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银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12-22 03:38

(原标题:兰州银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兰州银行(001227)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经监管部门批准,并经登记机关核准,本行主营业务及经营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办理地方财政信用周转使用资金的委托存贷款;从事银行卡业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办理结汇、售汇业务;国际结算等外汇业务;基金销售业务;经营贵金属及代理贵金属;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扎根西北重镇,践行初心使命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桥的中间区段,是连通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以及中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通道,省会兰州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受益于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及地区政策,未来兰州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作为扎根于甘肃省的城市商业银行,本行的基础客户、网点渠道等重要资源主要聚集在兰州及周边地区。本行将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积极促进各项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规模首屈一指,客户高度认可

报告期内,本行在甘肃省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资产规模突破4,300亿元大关,达到4,359.26亿元,增长355.86亿元,增幅8.89%;存款规模在省内的市场份额达到12.92%,吸收存款达到3,230.7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贷款规模在省内的市场份额达到10.36%,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2,201.31亿元,保持全省第二位(第一位为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作为甘肃省首家A股上市银行,本行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到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本行扎根本地,受到广大客户的广泛支持,拥有超600万客户,具有较高的品牌认可度。

(三)机构布局优化,网点优势显著

本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分布广泛且布局合理的分销网络。本行深耕兰州,是兰州市营业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之一;此外在甘肃省天水市、金昌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敦煌市、嘉峪关市、张掖市、武威市、白银市、兰州新区、定西市、临夏州、陇南市、甘南州设立了分行,营业网点实现甘肃省各市州全覆盖,区域战略布局逐步优化,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作为网点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本行还建立了功能齐全、全面渗透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VTM远程视频等电子银行交易渠道体系。凭借网点优势,本行既可以维护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又可以通过获得丰富的反馈信息提升本行服务水平。

(四)专注小微金融,厚植产品优势

本行坚持“回归本源”,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遵循“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便民与惠企相结合、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相结合、提升效率与强化效能相结合、一体推进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效率高的一级法人体制优势,不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服务水平。针对中小微企业设计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和产品,加大对小微业务的资源倾斜,拓展小微企业“首贷”“续贷”力度,丰富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等产品,实现信贷供给总量稳步增长。推出“兰银链信”线上保理融资业务和医保贷等产品,满足不同客群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截至2022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01.74亿元,较上年增长123.23亿元,增幅18.16%。

(五)夯实风控根基,资产质量向好

本行一直贯彻“稳健经营”的管理理念,建立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风险模块与业务管理的有机组合,将风险控制贯穿于业务营销、审批、检查、运行的全过程,全面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运行风险、产品风险和政策风险,切实提高全行风险管控能力。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保持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稳步下降。

(六)优化科技平台,强化数据支撑

本行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建设,不断夯实发展根基,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推动基础设施向高效节能、智能自动、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组建了从基础设施、系统开发、系统测试到项目管理、系统运营、信息安全等完备的科技支撑服务团队。优化完善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和流程,成功通过CMMI2.0软件能力成熟度三级认证,信息科技管理能力再上新台阶。坚持以业务效能提升和客户服务改进为抓手,借助金融科技等智能驱动手段,创新服务模式,丰富应用场景,重构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智能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三、总体经营概述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预期的多重困难挑战,本行以上市为契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紧扣“增效”这个中心,围绕“提质”“降本”两大重点,积极落实“资产向好、成本趋降、管理强基”三大关键,强化推动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场景扩容、中收业务发力、数字技术融合,在逆境中保持了稳定发展,取得了好于预期、好于同期的业绩。

(一)经营规模平稳增长

2022年,本行聚焦主责主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规模指标呈现稳中向好。

2022年末,本行资产总额达到4,359.26亿元,较年初增长8.89%;存款余额3,230.70亿元,较年初增长5.70%;贷款余额2,201.31亿元,较年初增长4.77%,保持甘肃省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地位。

