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最初发表于 2016年6月2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3期
奥巴马希望能够“创造历史”,而希拉里则更加在乎“个人提升”。所以,在二人担任总统和国务卿期间,前者致力于“留遗产”,后者忙着“抢功劳”。
《环球》杂志记者/蒋骢骁
曾有人说,如果没有奥巴马,希拉里早就当总统了。
这并非妄言。2008年民主党党内初选时,两人同室操戈,一位是在党内人脉广泛的前“第一夫人”,另一位是黑皮肤的“菜鸟”参议员。这场较量开始时似乎没有悬念,但奥巴马却出人意料地凭着“改变”这一颇具号召力的口号,打动了选民的心,粉碎了希拉里的总统梦。
八年之后,奥巴马即将卸任,而希拉里卷土重来,现已基本锁定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有望成为美国第一位女总统。
此时,奥巴马也发表声明,“我认为,再没有人比她更有资格担任总统了。我支持她。我倍受鼓舞,我等不及要出去帮助她竞选。”
竞争与合作、贬损与支持、控制与反控制……这些相互矛盾的关系,构成了奥巴马和希拉里关系的过去与现在,也许,还有将来。
他最终还是等来了她
6月7日是美国两党初选最后一个“超级星期二”选举日,希拉里赢得了胜选所需党代表票数,正式宣布自己将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当天,她的团队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八年前的竞选海报,写着“如果我们可以把50名女性送入太空,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将一个妇女送入白宫。”
当年这一雄心勃勃却没能挽救希拉里的口号,放到八年后依然奇异地贴切,甚至有些扬眉吐气的意味。
两天之后,奥巴马发表了上述声明。他说,民主党人应该实现党内团结,共同阻击目前已锁定共和党提名的纽约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希拉里在民主党内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奥巴马发声支持并不意外。其实,奥巴马一直在等那个有可能问鼎总统宝座的民主党候选人,只不过最终还是等来了希拉里而已,奥巴马的内心何等滋味,恐怕是冷暖自知。
无论双方内心是怎么想的,在现阶段,支持希拉里是符合两人共同利益的。对奥巴马来说,如果共和党人最终当选,那么他任期内的内政外交政策都会面临沉重打击。无论是医改还是“亚太再平衡”,或都难以持续执行下去。
民主党大佬则将希拉里执政视为“克林顿第三任期”、奥巴马“政治遗产”的继承者。
他们的对手也洞悉了这一点。奥巴马发布支持希拉里的演讲后,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说:“奥巴马支持希拉里了,他想要又一个四年的‘奥巴马任期’,但别人都不想。”
希拉里也需要奥巴马的支持。虽然奥巴马当前的支持率无法与巅峰时期相比,但他还拥有一大批资深的幕僚和团队,这些人都是希拉里竞选团队中急缺的。
另外,如果奥巴马力挺,则意味着希拉里在少数族裔这一重要群体中也极有可能获得号召力。
相爱相杀、亦敌亦友
在华盛顿的政治生态圈里,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关系一直都是茶余饭后的话题。他们“相爱相杀”、亦敌亦友的关系也许比任何政治剧都精彩。
在2008年那场著名的选举之前,奥巴马与希拉里就是“老相识”。
2000年,初出茅庐的奥巴马决定竞选联邦众议员,却惨败给党内对手鲍比·拉什。拉什得以击败奥巴马,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希拉里的丈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支持。
五年之后,奥巴马成为联邦参议员。彼时,他只是个初来乍到的“菜鸟”,而希拉里已经是明星议员。有媒体曾报道说,希拉里当时与奥巴马关系不错,时常指点这位后辈。奥巴马还把一张全家福送给了希拉里,后者一直把这张照片搁在自己国会办公室的办公桌上。
2008年的总统选举改变了二者的关系。民主党党内初选时,希拉里与奥巴马打得难解难分,两人不时互相嘲讽,恶言相向,克林顿也一度站出来帮助希拉里“打嘴仗”。最终,奥巴马这匹“黑马”笑到了最后。
让外界大跌眼镜的是,奥巴马上任后,邀请希拉里出任国务卿,后者欣然接受,两人大有冰释前嫌的意味。
在2009年年初至2013年年初担任国务卿的日子里,希拉里的确兢兢业业。她造访超过100个国家,外交政策上也与奥巴马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在奥巴马政府的外交策略中,都可以见到希拉里上任初期提出的“巧实力”外交的影子。
