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拳行礼和为贵 南拳一吼提精神

发布时间:2024-12-18 21:24

岭南武术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 精彩功夫跨越重洋传播至世界各地

  岭南武术源远流长,不仅能强身健体,更展示了岭南人的精气神,蕴含着传统哲学思想和立身中正、尊师重道的价值观。武术不仅在岭南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更跨越重洋,传播至世界各地。

  开一扇门,传千万灯。在无数传承人的接续中,在通俗文学、影视作品、舞台艺术等文艺再造下,岭南武术已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文化印记和侠客梦想。

  精武英雄

  明朝初现“南拳”之称 南粤武状元声名赫赫

  12月14日,年度中国功夫盛事——首届广州武馆龙狮大巡游活动在广州拉开序幕。活动现场举行了系列武术交流比赛,本地各武术门派传承人、数十家武馆纷纷献技,但见拳风猎猎、脚影飘飘、刀光霍霍、棍声飒飒,中华武林生猛气象尽汇于斯。

  明末清初广东五大名拳形成

  中国武术拳种,素有“南派”与“北派”之分。长江以北,北派长拳盛行;长江以南,南派南拳独领风骚。而在广东这片武术热土上,更是涌现出众多独具风格的南拳流派,有“五拳十三家”之说,以“洪、刘、蔡、李、莫”为首,此外还包括了咏春拳、蔡李佛拳、白眉拳、侠家拳、周家拳等。

ce3541c61b828776e823.jpeg

粤剧《南拳》

ea9cbf9d192342fb4b88.jpeg

广州一家武馆的少年队员集体表演南拳。

  岭南自古民风强悍,生长于斯的岭南先民以骁勇善战著称。秦军南征百越,以屠睢为将,50万大军浩浩荡荡剑指岭南。古越人虽然武器装备不及秦军,却令秦军疲于奔命两年,连主帅屠睢也丧命于箭下。

  自秦至南宋,中国历史上曾有四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移民潮。无论是秦始皇南征的戍卒,还是衣冠南渡的豪门贵族,在迁移的过程中,他们除了依靠团结合作外,还离不开不俗的军事才能和武艺技能,中原武术也随之传入广东。

  到了明代,广东开始设立官办武术学校,培养武备人才,武术有了较大发展,各拳种不断涌现。1568年,明代武将郑若曾所著的《江南经略》中出现了“南拳”的记载。

  明末清初,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相继形成。很多广东武术的起源传说都与少林寺有渊源。原来,少林寺当时被视为反清复明组织特别是天地会的象征。天地会又称洪门,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起源于福建,活跃于广东。天地会会众操练拳棒时总把少林寺挂在嘴边:“在何处学武术?在少林。”广东作为天地会的重要活动地区,武术起源自然就与“少林”“禅师”有了渊源。

  洪拳传人频现香港功夫片

  洪拳作为广东五大名拳之首,影响最大。如今香港武侠片中的功夫,很大一部分属于洪拳。有关洪拳创始人洪熙官的影视作品多不胜数。虽然洪熙官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确认,不过电影中的“铁桥三”梁坤真有其人,他被称为“广东十虎”之一。据传他臂力惊人、桥马稳劲,展开双臂能同时挂住六个大汉,还能走上百步面不改色。据说梁坤在扎马步时,两肩、两腿之上都要放上装满水的茶杯,胯下点上一炷香,还要在胳膊上一个接一个套上钢环,这种练习方法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表现。梁坤的大徒弟叫林福,林福收徒黄飞鸿,黄飞鸿有个徒弟叫林世荣,林世荣又收徒刘湛,刘湛的两个儿子刘家良、刘家荣及养子刘家辉都是香港著名的功夫演员和武术指导,所以,洪拳占据香港功夫片的半壁江山也就不奇怪了,黄飞鸿系列电影更让这位洪拳的代表人物成了人尽皆知的民族英雄。

  明清时期,广东走出了五位武状元,来自顺德的朱可贞是广东首位武状元。朱可贞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也曾考取过生员,不过在读书时发现自己尤其喜欢兵书,于是毅然决定改考武科。朱可贞曾到邻县番禺学武习艺,并于1628年高中武状元。据清光绪年间的统计,广东有53名御前侍卫,位居全国“大内高手”名录。

