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诸葛亮对魏延态度,魏延悲剧命运的探讨与分析
摘要:魏延是蜀汉的一员大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但是被诸葛亮认为“脑后有反骨”,所以处处受到歧视和压抑,诸葛亮临终前,设下圈套,致使杨仪与魏延火并,魏延被夷灭三族。这不仅破坏了蜀汉军队的团结,而且减弱了自身力量,使蜀汉政权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诸葛亮的偏狭,造成了魏延的悲剧。《三国演义》 中把魏延作为反面角色描写,是不公平的。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誉为聪明智慧的典型。但是人无完人,在被作者神化”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他在用人方面的一些重大失误。魏延无辜受歧视,迫害致死,就是诸葛亮在处理人事方面的重大失误。魏延,字文长,能征善战,是蜀汉建立政权的功臣之一,他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诸葛亮的精心安排下,他却背上了反叛的罪名,死于非命。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看到所谓魏延“脑后有反骨”。在诸葛亮神化”的智慧下,魏延不得不成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佐证。《三国演义》 中,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尸骨未寒时,就烧了栈道,企图杀掉诸葛亮托以后事的杨仪,作者通过对魏延的这种艺术处理旨在表现诸葛亮的先见之明。这种古代蒙昧式的智慧,是星相家的智慧,是近乎于神和妖的智慧,是非常人”的智慧。然而由于广大读者对诸葛亮的喜爱,忽视了他用人的不足,对他如何处理魏延并无反感,而对魏延不幸遭遇,也未引起同情,甚至在诸葛亮思想的影响下带有严重偏见。当然, 魏延自身也存在着不足,他的居功自傲对造成他悲剧的一生有一定影响,然而造成他悲剧主要责任的,我认为无疑是诸葛亮。而且,我们从处理魏延的问题上,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偏狭和他对待人才的失误,而这一失误, 从某种方面来讲,直接影响了蜀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一、悲剧命运的开始
魏延是在关羽收复长沙时, 归降刘备的, 当他第一次见到诸葛亮时, 作者用了特写镜头做出了描写,原文如下:
云长引魏延, 亦言其功, 玄德敬之。孔明勃然曰:“韩玄与汝无仇, 杀之乃大不义也!人人效此, 心怀异心。”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见斩魏延, 急命止之, 问孔明曰:“诛降杀顺, 大不义也。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 何故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 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 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 久后必反, 故先斩之, 以绝后根。”……玄德曰:“若斩此人, 非安汉土之计也。”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做臣子的一定要忠贞不贰, 如果不忠不义, 就可以定为死罪。魏延杀了韩玄这似乎是诸葛亮杀魏延的一条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未必是诸葛亮诛杀魏延的本意, 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正如毛宗岗所说:“巩志杀金璇而孔明不罪之, 独罪魏延者, 知延之必反, 故欲借此以杀延耳。”这是很有说服力的证据。巩志杀金璇与魏延杀韩玄极为相似,而且时隔不久,但诸葛亮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那么由此可以证明,不忠并不是诸葛亮杀魏延的主要原因。“脑后有反骨”才是诸葛亮斩杀魏延的根本原因。作者通过对魏延投降时情景的描写旨在表现诸葛亮知人善任,但是如果我们加以分析却可以发现杀魏延毫无道理,甚至在用人方面他是缺乏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的。1.对蜀汉来说, 魏延的投降,扩大了蜀汉的领土,而且壮大了蜀汉的军事力量,所以,对蜀汉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弊, 我们姑且不论魏延的功劳,单说这种行为对蜀汉政权带来的利益,就不该斩杀魏延。2.就当时的形式来讲,三国时代多种势力并存,哪一种势力不想壮大自身,但是如果诸葛亮杀了魏延,将有多少准备投靠刘备的将领寒心。