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闻人的价值冲突、焦虑与责任
最近新闻界很热闹。这种“热闹”异于普通的新闻事件炒作——因为“新闻生产者”成了新闻人物;“新闻报道行为”则演绎成有轰动效应的新闻事件。
某影视演员的婚外恋被媒体拍到照片并刊登出来,继而占据很多媒体和网站头条位置,并由此引出各方当事人以及利益相关人的各种言论,各种报道延续数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先刊登照片的某娱乐媒体负责人事后接受采访时坦承:“……作为媒体人,工作中首先考虑的还是新闻价值,然后是新闻伦理。”①为引出更大的关注,“新闻人的专业性”与“新闻伦理”之争亦成为第二波新闻主题。
新闻报道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它具备交易商品的物质特性,但它的存在价值则更多来自于其“非物质属性”——新闻报道是自由表达的载体;同时,作为一种公共载体,其传统的功能是“在公共领域促进‘真理战胜谬误’”以及提供“能激发和拓展心智广度与深度的公共讨论平台”。②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报道以及新闻生产者的行为在公共领域促进真理战胜谬误了吗?抑或体现了某种能使公众明辨是非的公共讨论平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些新闻有可能“外伤”社会道德伦理体系,“内损”新闻质量,长远损害的可能还有新闻机构的公信力、新闻人的职业尊严和精神价值。
究其发生机理,原因可能有三:唯新闻价值至上;市场机制下的“过度”世俗主义;新闻人的价值焦虑与冲突。
唯新闻价值至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事件的新闻价值表现为一种实用意义的社会关系。③一方面,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有可能是以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或经济价值的单一方式,或多重方式呈现出来;呈现的意义越多重,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暗示就越丰富。另一方面,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来源于现实要素——既包括道德伦理的种种社会暗示,亦受影响于公众的政治、文化或经济基础。因此,从实际意义上讲,新闻所牵涉的后果“是由那些受新闻影响的人们所决定的,因而超出新闻从业者的控制范围”。④
但是,现在某些新闻专业人士唯新闻价值至上,无视新闻事件包含种种社会价值的暗示,更无视公众认知背后的伦理、政治或经济因素。
这是一种无意的忽视吗?并非如此。前述娱乐媒体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我当然不希望因为揭开生活中残忍但真实的一面后导致人家妻离子散,作为一位有家有孩子的女性在这点上其实更加柔软。所以我是权衡了很久做出了决定后才发稿的。而且也做了一些善后工作,站在非媒体人的身份上跟文马有过联系,劝他们在一起。”⑤这说明这位负责人十分了解并怀有普遍的公众认知。再如关于“保定副政治中心”的最初的报道来自于一家拥有20多年专业财经报道经验的媒体,记者和编辑们怎么可能对新闻之于某地方经济或产业经济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置若罔闻?!
有意忽视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暗示和公众认知的社会背景,是因为当前某些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新闻工作者的确享有采写的自由,但“这必须伴随它的种种重大社会责任和义务”,⑥两者绝不可分。
市场机制下的“过度”世俗主义
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中,“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被当成了对立的两极并具有反现代性的立场。相对于人文精神,以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世俗主义在中国产生的直接动机无疑可归结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世俗主义也带来了百花齐放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和娱乐产业的启蒙与发展。
世俗主义还将中国新闻生产者传统的、以“传播者需求”为主体的新闻生产,带向了以“受众需求”为主体的转型,于是,“发行量”、“广告量”、“收视率”和“点击率”成为衡量媒体机构发展的“GDP”指标;同时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悄然改变,例如对正面人物的“高大全”式的典型报道正在减少,改变趋势是“以人为本、拉近典型人物与受众的距离、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典型人物的个体特点和性格的多样性”。⑦毫无疑问,世俗化与大众文化可以令媒体机构获得更多更广泛的受众(消费者),因而也获得更快速的盈利能力和规模经营。
但问题的关键也落在新闻工作者如何理解与评价世俗化与大众文化上,如果将“世俗化”作为媒体运作的目的,则有可能导致“过度”的世俗化,特别是在强调新闻报道权的前提下,例如有评论就认为,“总体而言,比起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更应该保护媒体的报道权利”。⑧的确,报道权是新闻存在的必要条件,世俗主义是大众文化存在的基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闻报道和世俗主义就没有边界——它们的边界其实与市场经济的边界类同。
2008年秋季,“三鹿奶粉”事件震惊中外,《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⑨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之作。但多数人不知道他的另一本出版更早、影响更深远的著作——《道德情操论》。该书出版于1759年,是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综合体。诺贝尔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评价说:“它对经济活动背后的内在动力存有疑虑:人本质上是不是自私的,或者是否关心他人?在评估人类道德时,斯密发现了人的心理,并尝试准确描述人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为他撰写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基础。”⑩
