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作品是有长久生命力的

发布时间:2024-09-06 07:19

人物寄语

“近几年,影视创作开始向现实主义回归,回到反映生活、反映时代的创作态度,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开始往现实里走,往人心里走,往人性的里面去,这是一个好现象,我觉得这才叫走到一条创作的正路上,让我们的影视行业真正繁荣起来。”——郑晓龙

本报记者 邱伟

2021年国庆档播出的重大现实题材剧《功勋》聚焦“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通过“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激荡家国情怀,将8位功勋人物的人生华彩篇章串联起来,共同表达对“忠诚、执着、朴实”崇高精神品格的礼赞。《功勋》播出后口碑热度一路走高,豆瓣评分超9分,与同年播出的《觉醒年代》《山海情》共列国剧“年度三甲”,荧屏重大题材创作由此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功勋》的总导演是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有“国剧旗手”之称的郑晓龙。他一如既往地坚持立足现实、精益求精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用朴素的情感、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朴实的功勋人物,拍出了一部“老百姓爱看”的主旋律作品。

创作要求

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

《功勋》以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原型,讲述了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的人生故事。回望创作之初,郑晓龙坦言,接到《功勋》的拍摄任务,一开始并没有想好如何破题,他很担心这种创作会片面化呈现,让观众对英雄、英模人物产生一种误解,好像在他们身上难以看到普通人的一面,“角色越是高高在上就离观众越远,写英模是让大家学习的,展现英模人物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让人觉得英雄就在我们身边,才能拉近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为此郑晓龙提出,在创作上要给时间“下生活”,要把心沉下来,真正感悟功勋人物的内心世界,故事才能扎实生动。

郑晓龙很快确定了单元剧的作品形式,用不同的叙事风格来讲述8位功勋人物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全剧8个单元分别由毛卫宁、沈严、林楠、杨文军、康洪雷、阎建钢、杨阳、郑晓龙执导。在制作上,《功勋》明确了导演中心制,由导演推荐编剧和制作团队来共同完成各单元的创作。为了确保剧本既丰富又严谨,郑晓龙要求8个单元的主创必须采访功勋人物及其亲友同事。

“现实主义是这部剧的总基调。”郑晓龙说,他对创作的整体要求和设计是“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用平视的眼光去发现功勋人物平凡中的不平凡,表现他们不平凡中的平凡。“我们没有把功勋人物当作‘高大上’的英雄来拍,而是想让观众看到英模都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但是他们做出了不普通的事儿。这样的主旋律作品观众信服,传播效果也很好。”

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曾隐姓埋名长达28年,在《功勋》之《无名英雄于敏》单元中,科学家以身许国的一幕不是发生在宏大场景中,而是在路边的馄饨摊:领导问于敏是否愿意加入氢弹理论预研工作,“点了头,你就得一辈子默默无闻、隐姓埋名,那是带到坟墓里去的秘密,谁也不知道你在干吗,家人会以为你犯了错误。”于敏一边闷头吃馄饨一边说:“咱不能让别人欺负,国家存亡的事儿必须干。”一句承诺许下一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写实笔法,不刻意拔高,没有高喊口号,却胜过千言万语。

在郑晓龙看来,讲好功勋人物的故事,并不需要长篇大论,而是要找准每个人身上的高光点。比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大众了解比较多的是申纪兰担任过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而郑晓龙截取的人物高光点是申纪兰在20世纪50年代带领西沟村妇女争取“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申纪兰提出男女平等、男女同工同酬,为中国妇女的解放、中国社会的平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样浓缩功勋人物高光时刻的精彩故事,才更触动人心。”郑晓龙说。

创作方法

抓住功勋人物个性讲故事

《功勋》与传统的英模题材作品最大的不同,是剧中的主人公们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真实情感的平凡人。郑晓龙告诉记者,英模故事有时很难用戏剧的方式来表现,但抓住人物个性也能把功勋故事讲得有意思,让观众站在普通人的情感逻辑中凝视了不起的功勋之路。