  三元里抗英南拳发威 名家辈出保家卫国

  清代,民间习武一直不被允许,康熙、雍正年间甚至颁布严厉禁武令。直到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胜利之后,官府不再禁民间习武,广东激起民间练武的热潮。清末的广州武馆林立,广东各地拳师都会到省城广州开武馆。很多武馆还和行业有关,黄飞鸿最早的武馆——务本山房就是在广州铜铁行的资助下开设的,而他的首徒梁宽就是打铁铺的学徒。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台词:“南粤子弟火气旺,知荣辱。”正是这种大义观的驱使,一位位南拳高手以拳拳寸心诠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涌现出一批提倡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武术家,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1838年,蔡李佛创始人陈享为林则徐训练义勇水师,抗击外来侵略。1841年,洪拳第三代、第四代弟子组织洪拳丁勇,组成三元里抗英义勇主力,守护家园、抵御外侮。三元里抗英斗争打响后仅一天,方圆数十公里103乡义勇齐聚三元里,摩拳擦掌成立“平英团”。三元里村中,数百洪拳子弟就地参与“平英团”。周春、甘先、冯觐锋被称为洪拳三杰,分居于龙归镇南村、鸦湖乡岗尾村、同升乡竹料村,三人不约而同组织义勇,保护家园。在1841年5月30日的战斗中,唐夏乡(今白云区棠下村)的洪拳大师颜浩长率领乡众冒雨追击,一马当先,击毙英军少校毕霞等数人,为乡民交口称赞。

  民国时期“五虎下江南” 豪杰云集传为佳话

  民国时期,传统武术寄托了人们雪耻救国的期待,被尊称为“国术”。孙中山先生更是大力提倡“尚武精神”,曾邀名武师蔡桂勤到大元帅府任自己的武术教师,还向武术家林世荣颁发银质奖章。武术亦被军队视为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这一时期,广东武术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霍元甲在上海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后,得到了各地武林人士的大力支持。1919年4月,广东精武体育会在广州珠海戏院宣告成立,各界名流四千多人到会捧场。来自上海精武会的沈季修、叶凤歧、李占风等纷纷南下,林荫堂、孔昌、李彬等本土名师参与其中。霍元甲次子霍东阁也南下广州。在1920年举行的一场武术表演上,霍东阁与一代宗师杨新伦双刀对打,轰动羊城。一时间,腰扎红腰带的武师行走于大街小巷,如明星一般享受着人们崇拜的目光。据记载,到1925年春天,接受精武会训练的年轻学生多达3000余人,而广东精武会于1920年成立女子模范团之后,不少女学生也开始习武。

  1929年初,广州大东门外喊声震天,高高的擂台之上,一位血气方刚的壮年小伙与对手打得正精彩。没几个回合,他就将对手踢出一丈开外,对方不得不垂首认输。这位在擂台上大获全胜的壮年汉子,是自然门宗师万籁声。

  1929年,时任广东省主席的李济深在南京观摩了“中央国术馆”的武术“国考”,决心筹备两广国术馆。考试刚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邀请在考试中表现不凡的武术家万籁声、李先五随他同返广州。万籁声在广州大东门外设擂,以武会友,最后,凭着一身过硬的自然门功夫,出任两广国术馆馆长一职。

  傅振嵩、顾汝章、李先五、万籁声、王少周5位北派名师联袂南下,是为武林中人津津乐道的“五虎下江南”(另一说“五虎”为傅振嵩、顾汝章、耿德强、万籁声、王少周)。他们与“南方五虎将”莫家拳林荫堂、龙形拳宗师林耀桂、白眉拳宗师张礼泉、象形拳赖成己、蔡李佛名师黄啸侠组成教学团,公开授艺。各路精英荟萃一馆,广州城内一时豪杰云集,前来学武的人们几乎踏破了门槛。顾汝章与蔡李佛宗师谭三更是打破门户之见,易徒而教,传为佳话。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佩弦、黄啸侠、林荫堂等武林人士,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其中,番禺武术大师黄啸侠与其他拳师一起创编了专门克制日军刺刀的“抗日大刀法”,并开办训练班亲自传授刀法。在淞沪战役中,十九路军的广东子弟曾在夜战中用大刀将日军杀得人仰马翻,给日寇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武坛复兴,不少武馆亦渐恢复。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广州武馆约有两三百间,研习者众多。

