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中国之道论文5篇(全文)

发布时间:2024-12-22 17:27

迪士尼的中国之道论文(精选5篇)

迪士尼的中国之道论文 第1篇

1. 1 创意文化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地位

早在20世纪末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就提出创意文化产业的概念, 就是通过创意来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一门新兴产业。在中国,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要任务, 可见这是一个最具潜能的新兴产业。

在经济层面上,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既可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也可以增加就业岗位。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 人们对于文化创意类产品的需求显著升高。需求的增加为这一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而比尔·盖茨曾说创意具有裂变效应, 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这也说明了发展这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效用是远远超越了传统产业。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 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 并以5%的速度递增[1]。就拿创意文化产业做得最出色的美国来说, 文化产业约占GDP的10%。2009年为美国创造产值2784亿美元。而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 文化产业也日益成为当地经济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例如上海市2012年实现总产值7695.36亿元, 比上年增长11.3%, 实现增加值2269.76亿元, 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2%[2]。

对于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不言而喻了, 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以带动就业, 从规模来看, 2012年,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平均从业人员129.16万人。由此可见, 创意文化产业在中国的未来的发展地位一定会逐渐上升。

1. 2 对外来创意文化的态度及在中国发展的利弊

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的, 其中有好多还是引进外来的创意文化, 该如何看待这种外来的创意文化? 那就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在全球经济化下, 各国之间的交流免不了会引入新的文化, 比如美国的《功夫熊猫》就是引进我国的文化。对于外来创意文化产业, 它的到来使我们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刺激本土的创意文化的发展, 从而达到创意文化产业的大幅度进步。创意产业具有融合性, 在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 对异质文化吸收和融合。所以开放自己, 允许外来创意文化进入中国, 并且协助他们形成经济全球化状态下的文化交流, 才能共同进步。综上,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外来创意文化, 学会融合, 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创意文化产业。

2 上海迪士尼在中国的发展

2. 1 上海迪士尼 SWOT 分析

上海迪士尼乐园是中国第二个, 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乐园。2009年年底, 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上海迪士尼申请报告已获国家有关部门审核。这标志着迪士尼这一全球闻名的主题公园将在中国大陆上诞生。然而, 对于这种外来创意文化在本土上的生存能力却不能很好地保证。对此, 我们首先来用SWOT分析来评估一下上海迪士尼。

2. 1. 1 内部分析

对于迪士尼在上海投建的优势首先在于口碑响, 迪士尼乐园在全球已经有了五个, 迪士尼相关产品, 如电影, 玩偶等在全球包括中国都比较有名。其次交通便利,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 附近就有地铁站, 方便游客游玩。最后, 规模较大, 迪士尼向来是主题公园中全球建设成本比较高的, 这次上海迪士尼投资了约55亿美元。

然而, 这种外来创意文化也会有劣势存在。首先, 迪士尼乐园在美国的巨大成功是因为美国儿童都是接受迪士尼文化长大的, 迪士尼乐园能更加地吸引他们。而中国儿童却对于迪士尼的很多文化不了解。其次, 在中国高端动漫产业不是太发达, 传播手段不够先进, 还有一个管理层面的问题就是本地员工的管理问题, 这些都是外来创意文化的劣势。

2. 1. 2 外部分析

这种外来创意文化的机会总是有的。笔者认为最明显的就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其次就是有区位优势, 上海的地理优势无可厚非, 不仅对于中国内地, 对于周边国家也是如此, 此外, 上海迪士尼的选址周围有一些其他娱乐设施, 比如上海野生动物园, 新场古镇等, 这些对于上海迪士尼以后效仿奥兰多国际旅游度假区有极大好处。同时, 上海迪士尼的建立最大的威胁就是竞争者, 在上海, 有本土的欢乐谷, 附近还有日本和香港迪士尼的竞争, 给上海迪士尼形成了不少压力。

