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再说蒋方舟了,但既然路透社在蒋方舟收钱为日本做文宣这事儿的报道中点了我的名字,那就回应一下,再说说这所谓的文化交流。
路透社很会带节奏,文章的标题直接把网络上批评蒋方舟的声音,定义为民族主义的怒火。路透社的评论文章,把批评蒋方舟的声音和支持正常文化交流价值的声音树立为两个有矛盾冲突的阵营,并且引述了外交部的相关回应。
路透社的这篇评论文章,很有些写作技巧。对国外不了解事情前因后果,不了解十几年前中国文化界、舆论界充斥着无限崇拜日本、无限贬低中国这样论述的英语读者来说,显然会觉得批评蒋方舟的中国网民都是激进狂热、失去理智的民族主义者。因为路透社的文章里都提了:“连中国外交部都肯定并捍卫了中日文化交流的价值”。
然而,中国网民批评蒋方舟的原因,是否定国与国之间正常的文化交流吗?并不是。中国网民愤怒的点是,很多接受日本资助的中国知识分子,一边宣传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的同时,还顺便贬低中国。
路透社点我名字的这段,说我指责中国知识分子为了经济利益而讨好日本。这个说法我不否认。蒋方舟和其他一些人确实接受了日本的资助,得到了经济利益,这点他们自己也承认,日本外务省也有相关的审计资料。那他们是不是讨好日本呢?
我给大家展示一下蒋方舟那本《东京一年》里的一个段落。这个段落是网友们找出来的,大家普遍都觉得非常不舒服。
175页:“想起之前看过在美国读书的朋友E的一段话:“从来没有像这一刻一样,想彻底退回到冬日的阳光、睿智的交谈、忙碌的阅读、甜腻的情话中去。有那么一瞬间有种幻觉,墙像荧幕一样,只要不盯着看,里边发生的一切就和真实的生活无关。”但我能否像一个自由社会的人那样生活?能否融入我在国外的生活?不,顶多算“流亡者景观”罢了。虽然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社会,但是在这个不一样的自由社会中,身为“流亡者”,我唯一的财富就是墙内生活所造成的扭曲。自由社会对我的好奇,就像帝国主义时代的野蛮部落展览。自由社会的人——比如我接触到的日本媒体人和教授,永远无法理解我们的痛与伤,仅仅是报之以礼貌的同情和猎奇,同情我生长的迷人而恐怖的异域。”
大家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一段文字呢?
如果用宽容的心来理解这一段,无非是很传统的文人写作时又犯病了。这种毛病就是无病呻吟、装X过度、假装对自己国家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与思考。但其实这整段都毫无意义,因为论述都没有谈到具体的事件来佐证作者的判断,只是盲目地下定义和表达情绪罢了。
但如果用较真的心,来看这一段文字呢?
蒋方舟在体制内媒体做高管,还接受了日本的资助,又安排住房、又给生活费,同时还参加日本政府安排的各种活动,但她还在为日本写的软文里表示,怀疑自己能否像一个自由社会的人那样生活?蒋方舟是觉得在中国的工作生活很不自由,还是影射中国不是自由社会?蒋方舟认为她接触的日本媒体人和教授,对她出身在中国报以的是礼貌的同情和猎奇,蒋方舟认为她接触的日本人认为中国是迷人而恐怖的异域。
这一段如果真的用很较真的心来看,当然就是蒋方舟讨好日本,甚至不惜自我贬低,甚至不惜同时贬低中国。
我们中国网友点评蒋方舟事件,很多人都评论,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对方的资助说一些对方的好话,这其实也没什么。但为什么一定要同时贬低自我呢?为什么一定要同时贬低中国呢?
但这些路透社是不会报道的。因为掐头去尾,只截留想报道的内容,传递某个方向的信息,这是外媒报道的日常,是西方媒体一贯的舆论宣传手段。
我们中国网友什么时候反对正常的文化交流了?我们中国网友批评指责蒋方舟收钱为日本宣传,是反对这种为了抬高日本,而矮化自我矮化中国的现象。而日本资助中国知识分子做文化交流的案例中,有不少人都是这样,他们有不少言论都比蒋方舟过分的多。蒋方舟和他们比,甚至都算是白莲花。如果蒋方舟现象只是个案,并不会引发中国网民的愤怒,但这是普遍现象,这还是正常的文化交流吗?