《功勋》之《屠呦呦的礼物》单元由郑晓龙和妻子王小平分别担任导演和编剧,讲述了屠呦呦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故事。经过大量采访,他俩发现,屠呦呦和许多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一样,不喜欢热闹的环境,她的关注点都在工作上。“屠呦呦不善人际关系,有时还顶撞领导,我们把人物研究透了,找到了屠呦呦的特质——心无旁骛的专注,那是超越一切人际关系的单纯、执拗,那是忽略旁人议论和目光的忘我投入。”郑晓龙说,屠呦呦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这也给了大家创作空间。

剧中,周迅饰演的屠呦呦脑子里总想着科研,跟她住对门好几年的邻居,遇见了还跟不认识似的;她为人直率、不在意人情世故、视科研如命,为了研发抗疟新药忽略了自己的孩子;由于注意力总集中在与科研有关的话题上,外人眼中的屠呦呦似乎经常“灵魂出窍”,因为她的思维总是沉浸在科学的理想王国里。《屠呦呦的礼物》通过无数细节把这份独特的专注刻画得有趣又可爱,用具有共情力的叙事手法连接起国与家。

在《功勋》立项之初,郑晓龙就要求8个单元的剧组,要尊重时代真实的逻辑,也要忠于功勋人物生而为人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爱看的作品。电视剧中,在几位英模人物的高光时刻之外,他们的家庭故事、情感故事同样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作品通过生活化的细致描摹,让普通观众拉近了与英模的距离,也领略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精神内核。

创作信念

优秀作品的核心是真实

从《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到《金婚》《甄嬛传》《红高粱》《幸福到万家》《侦察英雄》,今年71岁的郑晓龙见证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他的作品总是能与时代发展遥相呼应。

回首几十年创作生涯,郑晓龙印象深刻的经历之一就是策划制作《渴望》。分析这部家庭剧在当年大获成功的原因,郑晓龙归结为生产方式和创作观的转变——此前影视作品更多聚焦工厂等公共领域中的故事,《渴望》则把故事全部拉回到家庭里,“在那之前没有这样拍片子的,老百姓一看《渴望》讲的是家里那点事儿,就很爱看。”

《渴望》播出盛况空前,让郑晓龙意识到观众想要看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影视作品的强烈需求,也让他坚定了现实主义创作的信念。“不论是哪种题材,最重要的就是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创作文艺作品,就算拍历史题材,也要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来拍。”郑晓龙认为,优秀作品的核心是真实,现实主义创作要直面现实、反映现实,通过真实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不只是歌颂幸福生活,也呈现生活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实主义和现实题材不是一回事,有些剧不真实地表现百姓生活,就不是现实主义,有的影视作品是现实题材,但和百姓生活距离太远,并不贴近观众的感受。”

近年来,《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重大题材作品纷纷出圈,《人世间》等现实主义力作深入人心。郑晓龙表示,这印证了现实主义作品是有长久生命力的,同时观众也对电视剧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创作者去了解时代,了解时代当中的人,引领正确价值观。“现实生活是创作的源头和活水,人的喜怒哀乐和现实生活是创作最好的素材,那些能让观众念念不忘的影视佳作,都是对人情和人性有着深刻洞察、为观众带来精神滋养的作品,这样的精品才会成为历史大浪淘沙中留下来的经典。”

责任编辑:

网址:现实主义作品是有长久生命力的 http://c.mxgxt.com/news/view/32811

相关内容

阿来柳建伟等人点赞 杜阳林《立秋》 “具有现实主义写作的能量和生命力”
逃逸的力量|《资本主义现实主义》
什么是写实主义
罗伊丽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创造另一个可能的未来
“生命力学院”的实验者
苦中作乐,才是生命的本质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每日一书
书写信念的力量,邹雷长篇纪实文学《燃烧的生命》举行新书发布会
刘恒:必须怀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文学就是我们的工具
阿莹现实主义长篇小说《长安》连载(204)忽大年这才明白,华军长为啥这般热情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