(二)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2022年,本行通过夯实资产质量基础、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严控经营成本、信用成本,实现了净利润平稳增长,净利润达到17.74亿元,较上年增长10.65%,其中归母净利润17.34亿元,较上年增长10.71%。

(三)主要业务有序开展

本行持续夯实客户基础,不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对公客户新增2.07万户,对公贷款投放实现逆势增长,净增136.56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净增6.99亿元。零售化经营初显成效,个人客户AUM余额达到2,566.46亿元,新增301.26亿元,增幅13.30%。金融市场业务创利增收动能稳步增强,本币市场交易量突破5.62万亿元。理财业务规模收入双提升,产品存续规模突破500亿元大关。

(四)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2022年,本行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不断完善贷后管理,强化不良资产处置,严防存量贷款劣变,确保了资产质量稳定,年末不良贷款率1.71%,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稳步下降;拨备覆盖率194.99%,较年初上升3.11%,连续六年保持平稳增长。

四、本行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本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报告期内,本行逐步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筑牢业务管理、风险合规、内审纪检三道防线,设定适当的风险限额及控制流程,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通过相关的信息系统来分析、识别、监控和报告风险情况,持续提升内部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确保本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得到识别和计量,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资本规划与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及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而导致本行产生财务损失的风险。本行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同业拆借、债券投资、票据承兑、银行保函等表内、表外业务。

2022年,本行以上市为契机,围绕“提质”这一重点,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完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支撑,资产质量稳中有升,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

1.强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研判。本行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及规划,以贯彻新

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主线,加强信用风险识别,准确研判经济金融形势,做好重点行业及客户的排查及准入工作,深入剖析行业动态,提高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研判的能力,制定和完善了2022年度信贷投放行业指导意见。深入分析当前信贷投放面临的行业重点风险和风险控制要点,加大信贷资源配置力度,推进普惠金融战略实施,强化投融资统一管理。

2.进一步完善风险监测预警管理。积极应对信贷环境变化,实施潜在风险

分析,定期分析信贷风险形势和动态,前瞻性地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强化风险前置管理;建立问题授信优化管理机制,加快问题授信优化进度,防范形成不良贷款;优化贷后预警信息筛查推送,强化主动推送风险信息功能。

3.强化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统一同业业务授信管理政策,并将同业业务纳

入本行统一授信体系。实行交易对手白名单制管理,建立健全同业业务交易对手准入机制,定期评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

4.完善押品风险管理体系。开发押品系统,发挥押品在缓释信用风险中的

功能,提升综合信用风险管理。

5.强化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的应用。对于纳入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的金融工具,

运用“三阶段”减值模型分别计量其损失准备、确认预期信用损失;结合前瞻性信息进行预期信用损失评估,使用模型和假设涉及未来的宏观经济情况和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等,判断信用风险;根据信用风险是否发生显著增加以及是否已发生信用减值,本行对不同的资产分别以12个月或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减值准备,强化抗风险能力。

6.通过信用增级措施降低信用风险。本行通常要求借款人交付保证金、提

供抵质押物或担保以将信用风险敞口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等)的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本行的自营交易和代客交易业务中。本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公司、个人银行业务以及资金业务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本行许多业务的内在风险,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重新定价日的不匹配是利率风险的主要原因。本行的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导致本行因外汇敞口而蒙受损失的风险。

2022年,本行通过加强账户分类、交易对手准入、风险监测、优化产品组合等管理方式降低或规避市场风险风险。

1.严格根据资产属性进行账户分类管理。将公允价值变动实时入账,确保

核算的公允性及风险识别、计量的严谨性。

2.完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持续优化限额指标,分账户、业务品种等

维度实施分类管理,设定相应的敞口限额、敏感度限额、止损限额等。

3.定期开展市值重估。严格依据监管要求对交易账户各类资产按期开展市

值重估。

4.合理匹配资产负债端期限。强化业务久期结构管理、存贷款利率定价管

理、贷款重定价周期管理,在保持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优化利率风险敞口。

5.有效实施市场风险日常监测。建立不同层次和种类的报告体系,构建良

好的市场风险信息沟通共享机制。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本行在履行以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方式结算的义务时发生资金短缺的风险。如果出现资产负债总量失衡或期限结构失衡,银行流动性储备不足,又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融通到所需的资金,导致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给客户,则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挤兑风险。

