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儿童绽放真心笑容
不妨把重庆留守儿童脸上绽放的真心笑容,当作一面镜子,当成一种呼唤,视为一种警示,作为一种敦促,去催发更多责任主体积极行动起来,去消除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距离隔膜,让他们在零距离的亲情中享受人间大爱。
7月11日,60名来自重庆市綦江区的留守儿童在重庆火车北站搭乘火车前往广州探亲。在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尽情绽放。此情此景,被定格为照片,连日来,在《重庆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上刊发,击中无数人内心柔软的地方。
这样的真心笑容,在留守儿童的脸上,并不多见。情感因真诚而珍贵,笑容因真心而动人。要让更多留守儿童绽放如此美丽笑容,没有什么比让他们投入到父母的怀抱中更能起到作用了。因为人只有心贴着心,才能感受温暖,传递爱。
问题是,“留守”两个字的最大意味,就是距离。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的孩子。他们年纪尚小,缺乏亲情呵护,也就断了温润生命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于是,流浪、自杀、被性侵、误入歧途……已经成为留守儿童留给整个中国的伤疤。
2014年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指出,留守儿童往往有严重的自卑感,但又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大多数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盲目反抗。调查发现,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情绪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
必须形成的共识是,这些孩子不只是在为家庭留守,也是在为这个国家。让留守儿童免于被侮辱与被侵害,远离灾难和凶险,找回童年的欢颜,不只是需要他们父母的行动选择,各地政府更是责无旁贷。
因此,不妨把重庆留守儿童脸上绽放的真心笑容,当作一面镜子,当成一种呼唤,视为一种警示,作为一种敦促,去催发更多责任主体积极行动起来,去消除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距离隔膜,让他们在零距离的亲情中享受人间大爱。
其实,重庆关爱培养留守儿童,已经形成制度化、立体化、系统化的格局。早在2010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就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六大行动计划”;2011年,重庆市委研究室、市发改委、市教委等8部门组成全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这些年,重庆正在以更多的创新探索,以无数的细节行动,去努力成为一座真正关爱留守儿童的城市。
于是,我们看到,自2011年起,綦江区连续5年组织当地留守儿童暑假赴北京、广州等地探亲;垫江县推广“爱心家长”,“把每个留守儿童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潼南区开展“阳光天使暖山乡”志愿行动,以“抱一抱、读一读、帮一帮、换一换和笑一笑”为主题温暖山区留守儿童;黔江区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新模式,为所有留守儿童提供免费营养午餐,建成55个“亲情视频聊天室”,安装亲情电话120部,确保关爱对象的全覆盖……
有多少关爱留守儿童的创新亮点,就有多少留守儿童的笑容绽放。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当前仍有5000万左右留守儿童。不要再简单地把留守儿童的问题都推给时代宿命,推给制度空白,推给发展困境,推给人性麻木。在宏大的制度框架与家庭情感之间,其实有太多通道可以让政策找到出口,让家庭免于承受悲欢离合,让孩子同享雨露阳光。关键就在于,各级政府部门能否真正做到探索创新,尽责尽力。
也只有不留细节漏洞的切实行动,才能真正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照顾与保障,精神上的支撑和慰藉,让他们免于困厄灾难,在脸上长久绽放真心笑容。
(作者系本报评论员)
网址:让留守儿童绽放真心笑容 http://c.mxgxt.com/news/view/377981
相关内容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浅谈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留守的力量”来自哪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依恋理论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
如何从“心”开始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作文500字(通用32篇)
2020年度《留守儿童蓝皮书》暨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报告发布
今天,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的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需留守不“溜”守
“鲁冰花”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