的巴黎》中,法国妇女面临的“接受德军的慷慨是对战争中死难同胞的背叛”问题一样,为生存而放弃尊严?还是为尊严而选择死亡?在这一点上,中法民族是一样的,民族精神决定了选择。

  针对有观众提到“知识分子是如何解决国际争端”的问题,刘震云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在中日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他曾参加一档由韩国电视台举办的辩论节目。节目在公海中的一艘游轮上录制,中日韩学者针对领土争端问题互不让步、争得面红耳赤。然而,游轮上其他的中日韩游客却朝夕和睦相处,儿童互相嬉戏,成人合影留念。刘震云总结道,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往往不是由民众引起,而是由政治家们引起。

  毕飞宇回答观众提问时仍旧惜字如金,简短而深邃。他直言对“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一点都不感兴趣,并坦言世界人民对中国作家缺乏了解。“中国不少作家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因为中国作家对外国文豪如数家珍。如果一个作家了解其他作家眼中的世界,那么他自己也会更好地了解世界”,毕飞宇解释说。

  针对一名现场中国留学生提出的关于“文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毕飞宇一反常态,兴致勃勃地讲到:“萨特作为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小说《理智之年》我看不下去。而加缪作为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却经常被他的好朋友萨特瞧不起,但是我却认为加缪的《局外人》是最好的小说之一”。毕飞宇进一步讲到:“小说的写法多种多样,要找到一个眼睛,永远看着这个眼睛说话。这样做,即使不是哲学家,也会具有哲学家的思维”。


作家刘震云和毕飞宇关于“创作源于生活”的讲座吸引了众多热爱中国文学的法国友人(摄影:范子毅)

  两位作家回答问题不忘相互谦让,体现名家风度。此外,两人还回答了如“文学创作与电影创作是否矛盾”、“文学存在的意义”、“中文写作是否会被其他语种替代”等诸多问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短短的两个小时转瞬即过,交流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拉下帷幕。

  据介绍,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2014年第34届巴黎图书沙龙邀请中国上海作为本次书展的主宾城市,将于3月21日至24日举行。活动期间,将有10余位上海本土作家以及来自上海之外的中国知名作家来到巴黎,与法国读者近距离地交流互动。

网址:作家刘震云、毕飞宇巴黎讲谈“创作源于生活” http://c.mxgxt.com/news/view/278066

相关内容

作家毕飞宇:要想“手高”,必须首先“眼高”
作家毕飞宇:要想“手高”,必须首先“眼高”|当代书评·专访
茅奖作家毕飞宇走进南财,分享“如何走进一部小说”
刘震云:我的创作是专属河南人的幽默
刘震云:我是一个好作家,但不是一个好编剧
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创作实践工作座谈会在贵阳举行
刘震云谈荒诞,生活背后的逻辑特别荒诞。
刘震云:文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交流
《当代》颁奖:王蒙获年度致敬作家奖,毕飞宇等获长篇小说奖
(巴黎奥运会)中国创作的顾拜旦雕塑在巴黎展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