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
何道宽
“准”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21世纪是“大数据”的信息超饱和时代,学科之林密不透风,学海汪洋无边无际。个人的才干非常渺小,无论什么奇才,都很难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
但“准”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没有呢?我想是有的,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就是其中之一。
莱文森是什么样的奇才呢?如果在互联网上检索Paul Levinson,你就可以在10余个类别里找到他,重要的类别有:美国学者、美国博客、美国播客、美国科幻小说家、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摇滚乐家、美国社会科学家、福德姆大学教授、美国犹太作家、媒介理论家、《连线》杂志撰稿人。
他是著名的世界级的媒介哲学家、著名的社会批评家、科幻小说家。他有社科专著7种、论文100余篇,长、中、短科幻小说数十篇,无数的博文。他数百次在北美的广播电视网上接受访谈、发表评论、针砭时弊。
他是跨学科的奇才,经历了大跨度的学科转向:媒介理论、哲学、科幻小说、音乐。
他的书已经译成15种外语,他的社科著作7种中已悉数译成汉语,它们是:《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和未来》、《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手机:挡不住的呼唤》、《莱文森精粹》和《新新媒介》。
他曾任美国科幻协会会长、现任媒介环境学会顾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其科幻作品屡获美国和世界级大奖或提名奖。
给莱文森画像实在是难,我们勉力为之,为他勾勒7幅素描。
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
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是一本三合一的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一部专著,而且是互联网指南。
该书用14章的篇幅解读和超越麦克卢汉。他梳理和诠释麦克卢汉的14条媒介理论。各章的破题用双重结构:“引语”和“标题”,“引语”是麦克卢汉的“神谕”“标题”是作者的诠释。
这14条“引语”是:“我不解释,我只探索”“媒介即是讯息”“声觉空间”“无形无象之人”“地球村”“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光透射媒介对光照射媒介”“冷媒介与热媒介”“人人都出书”“电子冲浪”“机器把自然变成艺术品”“我们没有艺术,我们把一切事情都干好”“后视镜”“媒介定律”。
这14条“标题”是:“勉说其难”“网络内容”“赛博空间的字母歌”“网上天使”“从窥视到参与”“中心的命运”“屏幕背后的思想”“很‘酷’的文本”“生锈的守门人”“从物役到役物”“机器美人”“巴厘人在网上工作”“用镜子,看得清”“媒介革命的螺旋展开”。
“思想无羁”的哲学家
莱文森的哲学修养贯穿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尤其体现在他的博士论文《人类历程回放》、《思想无羁》、《软利器》、《真实空间》和他编辑的《追求真理:波普尔哲学纪念文集》中。
《思想无羁》广采博取,学习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康德的先验哲学、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这本书的哲学成就令人瞩目,限于文章篇幅,近举两点。
(1)继承、批判和扬弃康德和马克思的心物互动论。他认为,作为心物互动的技术是丰富而深刻的,康德的完全心智的互动论不足以说明问题;马克思完全唯物主义的心物互动论也不足以说明技术的进化。(2)用技术体现来区分三种类型的知识:未经技术体现的知识、业经技术体现但已失败或行不通的知识、业经技术体现的行得通的知识。"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最生动地体现了莱文森的哲学和文学修养。莱文森打了一些生动的比方,说手机是“万维蜘蛛网”“移动家园”“温馨家园”“有腿的图书馆”“聪明的世界”“走遍天下的通行证”。手机是双刃剑,当然有弊端,闯了不少祸。莱文森打了一些比方:“社会生活中的插足者”“死死纠缠的铁腕”。
手机的危害“罄竹难书”,但冷静剖析手机的利弊以后,莱文森还是盛赞手机。
“信息—技术—媒介—
知识一体化”的媒介理论家
“泛媒介论”是麦克卢汉等媒介环境学者共同的思想,“信息—技术—媒介—知识—环境一体化”是莱文森特有的媒介理论。
1988年的《思想无羁》步入哲学殿堂,他的信息—技术—媒介—知识—环境一体化思想登堂入室。1997年的《软利器》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媒介史专著之一。1999年的《数字麦克卢汉》则是他媒介理论的完善和升华,证明他是当之无愧的“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和“后麦克卢汉第一人”。
21世纪以来的《真实空间》、《手机》和《新新媒介》进一步发挥和细化了他媒介理论。《软利器》的副标题是“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和未来”,含三层意思:(1)“信息革命”“传播革命”“媒介演化”有一个自然生长的、非人为设计的过程,也就是媒介越来越人性化的过程;(2)媒介像生物,其进化、存活、退化、灭绝或兴盛都遵循“适者生存”的达尔文思想;(3)信息革命不同于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因为人有能动性,能对信息、环境、技术、媒介进行理性的评估和选择。
