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密切
【本文来自《中国网友买爆俄罗斯国家馆商品,店方:希望中国朋友理性购物》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关系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单薄的,前段时间中国宣布开放俄罗斯小麦全境进口,再加上经常传出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项目的消息,导致很多人以为中俄之间的贸易关系,或者说至少是粮食和能源领域一定是极为密切的。
但实际上两国的经济关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密切,以大家都知道的小麦为例
中国小麦进口来源国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去年小麦累计进口971.68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小麦272.65万吨,约占全年小麦进口总量的28.06%。从加拿大进口小麦253.98万吨,约占全年小麦进口总量的26.14%。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273.46万吨,约占全年小麦进口总量的28.14%。
从俄罗斯进口小麦的规模是多少呢?10.36万吨,约占全年小麦进口总量的1.07%,这个规模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要知道中国从法国进口的小麦都多达141.58万吨,约占全年小麦进口总量的14.57%。
要知道俄罗斯可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中国从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出口国进口的小麦如此稀少,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那么有人可能会说中国完全可以扩大对俄罗斯小麦的进口规模,就当是支援俄罗斯了。
但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中国小麦进口实行的是进口配额制,国内对小麦的进口需求也并不旺盛,以至于常年出现小麦进口配额用不完的情况,早年中国的小麦进口规模一般在300万到400万吨左右,只能用掉三分之一左右的配额。
但这种情况在去年发生了变化,2021年是中国第一次全部用掉所有小麦进口配额的年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增加对俄罗斯的小麦进口,要么压缩其它国家的进口比例,要么进一步抬高进口配额。
前者并不现实,因为小麦本身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中国的小麦进口主要基于经济成本和小麦品类做决策,中国进口的小麦类型主要是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硬红春麦和红皮春小麦,从澳大利亚进口硬小麦这类高筋小麦,而弱筋小麦则主要进口澳大利亚的白小麦和美国的红皮冬小麦。
进口这些小麦类型的原因是这些小麦品质极好,进口加工后的附加值较高,进口企业在获得国家授予的进口配额之后,都会把配额用于优先进口高附加值小麦品类,而俄罗斯的出口小麦产区主要是黑海地区,质量上不如美加澳这三家传统粮食强国,多用于饲料,高质量小麦不多,其次是运费较高,物流成本难以承担。
另外黑海地区流行小麦疾病矮腥黑穗病(TCK),这次中国开发购买俄罗斯全境小麦时也特意指出,不包括俄罗斯流行矮腥黑穗病的小麦产区。
毕竟大家是来做生意,不是做慈善的,要求进口企业强行改变小麦进口结构并不现实,即使以行政指令要求企业进口俄罗斯小麦,那也是一种政治运动,无法长期持续下去,价值规律终究还是会生效的。
那么要求抬高配额呢?也不现实,中国的小麦配额数量因为常年用不完,所以已经很多年没有变动过了,属于“循例”,要对循例进行调整,不仅要考虑海外局势,还要考虑国内官僚系统的意愿,以及国内农业的承受能力。
中国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小麦生产是国内农业活动的重要支柱,抬高小麦进口配额,且不说这些配额会不会被进口企业用于进口商业价值并不大的俄罗斯小麦,国内农业的脸色恐怕并不会太好看,农业进口历来是各国内政的敏感话题,中国同样也不例外,以农业口在国内政策层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抬高进口配额来进口俄罗斯小麦不是不可能,但政治阻力恐怕会相当大。
另外俄乌战争爆发后,战事导致俄乌都停止了小麦的装船出口,许多国家从俄乌订购的小麦都被搅黄了,也就是说,就算中国排除万难从俄罗斯进口小麦,那也是战事告一段落,恢复正常粮食出口之后的事情了。
你说陆运?
