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千年来,有人崇拜有人痛骂,纵使非议满身,却依然令我们感动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梅花》,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写。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王安石的文学家身份,比他的政治家身份更著名一点,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诗词和散文。其实,历史上的两宋在三百年来,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件事是国家屡遭游牧民族的入侵直至靖康之耻;
而另一件事就是“王安石变法”。
在名相济济的王安石时代,其实,也有很多伟大的政治家,例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但是,最终只留下了文章传世,而他们的政治家身份也渐渐被人遗忘了。
一向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也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民无能名曰神”,意思就是说:无法去评价,对这些人,对这些事,对这个时代,他不知道如何评价,这或许就是他们作为文学家流传于世的原因吧。纵然他们曾经的职位、权力、影响力都要远远大过他们的文章。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但不失大家风范。
不过,我们要是用心回顾一下北宋的历史,就会发现,王安石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这一生,做过最惊天动地的事,就是熙宁变法,因为,这是他经营了大半辈子的事业,也与变法紧紧的连在一起,世人也称之为“王安石变法”。然而,就是因为这一场变法,上千年以来,有人捧他,同样,也有人踩他,言辞非常极端,褒贬不一。
捧他的,比如:北宋的黄庭坚,对王安石评价是这样的:“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就连后世老蒋也表示对王安石的欣赏:“至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
而踩他的,比如:南宋的朱熹,他评价得很难听:“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 …流毒四海… …而祸乱极矣。”而且《鹤林玉露》的作者罗大经也认为:“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在那个年代,封建学者把视他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怪物,而资产阶级学者却把他捧上天,觉得他就是资本主义的先知。不过,王安石的死对头司马光,说了一句还算中肯的话:“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从这句话也不难看出,王安石是个执拗的人,还被同时代的人们戏称为“拗相公”。但是,从他这份执拗里,我们看出了他不过是一个想把实事做好的人。
那么,王安石怎么会有改变世界的想法呢?故事要从公元1021年说起:
在临川军判王益府上,有一位婴儿降生了,王益为孩子取了个名字——王安石。却也是这一天,两宋的不少文人都把这孩子的降世描述得格外玄异。
在《铁围山丛谈》上有这样一段的记载:就这一天,有一只修炼成妖的獾子精,趁着夜黑人静的时候,鬼鬼祟祟钻进了大宋江南西路临川县一户官员家庭,紧接着,传来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惊醒了王府所有人,没错,是一个后来把大宋折腾得惊天动地的“妖人”呱呱坠地了。
其实,这不过是他们后来对王安石的一些无稽诋毁罢了。
实际上,年少时期的王安石,受到父亲的影响,对各类史书格外入迷,而且,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接触过无数不同阶层的人世,小小的年纪,就已经看尽了世间疾苦。
这时候的北宋,已经陷入到了人民困苦、国家贫穷的困境,而且,强敌也在不断地引起战争,试图要征服大宋,可以说是水深火热,危在旦夕。
而那些朝廷之中的大臣们,没有一个能实干的,大多只会纸上谈兵。
或许是看尽了人世间的苦难,少年时期的王安石,内心渴望着能改变这个不美好的世界,便有了立志从政的坚定想法。
在十六岁的那年,王安石跟着父亲去了京城,并认识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十分欣赏这名少年的才气,并给予了两句高度评价:
翰林岁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只是,此时的欧阳修不会想到,这位少年才俊在不久将来,居然会站在他政治的对立面,成了他的死对头。
王安石得到前辈的肯定后,内心更加坚定了从政的想法。为了能考取功名,他没日没夜的看书。不知不觉的过了五年,二十一岁的王安石去参加科举考试。如愿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一条“以天下为己任”的仕宦之路。
但是,王安石在接下来二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对功名是淡漠的,只想着一心研究改法。最初,王安石被派到淮南做判官。宋朝的制度的:地方官一旦任满一期,就可以参加馆阁考试,考上后就能去京城当官。
等到王安石在这个地方上任满一期后,他却没有去参加馆阁考试,依然继续做地方官。到了后来,欧阳修直接向皇帝举荐王安石为谏官,谁能想到,王安石这次还是拒绝掉了,他拒绝的理由是:家中祖母年事已高,脱不开身。
欧阳修也算是个执拗的人,他是不忍这样的人才一直做着卑职,便说服王安石:“既然想要俸禄养家,那就做群牧判官吧,这样俸禄才够,可以养活一家子。”到了公元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时,向皇帝上奏了一封长达万字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 ...”