但两人真的合作无间吗?未必。从去年曝出的“邮件门”来看,希拉里与奥巴马之间的关系其实早在奥巴马第一任期时就颇为微妙。
美国媒体曝出,在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期间,处理公务的时候使用的是私人邮箱,而非国务院公务邮箱。之所以使用私人邮箱,希拉里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方便”。但是,有分析人士认为并非如此,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希拉里不希望邮件被奥巴马看到。如果经由美国国务院的服务器收发邮件,信息将与白宫共享,希拉里担心在外交领域被奥巴马夺走主导权。
希拉里卸任之后,两人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奥巴马曾经说过,在外交层面“别做蠢事”,意思是采取谨慎的外交政策,而这个观点随后被希拉里攻击了。
希拉里在接受美国《大西洋月刊》采访时曾表示,“‘别做蠢事’不是原则”,奥巴马没接受她的建议大力扶持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反而给了“伊斯兰国”可乘之机。
“管理世界,同时管控对方”
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年5月刊登了题为《希拉里和奥巴马如何试图管理世界——同时试图管控对方》的文章。文章写到,马克·兰德勒所著的《另一个我:希拉里、奥巴马以及对美国权力的隐约争夺》一书中提到,奥巴马与希拉里的一致之处其实多于分歧,在分歧出现时,更大程度上是关于方式和本能,而不是实质和原则。
简单而言,奥巴马希望能够“创造历史”,而希拉里则更加在乎“个人提升”。所以,在二人担任总统和国务卿期间,前者致力于“留遗产”,后者忙着“抢功劳”。
先说奥巴马,在两任任期中,他做了不少“大事”。比如,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把美国的安全战略重心转向亚洲;与古巴重塑外交关系;与伊朗就核计划达成最终协议;斡旋巴以冲突,哪怕以色列心生怨怼。不难看出,奥巴马希望成为一个被铭记的总统,而他提出的外交政策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兰德勒在书中写到,奥巴马在外交层面有自己的“小团队”,这个团队是排外的,希拉里也难以打入内部。然而,这些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却要依靠希拉里,所以毫不奇怪,在与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一次马拉松式电话会谈中,“感到受挫的希拉里开始默默地用电话敲打自己的额头”。
“亚太再平衡”是奥巴马第一任期中最为重要的外交政策,也注定将成为奥巴马离任后的“政治遗产”之一。提出这项政策时,希拉里正担任国务卿。那么,这一大战略的背后,功劳到底是谁的呢?
兰德勒写到,“那些试图对此提出所有权的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奥巴马的国家安全顾问汤姆·多尼伦和希拉里都希望尽快写作一篇期刊文章,宣示对这一战略的“主权”。
多尼伦当时原本想在《外交》双月刊发表一篇文章,但由于耗时过长未能如愿。反观希拉里,则率先于2011年10月11日在《外交政策》双月刊发表了《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一文,其中提到自己的多次亚洲之行。
此类冲突和分歧俯拾皆是,充满了两人共事的那段时间。也许希拉里从未忘记2008年那场失败。兰德勒写到,在某种程度上,担任国务卿期间,她从未停止像一名竞选人那样行事,也许这也是双方冲突无法避免的原因之一。
---------------- THE END -----------------
● ● ●
监 制|刘洪
责任编辑|潘阳
环球杂志|GlobeMagazine
合作联系|010-63077019|010-63077015
点击蓝字回顾往期精彩内容
回家吃饭|英国|流行语|读图|政要|旅行
美国经济|中国快递|中国校服|网红|雨果
ISO9001|圣诞老人|南京大屠杀|书店
狄更斯|日本|木之文化|主要看气质
熊本熊|Airbnb|奢侈品|印度|快充技术
特朗普|蜗居|伊朗|中国菜|爱尔兰
无人机|假新闻|普希金|蒙台梭利
▼
点此投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