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如何修复家庭关系?心理治疗大师“聚焦依恋”
荐读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
[美]丹尼尔· A. 休斯 著 孙寒 陈东辉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青豆书坊 2021年1月 出版
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单元,是孕育每个生命的摇篮,是我们每个人心之所向却又有所逃避的地方。当家庭伤害已经发生,内心伤口和行为问题已经存在时,我们需要的是疗愈:自我疗愈、家庭疗愈和家庭关系修复。《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作者丹尼尔•休斯说:“只有治疗工作不是为了‘修复’任何人,家庭里的每个人才能在治疗中感到安全。”这是一份国际心理治疗大师家庭治疗实操指南,家庭关系修复的实用宝典。“无论曾经我们经历过什么,当能够深深看见彼此的内心世界,彼此共情、彼此懂得、彼此无条件接纳时,最深的疗愈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在注重家庭教育的今天,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过错谴责得很多,揭开的伤疤赤裸裸地,却难以修复;当我们像育儿或心理专家一样,抱着评判的姿态指责现在的父母哪里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好时,原本内心就有创伤的、陷入育儿焦虑的父母可能会更焦虑、更紧张不安,并伴随着强烈的自责和懊悔。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因为父母过往的依恋创伤被不安全的咨询过程和养育过程激发了,反而加重了家庭和孩子的问题与创伤。当我们不能从内心真正地理解、接纳和共情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困难与挣扎,不去疗愈他们曾经的依恋创伤时,我们就无法帮助父母发展他们作为孩子安全依恋基地的养育功能,也终将无法帮助父母和孩子真正地从家庭关系中获得疗愈。
丹尼尔及其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便能这样深深地“看见”、承托、疗愈那些内心已经伤痕累累、焦虑不安的父母和孩子。它的核心包括:尊重所有家庭成员各自不同的感受、情绪和情感(感受没有对错之分),不评判、不指责,通过创建无与伦比的心理安全空间,让家庭所有成员的各种体验和内心世界都得到真正充分地表达,对它们都予以尊重、共情和无条件接纳;在这个过程中,来访者的情绪情感得到共同调节,安全感建立起来;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治疗师激发出来访者正常的反思能力,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内在世界的状态和深层的渴求,从而能理解自己及他人,彼此共同重新创造过去事件的意义,关系得到修复,创伤得到疗愈;治疗过程中随时随刻的情感-反思对话状态和PACE态度,也让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发展出依恋视角和情感-反思对话能力,掌握PACE沟通态度,转而可以应用到日常沟通和养育实践中。
它犹如一把心理钥匙,可以解救无数深陷痛苦的家庭,防止人际暴力和创伤的代际传递,家庭建立起充满爱、和谐和安全的家庭关系。
本书不仅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框架,更展示了完完整整的全景治疗过程——核心治疗技术、90个治疗对话案例和145处案例点评,每章都有训练题和参考,非常有效地把依恋和主体间性理论“转化”为临床工作者可以实际运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普通读者也可以将书中的治疗对话转为日常沟通语言。正如加拿大著名儿童和青少年心理专家、本书译者孙寒(Hannah)所说的:“这本书是专业工作者学习家庭治疗的必备教材,也是健康心理成长的必备指南。书中提到的PACE态度,不仅是心理治疗的态度,更是我们每个人发展健康人际关系的态度。”
精彩摘读
依恋关系的修复
对孩子来说,关系修复是必要的,它可以确保孩子持续拥有安全感。当孩子体验到父母愿意并有能力做这项艰巨的修复工作时,他会知道父母对这段关系的承诺,这段关系就会持续,更牢固,更茁壮。他们会知道,这段关系比他们正在经历的某个特定冲突更重要。本章介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治疗师与家庭成员之间启动和维持成功的关系修复的一些核心因素。
1.关系修复的需要
依恋关系是个体在儿童时期乃至整个一生的安全感和人际学习(interpersonal learning)的主要来源。这个观点和立场贯穿全书。主体间性是安全与社会情感学习得以发生的核心手段。在依恋关系中,我们用 PACE态度拥抱彼此的体验,我们会了解表面之下的彼此。随着了解的深入,这种对对方的深层了解会让我们产生安全感,并保持对依恋关系的信心。不断增加的主体间性的了解会创造安全感,而不断增加的安全感会创造相互之间的深度参与,从而使主体间性的人际学习蓬勃发展。
每一段依恋关系都会存在误解,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彼此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意图,对重要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可能是依恋关系出现裂痕或者当下主体间性体验遭到破坏的原因。这些裂痕也许会持续几秒、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周,几个月或者若干年。每一次裂痕都需要通过修复行为来保持依恋关系的强韧,以便应对那些常见的日常关系压力。关系裂痕从轻度到重度不等。
