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芒果核妈妈”上热搜了。
起因是一位二胎妈妈给两个孩子切芒果,3个芒果的芒果肉都切成块给了孩子,自己则啃了3个芒果核。
按理说,很多宝妈其实都有类似的经历,没啥可大惊小怪的,毕竟芒果核上还那么多果肉,扔掉确实可惜。
但问题出在这位宝妈的文案上,她表示:“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了。”
在我看来,这个文案其实也没什么,这位宝妈或许是无心,或许只是自我调侃,但“只配”两个字却触发了网友们的神经,引来了大量的口诛笔伐。
有网友表示不必上纲上线,但更多的网友则是愤然“开怼”,认为这位宝妈很明显在“自我感动”,看似彰显了母爱和伟大,实则充满了压迫、束缚和控制。还有很多网友现身说法,称“从小以为好生活都是靠父母的牺牲换来的,感觉挺自卑的,对父母也亲近不起来”。
换一个角度看,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父母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自我牺牲式”的奉献,下意识地将一切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自己则是过得有些“委屈”。
这样的父母往往在一边奉献,一边抱怨。
然而对孩子而言,这种“自我牺牲式”的养育方式,确实会让孩子感觉压抑和无奈,家长更像是在以“爱”之名,行“情感绑架”之实。所以网友们的“开怼”也不是完全无法理解。
自我牺牲式的爱,对孩子伤害有多大?
记得之前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爸爸带儿子去吃肯德基,只点了一份儿童套餐,坐下来吃的时候,爸爸对儿子说道:“你吃这一顿饭,我半天工钱就没了。”
小男孩看上去只有十来岁,虽然没回答,但从他低下的小脑袋,以及缓慢吞咽的动作来看,能感觉到父亲的话对他触动很大。
或许这位父亲其实没想太多,只是习惯性地抱怨一句,让孩子明白自己有多“不容易”。
但对孩子来说,父亲的话无形中已经造成了伤害,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爱,让他感到内疚、感到“窒息”。
仔细想想,其实生活中类似的做法还有很多:
贵的水果全部留给孩子,妈妈只吃其中的“残次品”;
明明新的饭菜够所有人吃,可妈妈偏偏端出一碗前天的剩饭,美其名曰“节约”;
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从来不看价格,对自己却一省再省,还要口口声声告诉孩子“都是为你好”。
表面上看,妈妈这样的做法全是“为了孩子”,是母爱的自然流露,但实际上却更像是一种“情感绑架”:我做到了无私奉献,是一位“优秀”的妈妈,你也应该用努力学习、听话乖巧,来作为给我的回报。
而处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容易走向两种结果。
第一种就是永远背负着愧疚感生活,无时无刻准备“奉献自己,回报父母”,一旦某方面做得不好,就会觉得自己像是在“犯罪”,总把事情归因为“这是我的错”。
第二种则是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该迁就自己的需求,妈妈为我无私付出是理所应当,长大后,不仅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也不会懂得孝敬父母。
爱孩子更要爱自己,才是真正“无私”的母爱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这样形容母爱,他说:“好的母爱,是能够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我作为一个小男孩(小女孩)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我们在教育孩子,与他们相处时,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彼此都感觉开心、自在,亲子间没有任何负担。
换言之,爱孩子没有错,但前提是要“爱自己”,只有妈妈本身真切地感到幸福,孩子才能觉得快乐,这才是真正“无私”的母爱。
所以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时,不必去压抑自身的真实感受,用“自我牺牲式”的奉献去爱孩子,积极寻求家人的帮助就好。
如果觉得自己一直在付出很累,也要适当让宝爸、孩子承担起家庭责任,比如让宝爸帮忙带娃,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好吃的也要全家人一起平分,家庭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既有承担责任的义务,也有平均分配资源的权利。
母爱虽然无私,但妈妈却不应该一味地奉献,不知“索取”,爱孩子前要先爱自己。
歪妈结语:
登上热搜后,这位“芒果核妈妈”解释道:
“我只是抱怨两句而已,三个芒果核吃完我早饭都不想吃了,不给孩子吃,只是单纯不想他们弄脏地板、衣服,因为懒。”
或许这位宝妈真的只是随口吐槽和调侃,但“自我牺牲式”的教育方式,却确实存在于很多现代家庭中,希望每位妈妈都能够共勉。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这种“自我牺牲式”的妈妈吗?
我是@歪妈,家有萌宝一枚,专注于孕期、育儿方面的知识研究,更多的干货内容,请关注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