本行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建立了多渠道融资机制,并且根据监管部门对流动性风险监控的指标体系,按适用性原则,设计了一系列符合本行实际的日常流动性监测指标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2022年,本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监管政策,结合本行资产负债结构,加强预判,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确保全行流动性风险处于安全范围。

1.明确管理目标。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标是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控和报告,及时满足全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引发的流动性需求,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保障支付和清算安全,同时充分、合理运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平衡全行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

2.加强指标监测。实时监测存贷比、备付金率、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

率、核心负债依存度、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率等指标,对各项经营数据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并对其变化趋势作预测分析。

3.保持良好的资产负债结构。持续配置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确保

流动性储备充足。报告期内,本行资产流动性良好,负债结构合理,主要流动性指标保持良好,流动性风险处于安全可控范围。

4.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全方位监测流动性风险;定期对流动性风险

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进行评估,及时了解全行流动性风险业务情况。

5.强化风险防范。严格管理资金融出渠道,合理分散融资对手集中度,以

降低融资交易风险。加强资金投向、期限管理。持续优化应急计划和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全行处置流动性风险事件应变能力。

6.提升同业合作。完善与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大型银行和同业联盟机构的

“三层级”流动性互助体系,能够在紧急流动性状况发生时快速反应,及时启动流动性互助机制,确保流动性安全。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故障以及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

2022年,本行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操作风险管理,继续推进操作风险自评估,深入开展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加快操作风险工具和系统建设,梳理全行业务系统参数,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推进业务持续性管理,保障各项业务安全稳定运行。

1.持续推进操作风险自评估。进一步扩大自评估的业务覆盖范围,重点开

展表外等相关业务自评估,促进制度、流程及服务的改进和优化。

2.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综合评价体系。充实和完善对公信贷业务、个人金融

业务等方面的指标,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

3.加强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报告管理。规范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监控、信息归集和报告工作,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畅通,提高应对处置能力。

4.开展全行重要系统参数梳理。梳理排查全行参数管理现状及薄弱环节,

及时组织整改,确保全行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5.完善柜面业务风险流程控制。统一会计运营业务事中授权、事后监督标准

和作业流程,实现对网点柜面业务的集中监测和风险控制。通过接入业务数据,设定监督规则和模型,对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测,提供实时、准实时和事后的业务预警。

(五)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2022年,在当前强监管、严监管已经成为新常态的形势下,报告期内,本行致力于发挥合规对全行各项业务的支持和风险防控作用,努力构建合规管理长效机制,避免因未遵循合规规则而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等风险。

1.完善全行内控合规体系建设。本行秉持审慎稳健的经营理念,以A股上

市为契机,不断健全内控体系,补齐机制短板,完善覆盖三道防线的内控治理架构设置,进一步提升全行合规管理水平。

2.严格开展责任认定与追究。制订《兰州银行员工违规失职行为处罚办

法》,根据从严治党、从严治行的要求,优化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工作程序,细化处罚种类、处罚的适用、处罚执行等规定。本行坚持违规问责、尽职免责的问责工作原则,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开展责任认定与追究工作,在履行从严治行要求的前提下保护员工工作积极性。

3.持续完善全行规章制度。报告期内,本行全面梳理了原有规章制度和操

作流程,废旧立新,查漏补缺,打造科学、完整、准确、有效、执行度高的规章制度体系和流程链条,力求实现规章制度与本行合规文化的深入融合,尤其是让合规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行动之中,寓理念于制度规范之中,融文化于行为约束之中。

