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编之下,原著作者与专业编剧的分与合

发布时间:2024-12-22 06:56

来源:界面新闻 骨朵网络影视

500

《庆余年》和《陈情令》均为小说改编剧集

2019年,IP依旧火热。

年末,由猫腻原著小说改编的《庆余年》为遇冷的男频IP带来了新转机;国王陛下同名小说改编的《从前有座灵剑山》真人版收获原著粉丝认可,而由雪满梁园原著小说改编的《鹤唳华亭》将格局扩展至君臣父子情,品质口碑都堪称不错。

500

往前回溯,从跨年播放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引发原生家庭热议的《都挺好》,再到暑期档夏日限定的《陈情令》、聚焦高考与亲子关系的《小欢喜》、引发甜宠热潮的《亲爱的,热爱的》……2019年,IP改编剧的数量与口碑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纵观今年的剧集市场,优质剧集中来自IP改编的数量也占据半壁江山。从妖魔化到正视IP的真正价值,不再生硬套用“IP+流量”模板,IP改编也随着行业的沉潜开始朝“内容为王”的准则看齐。而在打磨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剧本也成为观众的聚焦点。毕竟相比于电影,一部电视剧成色几何,编剧占据了重要位置。

可以窥见的是随着观众审美的升级,IP改编势必要面临原著粉丝与观众的双重考量。目前IP改编仍为主流趋势,剧集市场如何适配编剧、如何尊重原著则成为业内专注的重点。骨朵借此和IP作者、编剧、文学策划一起探讨了关于IP改编中重要环节。

何谓成功的IP改编?

可以窥见的是,剧集市场目前进入了IP巅峰之后的惯性周期。据文学策划总监李娜(化名)介绍,“去年整个剧集市场进入政策以及产能调整后,IP整体开发的数量也在大幅度降低。消耗的IP囤货量也在降低,所以调整期之后的这几年,市场在IP版权期限内依然会出现为数不少的IP改编剧。”

事实上相较于孵化周期更为漫长的原创剧本,IP改编显然更为方便。曾是小说作者现为编剧的苏梦(化名)告诉骨朵,“剧本这个东西需要定时定量地去完成,IP改编本身就有框架、剧情路线以及人物设定,这些比完完全全靠编剧从头到尾写要省力得多。”

另一方面则是面向平台时IP改编自带数据的说服力。“因为平台也是互联网公司,在筛选项目的前期会用数据化的思维去考量。“在向平台报提案时,IP是有数据可供参考的。平台可以在一开始就了解到剧集的原本人设是什么样,而这个人设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具有很大数量的潜在粉丝。”

500

而在李娜看来,“IP剧的扑街”本身就是一个不准确的说法。“一个市场肯定是有成有败,有好有坏。行业里面通常会说一剧一命,所谓的一剧一命,就是说每部剧它的运营的方式,还有它的制作的周期,可能都不一样。它在各个环节上面遇到的相关的项目当中的人员也不一样,最后可能促成了最终它这个产品的质量上面的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播出的结果了。所以客观来说,其实不存在什么IP剧遇冷,IP剧扑街是因为把IP剧作为一个大的品类来说,它相对的原创剧,就很少有人会关心原创剧的扑街率。”

自剧集市场调整之后,影视公司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相对于前两年来说,IP的改编,尤其在内容开发上面,组建内容团队更加谨慎,会吸取前几年的经验教训来找到最合适的内容的开发团队或者个人。而在这个适配环节中,改编的重点放在了如何保留原著精髓上。

500

而苏梦告诉骨朵,目前改编较为成功的IP都是保留了核心表达跟人设这两点。“无论世界观怎么变幻、人物需要承担怎样的成长任务,剧集重点肯定是核心表达。只有作者确定想要表达阐述某种想法,为了让这个想法更好的被观众所理解,从这个角度去设置故事背景和人物。因此把核心表达保留住,在人设没有偏离的情况下,其实这样的改编就算成功了。”

平衡性PK性价比,

原著作者仍难敌专业编剧

在保留核心表达的基础上,IP改编的编剧选择则更多倾向于专业编剧,而非原著作者。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由原著作者亲自改编的影视作品仅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今年反响较高的几部如《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等大热剧,在影视化的过程中也将改编权均交给了专业编剧。“目前市场上还是更青睐专业编剧来改编,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自己改,而是种种情况下真的做不到。”一位网文作家对骨朵表示。

