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天才画家黄永玉:喜欢广东人,文学是他最倾心的“行当”
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黄永玉先生子女黄黑蛮、黄黑妮、李洁琴携孙黄香、黄田今日敬告:
我们的父亲黄永玉因病于二O二三年六月十三日三时四十三分离去。我们尊重他的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黄永玉先生,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农历)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
黄永玉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他设计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著有《永玉六记》《醉八仙》《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书。
2008年,85岁的黄永玉回到两岁孩童的视角,以个人的经历为原型,重新开笔创作在心中酝酿八十多年的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洋洋数百万言,刻画了主人公张序子的传奇。
黄永玉
用自由的笔墨书写传奇的人生
黄永玉的人生,跟张序子一样传奇。他的素材足够精彩,方可写作自传体小说,这才让我们得以跟着张序子的脚步,回看个人史和家国史紧紧缠绕的那个年代。
12岁那年,家境贫困的黄永玉离开家乡外出谋生,不久抗战全面爆发,他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靠捡拾路边残剩度日”,跟着老百姓躲日本人,在闽东南流浪,用脚走过“千里万里”。他当过瓷厂小工、戏剧宣传队美工、美术教员、文化馆干事。紧急的时候,靠着一手“剪影”功夫挣到了饭资,也交到朋友。他三次从日本人的炸弹下捡回性命;为了生存,曾和一船舱尸体“同行”,还险些被抓“壮丁”。
黄永玉十几岁时,一位长者兼朋友就对他说过这样的话:“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取名《块肉余生记》,写一个小孩成长的复杂故事。我觉得这书名送给你更为合适,你才是货真价实的‘块肉’。”
“活得这么老,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黄永玉在《走读》中有一段自况:“我也不清楚,一辈子不晓得从哪里得到和敏悟。上当倒霉之后不叫痛,甚至不当是一种教训,把自己的傻行当作笑料去取悦朋友。更不做借酒浇愁的表演,让朋友来分担我的小小疼痒。”
既然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张序子与作者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作者为何不干脆写成自传,反而是以小说的方式呈现?据《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责编刘稚介绍,这是因为黄永玉需要更自由的笔墨,自传会限制他的发挥:“他的写法非常自由,写四五岁的序子时,突然会打个括号开始说我已经90岁了,描述他当下的情况。书中他随时随地都在发感慨,插入许多即刻的联想或者读书体会。”
这种写法一度引发批评界的争议。“但是正因为这种写法,黄永玉的文字、思想在过去与现在之间自由穿行,构成对话,让小说层次更为丰富,人物形象也更为生动,对不同地方的风俗人情的描绘精彩之极。”刘稚说。
与广东有着很深的渊源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的上海、台北、香港分别呈现什么样的风貌?《走读》里对各种市貌、街景、生活场面,甚至人们的情绪都做了传神的摹写。
初到上海,“序子发觉大城市的路平虽平,却没有朱雀那边的路好走。不挂脚,使不上劲。远倒不怕,东张西望,广播戏文,洋鼓洋号,一晃就到家了。只是脚上这对皮鞋费得厉害”。
黄永玉与广东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妻子张梅溪就是广东人,因此黄老也是“广东女婿”,在广州和香港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学会了地道的粤语。生前黄永玉曾说:“广东的画家有很多很精彩的艺术见解,这点很重要可能因为广东这个地方和外面接触多,他们思想更开通些,我在北京看到一些广东画家寄给我的书,画我家乡的风景,我很开心。”
黄永玉写到他喜欢的广东人:“所有铺子的特点,伙计们不论老少大都板着脸孔。跟广东人做朋友一样,开始都会有广州文德路铺子伙计脸孔的感觉,一旦触动了彼此的'笑穴',那种真诚、开怀、热火,便都忽然迸发,成为长久连绵的终生友谊。”
用心刻录文化的“孑遗”
过着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日子,黄永玉是如何成为艺术家的?他说:“我是自己培养自己,自己把自己养大。一边走一边捡,知识也好,吃的也好。”
黄永玉酷爱读书,他的行囊里总背着书籍。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的时候,考试总是不及格,因为经常去图书馆看杂书。正如书名《走读》,他的一辈子都在走,也在读。
木刻也是黄永玉的挚爱。“我年轻时用厚帆布做了个大背囊,装木刻板、木刻工具、喜爱的书籍,还有一块被人当笑话讲的十几斤重的磨刀石。一听到枪声、炮声,背起背囊就跟人便跑。”黄永玉曾在版画作品集《入木》中这样写道。
后来黄永玉从木刻拓展至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套色木刻《阿诗玛》和猫头鹰、荷花等美术作品。他设计的猴年邮票、“酒鬼”酒的包装,广为人知,深受大众喜爱。
木刻,也曾是黄永玉贫困中谋生的手段。《走读》中张序子与木刻的故事,很多也是黄永玉的真实经历。刚到上海举目无亲的他,经常会有朋友帮衬,约他刻几幅画,过几天来取,然后给他稿费。他经常连夜创作,手都刻出血来了,有时不小心,手指也会被刻刀划破。朋友们说:“因为木刻,黄永玉的一双手看起来特别大,骨节也特别粗。”
因为热爱木刻,黄永玉结交了不少气味相投的朋友。他在闽赣地方认识和神交了一批木刻家、漫画家、诗人、报人、读书人,也在这里遇到了一生的爱人梅溪。
《走读》还有大量笔墨写李桦、余所亚、章西厓、陆志庠、黄裳、汪曾祺、臧克家、黄苗子、九叶派曹辛之、女诗人陈敬容等等,这些人物各具性情,形成了一种生动的文化景观。“无愁河”系列描绘的人物上百位,风流蕴藉,都是作者相遇相知、铭刻于心的记忆,作者用心刻录,像是文化的“孑遗”,专此存照。
虽以木刻和绘画赢得了巨大声誉,黄永玉却始终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的“行当”。他第一次在报纸上发表诗歌作品还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后来他在回忆沈从文的文章里说:“要写历史,恐怕就是这种‘长河’式的历史吧?”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文字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网址:追忆天才画家黄永玉:喜欢广东人,文学是他最倾心的“行当” http://c.mxgxt.com/news/view/322259
相关内容
文学行当里的画家黄永玉 依然随心所欲个性十足黄永玉的文学行当
黄永玉的文学行当: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的美
黄永玉称没有很喜欢郭敬明 每周都看《非诚勿扰》
芒果画报:黄永玉是这样活的、这样画画的
成龙拜访“鬼才”黄永玉 国画大家赠画宴请
“鬼才”国画大师黄永玉
黄永玉和黄黑蛮:故乡,两代人的心灵史
画家黄永玉为凤凰捐资助学扶贫建桥,为何还有家乡人对他嗤之以鼻
91岁黄永玉:表叔沈从文像神人,我比他更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