诸葛亮为渊驱鱼的愚蠢做法只是壮大敌人而使自己空前独立,这无疑讽刺了诸葛亮的“英明之举”。3. 魏延投靠刘备是经过他仔细思考,慎重决定的,并非心血来潮时的冲动之举。早在曹操大军南下,刘备亡命之时,他既未北投曹操,也末南降孙权,而希望追随刘备。刘备败樊城,走新野,来襄阳时,早已投靠曹操的张允,蔡瑁叱军士”左右与我乱箭射之!”在这危急关头魏延首次登场了,他不过是守襄阳的无名小将,却引军杀张,蔡。他说“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贼?以图爵禄,非义土之所为!吾今愿请使君,入城杀贼!”轮刀砍死守门将领,遂开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领兵入城,以讨围贼!"此举堂堂正正,令人拍手叫好。然而刘备在慌乱中未进襄阳城而走江陵,魏延欲追刘备未果,只好到长沙暂栖。可见,魏延追随刘备,乃是他的宿愿。况且,魏延“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对此堂堂仪表,诸葛亮偏偏视而不见,只看到“脑后有反骨”,岂不可笑。这只能说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分析问题不从具体情况出发,却以星相家自居,单凭-个人的长相断定他是否忠诚,这样的做法显得幼稚可笑。刘备亲自干预,诸葛亮最后才未杀魏延。但是,从被诸葛亮看见“脑后有反骨”开始,魏延悲剧的一生就已经注定。
二、矛盾的激化
正因为诸葛亮对魏延的偏狭,使其忽视了魏延在军事上的才华。在孔明初出祁山时,魏延曾献奇策。
“夏 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孔明笑日:“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日:“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日:“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诸葛没有去接纳魏延的奇策,和他的性格与对魏延的看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诸葛亮作战一生, 唯谨慎是也。他从不轻易去打没准备的战争,唯独胜算不大的空城计。司马懿曾说"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这一次诸葛亮-反常态,大出险招,我们结合客观形势,就会发现:诸葛亮上演空城计并不是主动而为之,在这危急时刻,他似乎只有这条路可以走。粽岗曾评价其日:武侯只是小心,不肯放胆。但更主要的是诸葛亮眼中魏延是“脑后有反骨”之人,这种“不忠不义”之人提出的建议岂能接受。所以他没给魏延任何申诉的机会,甚至觉得魏延的建议过于简单,在断然否定的同时,还不忘记泼冷水。孔明笑日:此非万全之计也。.... 一个“笑曰”,一个“绝不"完完整整的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轻视和不放心。我们再回头来研究一下魏延的奇策是否可取。
第一,诸 葛亮大张旗鼓地兵出祁山,魏国必然要把注意力放在陇右,子午谷必不防备,疏于防守,因此容易突破防线,顺利进军,迅速地直达长安城下。第二,夏侯懋是纨绔子弟,缺乏实战经验,魏延兵临城下,必然仓皇失措,失于应变,蜀军易于立功。第三,即使子午谷有重兵把守,作为作战宿将,智勇双全的魏延,未必不能全军而返,蜀军不致受到重挫,何况任何-次战斗,都有-定程度的冒险性。有必胜把握的,只是极少数。且当时三国鼎立,不可能出现这种绝对性一边倒的形势, 后来邓艾偷渡阴平,不是反带两千人而逼刘禅投降的吗?何况魏延带五千人,又何况诸葛亮大军在祁山,敌人很可能疏忽而不为备。战争决策时,自然要考虑周详,特别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更要审慎从事。然不用奇策,没有点冒险精神,很难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重大的胜利,这是为历史证明了的真理。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略有小胜,然于魏无损,于蜀无补,徒然消耗粮草幼,这一切,更显出不用魏延奇谋之失策。粽岗不无惋惜地说:"此亦韩信暗度陈仓之计,惜孔明不用也。”所以,魏延的计策,虽然有些弄险,但足能用快速的战斗,形成蜀汉在平魏战争中的绝对优势。诸葛亮独断专行,甚至有些压制的作法不但丢弃了蜀国统一中原的大好机会, 且激化了他与魏延之间的矛盾,这是很大的失策。在诸葛心目中,魏延虽然立下汗马功劳,出祁山时,已经官拜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都亭侯, 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但诸葛亮对他总是不放心, 必欲杀之而后快。上方谷战役时, 魏延受诸葛亮的指派, 负责吸引司马懿父子进入葫芦谷, 马岱却受命将葫芦谷后口叠断。葫芦谷因状如葫芦而得名, 整个峡谷只有一个入口, 诸葛亮明知魏延在谷内, 却丝毫不念同僚之情, 指派马岱堵了谷口。这种做法明显是要把魏延逼上绝路。幸而当时天降大雨, 老天爷在救了司马懿的同时也救了魏延。事后魏延责怪此事, 诸葛亮委过于人, 重责了马岱, 却暗地里又做了手脚, 派马岱接近魏延, 为魏延埋下了定时炸弹, 并让马岱向魏延透露了假消息:上方谷之事系杨仪所为。魏延自然就会认为:丞相尚在, 杨仪羽翼已丰, 等到丞相不在之时, 己还能有活路吗?这就在魏延的心中埋下了祸根, 促使了他与杨仪日后的火并。总之, 诸葛亮作为主帅, 仅仅因为对魏延有偏见, 就要杀之而后快, 在计划失败后, 又将责任卸于马岱, 简直叫人不齿, 诸葛亮在上方谷的一系列作法, 直接铸成了魏延的悲剧。