2. 2 上海迪士尼具体潜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2. 2. 1 文化差异

在这个全球经济化的时代, 文化更是在全球以各种方式融合起来。而外来文化进入到新区域时, 本土化总是显得尤为重要。外来创意文化产业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做到本土化的话, 一定不会存活的太久。把这理论放在上海迪士尼身上, 就应该中国化。迪士尼在巴黎迪士尼的“滑铁卢”遭遇就是在文化本土化上没有做好功课。在巴黎迪士尼乐园建好之后, 迪士尼完全按照它原有的模式和文化运营, 例如, 员工不可以穿牛仔裤上班, 在酒文化盛行的巴黎不允许在迪士尼里喝酒等。这些与法国文化相悖的举措招来了法国人民的愤怒, 以至于让法国迪士尼的收入一路降到了最低。不久后, 迪士尼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开始改变自己试着将迪士尼本土化, 开始尝试改变并最终扭亏为盈。所以, 上海迪士尼, 由于其主要目标市场是中国人, 那就要将迪士尼文化与中国文化完美结合, 创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迪士尼。

倪宁教授在《迪士尼娱乐攻略》中写道, 当时, 巴黎迪士尼为了挽救这一亏损局面, 首先, 完成了将迪士尼本土化, 比如引进酒文化, 允许员工上班穿牛仔裤。其次, 重新整合营销手段, 希望能够弥补之前所造成的恶劣形象, 并希望在本土化同时能将迪士尼的核心概念推广出去, 让法国人民都能体会到迪士尼文化的魅力。最后,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迪士尼文化, 建立了迪士尼视听室[3]。鉴于此, 上海迪士尼可以: 第一, 在上海迪士尼内不仅提供西餐, 也要提供中餐如饺子、火锅等。第二,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时组织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活动。第三, 在电视上开设一个迪士尼节目, 或者为了庆祝上海迪士尼的运营拍一个具有众多中国明星演员的电影。第四, 类似巴黎迪士尼, 设立一个迪士尼视听室。

2. 2. 2 竞争压力

正如之前所说, 竞争对于上海迪士尼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来自欢乐谷的威胁不仅是因为其是本土产业, 更在于其存在时间久, 顾客忠诚度较高。虽然竞争压力比较大, 运用好差异化策略也可以化竞争为商机。差异化策略就是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者的不同方面。市场上有很多差异化服务, 但是每一种都可以满足于不同消费者的需求[4]。迪士尼可以运用差异化服务来提供给喜欢迪士尼文化和迪士尼乐园中娱乐设施的人们。此外, 因为周围有上海野生动物园和新场古镇, 上海迪士尼可以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联合它们形成娱乐中心, 给游客们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诸如可以凭一张特别的票可以玩遍这一娱乐中心。顾客停留的越久, 就越能促进这一片区域的其他产业发展。如果真的可以达到这一多赢局面, 这一庞大的娱乐中心可谓在亚洲史无前例, 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2. 2. 3 人力资源管理

上海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美国不尽相同, 这是国情决定的。迪士尼名气虽大, 但在上海属于新的文化产业。而且中国的母语不是英语, 和总部交流起来或者上下级交流起来比较困难, 这对于公司训练员工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少聘用正式员工, 给这些员工比较好的福利, 这样他们会有安全感, 从而对迪士尼保持忠诚。当总员工数没有那么多的时候, 训练员工就会轻松很多。如何解决员工过少的问题呢? 上海高校云集, 迪士尼可以和特定学校联合, 每年组织志愿者项目, 让学生们到迪士尼来实践, 这样迪士尼既支付的工资少, 又可以解决员工不足的问题, 并且给未踏入社会的学生们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会上的人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周末来兼职。通过这个办法就可以解决上海迪士尼的人力问题。

3 结 论

创意文化产业的前景可谓是一片光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外来创意文化也逐渐渗入每一个传统文化当中去。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是对于外来文化的原则, 而在创意文化产业中我们更应该将其融合起来。上海迪士尼是外来创意文化在华的典型代表, 通过分析发现, 迪士尼在上海的发展中的确会遇到一些问题, 但是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去解决, 像这样的外来创意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从而会使我国的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

[2]2012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统计数据、2013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EB/OL].豆丁网, http://www.docin.com/p-671403577.html.

