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名家共话戏剧情缘

发布时间:2024-12-20 19:44

  “文化艺术是最容易打破隔阂,让彼此心灵贴近的形式。”曾三度赴台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台湾观众很热情,他们喜欢看大陆送去的演出,尤其喜欢听我们说北京话。新冠肺炎疫情虽影响两岸演出交流,但两岸艺术家始终互相牵挂。“大家如今隔着屏幕相见,也觉得非常亲切。这种艺术上的交流对话,拉近了两岸的距离。”

  “两岸戏剧名师对话”活动近日通过视频连线形式,在北京和台湾两个分会场举办。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名家和知名戏剧人,与身在宝岛的京剧和昆曲表演艺术家“云端”相会,畅叙两岸戏剧情缘。

  

  2022年8月24日,“两岸戏剧名师对话”活动通过视频连线形式在北京和台湾举办。图为活动现场

  水磨调惊艳宝岛

  昆曲在台湾落地生根,至今已有七十余载。台湾学者施德玉说,昆曲在台湾的发展,是从曲友(指专注于昆曲清唱者)定期“曲会”演唱昆曲开始,基本上是从1949年以后才逐渐形成和推广,可分为曲会的昆曲演唱、昆剧的展演两种。台湾戏曲学者王安祈撰文称,两岸开放交流前,昆曲在台湾只是极少数人的个人爱好,没有正式演员更谈不上职业剧团。昆曲的专业演出在大陆,台湾观众连观赏的机会都没有。

  1987年,大陆五大昆班在香港汇演,许多台湾戏迷一路追随到香江。1992年,上海昆剧团成为两岸开放交流后,首个赴台演出的大陆传统戏曲团体,在台湾北中南巡回连演9场,观众仍意犹未尽,又特别加场演出。台湾不少文化人对演出盛况津津乐道,回忆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叫好,“都快把屋顶炸开了!”

  此后,大陆昆剧团访台演出轮番登场。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魏春荣向记者回忆起20多年前的往事:“当时大陆七大昆曲院团一起去台湾演出,有折子戏和大戏,场面很盛大,对于我们青年演员,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台湾观众真的很懂戏,会跟你主动交流,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这给我的触动很深。”

  知名小生温宇航是魏春荣在学戏时的同窗,后来赴台发展,是台湾唯一的专业昆曲演员。2004年,台湾剧团推出新编昆曲大戏《梁祝》,魏春荣与温宇航出演“梁祝同窗”,谱写了一段两岸佳话。“两岸戏剧名师对话”现场,二人再次隔空对唱,默契不减当年。

  “北方昆曲剧院去台北演出过《红楼梦》和《续琵琶》。《续琵琶》的作者是曹雪芹祖父曹寅,我们特意选取祖孙两代人的作品,由此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疫情之前,我经常去台湾演出传统的折子戏。”魏春荣说,她尝试跨界汲取艺术养分,欣赏过台湾云门舞集的演出,参与过台湾知名戏剧人赖声川在乌镇戏剧节制作的沉浸式戏剧,也期待和台湾艺术家有更多的交流。

  梅派缘连接两岸

  1948年,梅兰芳爱徒、20岁的名伶顾正秋,从大陆带着“顾剧团”赴台演出,京剧的唱念做打首度在宝岛完整呈现,由此播撒下艺术的种子。“一曲苏三惊四座”,一出“四郎探母”更让台湾外省人泪落沾襟,成为老一辈乡愁的慰藉。

  10岁进入台湾剧校学戏的魏海敏,直至25岁首次见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演出,领略真正的梅派艺术,排山倒海的震撼下,才惊觉自己演了那么多戏,“其实都是空的”。1988年,魏海敏得偿所愿,在香港拜梅葆玖为师。

  1996年,魏海敏凭借梅派经典剧目《宇宙锋》《贵妃醉酒》,摘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也是迄今唯一获得“梅花奖”的台湾演员。2005年,魏海敏又以《四郎探母》《玉堂春》获上海“白玉兰戏剧奖”。2014年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演出是魏海敏最后一次与恩师同台,此前1年多,梅葆玖携众弟子重走梅兰芳昔日全球巡演之路。在台北舞台上,梅葆玖说,“我父亲的遗憾之一是没有到过台湾,我很幸运,不但来过好几次,这里还有我的开门弟子魏海敏。”