三、用计除掉魏延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对魏作战不但没有大的进展,反而陷入了对峙僵局,他积劳成疾,自觉时日无多。这个时候,在诸葛亮心中的首要问题不再是对魏如何作战,而是如何处理魏延。在他个人后事的安排下,就可以看出他欲杀魏延的巧妙计划。首先, 他将军权交给了杨仪,杨仪素与魏延不和,而且上方谷的事情,使魏延对杨仪耿耿于怀,魏延素来有些傲气,以他的性格怎么会轻易服从一个毫无战略思想的“白面书生”。诸葛亮这样做,并不是疏忽了杨魏之间的关系,而是他精心设计杀害魏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本可以将军权交给他既信任,又与魏延没有重大矛盾的姜维。但是为了除掉魏延,却只能假借杨仪之手,其次,诸葛亮为了除掉魏延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还设计了一套锦囊妙计。在这个妙计中,马岱上场了,在上方谷之战,马岱受诸葛亮之命假意与魏延亲近,使魏延相信马岱是可以相信的战友。在诸葛亮去世不久,魏延不满杨仪烧了栈道,就在准备与杨仪交战之时,假意示好的马岱一刀斩下了魏延项上的人头,从此结束了魏延悲剧的一生。平心而论,魏延是反对杨仪而非反对蜀汉的,蒋琬的看法比较客观:魏延自诩功高,常有不平之心,日出怨言久矣.....”魏延并无反 蜀汉之心,只是反对杨仪总兵而已!在与杨仪争斗中,朝野大多站在杨仪的一边,这一方面既由于魏延平昔居功自傲,得罪了人,同时也深受诸葛亮不公平看法的影响。杨魏争斗,魏延是一个失败者,人们可以随意将脏水泼在他头上,他既不可能有所反抗,也无人为之辩护。而胜利者杨仪,自然他头上会有桂冠和花环。总之, 孔明之所以要杀掉魏延,并非与魏延有什么个人恩怨,而是出于对蜀汉的无比忠诚,斩杀魏延只是诸葛亮迷信星相的愚昧。
四、反骨的悲剧
人们对魏延的印象不好, 是受了作者倾向性描写的影响。罗贯中没有对他的不幸遭遇和不公平待遇, 表示同情和不平, 而是把他作为嘲笑与批评的对象。作者对魏延, 除了写他跑龙套应付场面之外, 重点描写刻画他形象的, 只有关羽取长沙时魏延的投降;刘备取西川时黄魏争功;诸葛亮兵出岐山时火烧葫芦谷以及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 与杨仪争斗被斩。在这几个屈指可数的描写中, 魏延一直作为反面角色被批判, 就是他在上方谷忠实执行诸葛军事计划而完全无辜受害时, 作者仍以赞扬的笔调, 写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贞与为国除奸的精神, 赞赏他的智慧和英明, 而对魏延则像对司马懿一样, 一火烧死而后快。似乎司马懿是公开的敌人, 魏延是更阴险的隐藏敌人。但是小编想要给魏延鸣冤不公,实际上魏延是蜀中不可多得的军事帅才,其军事才能不亚于诸葛亮,这也就是为什么刘备重视魏延而轻视马谡,“临终前警告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在用人上是不公的,他喜欢马谡所以忽视了刘备的话而重用马谡,也造成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魏延-蜀中后期卓越将领,军事家!
文章原创,码字不易,喜欢小编的点个关注喔。
网址:在《三国演义》诸葛亮对魏延态度,魏延悲剧命运的探讨与分析 http://c.mxgxt.com/news/view/451051
相关内容
为何诸葛亮死前决意杀魏延?别被三国演义骗了,真相揭开就4个字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与魏延关系如何呢?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决意要杀魏延?别被演义给骗了,真相唯有4个字
诸葛亮与魏延:一段承载信任与疑虑的师徒关系
诸葛亮祈禳星辰以延续生命,岂知紧要关头竟遭魏延扰乱 怀旧影视佳作
解读三国中魏延和杨仪究竟是什么关系
三国的黄忠和魏延到底是什么关系?
为何《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力匡扶蜀汉?都怪猪队友太多
历史上魏延与杨仪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有何恩怨
正史上,姜维和魏延,两人相比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