我想请问一下路透社,如果英法文化交流项目里,法国资助的英国文化名人写一些极力贬低英国女王、极力贬低英国王室、极力贬低君主立宪的文章,还同时夸奖法国N次共和,夸奖法国“创造”了自由和民主。请问路透社会怎么报道?请问英国人民会有什么反应?
蒋方舟事件在后来其实还有后续,是日本电视台在疫情期间对蒋方舟的一段采访和对话,蒋方舟的很多话引发了中国舆论的愤怒。这种愤怒远超她收钱写了《东京一年》中说日本好话自我贬低。
蒋方舟对这个事情的回应,是日本电视台对她的话进行了二次加工。我们姑且相信蒋方舟的自我辩护,那请问蒋方舟,你说日本电视台对你的采访播放画面是经过恶意剪辑的,你觉得日本这样的操作,是不是还在正常的中日文化交流范畴内呢?
我再一次重申一下对蒋方舟事件的观点。
第一,蒋方舟事件的出现是中日关系出现问题的写照。
正常的文化交流项目,其实就是推进两国关系,尤其是推进两国民间关系的手段。互相给对方的文化名人一些资助,互相说一些好话,增加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好感。正常的文化交流项目当然是好事情。可现实是,中日文化交流项目中,不少接受日本资助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的表现不正常。
第二,传统的文化交流项目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爆炸时代的作用将急速降低。
各国老百姓获取其他国家的信息,已经不用花大量时间和成本去旅行,不用听文化名人和媒体来转述。打开手机就行了。如今这个时代,媒体、文化名人的权威性、专业性、公信力也在快速消失。反过来全球老百姓对媒体、文化名人的客观性、公正性的质疑越来越多。
第三,我们中国网民反感的是不正常的文化交流。
蒋方舟他们收了钱说点日本的好话,其实中国网民可以理解的,这就像是收钱做广告。但即便是做广告,各国的广告法都规定在说广告主好话的同时,不能贬低其他人,文化交流就可以例外?
蒋方舟的《东京一年》本质上就是她接受日本资助,参与中日文化交流项目的一个交代,是一本软文。蒋方舟出版成书,是不是应该交代一下《东京一年》成书的原因,交代一下这是一本宣传日本的广告软文呢?更何况这本宣传日本的软文,里面有些章节还顺便贬低了中国。这让我们中国网民很不舒服。
第四,别动不动就把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说成是两个对立的群体。
很多文化名人,也就是本科学历。我们中国网民、中国老百姓的学历并不比文化名人低。随便哪个城市,站在马路上望去,遍地本科,硕士博士也不少,谁不是知识分子呢?文化名人要说服中国网民,说明自身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比我们这些普通人有深度,需要拿出更多的诚意和干货。
文化名人掌握的知识,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掌握。文化名人不掌握的,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掌握。用我们网友的话来说:“什么是知识分子?是现在在农田努力育种的、是在道路桥梁前努力绘图的、是奋战在手术台的、是细心收集乡镇情况的、是仔细研究反制国外策略的。总之不是那群待在祖国反祖国吹国外的”。
少一点装X和无病呻吟,多一点人类的行为。日本社会究竟如何,不用这些拿钱说日本好话的所谓知识分子来论述。日本好的方面我们普通网友也知道,不好的方面日本社会科学的从业人员,都说过无数次了。正反两面对日本的评价,我们普通中国网民都看过。
我们中国人民群众的思考和观察,并不比所谓的知识分子、文化名人来得少。
最后给点我名字的路透社一点建议。
新闻报道不要二次加工,不要断章取义。建议路透社如果再要点我的名字,希望能把我的观点完整报道。路透社说我认为,蒋方舟是收钱为日本做宣传,这个没错。这是事实,她收日本钱了,她为日本做宣传了。但这不是整件事情的全貌。
当然我知道,路透社是不会理睬我的,因为我这样的普通网民身份不够,也不是西方媒体认为的自己人。路透社帮蒋方舟辩护,认为她只不过是参与了正常的文化交流,或许路透社认为蒋方舟是他们自己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