在万言书中,他写了自己多年做地方官的经历和感悟总结,并讲出了令人担忧的社会现实,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京官不曾察觉到的。然而,仁宗是个中庸的皇帝,对王安石提出的改革建议没有太放在心上,至于那封万言书,早就被淹没在如潮水般的奏折当中了。
后来,朝廷多次向王安石投来橄榄枝,升他大官。而他还是像以前那样,执拗地推辞不去。好在,王安石是善于分析形势的,既然仁宗皇帝没有给他一次真正发光发热的机会,那就等。至于不入朝的原因,他只是在等那个能与他一拍即合的人罢了。
终于,王安石在四十六岁那年,等来了他的伯乐。
就像汉景帝遇到晁错一样,刚刚上位的宋神宗在想要富国强兵的时候,遇到了一心变法的王安石,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打算一起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善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就启用了王安石提出的改革办法。
在短短三年里,王安石从江宁知府到“越次入对”再到登上宰相职位,只为了能够更好实施变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1069年的春节写下的,这里的“春风”有着不同的意义,在王之涣的笔下,它是个很懒的家伙,从未度过玉门关;在在欧阳修笔下,春风也未曾到过天涯。但是,在王安石笔下,春风是带着满满的暖意来到了汴京城。
不过,王安石还是把改法看得太乐观了,新法施行才刚刚开始,就遭受到了极大阻碍。一朝的文武百官,半朝人都投了反对票。如果,不是有神宗在撑腰,王安石可能没有办法再经营下去了。可惜的是,世人并不懂他想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苦心,只把他看作异端,是个疯子。
但是,王安石顾不上这些了,只一心经营变法。然而,每推行一个新法,等于是在朝堂内外拉了一遍仇恨,一场“变法派”和“守旧派”的拉锯战就这么开始了。
为了变法顺利进行,王安石硬下心肠,光是驱逐政敌反对派还不够,就连反对自己变法的恩师、领导、朋友、亲信也从没手软过。比如:对王安石有过举荐之恩的吕公著,两人曾经是政治盟友,却因反对变法,被驱逐了。
再一个,著名的守旧派司马光,在变法开始之前,他和王安石交情不错。在变法之后,他三番五次劝王安石“浪子回头”,并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此后,王安石也就不再和他来往了。
还有韩维,对王安石也有过举荐之恩,也是变法的反对者。后来,有一次他把民间有人因为躲避保甲法,而断腕断指的情况报告给宋神宗,因此,王安石对他的意见很大。当神宗想要提拔韩维时,却遭到了王安石的极力反对。最终,韩维只能辞了职,离开了朝廷。
接下来要说的则是对王安石有过提拔之恩的欧阳修,当年,十六岁的王安石随父进京,老先生对他的文采可是大加赞赏啊,而且,一直都在努力的提拔王安石,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欧阳修因为对变法不满,便向神宗提出了辞职的请求,有不少大臣劝神宗挽留。
谁知,王安石却说了一句狠话:“如此之人,在一郡坏一郡,在朝廷坏朝廷,留之何用!”简直是一个活脱脱的“白眼狼”!
再后来,皇宫里莫名出现了一幅《流民图》,图上是宫里人从未见过的悲惨景象:骨瘦如柴的老者,伤心哭泣的大汉,蓬头垢面的村姑,吞吃垃圾的儿童… …这么说吧,图里的每一个人形如饿鬼,都不忍心再看一眼。
太后看完这幅画,直接泪流满面,对皇帝说:“这个卑鄙小人王安石,分明是在搅乱天下,皇帝你可是有负社稷啊。”
宋神宗一直是信任王安石的,但是,在一片激烈的反对声中,难免不动摇。就这一会儿的功夫,官员传达上来一则消息,民间对变法非常不满。而且,在那个迷信的时代,有不少人认为:现今的天灾人祸,就是变法导致的,甚至,连太后也反对变法。
宋神宗心里明白,不给他们一个交代是不行了。
很快,王安石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却只是一声长叹:“神宗终究还是动摇了,我这些年的坚持,怕是要功亏一篑。”
宋神宗也是没办法,不得不罢免了王安石的职务。
1074年,是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的这一年。
不过,做不做宰相对于王安石来说无关紧要,他更在意的是,新法能否继续实施。在离任之前,他向神宗提出请求:希望皇帝能任用自己的得力助手吕惠卿为参知政事,好继续推动变法。但是,这个吕惠卿心思压根不在变法身上,而是想做更大的官,想要取王安石而代之。
他为了取代王安石,一方面不停的打击王安石的弟弟,一方面也借其它案件故意陷害王安石。韩绛对吕惠卿的异常有所察觉,立刻告诉了宋神宗,并且,请求让王安石回来复职。等到王安石复职后,吕惠卿就被发配到了离京城千里之外的荒芜地方。
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对于吕惠卿觊觎过他的宰相一职,王安石并不在乎,他只要新法能继推进就行。没曾想,王安石的儿子却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他打算搜查并夸大吕惠卿的罪证,要让背叛父亲的小人牢底坐穿。
结果,他的计划被一个小吏外给泄露了,传到了吕惠卿耳朵里。吕惠卿为了自保,连忙写了一纸诉状汇报给皇帝。就这样,一直以来承受着变法压力的宋神宗,脑中紧紧绷着的一根弦断了,开始对王安石心生厌恶。尽管王安石多次极力辩解,宋神宗也完全听不进去了。
吃了哑巴亏的王安石回到家后,对儿子来了一顿劈头盖脸臭骂。儿子也不是软包子,和父亲一样都是刚烈性格,不久之后,竟活活气死了。
