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李清照:家在溪亭一隅

发布时间:2024-12-18 12:16

一、行迹

李清照是济南人,我们却一直没有找到她在济南驻足的证据。她的《年谱》上没有,据记载,她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出生于章丘。正是王安石变法的时代,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围绕着“熙宁变法”在朝堂上展开激烈的党争。她的父亲李格非是熙宁年间进士,思想上追随苏轼。母亲王氏是王拱臣的孙女,王拱臣是宋仁宗天圣年间进士,先后出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权三司使、任翰林学士承旨,但是他犯过一个错误,曾用贵重物品贿赂仁宗爱妃张贵妃,被弹劾,逐出京师,多年后才得以回归。

李清照六岁,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随父母移居京师,从此一直住开封。宋哲宗是个短命的皇帝,八岁继位,由祖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高太皇太后彻底清算王安石的政治路线,改变了宋神宗的治国方略,朝堂风云急剧逆转,这一段历史被称为“元佑更化”。元佑八年,十七岁的宋哲宗独立执政,甫一执政就推翻了“元佑更化”的成果,朝廷再一次逆转,新旧两党激烈绞杀,无奈哲宗二十五岁早逝,只留下一盘残棋。

宋哲宗之后是宋徽宗继位,就在这一年,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十八岁,在汴京与二十一岁的赵明诚结婚。赵明诚是太学生,太学是培养未来官员的学堂,由王安石创立,初衷是培养执行改革法令的政治力量,可以不经科考直接进入仕途。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年任吏部侍郎,此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已人礼部员外郎。两位都是京东路(山东)人,这是一门门当户对的婚姻。

李清照二十岁,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承袭了宋哲宗后期的政治路线,继续恢复新党的治理主张,他手段残忍,以党群划线,设立“元佑党人碑”,把所有实施“元佑更化”的人列入其中,李格非也在其列,被逐出京师。李清照为了挽救她父亲的罢职,请求公公赵挺之伸手援救,可是赵挺之没有理这个儿媳,绝望的李清照发出:“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哀叹。

宋徽宗的迫害继续加剧,又做出“宗室不得与元佑奸党子孙为婚姻”的法令。 李清照因父祸遣返回原籍。

《年谱》记载:李清照二十至二十三岁之间“时而居京师,时而居原籍”。居原籍是为赵明诚一家避嫌,回京师是与夫君团聚。夫妻过着时散时聚的生活。

李清照二十三岁,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朝廷撤销了“元佑党人碑”,李清照得以返回汴京。

这一年蔡京罢相,赵挺之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李清照二十四岁,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朝廷风云变幻,蔡京次年复相,开始报复赵挺之,罢去他的官职,同时赵思诚,赵明诚兄弟皆被捕入狱。李清照再次受到政治打击。朝廷对赵明诚兄弟审查了几个月,查“皆无事实”,遂将赵家二兄弟放回,但是赵挺之病死,京师难以居住,明诚的母亲郭氏带着子女、子媳移居祖籍青州。

李清照二十五岁至四十三岁,一直住青州,莱州。

赵明诚先后守莱州,淄州。他们把青州的家命名“归来堂”,收藏金石,六间库房贮满藏品。

李清照四十九岁,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金兵南侵,北宋亡覆,李清照离开青州南渡。归来堂沦陷。

李清照七十三岁,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在临安(杭州)逝世。

纵观她的行迹,找不到她居住济南的线索。

二、线索。

读李清照《漱玉词》,读到她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

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的“溪亭”在哪里?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地标,地标记载的是足迹所到之处。

《漱玉集》注释说,这是她十九岁时的作品,表现了一个少女欢乐的心情。十九岁,是她与赵明诚结婚的第二年,他们住在汴京。请注意《如梦令》中的两个关键词:“常记”和“溪亭”。词一开篇李清照就说,常常记起在溪亭那个黄昏,“常”,历代几个版本印作“尝”,尝是曾经,无论“常”与“尝”都说明这阙词是追忆旧时光的作品,而不是即时之作。那么“溪亭”在哪里?查过很多地理志,汴京没有溪亭,李清照从章丘明水赴京都,她的童年是在明水度过的,可是明水也没有溪亭,李清照不会凭空捏造一个“溪亭”。溪亭是她的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不仅关系这阙词的解读,也关系她人生的一段经历。

在李清照出生前的宋熙宁八年(1075),齐州(济南)掌书记苏辙作过一首诗,《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那诗写道:

竹林分径水通渠,真与幽人作隐居。

溪上路穷惟画舫,城中客至有罾鱼。

东来只为林泉好,野外从教簿领疏。

不识徂徕石夫子,兼因女婿觅遗书。

徐正权从远道来到齐州拜访,苏辙尽地主之谊,带领他饱赏大明湖西城风光,写下这首赠诗。诗中有“徂徕石夫子”句,指山东兖州人石介,是当朝著名学者,国子监直讲,教授《易经》,主张道统、文统合一,从学者甚众,人称徂徕先生。徐正权是石介的女婿,因此受到苏辙的款待。这首诗记录了苏辙与徐正权共游溪亭。

