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亚洲报道》特稿:卢武铉访华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24-12-19 10:05

  新闻人物:极富传奇色彩的“平民总统”

  与前几任出身名门名校的总统相比,今年2月25日正式就任第16届韩国总统的卢武铉是个彻头彻尾的“贫农”。他出生在韩国庆尚南道的一个小山村,贫困的家境不允许他进入大学,更不可能出国留洋,他完全从社会最下层奋斗出来,创下了贫农之子入主青瓦台的神话。

  在入主青瓦台之前,卢武铉曾在政界摸爬滚打了14年。由于个性直率,一直“不招人喜欢”。在这14年间,他参加过5次议员选举,1次市长选举,但只有两次成功当选。但他直率、叛逆的性格最终还是征服了韩国人,特别是韩国青年人。2002年12月19日,卢武铉一举当选韩国总统,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就职以来,卢武铉就面临着朝鲜核危机、韩国国内反美情绪高涨以及亚洲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难题,上任三个月他便开始感慨总统难当。卢武铉说他从就任总统后一直忙得不可开交。但是直到现在,他对总统职位还是不太适应。面对别人对他表示过分的尊敬时,他常常觉得不好意思,而且会突然间醒悟:“啊!我现在已经是总统了”。

  除了政治经历,卢武铉的爱情故事也极富传奇色彩。1973年,27岁的卢武铉顶着两家人的强烈反对,与同乡的权良淑女士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多年以来,夫妇俩一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卢武铉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伴随他最久的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小学毕业证书,还有一样就是夫人。卢武铉还说,当选总统后,他和夫人觉得他们又过起了新婚的生活,因为每次活动夫人都要亲自帮他选择领带,并且和他一起参加,所以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又多了起来。2002年,新千年民主党推选卢武铉作为总统候选人时,有人提出,权良淑的父亲早年曾因参与左派活动而被捕,因此她不能成为第一夫人。对此,卢武铉在党内表示,“如果因为岳父的缘故当不了总统候选人,那么不做也罢了,难道为了当总统就抛弃贤妻吗?”

  新闻分析:中韩关系发展的新动力

  无论是在安全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中韩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和朝鲜半岛核问题的不断升级,使得东北亚地区的形势进入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阶段。这一新的形势也为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和韩国于1992年8月24日建交。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关系都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特别是两国高层领导人多次互访,并多次在国际多边活动中会晤,增进了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积极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协调。

  1995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韩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中韩建交以来中国元首首次出访韩国,揭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1998年11月,韩国总统金大中访问了中国,双方对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表示满意,认为这不仅有利于两国各自的发展,而且对本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双方商定,着眼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

  2000年10月,中国总理朱容基对韩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期间,朱容基总理与金大中总统举行了正式会谈,就朝鲜半岛形势、两国关系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了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将中韩合作伙伴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

  此次韩国总统卢武铉访华,是中韩两国新一届领导人上任之后的首次会晤。双方互相交流看法,达成共识,对于促进业已形成的两国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相近的看法。中韩双方都认为应该和平解决朝鲜核问题,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这对于维护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的过程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相信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合作将会更加紧密。

  伊拉克战争之后,亚洲的政治与安全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这种新形势,中韩两国都在积极调整自己的外交战略。因此,如何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也成为中韩两国共同关切的问题。

  如今中韩两国已经发展到“全面的合作关系”的新阶段。这不仅是地理相近、经济互补以及文化纽带所带来的自然结果,同时也说明两国在许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所在。在中韩两国新一届领导人即将举行会晤之际,两国人士一致认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中韩双方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这种合作趋势在今后的新形势下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新闻背景:韩国掀起新一轮对华投资高潮

  中韩自1992年8月建交后,两国的经济合作走上了健康的发展之路。11年来,中韩两国由分散的小规模贸易逐渐发展成集群式的大规模贸易,据韩方统计,中韩双边贸易由1992年的63.7亿美元猛增至2002年的412亿美元。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从小到大,投资的领域日益广泛。

  据商务部亚洲司统计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中方共批准韩国对华投资项目4008项,合同金额高达52.8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27.2亿美元。截至今年5月底,韩国企业对华投资累计达到303.1亿美元,实际使用169.4亿美元。韩国已成为中国第6大外资来源,而中国也取代美国成为韩国对外投资第一大国,投资成为了中韩贸易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有专家分析,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给了韩国投资者信心。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带动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并且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对韩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中韩两国在资源、劳动力、产业结构、商品市场、资金、技术及企业管理等方面有很强互补性。韩国本土资源相对贫乏,并且劳动力较为匮乏。而中国地大物博,劳动力资源充足,取代韩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已是大势所趋。而这一点也正是韩国投资者所看中的。

  韩国总统卢武铉此次访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他曾表示,中国的快速发展对韩国来说是一个新的机遇,韩国要善于利用这一机遇,创造有利条件发展两国的经济合作。同时他也相信,中韩两国密切的经济合作一定会取得互利互惠的结果。

  新闻特写:韩国企业家细诉13年在华投资历程

  近年来,随着中韩关系的发展,两国的经济合作日益增强,许多韩国企业家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到中国投资。但是倒退10多年,当时第一批来华投资的韩国企业家却需要具有远大的眼光和超人的魄力,今年56岁的吴寿宗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韩国商人。

  1990年4月,当时43岁的吴寿宗第一次来到中国,8个月后,他又回来了,不同的是,这次他带着巨额资金和非凡的勇气,在这个仅有“一面之交”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投资征程。吴先生说,当时由于中韩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韩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许多朋友坚决反对他来中国投资,然而,他却坚信自己的选择。他说,“我对中国的信心主要来自我的父亲,父亲年轻时候在中国呆过很长时间,对中国很有感情,他相信中国有潜力,相信在这里投资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投资之初,吴先生也遇到了不少难题。由于和中国的合作伙伴思维方式存在差别,双方沟通起来并不是那么顺畅,然而,这些小误会和矛盾并没有动摇吴先生的决心,他说,“只要彼此真心相对,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当时,一些韩国人认为中国是敌对的国家,但现在,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越来越亲密了,两国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都很多。”

