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剧种“联姻” 探索戏曲《董生与李氏》引关注
本报记者 刘 茜
“这出戏融合了越剧、黄梅戏、豫剧、粤剧、京剧,一台戏可以看到5个剧种,让人大饱眼福。”前不久,为庆祝“21世纪中国戏曲导演艺术发展论坛”的召开,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舞美系、音乐系等联合创作、首演了五剧种抒情戏曲《董生与李氏》。面对 “多剧种联合创排一台戏”日渐增多的现实情况,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主创人员、戏曲专家及观众。
张扬“大戏曲观念”
探索戏曲《董生与李氏》改编自著名编剧王仁杰的同名梨园戏。在保证原剧本精彩故事情节的同时,此次创排加入了更为时尚、多样化的元素,戏中包含了黄梅戏、豫剧、粤剧等5个剧种,在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发挥各个剧种的特点。该剧由中国戏曲学院08级戏曲导演班集体移植编导,舞台设计、灯光、服装由舞美系学生完成,作曲由院外专家、本院音乐系老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京剧部分的伴奏由京剧系器乐班学生完成,参与创作和演出的人员有100多人。
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副教授、该剧主创之一王永庆说,该剧创作是根据戏曲学院生源情况来定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熟悉多个地方剧种。其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在“大戏曲观念”下,通过多剧种的导、表、音的同台对话,着力于张扬各个剧种的特色和魅力。
“显而易见,多剧种联合创排的难度很大。”王永庆承认,他们在实现各剧种之间艺术风格的衔接和融合上下了很多工夫:一是力求做到人物形象和情感基调的统一,二是音乐旋律的走向要统一,三是舞美灯光的统一。
这种积极的教学探索,得到了中国剧协原分党组副书记王蕴明的赞同。他说:“作为一出教学剧目,《董生与李氏》是成功的。它有一定的新鲜感和观赏性。”
创造力不可缺失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多剧种“联姻”的新编戏剧作品问世,如,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文联出品的历史剧《玉飞凤》,由越剧、锡剧和昆剧融合在一起。还有,2010年山东省柳子剧团、山东省吕剧院联合演出的现代戏《选民老冤蛋》,共三折,分别用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来演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贾志刚认为,追根溯源,这种现象可用中国戏曲“移植是传统”这句话来解释。他介绍:“《秦香莲》是目前戏曲舞台上最流行的剧目之一,汉剧、徽剧、楚剧、滇剧、豫剧、评剧、秦腔等将近50个剧种均有此剧目。 《群英会》、《赵氏孤儿》等也是多个剧种演绎同一题材、同一故事。经典剧目是戏曲各剧种共有的宝藏,移植便于剧目的普及,利于观众接受,而且成活率高。”
肯定了“移植是传统”,同时,贾志刚也有“创造力缺失”的忧虑。他说:“相当多的移植作品,呈现出的是同样主题、同样人物、同样矛盾冲突,重要情节基本不变,仅仅是唱腔、语言上的地方化。这样的剧目和新创剧目来比,创造力要小得多。”
贾志刚建议:“改编移植除了再现,还应有创造力的移植。比如把剧目拿来以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添加很多内容,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有自己的追求。”
前景难测路漫漫
优秀的戏剧作品必然要有市场与观众。“多剧种联合演出”的探索戏曲究竟能否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地方戏曲发展不均衡,小剧种更是面临诸多危机。”有专家分析说,“‘多剧种联合演出’的戏剧作品观众适应面相对广泛,观众虽然口味不同,但只要愿意欣赏多个剧种中的任何一个,就可能走进剧场。”
也有专家意见相左,他们忧虑:“仅凭多个剧种凑在一起演,开始人们会觉得新鲜,但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一方面各个剧种演员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而没有高水平的表演,想在市场上站住脚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在一台戏里,每个剧种的表现不可能完全充分,难免会影响观赏效果。”
记者了解到,此类新编作品数目尚少,有的比较成功,也有的尚待加工完善。据了解,《选民老冤蛋》演职人员仅10人,投资不到10万元,演出却早已超过百场,深受观众欢迎。
对于此类作品如何才能赢得市场,王蕴明等专家建议:“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把握了这一点,好的剧目才能长期占领市场。”(来源:中国文化报)
本文相关推荐
中国戏曲剧种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京剧以外的剧种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京剧戏曲人物照片京剧戏曲大全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全国剧种知多少戏曲 豫剧全五女拜寿网址:五剧种“联姻” 探索戏曲《董生与李氏》引关注 http://c.mxgxt.com/news/view/436803
相关内容
文化·视点|昆曲《李佩先生》:古老剧种走向现代的探索和实践北方昆曲剧院创排《李佩先生》,探索昆曲现当代题材创作
《李佩先生》:昆曲创新的挑战和探索
王自如与董明珠关系为何引人关注
许氏喜剧
《再见爱人》:情感探索还是情感消费?
李嘉诚与徐子淇的婚姻状况探究,李嘉诚与徐子淇婚姻状况深度解析
邵氏武侠电影明星工业美学探究
新时代戏曲创作如何“数字化”?国家大剧院举办研讨会热议戏曲“守正创新”
依托热门IP,戏曲能否寻找到更多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