4.加强员工行为管理。修订《兰州银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管理办法》,明

确排查方式,对排查事项进行梳理与分类,创新建立网格化的日常排查机制,按季开展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对部分机构员工行为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并做好现场辅导工作,对排查发现的异常行为及检查发现问题进行全行通报、督促整改。

5.加强合规宣教。在梳理行业及监管政策热点问题、解读新法新规的基础

上,创新推出《兰州银行法律合规期刊》,切实提高全行员工的法治素养及依法合规经营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合规培训,通过举办“全面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与案件防控”等培训,进一步提升全行员工合规自律意识,引导和督促员工遵章守纪、依法合规操作。

(六)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2022年,本行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规范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强设施建设和企业宣传投入,创造有利环境,有效维护本行声誉,促进可持续发展。

1.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本行意识形态责任制。坚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贯穿

声誉风险管理,在声誉风险管理中渗透意识形态工作。

2.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规范创新产品和服

务,维持员工和客户的忠诚度,加强设施建设和宣传投入,有效维护本行声誉,促进可持续发展。

3.完善声誉风险监测体系。持续完善声誉风险协同监测架构,第一时间获

悉舆情信息。

4.加强创新产品声誉风险管控。将声誉风险管理作为创新产品服务的前置

程序,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严格审核把关、严格前瞻研判。

5.开展声誉风险演练。通过应急演练持续完善声誉风险应对预案。

(七)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2022年,本行高度重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搭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管理流程与职责,整体协调信息科技部、风险管理部、审计部三道防线的分工合作、互相监督,从信息科技组织和人员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业务连续性管理风险、运维管理、安全管理、开发测试等方面开展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工作,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有效性稳步提升。

1.优化组织架构。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内部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岗位职责和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不断评估信息科技规划和管理水平,分析

业务、技术和安全培训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强化信息科技人才管理机制。

2.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落实信息科技安全保障体系和内部控制规程及信息

系统风险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定期检查信息科技管理的情况,分析相关系统用户管理制度、密码管理制度及网络安全制度等,持续测试系统所涉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和防火墙等安全设施的安全性。

3.加强关键环节风险管理。检查分析软件及项目开发管理制度,关注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以及外包等产生风险的环节,优化信息

科技档案管理流程,审阅外包项目涉及的软件质量验收标准,检查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效率及水平,评估系统开发的流程、质量及安全的管理情况。

(八)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指商业银行因经营策略不适当或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而导致的风险。

战略风险管理能力缺陷可能直接影响银行战略规划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022年,本行坚持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制定了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风险偏好的设定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资本规划、绩效考评和薪酬机制等衔接,确保风险偏好在本行范围内能够得到有效传达并执行。

1.深入研究国家和甘肃省重大战略。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省市政府重大

战略布局,持续加大对居民消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制造业、涉农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着力推进绿色金融,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2.促进战略目标与经营实践相融合。强化党建引领,积极抢抓上市后高质

量发展机遇,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遵循“服务实体、回归本源”的经营理念,全力以赴提供金融支持,持续做好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将战略目标和服务实体深度嵌入经营管理当中,努力克服宏观经济环境不利变化的挑战。

3.持续提升管理能力。“三年管理提升行动”顺利收官,公司治理、合规管

理、数字化转型、系统建设等各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2023年,预计随着甘肃省“四强行动”的落实和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的持续推进,全省经济运行将企稳回升,但受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强。本行也因此面临着信用风险暴露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利差收窄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等风险。

本行一直密切关注并持续评估宏观政策、产业发展对业务的影响,深入研判,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持稳定。本行秉持稳健经营理念,坚持合规发展、创新发展,不断完善风险防范的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推动规模、盈利、风险的平衡,促进全行高质量发展。

五、业务回顾

(一)公司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政府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制定稳经济三十六项服务措施及十二条接续措施,着力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助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推动各项政策更多惠及市场主体。