  1992年中韩建立外交关系,此后的10几年间,吴先生的投资规模扩大了30多倍。吴先生介绍说,现在他在北京有两个工厂,主要做高压气瓶,这些产品在中国国内的市场份额达60%以上,此外还出口30多个国家。他在上海、天津等地也都有投资,投资领域涉及农业、教育以及IT行业。吴先生说,现在他已经撤出了在韩国的所有投资,他的家也于1992年搬迁到了北京,他的儿子曾就读于北京55中和清华大学,成了一个中国通。

  回顾在中国生活的这10几年,吴先生说中国的变化只能用“沧海桑田”来形容。他现在已经非常习惯中国的生活,有时候回到韩国反而会有一些不适应。他说,他会继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而且他还希望所有的子孙将来都在中国发展。

  新闻特写:“我们都对中国感兴趣”

  这次卢武铉总统到北京的几天前,一批北京语言大学的韩国留学生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典礼。毕业之后,这些韩国留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志愿,到不同的地方发展事业。不过他们相信,无论到哪里,三年的中国生活都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三年的苦读之后,这些韩国留学生终于迎来了毕业这一天。在分享圆满完成学业的喜悦之时,一股离别的愁绪也悄悄地爬上心头。汉语学院的韩国留学生崔惠贞小姐说,回想起在校园中的点点滴滴,她发现原来自己对这个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是那么恋恋不舍。因此,她决定毕业后留在北京,把北京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

  崔小姐来自汉城,从小喜欢汉语,高中毕业后,她参加了北京语言大学在汉城开设的预科班,一年之后,她又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开始了远离家乡和亲人的留学生活。崔小姐说,在北京的学习使她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中国文化,进一步发掘中国文化的魅力。崔小姐还说,其实她在韩国的许多朋友都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他们经常拜托她购买中国的VCD,其中有《还珠格格》,还有一些名著,像《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

  在众多身穿学士服留影纪念的留学生中,还有一位穿着学士服的老人。细问之下,原来她是汉语学院韩国学生徐柔美的母亲,专门从汉城赶来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徐柔美的母亲说,徐柔美高中时候就对中国很感兴趣,家人都非常支持她来中国留学学习汉语。

  提到中韩两国关系的变化,徐柔美妈妈深有感触。她说年轻时候,她根本没有见过中国人,而现在,女儿竟然在中国完成了大学学业,而且和许多中国同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7月3号,徐柔美母女俩一起回到了韩国。对女儿前途,妈妈信心十足。她说,现在在汉城,懂中文的人成了各大企业招聘时争抢的对象,而女儿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将成为她求职时的一大优势。

  新闻背景:文化“韩流”在中国

  中韩建交11年来,两国间的交流和发展似乎印证了“文化先行、贸易其后”这句话,不仅中国热在韩国长盛不衰,“韩流”也正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的渗透成为推动中韩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不小动力。

  韩国文化产业是以一批演艺明星和偶像剧为“先头部队”进入中国市场的。近几年,随着许多优秀的韩国影视剧在中国的热播,热门的韩国音乐也进入的国内的唱片市场,韩国影视明星和歌手在中国青少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一些青少年从喜欢看韩国电视剧、听韩国歌曲、喜爱韩国的影视明星,发展到热衷韩国商品,如韩国化妆品、韩国服装、韩国日用消费品、韩国饮食等。“韩流”似乎一夜之间席卷中国,其内容也在不断扩大,日趋多样,由服装、食品逐渐向电子、汽车等大宗消费产品拓展,呈现出产业多样化的势头。

  中韩悠久的历史交往和灿烂的文化交流渊远流长,两国拥有相似的文化背景,韩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韩两国人民感情表达、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有着很深的渊源,且互为依托,互为补充,自然韩国的文化产品也就很容易打动中国人的心。因此,双方从饮食、影视、歌曲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交流过渡到出口、金融、贸易等经济领域就显得更为水到渠成。

  韩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韩国政府的积极推动。韩国外交通商部曾在提交给国会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指出,韩国在中国的文化商品市场中至少要占10%的份额。韩国政府为此还专门就中国加入世贸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可能给韩国文化产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预测结果认为,到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189亿美元,2010年将增长到394亿美元。如果占有10%的中国文化市场,2005年韩国文化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将达到19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67亿美元。为此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

  “韩流”看起来似乎只是韩国大众文化在中国等地的流行,并为韩国商品打入中国提供了机会,从另一方面看,它也提高了韩国经济界对中国的关心程度,也为中国吸引韩国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

  声明:文章为中央电视台《亚洲报道》栏目专供新浪网特稿,如需要转载,请与新浪网联系。


今年夏天,何不“放纵”一下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网址:央视《亚洲报道》特稿:卢武铉访华系列报道 http://c.mxgxt.com/news/view/321317

相关内容

卢武铉承认家人“收钱” 道歉
卢武铉访问朝鲜将把实现半岛和平列为首要议题
卢武铉跳崖身亡
谋求重新定位——析卢武铉访美与韩美关系
卢武铉数落小泉小泉向多方示好
11年了,文在寅终于为卢武铉报了仇!
韩国总统卢武铉会见曹刚川
2003年07月07日:卢武铉专访
胡锦涛同卢武铉会谈 中国与韩国发表联合公报
中国高度评价卢武铉对华政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