500

“编剧是一个专业性的工作,编剧并不能跟小说作家划等号,在编剧领域对于剧本的结构技术以及戏剧审美,这些并不是所有原著作者都具备的。”作家和编剧是两种体系下的创作者。同样是讲故事,但并不是所有好的网文作家都能成为一个好编剧,从文字到影像,所有落在文字上的东西包括心情都需要通过动作来表达,所以此时就需要编剧的专业能力。

在小说的创作中,如果某一方面的特质特别优秀,读者就能够买单,而小说创作开支线也是很常见的行为,但放到影像呈现里,这些问题就会变得特别突出,一旦偏离主线就会令观众极度不耐烦。而在小说中高度重复情节爽点,反反复复地用同一技巧去呈现,这些在影像表达中也会显得缺点十分明显。网文作者一支笔就相当于一个剧组的全部,而剧本则要考虑更多。影像呈现,其实比小说要更难。编剧兼小说作家月关坦言。

擅长创作的作家并不擅长剧本改编,与此同时,懂剧本改编的作家,在编剧领域还尚缺相应的作品,因此不少投资方也不敢轻率委以原著作者重任。可见,虽然原著作者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作品,但对于投资方来说,一个成熟的编剧更为保险。

同时横亘在原著作者和专业编剧之间还有时间问题,一位网文作家跟骨朵解释道,影视化作品归根到底还是一门生意。影视化作品大多都是按照生意的思维逻辑去做的。大部分网文选专业编剧改编,大多情况是因为制片方很急促。当制片方拿到了一个网文IP,就已经迫不急待等待回款。从改编到拍摄再到上映,整个流程都很紧凑。

近两年,社会思潮的急速转变更是使得这一步伐继续加快。而当一部剧成为爆款之后,同类型的剧集便会扎堆而上。但这个思潮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节奏稍慢,再杀入市场时,不确定性的风险也更高。如去年《延禧攻略》的走红,让大女主爽剧一时风光无两,而今年不仅政策的控制让古装剧受限,大男主、双男主的热度也反而超过大女主,更受市场欢迎。

编剧、原著作者各司其职下,正逐步融合

因此在IP改编环节中,专业的影视公司会对原著作者的编剧素养进行判断。据李娜介绍,“专业的公司首先会判断原著作者能不能胜任自己作品的改编工作,如果能够胜任的话,他能够承担哪一部分的工作;如果不能胜任的话,他可以在这个内容上给予编剧团队哪些帮助。专业的公司他都会有他专业的判断,能够把原著作者和剧本层面有效结合,那当然就会最后能够达到双赢的局面。”

对于没有参与编剧工作的原著作者来说,他们需要与编剧在创作过程保持紧密沟通。从人物层面、情节层面,反复沟通和吸纳意见,并且由原著作者对相关的一些情节进行一些修改、把关。在作者和编剧的沟通过程中,月关把两者比作一种谈恋爱的关系,不约而同时心心相印,意见相左时拌嘴吵架。不过彼此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把戏做好(组合家庭),最后还是会把臂言欢的。

在研究原著的过程中,感觉在与作者进行“神交”,汤祈岑告诉骨朵。原著作者会给予编剧充分的自由。只要不进行魔改,原著作者一般不会提过多的要求。而一般原著作者和编剧出现大的意见和分岐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心中所想不一致,因为即便是用言语表达出来,可能也会出现失真的情况。但随着原著作者与编剧不断沟通,双方会在磨合过程中渐趋统一。

在交流后大多数原著作者会把故事的内核和精华,人设,把小说中很好的一些名场面告诉专业编剧,而专业编剧在此基础上也会更加理解原著,并在保持精髓的情况下,进行更大胆的改编与设计,最终得到大部分原著粉和纯粹观众的认可。

在这样深度参与剧本中,原著作者和编剧团队处于协作的状态,其中的具体分工则会根据作者的实际情况而调整。李娜告诉骨朵,“比如顾漫以及《小时光》的赵乾乾,他们此前也没有写过剧本。而制作方在与作者的沟通以及作者试稿中,会对作者的专业素养,以及戏剧能力的挖掘进行评估。如果认可作者能够胜任,就会将整个剧本完全交给他来完成。相对来说由具备戏剧素养的作者来主导,剧本能够产生非常良性的结果。