(1)一些裂痕是可以自我修复的,很少会被注意和在意,随后导致互动模式发生微妙变化,使关系朝更符合双方愿望和偏好的方向发展。
(2)另一些裂痕需要更精细的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关系中的成员要承认它们、探索它们,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然后共同发展一个新的关系模式,更好地满足彼此的喜好。
(3)还有一些裂痕需要足够的安全感,才能使其中一人意识到并承认他伤害了对方。然后,这个人表示诚恳的道歉,并承诺不会再做出那个行为,并发展新的行为模式,以保证自己可以真正改变。另一个成员接受道歉,能够看到对方的自责和行为的改变,重建对对方的信任。安全感再一次得到了保证。
在寻求治疗的许多家庭中,关系修复并没有按常规发生。家庭成员也没有展现出参与修复的意愿,哪怕这是必要的,或者他们没有展现出能够让关系得到成功修复的能力。在这些家庭里:
(1)对事件的不同体验是不被接纳的;
(2)愤怒和防御心理循环发展;
(3)回避冲突被认为是对这个家庭有益的最核心方法;
(4)家庭成员认为他们对其他成员不再重要。
没有有效的修复过程,自主的个体(autonomous individual)在日常生活中会自然产生一些压力,这会导致依恋关系进入不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关系本身,还是家庭成员个体的自主性,都会受到损害。
在一种关系模式中,持续发生充满愤怒的冲突,对方被视为竞争对手,而非合作的资源。冲突一个接一个出现,中间出现若干次关系裂痕,在下一个冲突发生之前,很少有冲突得到解决。
在另一种模式中,情感距离(emotional distance)不断增加,依恋关系更多的是实际交易,双方在情感生活极度缺乏的状态下一起过日子。在这种关系中,身体安全可能存在,但心理上的安全感(信任对方会一直在身边安慰和支持自己),通常来说是不存在的。
在第三种依恋关系模式中,伴侣双方或亲子之间,一方会习惯性地挑起冲突,而另一方会回避冲突。
有效关系修复过程的特点是一直进行主体间性的沟通。每个成员的体验都被理解,被接纳,被认为有价值,对方有兴趣了解。不同体验之间的差异会被关注,这种差异不会被视为对个体或关系的威胁,而被认为是任何家庭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这个过程是一个内在交融的过程,家里每个成员的体验都会影响另一个成员的体验,反之亦然。更确切地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技巧练习,它包含了对彼此内心世界的深入的、不带评判的兴趣。当家里出现行为错误和体验差异时,如果彼此间充满着接纳、好奇和共情这种主体间性态度,而不是相互威胁与防御,修复会更容易发生,依恋仍然是安全的。如果家里有充分的安全感,允许个体差异存在,那么,修复就会成为关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更深的安全感也会随之产生。
当家庭缺乏修复关系的成功经验时,在修复过程中建立和维持主体间性的沟通过程通常是困难的。在家庭治疗中,治疗师的一个核心目标是识别依恋关系存在的各种裂痕,并促进关系的修复。在治疗室里发生的关系裂痕为治疗师指导并演示关系如何修复提供了极佳机会,治疗师在对话中会带领着来访者,确保关系修复持续进行。他的目标是协助来访者习得这些关系成功修复的经验,并能够在家中重复运用。主体间性态度始终存在于对话中,会促进关系修复。治疗师除了向来访者解释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亲身参与到主体间性的过程里,来协助促成关系的修复。他没有采取中立的立场,而是保持主体间性立场,他的体验在影响家庭成员的体验,反之亦然。他是主体间性融合关系的一部分,在需要的时候,他也积极参与到对关系的修复中。
当家庭成员回避冲突,并试图不去碰触时,治疗师会识别冲突,并创造充分的安全感,让冲突可以被主体间性地探索。当家庭成员对彼此的差异不断出现言语攻击和防御反应时,治疗师会重点探究来访家庭这种攻击/防御模式,以确定它们在依恋关系背景中的意义。
主体间性体验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彼此互动会产生误会,讨论的主题会涉及羞耻感,或者对自我产生威胁,彼此体验存在差异,意愿甚至是相互冲突和对立的,还会预设自己在这里可能不受欢迎……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导致主体间性过程的破裂。这些破裂需要被关注、接纳、处理 和修复,才能保证情感-反思对话继续进行。当治疗师努力推进主体间性的交流过程时,他会愿意接受这些破裂,正如接受真正的主体间性体验本身一样。
来源丨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贾晓飞
编辑丨七七
声明:“青岛晚报”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若有图文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行为,请直接留言指正,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支持我们请分享 评论 点赞 在看
网址:荐读|如何修复家庭关系?心理治疗大师“聚焦依恋” http://c.mxgxt.com/news/view/380566
相关内容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如何修复焦虑症的心理治疗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哪些
夫妻关系如何修复
学会关爱自己 | 5本心理治疗好书
如何恢复亲密关系:婚姻修复
婚姻修复方法和技巧 如何重建关系
恋爱中的家庭问题: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杭州同济医院杨国庆主任谈如何科学合理治疗大小三阳
理解母亲,治愈自己,重建美好的亲子关系
如何处理与大家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