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他就努力“为爱发电”、“用钱发电”,在饭圈,轮博、控评、打榜等刷数据的做法早已成为一种“粉丝自觉”。
有时候,更高的流量数据能成功吸引大众的关注,并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这是品牌方和平台所乐于看到的,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激励粉丝刷数据。但很多时候,这只是竞争激烈的饭圈中,粉丝们的自欺欺人。
为了直观地感受当下流量明星们夸张的数据,微博博主@卢诗翰提出了一个新的数据单位“京”。
以百亿影帝吴京的微博数据作为参考系,对比微博各路大V、流量明星们的相关数据。
2000转发为1京,另一位“百亿票房影帝”黄渤仅有0.75京,“顶级媒体”人民日报的数据为1~2京,“国民锦鲤”杨超越为48京,而顶级流量明星呢?随便一条微博就能轻松达到500京以上。
流量明星们的数据显然和一般人所理解的流量数据不是一个级别的。而这其中有多少水分?虚高的流量又能给广告商、给行业带来多少真实的利益?实在令人怀疑和担忧。
最近,央视新闻就以“惊人的数据”为题,揭露娱乐圈中普遍的数据造假现象及其背后的商业链条。某艺人一条微博转发量破亿,但其微博粉丝数却只是这个数字的五分之一。
虚高的数据背后,不仅是粉丝们有组织有目的的轮博,更是一条完整的造假产业链。激烈的恶性竞争下,市场对明星的流量要求越来越高,即使满腔热血的粉丝面对无数次的轮博也难免力不从心,于是各种刷数据技术应运而生。
淘宝上不乏提供微博涨粉、数据增量业务的商家,甚至还有根据明星、网红、粉丝的需求所提供定制服务。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也能找到不少涵盖几乎所有时下热门平台刷量业务的第三方软件和平台。只要有需要,这类互联网黑产就能持续存在。
表面上爆绷的人气、好看的流量“成绩”,背后确实注水的数据。这或许给粉丝带来了短暂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或许给明星带来了一时的商业利益。但最终,这给影视行业带来的只能是一种虚假繁荣,给本就不够规范的市场带来的只能是唯流量而不重质量的恶性循环。
平台、市场需做出改变
面对这类“唯数据”现象的愈演愈烈,不少网络平台已经采取了措施。
微博早在今年1月8日就发布了“调整微博转评数据显示方式”的公告,对超过100万转发和评论的微博,数量显示均为“100万+”。
在央视报道后,微博再次进行了表态,称明星账号数据异常偏高的背后,是流量“竞赛”已经蜕变为互联网黑产对整个产品和社会的侵蚀,并采取了一定应对措施。
爱奇艺、优酷等视频平台均宣布关闭显示前台播放量,以改变“唯流量”的局面。
而面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刷流量产业链,仅靠相关网络平台的干预和整治,要想根除是很困难的。这还需要当前“造星机制”以及影视行业的商业模式作出一定的改变。
一方面,明星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存在,是由在其身后的影视制作者、专业的营销公关宣发团队,以及最终的消费公众等一手制造出来的。
当前国内的流量明星们,是互联网时代下“注意力经济”的产物。流量的消耗多与少,也等同于受关注度的高与低,受到的关注度越高,商业价值也就越高。某种意义上,流量明星可以其参与的作品本身得到一定的关注。
但作为消费者而言,数据不能代表一切,一个作品在专业人士和大众中的口碑,或者说一部作品的质量也是其作出选择的关键。关注度难以持久,若流量明星们无法给作品的质量带来帮助,其流量的经济意义和一个明星的市场价值则是无法持久的。
另一方面,如果传媒机构和造星公司的投资是唯流量化,则是对流量造假的直接鼓励。
当流量成为“市场价值”的唯一参考指标,数据造假、票房造假、播放量造假,就成为了这种畸形商业模式的产物。这也必然意味着明星个人的实力,以及影视剧的内容质量,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整个行业的质量和诚信不断跌落,进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数据造假“泡沫”何时消?
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流量”不再势不可挡,资本裹挟的流量热潮逐渐冷却。
一阵反流量风潮日渐兴起,“流量”给大众形成了固有地负面影响,以往屡试不爽的“大IP+流量明星”的影视作品,不再容易被消费大众所认可。流量不再被疯狂追逐,真正的演技派和优秀作品走进大众的视野,获得大众的支持。
行业治理力度日渐加大、大众消费的理性逐渐回归,当造星公司和行业的畸形商业模式终于意识到仅凭流量中将无利可图,距离行业流量泡沫的破裂或许就不远了。
而那些仍沉迷于流量的年轻偶像和他们疯狂的粉丝,希望当市场不单纯以数据论成败之时,他们能够及时从这种虚假的梦幻中清醒。
参考资料:
普珺, 王贞子. 从影视行业现状看"长尾不可信"[J]. 大众文艺, 2017(18).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流量明星,“虚京”一场
刺猬公社,流量明星数据造假:泡沫的破灭,疯狂的终结
▼
本文为北大新媒体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