  南拳文化 融入生活

  “手是铜锤,脚是马” 刚柔结合因地制宜

  世人用“南拳北腿”来说明南北拳种在风格上的差异。北方人相对高大,故北派武术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腿法出众;身材小巧的南方人重心较低,因此讲究扎稳马步,即使起脚也多是踢对方膝盖以下部位,手上动作十分丰富,拳谚有“手是铜锤,脚是马”之说。南拳的形成与当地环境有关,岭南雨多地滑,故南拳讲究稳固中见灵活,善于在方寸之间闪转腾挪。咏春拳是南拳中一个风格独特的拳种,出现于清朝中晚期,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咏春拳适用于窄小场地的短距离搏击,在训练中以魏手与对方桥手双接,其发力、招式、套路中强调的哲理,处处体现出深邃、机智、实用的岭南文化精髓。

  20世纪20年代,蔡李佛拳高手谭三与北方拳师、铁砂掌宗师顾汝章切磋后惺惺相惜,谭三在吸取顾汝章的优点后,创立了北胜蔡李佛拳,加入了腿法等多种北方武术技法。“广东各种南拳‘拳理’,都充分证明了兼容并蓄、勇于创新的特点。”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非遗”工作站岭南武术非遗工作站站长李朝旭说。例如,洪拳吸收了少林拳的优势,结合岭南人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洪拳前期刚猛有余、攻防转换僵滞;后期,以广州为代表,洪拳稳健威猛,以刚为主,刚柔结合,攻防有序。

  南拳讲究武德武礼 呼喝助威气势逼人

  南拳技法以守为主,不主张主动攻击,“南派武术尚武崇德,内核是民族尊严、人格独立、止戈为武。习武者既要谦和忍让,也要见义勇为。”李朝旭表示,正是这些精神内核,让‘南拳’占据了中华武术的半壁江山。

  勇猛刚烈的南拳精妙招式中处处蕴含着南派武术的武德规范。以南派武术中最常见的“抱拳礼”为例。传统南拳的“抱拳礼”,一般都是“虚步抱拳礼”。下盘虚步时,既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又便于自己运用低腿的攻防和步法移动的转移灵活。上肢行抱拳礼时,行礼者用左手掌遮住右拳的拳面(大拇指第一指关节弯曲,其余四指并拢伸直),表示来者友善,而“非攻”。与此同时,两手保持抱拳的姿势,上下运动,也能迅速地防御对方不怀善意的攻击。

  有意思的是,岭南武术偏爱发声助力,有些武技只有运用本地方言,才可以表达其独有的风格。如蔡李佛拳一般虎爪发“域”声,踢脚发“的”声,出拳发“益”声,蛇形发“吓”声,鹤形发“鹤”声。岭南武林中也有“闻声而知蔡李佛派也”之说。

  醒狮高手必练南拳 咏春拳又称“红船咏春”

  与岭南武术相关的粤剧、舞龙醒狮、跌打正骨等文化元素已深深融入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记忆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要舞南狮,先习南拳”,有了南拳的功夫作为基础,舞出的南狮才能威风凛凛、神采奕奕。岭南自古“狮、武不分家”,醒狮动作以南派武功为基础,精于舞狮者必是腰马沉雄、中气充足、膂力过人之辈,也必是长期习练洪拳的高手。醒狮表演时,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

  粤剧以武功表演见长。粤剧武将演员穿着大靠,腿部动作受到影响,台上表演往往以手部动作为主。广东武术讲究身法灵活腾转周旋的特点正和粤剧舞台的特性相适应。咏春拳与粤剧颇有渊源,最早一批以咏春拳闯江湖的武师如黄华宝、梁二娣、大花面锦等均为粤剧戏班中人。当时的戏班乘坐红船游走于各地演出,被称作“红船子弟”,因此咏春拳又被称为“红船咏春”。

  “高台照镜”是粤剧南派武戏具有代表性的绝活。即高台前放一张椅子,高台上再放一张椅子。表演时,演员通过助跑,从低处的椅子上踏跳,腾空180度转体后,稳稳落在高处的椅子上,面对观众扎架亮相,演员的身姿仿佛反射在镜子上一样,故称为“高台照镜”。粤剧《武松大闹狮子楼》中,武松利用酒楼里的桌椅,一踏一跃,如虎如燕,武术的元素融入粤剧表演中,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拍案叫绝。