面对儿子去世的悲剧,王安石心再强硬,还是流泪了。他对这个时代是彻底失望了,心力交瘁。过了一段时间,他向神宗递上了一封辞呈,神宗只是默默地应允了。
就这样,王安石第二次罢相,离开了京城。
其实,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是他久久不能释怀的,也不由得感慨:“人活一世,不过是大梦一场罢了。”王安石始终不愿再回到朝廷,他真的累了,也不想再追名逐利,只想过上“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的悠闲生活。
但的,王安石的这个小小梦想还是不能如愿以偿,皇帝执意让他回来复职。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应允。直到宋神宗去世后,他的政治生涯总算画上了一个句号。不过,王安石倒是一直没忘宋神宗的知遇之恩,为了表达感谢,便写下了一首《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直到新一任皇帝宋哲宗上位,再加上,太后的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也得势了,不久,他们彻底废除了新法。
一言不发的王安石,默默背上所有的罪名,黯然离开了这个时代舞台。再后来,他才完整的知道,原来在执行新法过程中的那些年,很多支持他的人,并不是追求这场变法的结果,而是不要影响到了自己的前程就行。所以,看似执行地很好,实际上,朝廷内外早已是怨声载道了。
比如:免役钱,如果,征收钱的是二分,他们就可以征个三分到五分,理由是,为了预防碰到灾荒时节,万一百姓不能交上。这改法一出,苦了不少百姓,能不怨声载道吗。其实,王安石是从无害人之心的,却没能想到,会让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在王安石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来到金陵隐居,过了一段相对轻松的晚年生活。也就是在这一年,刚出狱的苏东坡被贬到黄州,隔天就顺江东下,去金陵找王安石叙叙旧。两个从前明明是站在对立面的人,如今,却好得像一对知己。
苏轼明白,自己这一路来的坎坷,和王安石变法无关;王安石也知道自己隐退,只是时运不济,与苏轼站的旧党无关。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王、苏两人结伴共游,谈禅谈诗谈学术,也谈政治得失,好不快活。
但是,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两人终究还是要分别,各奔天涯。在临走前,苏轼写了一首诗《次荆公韵四绝》,送给了王安石: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诗中的大意是:苏轼看见老宰相王安石骑着毛驴,孤独地走在荒野之中,他一脸病容的模样,早已没了当年的那番风采。一见到苏轼,就劝苏不如在江宁买一些田宅落户,好与他做个邻居。苏轼感叹,如果,是在十年前,两人就能做邻居,那该有多好哇。
尤其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不难看出,苏轼对于王安石是抱着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的。
两年后,王安石在失望中去世了。
从此以后,在那个荒陂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孤身骑驴的身影。
史载,王安石病逝后,葬钟山南麓东三里,原宝公塔与草堂寺之间。王安石家人,除父亲王益和大哥王安仁葬牛首山外,其生母吴氏,弟王安国、王安礼,子王雱也葬于钟山南麓。明初,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被朱元璋选为陵寝之地后,靠近陵寝的蒋山寺宝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迹被迁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亦被迁走。一说是迁至麒麟门,另一说是迁回老家江西。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不免让人觉得唏嘘,可以说,他这一生是谋国不谋家,可惜的是,他最终却落得个孤家寡人的悲惨下场。世人只是看成败结果的,结果是成功的,大家就会说他“坚持”,但是,如果是失败了,大家则会说他太“固执”。
有人说,人生无非是两种意义:一是为快乐,一是为信仰。王安石原本也可以选择潇洒快乐的活着,但是,他却义无反顾选择了做实践信仰的牺牲者。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可以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还是十分显著的。
责任编辑:
网址:此人千年来,有人崇拜有人痛骂,纵使非议满身,却依然令我们感动 http://c.mxgxt.com/news/view/44020
相关内容
孔子的一句千古名句,居然是骂人骂出来的,我们也会用到!千古第一悼亡词,开篇便是千古名句,千百年来无人超越
人到底有多容易被操纵?
一个虚构的中国人,令西方害怕100多年,至今依然有人认为他存在
39岁张靓颖好丰满,宽松T恤依然难掩傲人身材,熟女气质相当迷人
即使这力量刺痛我,此身非我,此地无我存在 相柳 夭柳
“看到拜登,G7领导人们都惊了:比去年老了很多”
“我离崇高和荒谬都只有一步之遥”——《拜伦传:传记与传奇》出版
苏轼见到友人妻子漂亮,羡慕之余写下一首词,感动世人近千年
汪伦:只是一小小县令,却靠打赏李白留名千古,你猜有多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