《中国达人秀》的营销之道 第2篇

一、产品营销

(一) 草根明星体现人文情怀

无论是之前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 还是东方卫视自己主办的《莱卡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 这些早前的真人秀节目都是以制造明星为噱头。到最后总决赛阶段, 观众会很容易发现里面的选手要么是俊男美女, 要么是专业科班出身, 虽然之前都打着平民选秀的旗号, 结果却并不如此。

而此次的《中国达人秀》却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平民化选秀, “零门槛”。在参赛的选手中, 年龄跨度大, 从四岁的孩子到八十岁的老人, 身份遍布各行各业, 有农民、工人、小贩、退休老人……他们也许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 没有出色的外表, 但是只要他们有才艺就可以来到这个舞台。正如节目的口号: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梦想, 相信梦想, 相信奇迹!

在这些参赛的选手中,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展现出的各种才艺, 还有他们对梦想的坚持和追求, 更多的是他们所传递出来的深深的人文情怀。例如2010年断臂男孩刘伟在舞台上演绎了脚弹钢琴的惊人之作, 和他所说的那句“要么赶紧去死, 要么精彩地活着”, 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坚强乐观, 也让人对生活燃起了新的希望。2011年第二季达人秀中一位来自浙江的老奶奶在舞台上弹着吉他, 为天堂的老伴演唱《因为爱情》, 让号称不相信爱情的年轻人重新审视爱情的意义。

这些都是草根明星们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动和思考, 也是《中国达人秀》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重要原因之一。所有的选手就是观众身边的平凡人, 他们讲述的就是发生在生活中有时候被我们忽略的感动和故事。就是这样熟悉的人, 熟悉的事, 给观众在情感上最深的撼动, 让观众对节目欲罢不能。

(二) 准确的受众分析

电视是办给观众看的, 有收视率才有效益。因此, 《中国达人秀》十分注重对受众的分析。

《中国达人秀》的播出平台为上海东方卫视, 面对的受众立足上海本地, 辐射全国。由于周末一般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 相较于周六晚上大多数会选择去外面玩, 周日晚上由于第二天是工作日, 更多人会选择在家休息, 看看电视作为消遣。另外, 根据市场调查, 在一天中电视观众到晚上9点增到最高峰, 因此, 《中国达人秀》将节目播出时间安排在了每周日晚上的9点05分。首先在播出时间方面占得先机。

第二, 从《中国达人秀》观众性别、年龄、学历分布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男女观众比例平衡, 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观众占到多数, 年龄结构上, 虽然45-54岁人群仍占到最大比重30% (因为这一人群收看电视的比重也是最大的) , 但年轻人群的比例并不低, 相对其他同类节目, 此次达人秀年轻收视群体可谓异军突起。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 达人秀的“零门槛”选手策略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广泛分布的年龄层和身份背景, 符合各年龄层的收视要求。

正是因为《中国达人秀》对受众的定位和收视习惯有准确的分析, 所以节目开播之后, 一直稳居上海地区收视率第一, 全国总排名第二的傲人成绩, 甚至在比赛进入半决赛之后一跃成为全国收视第一, 总决赛全国收视更是达到了

5.70%。

(三) 精心的节目流程设计

1. 比赛场地精心挑选

改变了以往选秀节目在电视台演播厅录制的传统, 在第一季《中国达人秀》的比赛中, 主办方对比赛场地进行了精心挑选。初赛阶段场地选择了上海音乐厅。对于平常的普通百姓来说, 进入这样一个高雅的音乐殿堂看节目的机会都极少, 如今却能亲身站在这里表演自己的节目, 展示自我, 这绝对是意义非常的自我肯定, 在内心深处得到最大的满足。总决赛的比赛场地选择了上海八万人体育场, 同样的神圣舞台, 巨星待遇, 这是对选手才华的最大肯定和褒奖, 让平凡人的大梦想得以实现。

2. 全民参与, 环环相扣的赛制

《中国达人秀》的选秀规则大致分为海选、半决赛、决赛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海选, 即由评委根据第一印象直接决定选手的去留;第二阶段———半决赛, 在半决赛中, 其中每组只有两个名额可步入最终的决赛, 在这个活动选拔之中, 由场外观众通过电话投票选出每一组得票数最高的选手直接晋级决赛, 剩下的选手则由评委在得票数第二和第三的选手中选择一位步入决赛。第三阶段———决赛, 决赛的最终冠军直接是得票数最多的选手。

比赛将观众的参与度最大化, 通过短信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达人, 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二、品牌营销

