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妈宝”?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周韵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她们张口便是“我妈说”,从不敢对妈妈说“不”,处处以妈妈的要求和喜好安排个人生活甚至婚姻生活,他/她们因此而被定义为“妈宝”。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是在婚恋市场还是在职场中,“妈宝”都是不受欢迎的群体。
2017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1.0%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妈宝男,57.5%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妈宝女。那么,是什么原因塑造了这么多的“妈宝”?“妈宝”会对社会和家庭带来哪些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杜绝“妈宝”的产生?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听取了多方建议。
“妈宝”不分男女
“我前男友的妈妈最喜欢挂在嘴边的就是:不管我儿子长到多大,他在妈妈的心中永远只是个孩子。”提起自己的前男友,今年25岁的小杜毫不犹豫地将他归到了“妈宝”的行列。她告诉记者,“我们是谈恋爱一年后分的手,因为得知我希望婚后不和父母同住,我们的恋爱便被他妈妈竭力阻止了。”
令小杜哭笑不得的是,“后来前男友三番五次找我复合,甚至终于有一次打电话说已经说服他妈妈同意我们搬出来住,但再接到他妈妈随后打来的电话后,态度又立马360度大转弯:我想了想,我俩还是算了吧”。
因忍受不了丈夫的“妈宝”行为,今年31岁的陆女士最终选择了离婚。提起婆婆在他们夫妻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隐形影响,陆女士借用恋爱期间和婚后丈夫说过的话来说明他的缺乏自主性:“我妈觉得你挺好的,让我来追你;我妈说男人就该忙事业,家里的事儿都该女人做;我妈说咱俩不合适,她觉得我这么好应该找更好的女生;我妈说了,不能让你天天花我钱;我妈说了,必须生男孩;我妈说了,咱俩不合适,让咱俩离婚……”最终,陆女士选择了离婚,彻底逃离婆婆无处不在的压抑婚姻。
虽然网络中多是女性吐槽自己的丈夫或前男友是“妈宝”,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妈宝”女也不在少数。今年30岁的小荷就在租房时遇到过一名“妈宝”女。
据小荷回忆,这名“妈宝”今年33岁,从事IT行业,毕业后跟两名大学同学一同租房、留在北京打拼。她从小被娇生惯养,动不动就耍小姐脾气,她的两个舍友都得让着她,有时舍友下班已经疲惫不堪,还必须陪她逛街、满足她的意愿。在她看来,既然是朋友,就应该迁就她,但从来不认为自己应该迁就别人。虽然平日里如此“跋扈”,但她也有自己的烦恼——在北京月入近万,但父母非要她回老家,还为她在老家买了房、找了新工作。她虽然不情愿,但最终还是遵照父母意见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回了老家,并按父母安排不断相亲。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妈宝”虽然自己缺乏主见和独立性,乐得享受家长的安排与照顾,但他/她们的烦恼,也恰恰是无法忍受家长的控制。
“造成我自己‘妈宝’性格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从小性格懦弱,从不敢跟母亲说不。二是我母亲控制欲太强。”今年34的陈先生自认为是朋友们口中的“妈宝”,他向记者倾诉了自己的苦恼:“上学期间,每天午饭后都要给妈妈打电话,否则她就会‘连环call’。想出去旅行只能跟妈妈一起去。哪怕现在经济独立了,她又开始以亲情为由让我无条件顺从她的意见。”
虽过而立之年,但陈先生依然孑然一身,他说,并非自己条件差、眼光高,而是谈过多任女朋友,都被妈妈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拆散了,而妈妈相中的女孩,他根本就没感觉。“二十多年的性格,不管是我还是妈妈都很难改变,我们多次沟通也是无果而终。”陈先生无奈地说。
走不出青春期的“妈宝”们
针对“妈宝”现象,有人将责任归咎于“强势妈妈”,还有人认为是青年独立性不够的体现。
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看来,“妈宝”的出现有其社会原因。“一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会倾其所有用在一个孩子身上,使孩子不自觉地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二是随着家庭经济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辛苦拼搏的第一代不愿意再让孩子受罪吃苦,帮孩子安排好一切,导致孩子们正常的成长轨迹与环境异化。”殷飞解释道。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来自家庭。“‘妈宝’,顾名思义是妈妈的宝贝,从母亲的角度来说,只要她们在,孩子永远是她们的宝贝,不论你多大年龄。但从孩子发展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长与成熟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独立。‘妈宝’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存在着与他/她年龄和社会角色不相匹配的依赖。”殷飞指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阶段就是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青春期,也就是少年有意识的自我觉醒期。这个时候孩子如果没有所谓的逆反,而是家长用各种方法让孩子沉醉在自己的温柔怀抱中,不想走出去,也不敢走出去,那么这样的孩子就失去了独立的机会。”