陆运大宗粮食,那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
然后是能源,俄罗斯的油气三天两头出现在中国的新闻上,导致很多人认为中俄的能源关系极其密切,实际上中俄能源关系只能说一般,并不高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能源关系。
以石油为例,中国的石油进口很多年前就开始推行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战略,实行能源进口结构多元化战略,多年推进下来,导致中国的石油进口结构极其多样,石油进口来源国超过50个,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一家独大。
2021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273亿美元的石油,占比为15%左右,排名第二,次于沙特阿拉伯,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为280亿美元,占比为16%,而伊拉克排名第三,中国进口了伊拉克192亿美元的石油,占比为接近12%。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中美能源贸易关系大幅回暖,中国开放了对多种品类的美国原油的进口许可,导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规模在去年出现飙升,中国去年进口了价值63亿美元的美国石油,这导致美国一下子进入到了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的前十名,甚至超过了挪威,位居第九。
这在过去许多年来是不多见的。
除了石油之外还有成品油,也就是汽油柴油煤油这类石油炼化物,中国的成品油进口来源国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其中汽油主要进口国为韩国、新加坡以及菲律宾。柴油进口国主要为韩国以及印度、日本、菲律宾等。航空煤油主要为韩国、日本以及马来西亚。
这种油品结构是国家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既定国策和价值规律决定的,行政指令的作用极为有限。
然后就是天然气。
天然气分两种进口方式,一种是液化气,一种是管道运输。
先说液化气,中国的液化气进口最显著的特点是澳大利亚一家独大,澳大利亚一国就占了去年中国液化气进口的46%,去年的中澳企业年度论坛上就说过,中澳经济关系是建立在铁矿石和液化气的基础上的。
而俄罗斯对华液化气出口占比不足中国进口总量的8%,甚至低于在中国舆论场上名不见经传的卡塔尔(12%)和马来西亚(9%)。
然后管道运输。
管道气就更没俄罗斯什么事了,中国的管道气进口一家独大的情况更严重,土库曼斯坦一国就占据了60%以上的中国管道气进口占比,排第二的是哈萨克斯坦,约15%,缅甸第三10%,俄罗斯第四,8%。
天然气进口中,液化气进口是主力,管道气只是辅助,在2020年中国的天然气进口总量中,液化气占比一路飙升,目前已经超过了66%,而中海油更是成为全世界第三大(也有说法是第二大)液化气进口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每年天然气进口量超过1200亿立方米,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企业,每年年产量超过4200亿立方米,但是就和中俄之间的粮食贸易一样,俄罗斯产的再多,中国就是不买。
类似的例子还有铁矿石,俄罗斯的铁矿石储量和品味均位列全球前三,但中国也极少进口,2020年中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其中只从俄罗斯进口了1264万吨,占比只有1%左右,相较之下,在中国多年来坚持推动铁矿石进口结构多元化的情况下,澳大利亚对华铁矿石出口的占比依然超过70%,就连在国内贸易新闻中很少被人了解的南非的对华铁矿石出口量都要远超过俄罗斯,比如南非坤巴铁矿石公司,其单笔对华出口量就超过俄罗斯对华铁矿石年度交易总量。
这种俄罗斯产量巨大,但中国就是不买账的情况反复出现在多个贸易门类中,个中缘由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另外说个事,中海油集团中负责海外液化气进口的子公司之一中海油气电集团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和卡塔尔等国常设办事机构,唯独没有在俄罗斯设立。
而油气这类矿产品已经是中俄之间贸易往来中最大宗的部分了,俄罗斯对华出口中,矿产品占比超过64.5%,总价值为369亿美元左右,排名第一,其余则主要是贱金属及制品,约66.4亿美元,占比11.6%,排名第二,木材37亿美元左右,占比6.5%,其它进口产品可以归入“其它”这个大类,因为实在是太不值一提了。
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小麦,实际上就囊括在这个“其它”项中,这才是现实。
中国的进口结构中,大头都是芯片,机械设备,原油,铁矿石之类的,这种结构决定了眼下的中国实际上是和西方国家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基本事实。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背叛自己的经济结构,对于中国这么一个美元资产占据金融体系大半壁江山的国家而言,在西方体系内谋求更进一步完全是有可能的,但是和西方决裂对抗则并不现实,哪怕嘴上天天这么说。
中俄之间极度稀薄的经济关系导致双边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纯粹政治决策,或者说是一种在西方咄咄逼人态势下的权益之盟,这种态势被西方把持的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放大,以至于让中国社会公众普遍坚信俄罗斯是中国的坚定盟友,实际上中俄关系是非常微妙,或者说是非常复杂的。
与其说谁是中国的盟友,不如说中国实际上是在多头下注,谁也不得罪,或者说并不想过多掺和到其他国家之间的地缘冲突中,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中国的政治生态极度的内向化,对外界事物基本上处于一个非应激不反应的被动状态,也就是与进攻型现实主义相反的被动型现实主义。
指望中国出于自身政治目的而主动援手一个与自己并没有太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是不太现实的,这也是外交部话里有话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活着需要吃饭,并不意味着人是为了吃饭才活着,俄罗斯做了许多中国人想做而做不了,不敢做的事情,自然能赢得满堂喝彩,买光俄罗斯的网店产品,也算是中国人民间情绪的一种直接表达了。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网址: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密切 http://c.mxgxt.com/news/view/339796
相关内容
印度和俄罗斯关系,为什么那么好?俄罗斯普京为什么喜欢中国 普京与中国关系
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
深入探讨俄罗斯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环俄留学」
俄媒:中国经济一重要转变对俄罗斯极为有利
调查显示:俄罗斯人积极评价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经济一般的俄罗斯为何那么“横”?年轻人不追捧明星,却崇拜英雄
俄罗斯快速崛起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中俄关系飙升,让普京意识到危险?俄罗斯的战略,中国人要看清楚
扬之: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