连锁店永远比独立店要畅销, 这个原则不仅仅适用于服装店、快餐店、超市当中, 也同样适用于媒介经营方面。究其原因就是:品牌。《中国达人秀》正是其中的一个获利者。

在中国电视界, 学习国外的节目模式已不算新鲜, 从早前的《开心辞典》模仿英国独立电视台的《百万富翁》, 到现在的《非诚勿扰》模仿《Take Me Out》。这些节目仅仅是从节目模式方面进行引进学习, 有的甚至因为是山寨版, 不需要支付任何版权费用, 而东方卫视这次却用了110多万人民币的费用一次性购买了达人秀3年的版权。有人说东方卫视傻, 100多万打了水漂。但是仔细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东方卫视赚了很大一笔。

首先, 从节目的知名度来看。随着《英国达人》的成功, 世界各地的“达人”风潮蔓延开来, 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都遵循《英国达人》的节目模式举办达人秀。观众对于“达人秀”已经不再陌生, 此次东方卫视举办《中国达人秀》, 既有达人秀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噱头, 又有之前达人秀节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铺垫, 省去了很多前期的宣传费用。

第二, 《中国达人秀》采用四方合作的模式.包括制作方东方卫视、《英国达人》版权拥有方、版权代理方Fremantle Media公司以及节目的冠名赞助商。版权拥有方会全程介入节目的制作流程, 以确保当地制作方没有篡改。与国内往常的版权合作不同, 这次东方卫视不仅仅获得了节目版权, 还可以共享“达人系列”的优质资源。此外, 购买的版权本身还包括版权方提供的各种节目制作的PPT和达人宝典, 并对制作团队进行专门培训和现场督导, 每场节目的录制, 来自《英国达人》的“飞行制片人”都远渡重洋亲自坐镇指导, 确保这种标准化能够执行到底。

通过对宝典的学习和严格的执行, 吸收国外最先进的现场灯光舞美效果、制作流程和选拔模式, 可以深刻了解到中国的电视制作行业与国外相比, 整体专业度的差异在哪。节目的创意通过多看节目就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学习, 然而制作经验和很多规则性的东西光靠看节目是学习不到的, 这就是东方卫视肯花110多万引进版权的目的所在。

三、广告营销

品牌是媒介广告经营的基础和根本。在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 媒介拥有叫得响的品牌, 也就掌握了广告经营的主动权。《中国达人秀》既做好了自身的产品营销, 又有良好的品牌营销, 具备了相当高的社会影响力, 那么, 广告商愿意为节目下重本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 海飞丝冠名赞助

《中国达人秀》选择将冠名权给宝洁公司旗下的海飞丝品牌, 无疑是一个强强合作, 得到的市场回报也是可以预见的———那就是双赢。

一方面《中国达人秀》选择海飞丝, 作为宝洁公司旗下的明星产品, 不仅拥有强大的明星代言人组合可以为《中国达人秀》增加“星味”, 担任嘉宾评委增加节目人气, 更拥有丰厚的资金支持。据悉, 《中国达人秀》已创下内地地方卫视单个节目冠名价格的纪录, 2011年单季节目的冠名加联合赞助费高达8000多万元。

另一方面海飞丝赞助《中国达人秀》, 首先是由于《中国达人秀》的活动理念和活动文化与海飞丝自信、果敢、实力的品牌精神相一致。另外单靠广告传播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已经相当困难, 据悉对于品牌记忆度, 一般的广告宣传在3次以上才能够有感觉, 如果能够让消费者去购买那就需要更多的次数。因此, 海飞丝采用这种赞助活动的方式, 通过在节目中反复提到品牌名称和品牌符号, 可以加深观众对品牌的印象, 甚至可以达到提到这个节目就想到这个企业及其产品的效果。这样的品牌推动力是广告和促销远远达不到的, 从而真正实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

(二) 高额硬广告

随着《中国达人秀》的收视飙高, 随之而来的插播硬广告单价也在猛涨。在2011年第二季《中国达人秀》还未播之前, 已拦下了8000余万元的冠名广告收入, 单集800多万的收入也已经创造了季播娱乐节目的新纪录。此外, 《中国达人秀》每集将出现多个插播硬广告, 按照15秒广告套餐的成交价26万元, 每季节目的硬广告收入超过4000万元, 单季实际广告收入过亿已无悬念。