殷飞坚持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应该是逆反的,应该是挑战父母权威且向往独立的。对父母来说,“无论是温柔的、和风细雨的控制,还是暴力和压制的,都有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形成‘妈宝’型人格,这样的年轻人会主动或被动地依赖自己的父母。”
“‘妈宝’的出现跟强势妈妈有关系,但这并非主要原因,而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指出,任何能力都是培养习得的过程。“在整个家庭生活中,如果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没有尊重孩子的权利和意愿,在其他事情上也没有给孩子提供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孩子就不可能具备这样的能力。成年后,他只会更加习惯于一切由妈妈做决定。”
同时,刘秀英还注意到:之所以被称作是‘妈妈的宝宝’,也体现出另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家庭中妈妈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而父亲则缺席了孩子的成长。“父亲的缺席也导致了‘妈宝’的出现。如果我们的父亲能更多地参与到育儿中来,也许会改变‘妈宝’的一些症状。”
“妈宝”家庭可增加社会矛盾
在殷飞看来,“妈宝”对一个人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格上,“通常‘妈宝’不愿意接受挑战,不愿意主动选择,希望有人替他做决定,并在后期可以把责任推给父母,从而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样的人格会对年轻人的事业、婚姻等造成消极影响。”
一个新家庭的诞生需要的是两个独立的青年男女,“如果其中一方或者双方都不能独立,而是习惯性依赖,那么就会出现小家庭无法独立运转,会对生活在其中的年轻人与孩子造成诸多干扰”,在殷飞看来,一旦小家庭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与发展,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与冲突。
而“如果一个社会这样的家庭多了,社会细胞就很容易失去活力或者变异,会增加社会矛盾与冲突,家庭不稳定所带来的后代发展与社会治理风险将会急剧上升。”殷飞表示。
社会由人组成,人的社会化对社会的正常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出生便开始了,而非进入社会才开始社会化。随着一个人的不断成长,他/她应该在各个不同环境的过度以及社交范围的扩大中逐渐走出家庭。但如果这个人在家庭中的社会化部分没有完成,当他/她进入青年、需要进一步社会化时就会出现‘妈宝’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成长中不断积累出来的。”刘秀英指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与他人正常地沟通交往,能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并在相互协作中做好自己的工作,每个时期的社会化都正常完成,他/她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爱孩子的父母首先要有教育意识,教育没有爱不行,但只有爱并不都是教育,应该引导父母增强以‘家庭爱’为基础的教育意识,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规律科学地爱孩子;其次,父母要明确和孩子之间的界限,更新观念,不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也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全定位在孩子身上,从而推动社会更有活力。从政府的角度分析,要出台相应的家庭政策,引导家庭形成新时代家庭新风。”殷飞建议道。
(来源:中国妇女报)
网址: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妈宝”? http://c.mxgxt.com/news/view/296935
相关内容
王宝强慈善人设崩塌:真相背后,我们该如何看待明星的承诺?我们要如何看待婚姻、如何维护婚姻?
准妈妈如何做好心理保健
《婆婆和妈妈》四对明星夫妻,看他们如何相处
都说大宝对二胎不友好, 明星大宝是怎样对待二宝的
“塌房”年代,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明星?
如何看待中俄关系?
听泉鉴宝深夜看舞被妈妈抓包
揭秘明星辣妈们的独家育儿宝典
“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这是我看过最认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