  魏海敏因“接续两岸传统文化血脉”而深觉有幸,也笃志做“京剧推销员”。“我的恩师梅葆玖老师过世前一天,还到处演讲、推广戏曲,我绝对要继承这样的精神。戏曲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透过戏曲跟现代结合,这多美!讲给全世界的人听,都很骄傲。”

  本次活动现场,魏海敏与京剧梅派第三代男旦传承人胡文阁隔着屏幕互致问候,亲切地以“师姐”“师弟”相称,并共同演绎恩师梅葆玖代表作《梨花颂》。胡文阁对记者说,梅派艺术在两岸都有很深影响,两岸文化人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也期盼通过相互交流切磋,让戏曲艺术更上层楼。

  30年前,京剧“马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马连良之子马崇恩赴台交流。“他知道我不是唱马派的,就问我要不要学一学马派?当时台湾的京剧团已经快要解散了,我们年轻时学戏的条件也很有限,马崇恩教了我三出完整的老戏,我非常感激。”台湾“当代传奇剧场”创始人吴兴国说。临行前,马崇恩将父亲传给他的珍贵竹水衣(演出时穿在戏装内,透气隔汗以保护行头)赠予吴兴国,既为褒奖,也是传承。台湾会场的吴兴国讲起竹水衣的故事,听者无不动容。

  家国情代代相传

  “台湾观众怎么这么好!”北京市曲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许娣分享道。1997年,她第一次去台湾演出交流,担心北京曲剧是地方剧种,台湾观众很可能不知道,演出效果大概不会好。“令人惊喜的是,观众虽不熟悉曲剧,但他们观看演出投入极了,一直随着剧情哭、笑、鼓掌,真是太懂得欣赏艺术了。”

  2001年,北京市曲剧团带着《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三出戏赴台演出。“当时正赶上春节,台湾的节日氛围很浓,感觉跟大陆一模一样,让我对两岸的同根同源颇为感慨。”许娣说。

  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孙路阳回忆起1993年魏海敏第一次来北京演出时,他的授业恩师景荣庆受梅葆玖之托,与魏海敏合作演出《霸王别姬》等剧目的往事。对话活动中,不时有嘉宾展示老照片、恩师相赠的纪念物,并表明定当传承戏曲、不负师门。

  “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台湾同胞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冯远征说,北京人艺话剧《茶馆》《风雪夜归人》先后在台演出,“台湾观众很喜欢,散场后我们卸完妆,发现观众还等在那里。路上也会有人认出我们,主动跟我们打招呼,很亲切。”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北京人艺曾创排大戏《故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唐烨分享道,该剧融合了传统的歌仔戏和台湾民谣《雨夜花》。演员用闽南语演唱《雨夜花》,借由思念情郎的歌词表达对祖国、对家园的思念。

  “通过排这部戏,做案头工作,体验生活,我们了解到很多台湾同胞在抗战时期做出的贡献。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展现这样一群台湾人的故事。”唐烨说,“我们请在京台湾同胞来看,观众们泪流满面,第一次知道父辈有多不容易,也更加认同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张  盼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网址:两岸名家共话戏剧情缘 http://c.mxgxt.com/news/view/373599

相关内容

两岸书画家四川内江共绘两岸情缘
逾百位两岸知名作家和高校青年厦门共话两岸文学交流合作
30余位两岸名家齐聚郑州 共话豫剧入台70年
浙江:两岸家庭共迎端午话传承
盘点那些“假戏真做”的两岸明星情侣
两岸一家亲,十对两岸明星结合的夫妻档,你知道几对?
海峡两岸和香港演员同台演绎话剧《暗恋桃花源》
海峡两岸百位书画名家挥毫共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翰墨传情 两岸书画名家在兰州以笔会友
“希望两岸青年共同绘制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未来”(两岸观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