但是节目越来越火, 广告越来越多, 观众对于广告时间过长的抱怨之声也随之而来。甚至有的观众提出“你们的广告多好看啊, 索性再长点, 连节目都可以省了”等愤怒言论。因此, 如何平衡节目质量和广告商利益之间的关系, 是《中国达人秀》急需解决的问题。毕竟如果广告影响了节目质量, 导致观众产生收视厌烦的情绪, 收视率下降, 广告订单也就无从谈起了。

纵观内地的“选秀”节目, 与前些年的如日中天之势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中国达人秀》的成功, 正是因为它摒弃了传统内地娱乐节目只学节目模式, 不学制作内容精髓的弊端。它通过“才艺+情感”的方式, 将产品营销、品牌营销和广告营销相结合, 开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节目营销之道, 使《中国达人秀》在婚恋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营销模式是值得中国其他选秀节目学习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邬星辰《<中国达人秀>成功之道浅析》, 新闻知识, 2011年3期

[2]史学东《是时候开始一场电视革命了——<中国达人秀>颠覆了谁》, 上海采风, 2010

[3]马佳明《对<中国达人秀>栏目走红的冷思考》, 今传媒, 2010年11期

[4]《达人是怎样炼成的——解密<中国达人秀>制作团队成功秘笈》, 影视制作, 2010年10期

[5]李建中《<中国达人秀>收视率披荆斩棘广告是柄双刃剑》, http://yule.sohu.com/20100824/n274424789.shtml

迪士尼的中国之道论文 第3篇

HUBER+SUHNER是一家超过150年历史的瑞士公司, 生产涵盖射频、低频和光纤各类连接产品, 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通信、交通、工业等领域。

IB记者:HUBER+SUHNER (灏讯) 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如何?

HUBER+SUHNER (灏讯) 秦晓培:HUBER+SUHNER早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进入中国市场,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HUBER+SUHNER不但充分参与, 分享了发展的成果, 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一个主要以服务于国际客户的贸易性公司发展到今天能够生产全系列产品, 中国已经成为集团最大的生产基地。同时为了积极服务客户, 公司在中国建立了一支包括销售、应用技术、客服和本地研发的团队, 在中国主要区域都设立了销售办事处。

IB记者:很多布线厂家在谈到中国的市场, 都认为:中国的市场很大但很不好做, 因为中国的市场云集了众多的国内外品牌, 为什么HUBER+SUHNER (灏讯) 在这种情况下, 还要加大市场的投入呢?

HUBER+SUHNER (灏讯) 秦晓培:中国市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国力的增强, 对高质量信息化技术的要求与日俱增。尤其是高质量数据中心的建设, 我们预计将会迎来爆炸性的增长。进入中国该块业务, 我们认为现在恰逢时机。同时, 我们认为该领域对高质量的要求, 尤其是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技术的要求, 与HUBER+SUHNER能贡献的价值是非常吻合的。再者, HUBER+SUHNER在中国的支撑体系也非常完善, 相信可以给予客户足够的支持和服务。

IB记者:HUBER+SUHNER (灏讯) 在中国市场的竞争策略是如何定位的?

HUBER+SUHNER (灏讯) 秦晓培: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里, 不同客户对自身需求的理解是不同的, 也就会对供应商及其解决方案有不同的要求。HUBER+SUHNER有很多自己独特的特点:我们非常重视品质;我们的设计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我们正试图引入一些前瞻性的并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欢迎的技术。相信这些特点会被业内部分客户和集成商所关注, 而这些群体将会是我们的目标市场, 使我们所贡献的价值与客户需求充分吻合。当然, 我们也会充分尊重本地市场的技术规范和习惯、业务模式和游戏规则, 对我们自身体系的调整正在进行中, 并且将不断贯穿于今后的业务开拓中。

IB记者:HUBER+SUHNER (灏讯) 进入中国布线市场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HUBER+SUHNER (灏讯) 秦晓培:HUBER+SUHNER在全世界不同领域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的一套业务开发体系。我们不会非常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的数字突破, 相反我们更关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 并针对这些需求做好自己的功课。对于一些确实有益于客户而暂时又乏人了解的技术要进行大力的推广。还有一个在中国市场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展一些合作伙伴。

IB记者:HUBER+SUHNER (灏讯) 的布线产品与其他品牌相比, 有哪些不同之处?如何让中国的用户接受HUBER+SUHNER (灏讯) 的布线产品?

