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中外对话

发布时间:2024-12-20 20:23

当疫情打乱了所有人正常的工作生活,当你我必须在“守护者”和“被守护者”这两种身份中做出选择,你会怎么选?

一位明星选择变成小区里的“Tony老师”,帮邻居解决居家中的“头等大事”;一位外国人选择发挥外语“特长”,成了居委会通知的翻译官;一位华裔女孩选择在疫中送菜,解决了很多家庭的急难愁盼……

五四青年节之际,中新社“东西问·中外青年对话”邀请了几位年轻人,分享他们的“跨界抗疫”故事。

当“大统领”变身“大捅领”

以往,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新水浒传》中的武松、《琅琊榜》中的“蒙大统领”,如今,他穿起绿马甲、拿着大喇叭,成为社区志愿者。有人把他称作督促人们戴好口罩的“武督头”,或者通知邻居做核酸的“萌大捅领”。

他就是陈龙,一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当家乡与疫情鏖战之际,他选择以志愿者的身份,与邻里一起共克时艰。

在当志愿者的视频在网上传开之后,陈龙被网友称作“最接地气的明星”,而他自己认为,选择成为志愿者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自己只希望能为上海抗疫尽微薄之力。

当了志愿者之后,陈龙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协助居民完成核酸检测,“首先要把大家一个不落地喊下来,每户情况不一样,有的孩子在上网课,有的还没起床,一开始我挨家挨户去叫,后来为了提高效率,我干脆骑上小摩托满社区跑着喊。”

最近陈龙又多了一个身份——理发师。“一开始我只是给自己的孩子理发,其他小朋友看到了也要剪,我就顺手一起剪了,后来找我理发的人越来越多,从三岁的孩子到七十岁的老人,加起来有五六十位了。”

陈龙笑称,自己虽然手艺不好,但大家都不嫌弃,这样和谐温馨的邻里互动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弄堂生活。

在陈龙看来,疫情防控需要青年人的坚守,青年们踊跃投身支援医疗救护、服务保障等抗疫一线,在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在下一代的心中种下了向上向善的种子。

陈龙与两个儿子约定了专属的“接头手势”,方便自己做志愿工作时,孩子们能在人群中一眼认出自己。“每当孩子们远远地叫爸爸时,能感受到他们语气中的自豪。其实我想说,爸爸既不是医生,也没有能力保护上海,只是上海是我们的家,家里有事儿,我们的肩膀就要担起责任。”

受疫情影响陈龙暂时还不能开工,“最近我每天发一些短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更多的人。”陈龙说,如果以后上海抗疫的题材可以搬上舞台或荧幕的话,我想饰演一名志愿者,把暖心的故事呈现给观众们。

影视作品中,陈龙塑造过很多正义感十足的青年形象,而按照他自己的理解,“青年就是最积极、最有生气的社会力量,理应胸怀宽广、心有大我。”

洋志愿者

体验“远亲不如近邻”

在上海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许多外籍志愿者也加入了社区防疫的志愿团队,这样一群“特别”的身影为守护上海贡献了力量。生活在上海的法国人乐盖曦就是其中一员,能说一口流利中文的她最近成了小区的翻译员。

“我们小区有一些外国居民,沟通上存在困难,他们在核酸检测、团购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我就帮他们翻译。我也报名担当志愿者,协助组织抗原自测、核酸检测等工作。”

乐盖曦说,“我们小区的外国居民来自法国、美国、巴西等国家,一共有十几位,尽管现在的社交软件都有翻译功能,但有时翻译结果不够准确,很容易造成误会。我把这些外国居民拉进社区聊天群,及时翻译居委会通知,让他们能了解情况。”

“选择对于青年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走向。”乐盖曦说,她在法国念初中时选择了学习中文,这一重要选择奠定了日后她与中国的缘分;在疫情中成为志愿者也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这让她和邻里间的关系更近了,也让她对上海这座城市更有归属感。

“远亲不如近邻”,这是中国人常挂嘴边的一个朴素生活道理,特殊的抗疫经历,让乐盖曦对这句话有了深切体会。

“有次我用烤箱帮邻居烤了羊肉,他则送了我一瓶可乐,虽然是极小的一件事,但足够让暖意传递。”

乐盖曦两年前在上海创办了一家专注于中法交流和户外活动的公司,组织一些跟上海历史文化相关的线下线上活动,比如户外剧本杀、城市漫步、公司团建等。

在乐盖曦眼中,中外年轻一代有太多可以而且必须一起面对的未来话题,比如,“期待疫情能早日过去,能有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上海,一起探索这座城市的美好。”

华裔女孩的“疫中送菜”

蒋意荃是出生在意大利的华裔青年,目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此次上海疫情发生后,她和妈妈在24小时内从多渠道整合了54吨肉类、果蔬等物资支援上海。

蒋意荃说,“为了让大家早日收到这批爱心菜,我们的60余名员工连夜分装,为了保证最新鲜的食物品质,我们还使用冷链车进行运输。4月9日上午,经过诸多爱心人士的付出,两卡车的爱心菜比原计划提前了12小时抵达上海市黄浦区。”

其实蒋意荃和妈妈一直致力于助力抗疫,两年前意大利刚爆发疫情时,她们也曾协助意大利卫生部连线中国传染病专家,线上交流抗疫经验。

谈及为何热心公益,蒋意荃表示自己是受到母亲影响。“妈妈是意大利的侨领,我小时候经常见她帮助有困难的同胞,在她耳濡目染之下,我也习惯尽我所能去帮助有困难的群体。”

蒋意荃认为,青年人应当担起社会责任,尽己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收获生活的意义和动力。

蒋意荃目前的工作涉及战略咨询、公益项目和餐厅经营等多个领域。她说,“我很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能认识不同的人,对世界产生不同层面的认知。

在蒋意荃眼中,青年是联通中外的桥梁,“未来我也希望继续为推动中国和意大利的文化交流和人才流动合作助力”。

吴侃 阚枫

(来源:中新网微信公众号)

(责编:贾文婷、刘洁妍)

网址:东西问·中外对话 http://c.mxgxt.com/news/view/374174

相关内容

东西问·中外对话|西方的“中国偏见”,从何而来?如何破局?
东西问·中外对话|管仲和诸葛亮,对理解中美关系有何启示?
中外艺术家汇聚太原文庙“对话·龙城” 展现东西方艺术之美
东西问|贾笑冰:埃及孟图神庙遗址如何与中华文明对话相通?
东西问|余中先:法国作家为什么喜欢追寻中国形象?
东西问 | 王春辉:外国名人为何用中文发社交媒体?
东西问
上观对话78岁靳羽西:转战海外短视频,不在乎多少中国人看我的节目
怎么在明星超话发东西
东西问丨宁一:中医药文化如何在东南亚“落地生根”?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