500

在戏剧结构和戏剧的叙述方式,包括所有的情节组合等方面,当作者还不够熟练地具备这些技能,但又能胜任部分工作时,那影视公司会选择以专业的编剧团队配合原著作者一起来合作完成这个剧本。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制作公司对原著作者还是比较善意的,会希望原著作者能够参与到剧本当中,做一些前期的沟通,进行编剧团队的组合。”李娜坦言,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将原著作者视为金科玉律,“因为找原著作者和不找原著作者,剧集成功的概率都是一半对一半,并没有形成改编一定需要遵循原著作者的共识。”

事实上,IP改编更多程度取决于购买IP的制片公司对于该项目的定位以及制片风格。在适配编剧团队时,也是依循市场上曾经成功的项目经验。“适配标准就是根据即将开发的项目特性,找到市面相类似项目,或者是成功项目的编剧团队,筛选这部分编剧团队,来谈论合作。”

平衡与保留之间

通常惯例下,制片公司会根据IP品类进行编剧团队的选择。制片公司对采购的IP以及即将开发的IP,在进行精准的题材判断以及剧集的品类判断之后,去寻找擅长该题材的编剧进行创作。“比如整个故事以叙述爱情为主,在编剧选择上会有一个年龄的惯性,通常这品类的编剧多以年轻女孩居多。”苏梦告诉骨朵。

在网络文学这样一个总量丰富的素材库里,对编剧需要了解网络文化的要求也并不高,除了某些特殊题材在改编中需要细节的添加,而对于这部分细节的添加,制片方则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在改编一个电竞题材、追星题材甚至二次元文化的题材,可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更为专业的修改。例如《我的前半生》里涉及到商业化的剧情,一般会有专门的顾问进行补充修改。”苏梦补充道。

500

事实上,在面对网文中各式稀奇古怪的设定,在剧本创作上都会有专人来分担这部分的压力。苏梦举例道,“编剧本身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更好,比如讲述追星的韩剧《他的私生活》,编剧如果不追星就没法写出主角家里都是偶像的人型立牌、抱枕,做事的时候也会在一边放偶像的歌等等这些细节。但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将这场戏的情节写出来,剩余的细节补充会有专业人士完成。”

另一方面,IP的改编需要大众的口味,而非苛求还原粉丝心中的形象。“作为一部影视剧,最后面对的是还是观众,”编剧汤祈岑对骨朵坦言,一味遵从原著而不去做任何改动,是对影视观众的不负责。

由于IP小说在线上连载的特质,创作周期较长,在互动环节里读者反馈能够直接影响主线与支线情节的排布;另一方面,受原著作者个人审美的限制,可能也会出现支线丰满但主线不明的问题。因此在处理成剧本时,编剧需要从戏剧结构层面进行方向考量,对小说情节与人物进行调整。

事实上小说与戏剧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小说的情节是远远少于一个剧。“比如说40万字的小说和40万字的剧本,当这个小说的作者并非事件型的作者时,他的小说内容更多是情绪的描写。因此如何来保障二十、三十集乃至于四五十集这样剧本的体量,就必须需要编剧进行再加工。”苏梦表示。

在这条必经的改编之路下,由于原著读者接触的文字是二次元的,因此在想象中的情节在片方实体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偏差。“这些误差都是情理之中。”

某种程度上,制片公司在IP改编的创作环节里依然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探索,原著作者的参与度取决于制片公司对于项目的定位与制片路径。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共识下,原著作者与编剧之间的合作互换也在推进中。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优质IP剧的持续涌现,越来越多的经验复盘也将支撑起精品内容的循环往复。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网址:IP改编之下,原著作者与专业编剧的分与合 http://c.mxgxt.com/news/view/410764

相关内容

编剧频遭吐槽 专家质疑影视作品宠明星轻编剧
编剧频遭吐槽 专家质疑影视作品“宠明星轻编剧”
明星、IP、编剧、制作人,究竟谁能阻止国产烂片?
“不请职业编剧论”引发编剧圈集体愤怒
全民皆编剧,下一个明星IP由你决定!
网文影视化改编大数据报告出炉,人物与情节决定改编成败
专访|编剧翦以玟:让编剧成为真正的“作者”
探究《甄嬛传》原著与荧幕改编的异同…
文学IP影视化风险收益并存 改编如何处理时代关系?
编导专业影视作品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