HUBER+SUHNER (灏讯) 秦晓培:我们对自己产品的设计是基于多年对连接技术的经验, 然后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和应用环境后而做出的。譬如我们为数据中心设计的业界唯一侧拉式、模块化光纤管理系统, 代表了数据中心光缆布线的方向, 19英寸的机架可以提供2000芯左右的光纤容量, 并且管理员极易操作、维护。虽然现在的市场还没接受这样的设计理念 (主要是业界还没有相同的设计) , 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是对客户有价值的产品, 将来一定会得到客户的认可。

IB记者:新一代、绿色环保、节能等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代名词都被嵌入到数据中心中, 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数据中心市场?

HUBER+SUHNER (灏讯) 秦晓培:中国的数据中心市场, 其潜力将会是数一数二的。现在已经进入一个网络的时代, 数字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改变是有目共睹的。同时, 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簿记笔耕的方式也必将被数据化所代替。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数据中心的趋势。

IB记者:研究与开发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HUBER+SUHNER (灏讯) 在研究与开发方面一直进行着不间断的努力。但是, 有些研究与开发对于目前应用来说, 还并没有使用, 这是否是过于超前的原因?

HUBER+SUHNER (灏讯) 秦晓培:目前, 世界上有很多的研究开发成果未必被市场所接受而遭到放弃。但人类发展历史早就证明了一些革命性的发明一开始都是寡人问津的, 最后被接受并彻底改变了历史, 所以做一些相对超前的研究和开发完全是有必要的。但如我前面所提到的, 适时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可以减少避免研发过程中所走的弯路。

IB记者:HUBER+SUHNER (灏讯) 的销售模式如何?对合作伙伴的要求是什么?

HUBER+SUHNER (灏讯) 秦晓培:中国市场是如此大的市场, 我们一些同行的有益经验证明了在中国与渠道伙伴合作的必要性, 我们当然也会采取类似的模式。我们自身做好产品和解决方案, 做好市场推广, 而依靠渠道去开拓市场。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 我们非常重视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我们需要找到有共同价值观的客户, 并且愿意与HUBER+SUHNER共同发展、共同壮大的合作伙伴。

IB记者:您认为HUBER+SUHNER在中国发展并不断做强做大, 其根源是什么?

王立群:中国书画的寂寞伏蛰之道 第4篇

“一个中国画家必须也是个书法家, 没有书法功底的中国画家终将遇到艺术上的瓶颈”。海上眉公是“书画同源”的认同者。

正如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所言:“石如飞白木如籀, 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 须知书画本来同。“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 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 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 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 故鬼夜哭。是时也, 书画同体而未分, 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 故有书;无以见其形, 故有画。”又如北宋郑樵所言:“序曰:书与画同出。画取形, 书取象;画取多, 书取少。凡象形者皆可画也, 不可画则无其书矣。然书穷能变, 故画虽取多, 而得算常少;书虽取少, 而得算常多。”

故善书必能善画, 善画必能善书, 人之学画, 无异学书, 画者必习书。

关于中国书画的学习方法, 海上眉公认为传统的中国画家必从临摹古人名作始, 黄宾虹先生曾言:“会临摹而不为, 妄意写生, 非成邪魔不可。他说:“米元章终身不离临摹, 褚公亦然。”明文嘉有言:“子昂于古人书法至佳者, 无不仿学。”中国书画的学习是如此, 西方的绘画学习也是如此。故一个中国画家必须临遍历代名家之作, 一遍不足, 再临一遍, 从而汲取更多更深的传统法则。

关于题款, 海上眉公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上题诗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方式。王维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就深刻表述了这个道理, 因为诗与画的创作皆借助于形象思维, 而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故古代画家在作品完成后, 继之在画面上题诗, 籍以阐发题意, 寄托思绪, 拓展意境。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明代沈颢所说:“题与画, 互为注脚”即指诗词入画面, 这是主题意境的再创造, 而不是单纯对画面物象的文字说明。

