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红楼里的非遗文化”,制作云锦布贴画 南京光华东街小学“非遗+”课程别样精彩
听非遗传承人讲“红楼里的非遗文化”,用云锦布贴画DIY无纺布袋……5月16日下午,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开设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爱上非遗,进而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当天,南京市非遗项目“昆曲清曲”代表性传承人黄欣老师在学校设立的“少看红楼·非遗大观园”工作室揭牌。
湘云也爱吃鸭头!
《红楼梦》中有不少有趣的南京习俗
南京人喜欢吃鸭子,喜欢的程度被描述为“在南京,没有一只鸭子能够活着游过长江。”为什么很多鸭子店都会挂上“水西门鸭子”的招牌?黄欣老师在微讲座《红楼里的非遗文化》为同学们揭秘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原来水西门曾经是南京水路交通的主要通道,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一处美食天堂。千万只鸭子从邵伯湖、高邮湖经大运河、渡过长江,逆流而上到达水西门。根据现代食品加工的原理,就近取材加工可以使食物的新鲜度得到保证,水西门地区成为鸭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的优势显而易见。
黄欣说,从小在南京长大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一定是个鸭美食爱好者,他在《红楼梦》里写了很多关于食鸭的情节。比如,第八回,“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
第六十二回里,宝玉的生日宴上,“湘云吃了酒,拣了一块鸭肉呷口,忽见碗内有半个鸭头,遂拣了出来吃脑子”,金陵女子飒爽的形象跃然纸上。现实生活中,南京姑娘真的喜欢吃鸭头。
“把中国传统的文学名著和非遗传承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非常具有前瞻性。很多人知道《红楼梦》是四大名著,却不知道怎么入门。我想从非遗文化,从《红楼梦》里的人用什么、吃什么,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联的角度,让孩子走进传统文化的大观园,种下非遗传承的种子。”黄欣告诉记者,“我是一名红学爱好者,也是昆曲清曲非遗传承人。目前,我正在分类研究《红楼梦》里的琴棋书画、扇子、香、茶、戏曲和衣食住行,撰写《少看红楼·非遗大观园》这本书,希望能带领小朋友们更好地走进《红楼梦》。”
动脑也动手!
跟随非遗传人做云锦布贴画
“过去,南京云锦是供皇家制作服装的华贵面料,普通人不仅看不到、摸不到,更别说享用它了。在美好的新时代,我们不仅可以将云锦技艺传承下来,而且无论你是什么身份,都可以去享用云锦。”活动的第二环节,云锦非遗传承人吴颖老师带领同学们制作云锦布贴画。
吴老师给同学们每人一个无纺布手拎袋和一包云锦布料材料包,并为同学们做示范。“这是光华东街小学的吉祥物‘树娃娃’,同学们可以用云锦给他们换上新的衣服,贴在布袋上进行创作。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绘画水平和动手能力,分三个等级完成任务。初级只要把树娃娃换上云锦衣服贴在布袋上;中级是在布袋上画一个树娃娃的表情,然后把云锦衣服贴上去;高级是画完表情,贴好衣服之后,用剩下的边角料进行进行再次创作。”
“我家对面就是秦淮河,没想到秦淮河蕴含了这么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知识。我非常喜欢今天的课程,也为自己是一个南京人而感到骄傲。”六(1)班韦奕鸿说。
“我们是秦淮区第二批非遗特色校园,学校的非遗项目是布贴画,已经形成了‘布童凡响’的校本特色。为了让校本课程更有吸引力,学校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对课程进行迭代升级。”校长吴宁告诉记者,黄老师和吴老师都是新式非遗传承人,黄老师热爱传统文化,吴老师擅长用云锦做各种文创产品。在跟他们的交流和碰撞中,学校提出了“非遗+”的概念,用非遗技艺串起各学科学习,比如布贴画+云锦,布贴画+昆曲,非遗+名著等,视角更加开放、多元。相信这样的非遗课程,一定能让同学们从更高层次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同学们中式美学的审美能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摄影 新华日报视觉中心 刘莉
校对 王菲
责任编辑:
网址:听“红楼里的非遗文化”,制作云锦布贴画 南京光华东街小学“非遗+”课程别样精彩 http://c.mxgxt.com/news/view/4531
相关内容
五指山里的非遗课,浸润童心感悟生活传承文化文化中国行 | 海南非遗加强活态传承、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焕发新活力 非遗正青春
荔湾“版权+”助力岭南非遗传承创新
温宿县小学生体验皮影非遗文化
湖南靖州:指尖上的非遗 编织多彩“传承梦”
大湾区艺术中心非遗馆深度游
湖南新田:瑶家歌声飘进校园 非遗文化“鲜活”起来
贵州麻江:擦亮非遗文化金字招牌
河北涿州:非遗传承进课堂
甘肃平凉崆峒区: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