扩大对公“朋友圈”。狠抓新注册企业营销,优化“一网通办”、微信二维码等开户渠道,新增对公客户2万户。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重大项目“三库”营销管理日趋成熟,全年落地甘肃省“三个清单”内重点项目80个,授信金额264.66亿元,贷款余额168.13亿元;针对重点领域、重点客群的投放得到加强,全行绿色贷款余额94.35亿元,较年初净增45.55亿元。

发挥平台获客作用。“住宅维修资金系统”推广使用取得良好效果,在20个市县区落地住宅维修资金业务。成为首批与教育部成功对接“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平台”的银行,与15个区县教育主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并营销开立各类账户1,375个。

推进交易银行建设。“兰银链信”产品成功上线,成为省财政厅在全省首家政府采购合同融资业务试点银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在兰州新区、天水、白银、平凉等10个地区实现业务落地,成功上线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

(二)零售银行业务

以客户为中心,以“做精个人存款、做优消费信贷、做强中间业务、做活信用卡”为目标,发挥存贷市场优势,夯实中间业务基础,持续提质增效,报告期内本行个人金融业务稳步推进。

差异化营销筑牢存款基本盘。围绕分层客群、存量客户、代发客户等重点客群开展差异化营销;依托数据分析,科学合理调整定价,确保稳固个人存款市场份额的同时有序压降存款成本。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存款余额2,103.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5.07亿元。

多元化服务提升财富管理能力。甄选市场头部合作机构,不断丰富基金、保险、贵金属等代销产品体系,加快推进制度建设,持续优化绩效考核机制,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提升理财经理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服务。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客户总资产(AUM)余额2,566.4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1.26亿元,增幅13.30%。围绕“感谢老朋友,巩固好朋友,寻找新朋友”,借力上市契机、25周年行庆,节气节日活动等开展体验式厅堂营销活动,不断巩固扩大个人客群。

多举措投放发掘消费贷款增长点。消费信用贷款方面,“信用一键贷”业务以白名单营销为抓手,采取“线上风控模型准入+线下多维度信息收集”方式,以客户为中心制定存量挖掘和增量拓展营销策略。住房按揭贷款方面,严格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及地方“因城施策”,推进一手房、二手房、公积金组合贷等业务稳步投放。截至报告期末,“信用一键贷”较上年新增投放23.81亿元,个人住房贷款较上年新增投放44.95亿元。

多渠道营销扩大信用卡盈利。报告期内持续丰富用卡权益,开展节假日主题活动,搭建信用卡商城平台,拓展线上、线下消费场景;发卡营销以柜面弹窗、中高端客户团办、线上平台引流、ETC实时发卡为抓手,多渠道营销扩大信用卡盈利;推出“兰享金”现金分期,大力拓展分期业务提升收入。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信用卡累计发卡43.91万张,较上年增长35.82%;信用卡贷款余额17.74亿元,较上年增长22.26%。报告期内,本公司实现信用卡业务收入8,682.27万元,较上年增长52.03%。

便捷化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社保卡便民、惠民、利民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保卡制卡机的布放,社保卡一站式发卡网点达到102家,社保卡累计发卡量332万张,社保待遇资金发放累积302.23万人次。实现全省灵活就业人员养老、医疗缴纳业务。为切实维护客户合法权益,保障账户资金安全,提升全行客户信息数据质量,通过柜面、智能柜台、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渠道,持续开展客户信息治理工作。

(三)普惠金融业务

坚持金融服务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聚焦实体经济和民生领域,持续推动普惠金融业务拓展,强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加大服务“三农”支持力度,以高质量普惠金融助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推行系列政策机制。印发《兰州银行加快推进普惠业务发展八条举措》《关于大力实施支持普惠业务发展相关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利率下调、利润转移、权限下放、尽职免责、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全力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加大普惠信贷投放。组织开展“普惠奋战攻坚行动”,推出首贷户特惠利率,联动营销“小微快贷”“经营e贷”“税e通”普惠特色产品。截至2022年末,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113.67亿元,户数8,201户,增速6.5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全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71%。