当代媒介三分说
《新新媒介》提出了当代媒介的“三分说”(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完成了理论上的突破,对学界做出了新的贡献。
旧媒介指的是互联网之前的一切媒介。新媒介(new media)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例子有电子邮件、亚马逊网上书店、iTunes播放器、报刊的网络版、留言板、聊天室等。新新媒介(new new media)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例子有博客网、维基网、“第二人生”、聚友网、脸谱网、播客网、掘客网、优视网、推特网、微博、QQ、黑莓手机、iPad平板电脑、iPhone手机等。其界定性特征和原理是:其消费者都是生产者;其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新新媒介一般免费,付钱不是必需的;新新媒介之间的关系既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新新媒介的服务功能胜过搜索引擎和电子邮件;新新媒介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新新媒介使人人成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销人。
媒介环境学第三代学术明星
媒介环境学走完了三代人的生命历程,跻身传播学主流圈子,成为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相争相博的传播学第三学派。
麦克卢汉、波斯曼和莱文森分别是北美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三个世代的代表人物。三位学者一条线,有传承,却有偏离,亦有“反叛”,更有超越。波斯曼偏离麦克卢汉,莱文森又“反叛”波斯曼和麦克卢汉。
波斯曼是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传播学家、社会批评家、媒介环境学博士点创始人,桃李满天下。
波斯曼存世的著作共25种,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致死》和《技术垄断》、均已引进国内。他自称是20世纪的敌人。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表达了悲观的主题。
莱文森对波斯曼充满敬佩感激之情,他的《手机》献词是:“谨以此书献给尼尔·波斯曼,他教我学会如何教书。” 2003年10月3日,他在尼尔·波斯曼的葬礼上致悼词说:“尼尔是我最亲近的思想之父。” 2011年3月,他在一次访谈中深情地回忆说:“波斯曼很完美……他是难得一见的好老师。他还教导我要做公共知识分子。在许多方面,他如同我的第二父亲。”但他却也显示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论辩精神。他既有继承,也有“反叛”。他曾批评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又说波斯曼对电视的悲观态度错了。
莱文森媒介理论举要
我曾在其他场合历数莱文森的十余种媒介理论,撷取其中7种略呈如下。
(1)“信息—技术—媒介—知识—环境一体化”理论。这一思想是麦克卢汉“泛媒介论”的继承和发展。
(2)“前技术”。他的论著始终贯穿着“前技术”的思想和用语。“前技术”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他认为,媒介进化要复制“前技术”的环境、模式、条件等自然属性。
(3)人性化趋势理论。他认为,媒介进化的趋势是越来越满足人的自然感知和自然需要。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像人,技术在模仿、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4)补救性媒介理论。用以说明人在媒介演化中进行的理性选择。简单地说,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一种先行媒介功能的补救或补偿。换言之,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越来越“人性化”。
(5)知识进化的三阶段论:生成——批评——传播:生成或创造新思想的阶段;借助批评淘汰不正确思想的阶段;传播尚未证明为不正确思想的阶段。
(6)技术个体发育的三阶段论:玩具——镜子——艺术。以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为例,起初被制成鞭炮,用作玩具;接着被用于生产和战争,成为工具;最后被做成烟花,成为艺术。
(7)知识三分说:(未经技术体现的知识;业经技术体现但失败或行不通的知识;业经技术体现而且行得通的知识。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授、著名传媒研究专家)
网址:中国文化报 http://c.mxgxt.com/news/view/420144
相关内容
文化部发布《2011中国网吧市场年度报告》《中国教育报》:农村高中“名人文化”校本课程育人实践
文化部发布《2011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
“泛娱乐”战略报告:聚焦中国特色文化发展新动力
沈晨:当我们可以自信从容地讲述中国文化故事|文化中国行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
中国流行文化“出海”正当时(国际论道)
中国国家博物馆:用文物讲好文化故事
探索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发行
虎与中国文化:老虎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