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道德同样是世俗主义的核心。道德,难道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新闻报道过度地强调世俗文化中的物质性和功利性,却忽略了世俗文化存于世的基石仍然是道德与伦理的力量。当受众的窥探欲被满足之后,理智重回价值判断的核心之际,也就是这种“过度”世俗新闻被抛弃之时。
新闻人的价值焦虑与冲突
当然,上述新闻报道在业内引起争议,恰恰说明“世俗化”或“唯新闻价值至上”并非完全成为当代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公共价值坐标。但是,其公共价值存在严重的焦虑与冲突是不争的事实。类似争议不仅存在于新闻领域,在文学界、艺术界亦不绝于耳。
也许,当代中国新闻人目前正在经历传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和社会尊严的“双重丢失”。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发展,世俗精神(以商业和物质消费主义为代表)使得启蒙知识分子的传统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及其批判话语陷入空前危机;⑾而今,这种危机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来得更深入;90年代的知识分子还带有精神挣扎的被动陷入,如今却有可能转变为“主动加盟,主动演绎”——新闻炒作、新闻寻租、新闻敲诈……一系列恶劣事件为中国新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和价值危机,新闻机构的公信力被伤得千疮百孔,但仍然有人沉醉其中,迷途不知返。
如何解决这些危机?60多年前,美国媒体在政治与商业危机中的自我觉醒或可提供一些参照。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传媒机构的企业化和规模化运营渐趋成型,个体工商业主拥有新闻媒体,媒体成为这些精英阶层的代言人,新闻寻租和敲诈屡见不鲜……“新闻界陷入公共形象衰退、公信力丧失、新闻自由的权利受到极大的自我损害的空前危机中”——这是《时代》杂志的拥有者亨利·R·卢斯在1942年对美国新闻进行一番深入调查后得出的悲观结论。⑿卢斯决定成立并资助一个对新闻界能进行自我审查和自我监督的组织,这个组织的目的即是“检验报纸在一个民主社会中的功能”。1944年2月28日,卢斯的好友、芝加哥大学的校长罗伯特·M·哈钦斯宣布“新闻自由委员会”成立;1947年3月26日,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发表,它非常鲜明地亮明其宗旨:一、新闻界必须清醒自己的社会责任,必须自律和进行自我监督;二、新闻界必须符合并履行《第一修正案》的真正要义;三、强烈反对政府的管制和干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还制订了相应的具体实施细则。
在中国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作为世俗的一分子,新闻人在道德秩序和世俗秩序、在公共价值和世俗价值之间不可避免地感受到焦虑与冲突;但作为新闻这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新闻人必须克服这种焦虑与冲突:从专业性角度而言,新闻人必须追求高质量的新闻,必须将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并存一体;从公共性角度而言,新闻人和新闻机构必须将社会责任与自律并存一体。这样的模式或许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可能会遭遇类似“GDP”指标的若干市场压力;但若非如此,新闻人、新闻机构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吗?这值得所有当代中国新闻人深思与反省。
注释:
①⑤《南都娱乐周刊执行主编谢晓微访谈内容节选》,http://news.sohu.com/20140401/n397585917.shtml
②⑥《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第8页
③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④【美】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页
⑦⑧丁迈:《典型报道的受众心理实证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三鹿奶粉”事件警示之二》,《人民日报》,2008年9月28日
⑩【美】罗伯特·希勒 维吉尼娅·希勒:《作为入世哲学家的经济学家》,《比较》,2013年第6期,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12-25/100621506.html
⑾ 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41页
⑿【美】玛格丽特·A·布兰查德:《哈钦斯委员会、新闻界与责任概念》,《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附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
网址:当代新闻人的价值冲突、焦虑与责任 http://c.mxgxt.com/news/view/322651
相关内容
担当精神:新一代领导干部如何在娱乐圈中展现责任与价值新闻媒体的责任与迷失:哗众取宠、明星绯闻与社会责任的背离
乐华娱乐老板与旗下艺人的冲突:揭示了怎样的公司文化和行业焦虑?
新闻采访报道与隐私权冲突的思考
“明星学者”:当营销成为教授的新责任
王晓渔:娱乐宗教化与时代焦虑症
当代婆媳与传统婆媳:不变的利益冲突和孝道文化,人格平等在突破
娱乐圈新风潮:流量时代的演员权力与责任
当明星遇上生活:海清教你如何处理情感中的不安与焦虑
疫情冲击美民众心理健康 出现焦虑抑郁相关症状人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