原来各方志查不到的“溪亭”竟在济南古城的西城一隅。当时大明湖水浩荡于半个济南城,北城、西城的北半部与湖水相接,藕林水径,惟舟楫可通,苏辙称它是幽人隐居之地。这首诗的题目里就藏着溪亭。

溪亭找到了。

由“溪亭”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李清照二十至二十三岁时“来往于京师和原籍之间”的“原籍“就是济南。她的父亲滞留于此,她的娘家应该就在齐州西城外一带,或在漱玉泉边,或在此泉一隅。

找到“溪亭”,再对照《李清照年谱》,我们可以确定,“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不是她十九岁时所作,十九岁那一年她没有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的困惑,而应该是她二十三岁以后的作品,只有那段经历,才有那段“迷失“。这首词词面瑰丽华美,当理解了李清照的身世,突然就看到词句底下潜藏的寓意:“沉醉不知归路”,归路在哪里?是回家的归路,是命运的归路!“误入藕花深处”,那么美丽的藕花,如何使人误入呢?她在抱怨,是抱怨趙家,还是那个误了她青春年华的时代?于是她“争渡,争渡”!利用词的规定节拍连续发出不甘的呐喊,这是一位内心多么倔犟的女子啊!

三、李格非

李格非居济南的史料几乎是空白,他留下两部著作,一部是《洛阳名园记》,一部是失传的《历下水记》。

《历下水记》是李格非足迹的记录。如果没有对历下水流的考察,不会有这部著作。所谓“水记”,必有源头,流经,源头是泉,流经是河。见证是作者的游踪。

我们注意到,泉水是济南的地质现象,或可说济南城就建在泉群上。但是泉水文化是从什么时候提出的?唐时,杜甫和李白都到过济南城,他们的诗作中没有泉的记述;曾巩在济南做知州,他的作品中也很少提到泉。倒是李格非继《水经注》以后大规模地叙述了济南的泉和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

济南博物馆有一块残碑,是碑的一个角,上面只有三个字:李格非。这是一个什么碑?也不可考,起码它是李格非在济南留驻的明证。李家与赵家是新党与旧党的缩影,两家结亲而未结怨,都遭遇沉浮,都遭遇离散。这大概就是李清照“愁”字的根源。

四、李清照的“愁”

李清照多“愁”。一个“愁”字构成了她婉约的词风。她的愁可分为闺愁、家愁和国愁。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是闺愁,是独居的寂寞。“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这是离愁,赵明诚在淄州做官,她独自居住在青州,愁绪油然而生。“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这是忧愁。“日上钩帘,生怕闲愁暗恨”,这是家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是国愁。当时她避居金华,人们告诉她这里有两条江,一条江是义乌江,一条江是吴义江,两条江构成了东港和南港,风景很好,应该去看看。她满腹忧愁,国难至此,江山岌岌可危,有何心情观赏风景,于是写下这些句子。

绍兴三年(1133),枢密使韩肖胄出使金国,他是仁宗朝宰相韩琦的儿子,李清照写《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诗前有一段话:

“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韩公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着车尘。又贫病,但神明未衰弱,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

诗的最后两句:

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逐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这是她对故乡的思念,她一直想回到故乡,可是故乡沦陷,只能以血泪祭奠故国的山河。齐鲁大地上,无论章丘、济南、青州,都留着她的足迹,她的词章就是她的魂魄,我们总是说她词风婉约,读懂了她,才看到婉约底下藏着一个女词人的刚强。

2023年暮春,《齐鲁壹点》发起“寻访济南名人故居”探访活动,站在李清照故居前,千年浩叹挥之不去,写下“如梦令”.“跟随齐鲁壹点寻访李清照故居”,曰:

一代词人归去,留下碧池漱玉。遗梦落钱塘,只道故乡难叙。寻觅,寻觅,遥对柳丝风絮。

如梦令·跟随“齐鲁壹点”寻访李清照故居

孙 葆 元

一代词人归去,留下碧池漱玉。遗梦落钱塘,只道故乡难叙。

寻觅,寻觅,遥对柳丝风絮。

壹点号孙葆元墨寓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网址:寻访李清照:家在溪亭一隅 http://c.mxgxt.com/news/view/288365

相关内容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一生一世
李清照纪念堂为什么建在趵突泉公园,郭沫若又题写了这么多字?
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时,恰逢“靖康之变”,于是写了这首诗
追寻李白踪迹,构建以宣城为中心、辐射皖南的“唐诗之旅”建议
李清照
在书香中阅见美好乡村 《我和春天约在清溪》激发儿童创作灵感
《别寄情愁天地间——解读李清照》| 新书速递
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清纯如水,一首妩媚撩人,幸福的味道真甜美
她一生多灾多难,被誉为“当代李清照”
李清照喝的是什么酒?吃的是什么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