海上眉公认为:中国传统画, 不仅需要书法功底, 还需要诗文及印章功底, 对于传统中国画家来说, 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以后更使得中国画的这种绘画形式有了更加完整、更加完美的民族特色。诗、书、画、印的结合, 它即产生了丰富的画面内容, 又能扩大画面的境界, 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故一个中国画家必须加深文学、诗词、印学功底, 才能更完美地体现作品的传统意境, 体现创作者的智慧和功力。画家的学识, 文化品质与文人的内涵构成了书画创作的内在底蕴。石涛曾有精辟的论述:“诗中有画, 性情中来者也, 则画不是拟张拟李而后作诗。画中诗, 乃境趣时生者也, 则诗不是使生吞活剥而后成画。”

传统文化在书画内涵中有着不可轻视的地位。传统文学的底蕴深厚方可画存文人气、书卷气。

画家个人风格的形成, 是诸方面学养 的融合以及对笔调、布局、创作灵感体现的深刻把握, 日结月累, 厚积薄发, 水到渠成, 自然形成。而非刻意强饰。造作而成。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2》的成功之道 第5篇

《舌尖上的中国2》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运用了高科技手段的拍摄手段, 创作了美妙抒情的解说词, 更为重要的是该片自始至终体现了纪录片创作“大众化”的理念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展现, 片中有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物和故事, 有用心用情制作的精美事物, 也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 这些“真实”和“真诚”打动了最广泛层面的受众群体, 他们可能是向往田园生活的都市人, 也可能是身处乡村同样在制作和品尝这些美食的亲历者, 也或许是来到城市后对片中美食还存有清晰印象的追忆者, 他们都能够从片中熟悉、回忆那些或者陌生或者知晓亦或亲自尝试制作、品尝过的各道美食。

大众化理念始终贯穿着《舌尖上的中国2》该片通过现实中国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美食个体和制作个体展开叙事, 通过一幕幕普通劳动者用辛勤和汗水采集、制作美食的画面来打动观众。片中看不到什么技艺超群、名震四海的“烹饪大师”或“美食专家”, 表现的都是普通的劳动者, 他们或是为了生计采集食材和制作食物, 或是为了全家人的好胃口而对美食情有独钟, 比如, 职业养蜂夫妻, 采集蜂蜜的父子, 和妻子合作制作挂面的陕西老汉, 扬州的评书艺人等等。该片没有把美食流传的历史或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习惯或者各类美食及食材的描述作为表现主体, 反将“普通人在普通生活制作的家常美食”作为叙事的主要载体。镜头记录了这些劳动者在生活中与美食有关的点滴片段, 其中既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也有对家乡美食的颂扬和传播。这种对中国美食朴素细腻的描述方式, 对中国人和事物的关系的巧妙处理, 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

另外, 作为一部介绍美食文化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2》没有从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现中国美食文化传统的博大精深, 而是从另一个侧面——美食与人情的角度来突出这样一个主题:“每个人舌尖上都有一个中国, 每个人舌尖上都有一个家。”

很多观众在观看之后不仅赞叹片中的美食文化, 更为其中一个个生活化的场景所感动。比如介绍“挂面”的时候, 就以在平常不过的农村大院为背景, 在《相逢》一集中, 主人公程世坤老人从美国归来定居, 站在沙滩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的情景, 原来他从小都在海外漂泊了大半辈子。又如《家常》那一集, 展示的是家庭聚餐的场景, 大家有长幼次序落座分享美味, 是交流彼此之间作为情感共同体的重要仪式, 人们围坐在一起, 吃的是美食, 品味的却更是人情。这些都是最震撼人心的故事, 朴拙平静生活之下涌动的这种暗流, 正是纪录片核心价值的体现。这些生活化场景的运用使《舌尖上的中国2》很容易地就抓住了观众的心。而且这样的镜头在片中俯拾皆是。众多网友在看这部纪录片时, 纷纷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对真实和平凡的恰当解读使这部纪录片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应该说纪录片的成功因素有很多, 但能否在把握现实、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赢得受众才是关键, 《舌尖上的中国2》在此方面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二、首创周播纪录片模式