  武医并举正骨疗伤 仁心仁术惠及百姓

  岭南各派宗师将武林秘笈代代相传的同时,也常将点穴截脉、跌打药方、正骨按摩手法代代相传。1886年,黄飞鸿在广州仁安街上开了一家专治跌打的医馆,取名为“宝芝林”,行医济世三十多年。他看到劳动者常在体力劳动中受伤,严重者影响生计,便向社会公开了跌打药酒泡浸的方子,张贴于宝芝林门口,让众人抄录,回家后依“方”炮制。相传名将刘永福驻防广东时不慎坠马,导致关节脱位,黄飞鸿妙手回春。为表谢意,刘永福题写“医艺精通”的牌匾,将其悬挂于宝芝林门上。

  像黄飞鸿这样武医皆能的高手,在广州还有很多。比如广州精武会会长李佩弦、曾一人用榕树根棍严惩近20名匪徒的叶润生、曾参加国家体委民间拳术“咏春拳”范本演示的岑能等,都用武林高手掌握的秘方和传承下来的接筋驳骨之道,为患者正骨疗伤。

  至今广东各地,武医结合依然兴旺。西关正骨传承人还在先辈经验的基础上创编了一套强筋健骨的健身功法——骨正筋柔功,经常练习,对提升脊柱、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以及平衡能力都有帮助。

  代代相传

  南拳声名远扬海外 外国人慕名来粤学艺

  广州西关永庆坊旁,李小龙祖居游人如织。李小龙的父亲、20世纪40年代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曾在这里居住过十来年。李小龙的祖父李震彪既是镖师,也是粤剧名角。三代人的人生经历,正是广州武术代代传承的侧影。

  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广东人功不可没。清代以来,广东地区的南拳武馆弟子纷纷到海外开设武馆,将中华武术的精神和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如蔡李佛拳始创者及其历代传人对南拳的海外传播贡献颇多。太平天国失败之后,蔡李佛始祖——陈享辗转多地,以授拳行医为生,其传授的“铁箭拳”(即蔡李佛长拳)在南洋一带广为流传。此后,陈享还应美国旧金山陈氏联宗会之邀前往传授武艺,开启了蔡李佛在美国的传播之旅。

  对南拳的国际影响力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莫过于一代传奇功夫影视巨星李小龙。据说英语中的Kung Fu(功夫)、Wing Chun(咏春拳)等说法就是李小龙提出的,后来写入英文字典。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主演的《猛龙过江》《精武门》《龙争虎斗》等电影在全世界掀起功夫热潮,令原本属于小拳种的咏春拳成了外国人最感兴趣的武术。海外的中国武术爱好者中,练南拳的占大多数,其中咏春、蔡李佛、洪拳三大南派拳种最受欢迎。

  广州米机王咏春馆的“洋弟子”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做贸易生意的马来西亚华裔陈志民跟着非遗传承人黄念怡练拳10多年。“学习咏春之后,我不仅减肥了,还精壮了很多。”陈志民说,有一次和师父去澳门参加当地拳馆馆庆,离开时很多人和师父握手,“突然有一个人在我师父前面飞了出去”。原来,那人偷袭,结果被黄念怡打飞了!

  黄念怡告诉记者,他教授外国弟子,不仅传授技法,还会让他们学习中国的礼仪和书法,让外国学生在学习南派武术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底蕴。

  广州常年习武者超十万 “武术进校园”方兴未艾

  从前民间比武采取擂台比武,近代以来武术比赛走向专业表演和体育竞技。20世纪70年代,国家体委对南拳的比赛套路和比赛办法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南拳被正式列为竞赛项目,与太极拳、长拳并列为三大项目自选拳术。竞技自选南拳,在保存南拳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动作的创编采各家南拳手法之长,还创新性地增加了腿法和难度跳跃、跌仆滚翻等动作。近几十年来,在全国性武术比赛、表演中,广东南拳均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出邱建国、梁艳华、何强、陈仑等众多南拳王和世界冠军。

  “每年不同门派在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中增进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对南派传统武术的传承、传播、振兴都有重要意义。”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会长黄标表示,目前广州本地在市武协注册的各区级武协、拳会、拳馆、学校、武术队、培训机构、体育俱乐部等单位近百家,常年习武人数超过10万人。每一年,广州市武协都会举办丝路国际文化艺术节武术大赛、广府文化节武术比赛、岭南武搏荟系列比赛、广州市体育节武术、传统醒狮邀请赛等诸多赛事活动,每次参赛者都超千人。

