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场馆如何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中新社北京10月26日电 题:北京冬奥会场馆如何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
中新社记者 陈杭 杜燕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下称北京冬奥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开幕,北京将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作为北京冬奥会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的金名片和地标,冬奥场馆既最大程度使用北京2008年奥运会遗产,运用科技手段对“水立方”等场馆进行改造升级,并新建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水晶鞋”)。
新建的北京冬奥会场馆,如何体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如何服务赛时和赛后可持续性综合利用,并与世界分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设计总负责人张利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畅谈北京冬奥会场馆的“和而不同”。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运动员在大跳台出发时可远眺长城
记者:您关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融入了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处理好冬奥场馆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的关系?
张利:冬季运动竞赛场馆的设计,需要根据选址来确定具体的赛道曲线等标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是中国第一个以跳台滑雪为主要用途的体育场馆,北京冬奥会期间将承办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比赛。其赛道为“S”形曲线,这是国际专家定下来的。
根据这条曲线,我们用建筑的方式来确定场馆外观轮廓方案:大跳台顶端设置一处较大的空间,非常有利于赛后利用。顶部环形公共空间加上“S”形曲线,场馆规划设计外观宛如中国传统吉祥物件“如意”的造型,故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又被大众形象地称为“雪如意”,实现了建筑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资料图:首钢滑雪大跳台“水晶鞋”夜景。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让竞赛场馆融入大众日常生活
记者:《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提出“可持续性”的概念,您如何理解?北京冬奥会场馆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
张利: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有共识。联合国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共有17项,涵盖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涉及自然环境友好、技术和人文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竞赛场馆如何融入大众日常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是我们一直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答案就是,这些赛时供运动员使用的竞赛场馆,要融入日常百姓生活,使其在赛后能被更多地亲近和使用,而非仅作观瞻、拍照。
我最近在研究“城市人因工程学”,从人的生活感受与人体的特征出发,从不同尺度对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互动进行量化,将其规律代入目前的设计中,分析现有体育场馆所缺少的软硬件设施,予以针对性的补充完善。
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为例,我们做了“冗余设计”(即余度设计技术),在大跳台和标准跳台的两侧都做了自上到下贯通的台阶。这些不是竞赛所必要的,但却正是基于赛后综合利用的考量。
赛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将实现冬季可滑雪、夏季可徒步等户外运动,具备提供两个半小时慢行体验的能力。民众拾级而上能抵达场馆顶峰,且顶端较大的空间可供活动或享用餐饮等服务,让民众获得完整且丰富的运动体验。
资料图:首钢滑雪大跳台。首钢新闻中心供图
展现乐与世界分享的中国形象
记者:请您以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为例,谈谈中国与西方的建筑设计和评价体系有何不同?在您看来,北京冬奥会将向世界呈现一个怎样的中国形象?
张利:我用一个粗糙的毛刷来勾画这个答案:在建筑设计领域,西方人有时会追求某个单一要素的极端,中国人更倾向于承认不同矛盾要素之间存在调和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始人梁思成、我在清华大学研究生时期的导师关肇邺,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西班牙设计大师胡安·布斯克茨(音译,Joan Busquets)等,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多真知灼见。
梁思成强调:“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关肇邺教导我“建筑不要简单地追求新奇,建筑要得体”。何镜堂在重大工程中引导我们去做一个负责任的建筑师。后来在国外学习时,胡安·布斯克茨曾开车带我去“阅读”他的家乡——巴塞罗那。我逐渐理解建成的空间和城市是如何跨越尺度影响个人生活,且被后来的历史所认可。
这些给了我很重要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认为,作为建筑师,一方面不要从众,另一方面更要谦逊。我们所做的建筑是为所有人,是要服务于尽量多的人的生活,建筑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抵达他人。
如今,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实践机会发生在中国。以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而言,北京、张家口、延庆三个赛区的场馆都是由中国建筑师来支持设计,事实证明,北京赛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等冬奥场馆和设施,都承载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至于对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的评价,我想是要在未来社会生活中作出验证。其中,既包括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等对场馆给予的评价,又包括在赛后利用时包括游客等群体在内的国内、国际各方评价。
见证冬奥场馆从无到有的过程,我认为,北京冬奥会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开放、尊重自然、重视可持续发展,也更加愿意和世界一起分享的中国形象。(完)
受访者简介:
张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世界建筑》主编。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冬奥申委工程规划部副部长、场馆与可持续发展技术负责人、陈述人,现为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及首钢滑雪大跳台场馆规划设计负责人。
[责编:李宜蒙 ]
网址:北京冬奥会场馆如何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http://c.mxgxt.com/news/view/419132
相关内容
北京冬奥会中国军团十大明星【冬奥】“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文体明星献声开幕式
社交媒体上的北京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国内舆情分析报告
北京冬奥三年后,“双奥之城”给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什么?
立足北京冬奥会探究体育明星偶像化的利与弊
当京津冀遇上冬奥会:被边缘化的冀北,机会来了
中国联通与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关系是?()
冬奥看点 北京冬奥赛场上的十大明星
时隔三年,陈虹伊回应为何无缘北京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