《舌尖上的中国2》时隔两年“千呼万唤始出来”, 其周播模式首先引发了众多“舌尖”迷的质疑和热议。《舌尖上的中国2》从4月18日开始播出, 并未延续第一季的日播方式, 一周仅播出一集, 开创了国内原创纪录片周播模式的先河。央视综合频道 (CCTV-1) 拿出了每周五晚间9点、纪录频道 (CCTV-9) 拿出了每周五晚间10点的黄金时段播出。应该说与第一季相比, 第二季在保留相似制作流程的前提下, 《舌尖上的中国2》为更加细致地展现被拍摄的食物与人物的故事, 大大增加了制作成本, 延长了拍摄时间, 制作方倾力将这一季作品打造成可资观众细细品味、反复把玩的精品, 因而播出周期也刻意相应拉长, 目的是不让观众一气囫囵吃完。

作为国产纪录片代表性作品, 《舌尖上的中国2》大胆引进欧美电视剧播出模式, 采用每周播出一集的周播模式, 这当然有基于自身“舌尖”品牌的足够自信, 更是《舌尖上的中国2》商业化运作路径的重要标志。每周更新一集, 吸引观众紧跟“追剧”, 这其实是欧美电视剧的通行做法。其实说白了, 采用周播模式就是为了延续时间的热效应, 而效应延时直接受惠的是赞助商和广告商。如果采用日播模式, 短短7天的播出周期很快就结束了, 留给赞助商和广告商的空间相当狭小。改为周播后, 播出周期抻长为长达60天,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赞助商和广告商的收益。在热炒宣传背景下, 裹挟着第一季强劲的轰动效应, 《舌尖上的中国2》海外单集预售价就超过了4万美元。事实也证明, 正式播出将日播改为周播, 《舌尖上的中国2》的广告收益直线飙升。从央视纪录频道提供的官方数据来看, 苏泊尔和四特酒分别以4532万元和4399万元成功中标全媒体合作伙伴企业, 作为一部专题纪录片, 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这样制作单位、赞助商、播出平台、广告商多赢的局面也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成功秘诀之一。

三、开启纪录片与营销平台的“双赢”模式

在《舌尖上的中国2》招商中, 天猫商城旗下的天猫食品, 就成为《舌尖上的中国2》的独家合作平台, 同步首发每期节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谱, 天猫网在首页设立“舌尖上的中国”专栏, 受众可以边看边下单。根据数据, 第一集《脚步》播出时, 贵州鱼酱厂的一年存货都卖光了, 四川腊肉7天卖出1万份, 臭豆腐销量增至750份, 空心挂面两天卖了1156份。节目中出现的西藏蜂蜜、浙江跳跳鱼、贵州稻花鱼、四川腊肠都成了热卖品。例如“跳跳鱼”, 首播当天在百度的搜索量从原来的每天约400次大幅增加至1.3万多次。除了大批订单量暴涨外, 网页搜索产生的流量费也是一笔客观网络附加盈利, 它存在于网购过程中, 但又获利于订单额之外, 这是在新媒体视域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商业现象。这样实现了《舌尖上的中国2》在受众中的二次传播, 也为营销平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客源。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是必然的。可以说, 从艺术创新、品牌锻造到商业运作再到传播策略,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所作的一系列积极探索, 势必对中国纪录片产生不可估量的示范和启迪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 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 《舌尖上的中国2》呈现给我们的已经超出了美食范畴所能给我们的启发。

参考文献

注:本站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email protected]

网址:迪士尼的中国之道论文5篇(全文) http://c.mxgxt.com/news/view/420547

相关内容

刘亦菲和迪士尼的“国际姻缘”,背后是迪士尼对中国的主动求和
迪士尼公司企业文化.ppt
迪士尼中国竞争策略
迪士尼,IP王国背后的产业链布局
迪士尼 “酷似向佐” 现象大揭秘:文化与商业的精彩对决
迪士尼出品的十大经典电影 最好看的10部迪士尼电影推荐
《花木兰》北美定档 迪士尼海选中国女星
迪士尼真人《花木兰》预售开启 木兰绽放全球 华人巨星亲配中文版
迪士尼持续布局中国市场,跨境业务成新焦点
盘点中国明星与迪士尼有趣的小故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