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事实孤儿”都面临着怎样的心理成长困境?

发布时间:2024-12-20 12:10

事实孤儿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一个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所处的困难境况对其健康成长构成严重障碍。

01

但针对该群体的社会救助仍普遍缺乏。直到2020年,有相关部门才将事实孤儿纳入保障范围,使之享有与孤儿同等的物质保障标准,解决事实孤儿的基本生存问题与教育问题。

同时,事实孤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并且日益明显化和复杂化,但关于事实孤儿心理关怀方面的资源寥寥无几。

因此有学者依托社工机构,以服务中主动求助的、具有朋辈群体社交焦虑问题的农村事实孤儿为研究对象。

在“助人自助”服务理念和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将个案辅导作为主要干预方法,将小组工作作为辅助环节嵌入到社会工作服务流程来进行介入。

还将认知行为疗法的实务过程分为认知解构、认知重构、行为修正三个阶段。

在具体实操过程中,通过列举认知歪曲技术让被试区分想法和事实,察觉自己的错误认知;通过认识自动思维技术让被试了解自身想法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检验假设技术让被试发现存在的消极思想,重新构建理性认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技术让被试看到自身优点并学会转换角度思考问题;通过系统脱敏技术帮助其克服社交焦虑,修正行为。

同时,辅以问题外化、情境扮演、个性部分舞会等社会工作专业技巧去介入被试与朋辈群体交往所存在的社交焦虑问题。

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介入农村事实孤儿朋辈社交焦虑的成效明显,被试不合理认知得以改变,理性行为得以重塑,顺利融入朋辈群体。

最后,总结服务效果和反思社会工作实务操作过程的问题,并从个人层面提出形成“认知行为疗法+”的综融性干预模式。

02

研究人员从家庭层面提出对事实孤儿家庭进行培训,增强家庭功能;从社区层面提出加强社区建设,构建社会服务网络;从政府层面提出建立健全事实孤儿保障体系的建议。

研究背景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出,童年期和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勤奋感和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所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极其重要。

一般而言,事实孤儿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形成巨大障碍。和法定意义上的孤儿相比,事实孤儿虽然与他们处于相似的困境,但是却无法获得同等的福利补贴和政府救助。

事实孤儿处于社会的边缘化地带,更容易被社会大众忽略,直到像四川猪圈女孩、毕节四兄妹自杀等有关事实孤儿的惨闻不断出现时,才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

截至2020年底,我国事实孤儿的数量达到25.3万,其中85.3%的事实孤儿是农业户口。

农村事实孤儿是一个亟需社会关注和保护的弱势群体。和一般儿童相比,他们产生心理问题、行为失范的概率更大。

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社会资本,他们能获得的发展机会与资源极少,如果没有外在的支持,他们很难摆脱困境。

和城市事实孤儿相比,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较大,统一的资助政策在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难以精准落实,使得农村地区的事实孤儿难以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处境更为艰难。

03

近年来,我国针对孤儿的救助政策不断完善,但在2014年前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只将孤儿纳入法定救助范围内,未将事实孤儿囊括其中。

2014年才明确表明争取把事实孤儿作为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2016年正式将事实孤儿纳入政策救助范围。但事实孤儿的保障标准远远低于孤儿。

农村事实孤儿身处困境,大部分都会有焦虑、自卑、孤僻等问题,导致他们容易受到周围生态系统的排斥,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现有的政策只能在物质生活方面和教育救助方面给予事实孤儿保障,对于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为农村事实孤儿开展服务,探索在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干预事实孤儿群体的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目的

学者以具有朋辈社交焦虑的一个农村事实孤儿为服务对象,通过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期望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一是通过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增加社会各界对农村事实孤儿的关注,促使更多组织、机构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并采取应对行动,以更好助力推动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水平,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是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介入农村事实孤儿朋辈社交焦虑的作用。

三是为农村事实孤儿问题行为的干预和认知行为疗法的本土化提供实践参考。

04

研究理论意义

事实孤儿一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时间还比较短,但是它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却一直存在。事实孤儿,尤其是农村事实孤儿他们的成长环境恶劣,处境甚至比孤儿更为艰难,是社会急需关注的群体。

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相关的研究。但是,研究对象主要是孤儿,尤其是在国外,不存在“事实孤儿”一词。

此外,他们对孤儿的相关研究都是从教育、救助政策等方面入手,关于社交焦虑方面,尤其是对朋辈群体的社交焦虑涉猎较浅。

因此研究人员主要是从专业视角出发,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于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的农村事实孤儿这一群体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丰富关于事实孤儿乃至儿童青少年研究的理论视角。

现实意义

农村事实孤儿在物质生活、心理健康、社会交往方面比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事实孤儿面临更多的困境。这些困境极容易导致这些事实孤儿产生心理问题、偏差行为 甚至犯罪行为。

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干预农村事实孤儿面临的困境,不仅能预防和解决农村事实孤儿相关方面的问题,还能链接各方资源、协调相关系统,使农村事实孤儿得到支持,激发其潜能,促进其发展。

研究者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以个案辅导为主,将小组工作作为一个环节嵌入服务流程的方式对农村事实孤儿进行干预,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村事实孤儿改善在人际 交往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探索认知行为疗法在改善农村事实孤儿朋辈社交焦虑实务操作的过程与效果,发现它的优势与不足,探讨并完善出更系统全面的方法,为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提供一定的实务参考。

05

关于困境儿童的研究

在中国,“事实孤儿”单独作为一个政策用语的时间尚短,以前都是被纳入困境儿童的范畴。

困境儿童这个概念是在国外形成的,学界关于困境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困境儿童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救助两个方面。关于困境儿童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划分为三个层面。

宏观层面出发的研究指出,社会环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困境儿童问题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据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在困境儿童问题的形成概率上,城市地区低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高的地区低于经济水平低的地区。

中观层面出发的研究认为,学校、社区和人际交往对困境儿童的心理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微观层面出发的研究指出,困境儿童的家庭及性格缺陷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家庭方面,家庭结构和功能的不稳定、家庭贫困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引起困境儿童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个体自身方面,生理缺陷、疾病,成长过程中的偏离化问题,自卑敏感的性格等都使得困境儿童无法正常发展。

关于困境儿童的救助,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国家是保护困境儿童的责任主体,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对于困境儿童的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要不断健全满足困境儿童生存、 教育、安全等基本需求的法律体系。2020年有关部门针对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的不足提出了相关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在困境儿童的保护实践中发挥资源链接、服务提供、反馈调节三种功能也是解决困境儿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最后,有学者认为通过家庭教育立法和精准的困境儿童学校教育支持能有效地保障困境儿童的基本发展权利。

网址:当代“事实孤儿”都面临着怎样的心理成长困境? http://c.mxgxt.com/news/view/361987

相关内容

里的女性角色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心中怀有远大志向,怎能甘愿被困于一隅?
《雾都孤儿》:狄更斯笔下的社会现实与人性探索
美媒:拜登面临双重困境
明星育儿困境:董洁因儿子青春期濒临崩溃背后
《乔妍的心事》:女明星复杂内心与身份困境的深度剖析
从完美妻子到“疯女人”:麦琳背后的真实故事与都市女性的困境
杨庆祥|困境以及对困境的凝视
【专访】导演殷若昕:隐蔽角落的事实孤儿,如何成为镜头中的《野孩子》
杨子黄圣依节目冲突显婚姻困境 夫妻关系面临挑战
面对困难的名人故事(通用15个)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