发挥政策工具作用。传导政策红利,充分发挥支小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年投放支小再贷款66.9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1,550户。

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深化政银协作,推进乡村振兴特色项目投放,截至2022年12月末,涉农贷款余额307.42亿元。

(四)金融市场业务

2022年,本行坚持“稳中求进”的经营原则,发挥金融市场业务营运韧性和可持续性,在准确研判宏观经济环境和利率走势的基础上保证资产质量稳定,提升资产投资效益。

发力标准化资产投研联动。把握市场趋势优化资产配置结构,保持高流动性债券配置比重,在平衡风险的基础上稳定票息收入,夯实核心资产基本盘,持续丰富收入来源。

着力推动轻资本业务发展。不断活跃债券及票据二级市场交易,强化周期择时管理,丰富组合交易策略的研究及运用,精细化交易能力显著提升,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增长6.49%。

持续提升金融市场活跃度。积极参与银行间本币市场交易,充分利用多元化渠道优势,拓宽与金融机构全方位合作深度,畅通同业融资渠道,本币市场交易量较同期增长11.73%;保持债券承分销及借贷业务规模稳步提升,利率债承销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32.95%,债券借贷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42.56%,交易活跃度进一步增强。

坚持强化实体经济服务性。顺应监管导向,立足实体经济,提升地方政府债券及高等级信用债投资增量占比,债券投资落地绿色、乡村振兴、碳中和等专项领域,强化金融市场业务的综合协同效应。

不断深化创新工具参与度。强化业务联动,拓展营销渠道,形成多层次、全维度的交易体系,以金融市场创新型工具为依托,持续增强同业创新产品的落地转化效能

(五)理财业务

从坚守风险底线、提升理财规模、优化业务结构、完善运营管理框架、做好理财子公司申报准备等方面入手,做稳理财产品规模,保持理财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优化理财产品战略布局。按照监管要求,于2022年12月末完成本行“零钱宝”货币净值型产品改造,更新产品体系,研发最短持有期产品,形成T+1现金管理类、T+1每日开放、定期开放和最短持有期开放的全类型、多品种开放式产品体系。

丰富理财资产投资结构。理财资产投资形成了利率债和金融债为主,同业借款、SPV和公募基金为辅的多元化资产结构,整体资产流动性好、安全性较高。

搭建理财业务运营框架。组建理财业务投研线和内控线,形成前中台明晰的业务分工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建立了理财业务向理财子公司过渡期间的运营架构雏形。

(六)网络金融业务

围绕数字化获客、活客、黏客,深耕电子渠道建设,深化收单支付场景建设,提升百合生活客户权益服务,打造丰富的金融及生活生态圈。

开展手机银行更新迭代。完成手机银行适老化改造,手机银行APP注册用户数289.03万户,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较同期增长9.14%。

深化收单支付场景建设。深入开展特约商户营销培育,加快收单支付场景拓展,推动收单业务规模与质量协同发展,兰银惠付码牌商户交易量同比增长339.99%,交易额同比增长221.29%。

加快推进线上线下(300959)联通。推出百合生活小程序,实现特约商户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为客户提供普惠、便捷的“生活+金融”服务。

(七)金融科技

在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实现对业务发展、产品研发、客户服务、内控管理、外部监管的支撑和赋能,助力业务高质量发展。

稳步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信贷、数据项目群建设,促进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金融机构,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成功通过验收并上线投产。

持续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发力国产化技术应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成功落地国密算法应用,并通过人行最终验收。

深入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围绕小程序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上线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运营风险监测、智能双录、无障碍服务等系统。

全面贯彻落实监管要求。完成EAST5.0系统、二代个人征信报送系统及2022年监管制度升级,上线法人间参清算资金报送系统,完成境内外汇业务对接金融信息传输平台的验收。