  岭南传统武术除了保持竞技功能之外,近年来更多地向“非遗”的文化方向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岭南武术各主要拳种和支派有近100项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或区级的非遗名录。以广州为例,咏春拳、太虚拳、洪拳、白眉拳、黄啸侠拳法、螳螂拳、龙形拳等拳种共超20个支派进入非遗名录。

  “嗨、吓、嚯”,冬日早上9点许,谢家庄小学操场上传来一阵阵雄壮的吆喝声。逾千名小学生迎着寒风,在广州市级“非遗”洪拳代表性传承人冯亦慧的带领下,扎稳马步、重心下压、挺直腰背,两手握拳,放在腰部,先是左手出掌,接着猛虎回头、右手出拳……一招一式虎虎生威,声震校园。

  2018年以来,广东完成了近600所中小学校2000多名“武术进校园”师资的培养和75万名中小学生的咏春拳操普及。2023年,广东省“武术进校园”在各地幼儿园逐步开展。2024年开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职业中学和大学也加入了“武术进校园”的行列。

  趣闻

  武林传奇多为传说 方世玉洪熙官乃虚构

  1953年,太极拳宗师吴公仪与白鹤拳大师陈克夫比武的事迹经报章传播后,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与金庸的《书剑恩仇录》应运而生,掀起了香港新武侠小说风潮。电影界也开始引入南派武术的真功夫,香港武打片、功夫片与动作片风行一时。从《叶问》《黄飞鸿》到《苏乞儿》《蔡李佛》,武师、文豪、歌者、影视人共同织就了一个浪漫壮丽的武林。

  南拳各拳种的源流大多见于传说和武侠小说。《广东武术史》编写专家之一董德强回忆,20世纪80年代,专家在编写该书时,对蔡九仪、至善、洪熙官、方世玉等脍炙人口的武术人物进行了调查研究。据《少林拳术秘诀》记载,粤之少林拳传自蔡九仪,他是广东高要人,明崇祯时以武科起家。专家查过《高要县志》,并到肇庆市作深入调查,还查过《广东中式历科进士》和《蔡氏族谱》,都没有蔡九仪这个人。相传至善是少林寺禅师,传技于广州光孝寺。我们查过少林寺的寺谱,没有“至”字辈。此外,又传洪熙官是花县人,在大佛寺教过拳;传说方世玉是高要人,其父母有名有姓。专家查阅过《花县志》《高要县志》《洪氏族谱》,均没有其人其事。原来,至善、洪熙官、方世玉都出自《乾隆皇游江南》《万年清》等书,他们是小说家笔下的人物。

  数量超过百部 “黄飞鸿电影”入选吉尼斯

  毫无疑问,对中国武术文化在全世界传播最为有效的手段是功夫动作电影。黄飞鸿由一介默默无闻的岭南武师变成国人心目中的一代武学宗师,离不开武打影视业的“造星”。自1949年以来,“黄飞鸿电影”已超过100部。2001年,“黄飞鸿电影”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寿电影片集。

  民间流传着众多黄飞鸿“以一对十”的故事,电影中的黄飞鸿亦堪称神奇,往往一人敌众,技压群雄。黄飞鸿的功夫到底有多高?黄飞鸿研究专家肖海明表示,黄飞鸿的功夫套路既汲取了佛家拳的凌厉攻势,又有洪家拳的严密守势,确有独特之处。

网址:抱拳行礼和为贵 南拳一吼提精神 http://c.mxgxt.com/news/view/303356

相关内容

拳皇全明星人物排行 拳皇全明星角色排名一览
“南拳大师”刘家良:由武指晋升为导演的第一人
中国女南拳王黄惠珍练拳风采
泰森死敌被暴揍惊动外媒 赞阿斯哈提=拳坛新希望
【转】向恺然先生谈太极拳1
火箭连续挥拳庆祝夺冠 与爱子拥抱尽显温情一幕
蔡依林变拳击女王身材超邹市明娇妻,挥拳致敬泰森
和明星合唱,和拳王打拳,马云在做什么
58岁拳王泰森复出与情怀无关 “拳击秀”吸金第一比赛第二
《拳力以赴的我们》张伟丽带领明星传递体育精神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