(八)兰银租赁

兰银租赁面对内外部多重挑战,坚持转型目标不动摇,持续加强党建引领、完善公司治理、坚守风险底线、加速问题整改,保证了“人员安全、场所安全、业务安全”,各项监管指标全面达标。

围绕转型目标,实施有效投放。落实《融资租赁业务投放指引(2022版)》,全年投放金额32.15亿元。新投放业务中,基础设施类金额24.42亿元,占比75.96%;实体类项目金额8.40亿元,占比26.13%。投放省内项目金额4.05亿元,占比12.60%,同比增长40%,转型初显成效。积极落实稳企纾困、减费让利政策,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涉及金额2.31亿元。

坚持问题导向,加快结构调整。围绕河西走廊、兰州新区、白银、天水、庆阳等地特色产业及公立医院项目,开展实地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加强同本行联动,与20余户企业实现对接,为进一步拓展省内渠道铺路搭桥。

务求安全有序,满足投放需求。截至2022年末,共获得62家同业机构授信,授信额度146.65亿元,总授信额度增加7.09亿元;全年融资金额89.50亿元,融资余额50.90亿元,加权融资利率3.84%,较同期下降0.83%;同业拆借累计发生额26.60亿元,较同期增加6.60亿元,加权平均利率3.28%,较同期下降1.10%。

六、本行未来发展展望

(一)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尽管受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但我国经济恢复态势良好。2023年,在稳经济的大方针下,预计我国财政宏观调控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产业政策将会发展与安全并举,科技政策将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将兜牢民生底线,各类政策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预计2023年我国宏观经济将实现稳定健康发展。

2023年,银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新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将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推进转型发展打开新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冲突、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加大了全年经济增长压力,部分行业和领域风险将持续暴露,银行业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监管政策在引导银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将会进一步细化。

2023年,银行业将面对利差收窄、盈利增长趋缓的挑战。产品创新与客户专业服务能力成为银行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同时,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将持续提升,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二)本行发展战略

2023年是本行全面实施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的开启之年。2023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本行将按照“一三六三”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受人尊敬的特色精致银行”这一战略愿景,坚持“轻型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大方向,重点实施“客户建设、零售转型、资产提质、兰外提升、科技赋能、管理强基”六大工程,形成中小微、零售和金融市场“三轮驱动”业务格局,将兰州银行打造成为业绩优良、管理精细、服务一流的上市城商行。

(三)经营计划

2023年,本行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要抓手,深化自身改革,推进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和效率提升,在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笃定前行。保持经营指标合理增长。切实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对标A股标杆城商行,以资产质量为根,以效益提升为本,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

夯实高质量客户基础。坚守“四个服务”的定位,针对性打造特色产品和业务,着力将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作为战略核心客户,将有效客户营销作为重点,大幅增加公司、个人有效客户基数,夯实业务基础。

打造高质量负债结构。在保持流动性稳定的基础上,主动调整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和推动内外部定价体系建设和利率风险管理工作。一方面有效降低存款付息率,降低各项存款的利率,注重改善存款的结构,提高核心存款的占比;另一方面,加大信贷投放,提高存贷比。

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实施科技赋能工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加强金融科技应用,持续推动数字渠道建设和系统升级换代,实现基础管理、业务经营、风险防控等领域的数字化深入应用,对内持续提升管理效率,对外持续提升客户体验。

网址:兰州银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http://c.mxgxt.com/news/view/407531

相关内容

比音勒芬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西王食品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与恒大“分手”半年,盛京银行董事长、行长再换人!盈利指标连续5年未达标
与恒大“分手”半年,万亿银行董事长、行长再换人!盈利指标连续5年未达标
银星能源: 第九届董事会第一次临时会议决议公告
市场集中度、竞争度与银行风险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我国董事会秘书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盘点江苏金融2022四大年度关键词
2022年一季度社会热点事件舆情分析汇总
公告=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2022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