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从“爱情阴谋”到爱情神话是历史层次的影响
提起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两人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靠一首《凤求凰》的曲子打动了卓文君,卓文君不顾家人反对与司马相如“夜奔”,因此成就了一番千古佳话,被世人津津乐道。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也一度成为年轻男女们追求自由恋爱的典范。
但细读史书便会发现,两人的爱情并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纯粹、美好,不仅如此甚至其中还夹杂着套路和阴谋,但经过文学历史的传播,其中的部分真相却逐渐被抹去,而留下的只是世人希望看到的那一部分,这背后的原因是“文化历史”对“真实历史”的影响所致。
下面通过分析真实历史来揭秘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真相,并通过从“爱情阴谋”到“爱情神话”的变化来解析历史层次的影响。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背景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是蜀郡成都人,他原名并不叫司马相如而是叫司马长卿,还有一个乳名叫“犬子”,古代谦称“犬子”的由来便是来自司马相如。后来改名为“相如”是因为他仰慕战国时期著名的相国蔺相如。
《史记》中记载:“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司马相如有个小缺陷就是口吃,父母为了培养他,年少便让司马相如习文、练剑,司马相如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因此也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差事,被授予“武骑常侍”,也就是汉景帝身边的一个武官。但司马相如心中的志向并不在武术而在文学,因梁孝王刘武喜欢辞赋,后来便跟随了粱孝王,期间非常受粱孝王的重视。司马相如当时写的一篇《子虚赋》艺术价值非常高,深得梁王刘武的喜爱。刘武更是将自己的心爱之物绿绮琴送给了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也因此名声逐渐打响了。
但好景不长,梁王刘武因病去世。司马相如没有了落脚之地只能回到老家。但此时司马相如的父母已经去世,家产全无,司马相如非常落魄无以为生、家徒四壁。无奈之下便投奔了自己的好友临邛县令王吉。
卓文君
卓文君是蜀郡临邛人,是中国四大才女之一,善通音律。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时的临邛首富,卓家的财富可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一般商人在古代地位比较低,但卓家却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商人,富有情况可想而知。
卓文君作为巨商之女婚姻之路却非常坎坷,她十六岁嫁人后没过多久丈夫就去世了,卓文君当时年仅十七岁便成了寡妇,因此又回到了娘家。因受感情困惑卓文君整日待字闺中,郁郁寡欢。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
“爱情神话”的背后是一方的“权术”和另一方的“为爱奋不顾身”
在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上并未记载司马相如是如何爱上卓文君的,但在司马相如投奔王吉后,两人却设了一场“局”,这场“局”的女主人便是卓文君,而这场局足矣让司马相如迅速从一个“家徒四壁”的穷人变成一个富家人女婿。这场“局”的背后是因为“爱”还是其他原因?观察细节便知其中缘由。
第一步,欲擒故纵,吊足卓家人的胃口,成为座上宾
司马相如来到临邛县后王吉安排他住到城内的一座亭子里,然后王吉佯装恭敬 天天去拜访司马相如。最开始司马相如还见一见的,到后面直接装作生病闭门不见,让自己的侍从将县令王吉拒之门外。而王吉并没有因此恼怒反而更加恭敬。时间一长这件事便传了出去,一个让县令都如此恭敬的人想必一定不是一般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在古代商人虽然有钱但地位比较低,所以能与官员攀上关系一直以来是他们的目标。这件事自然也引起了卓王孙的注意,于是他决定置办酒席请司马相如这样顺便也能将县令王吉一同请来。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
里面有一句是“相如不得已,强往”,这一句在《汉书》中也记载了而且还多了一个字,《汉书》中记载的是:“为相如不得已,而强往”。“为”者“伪”也,也就是说司马相如确实是假装不得已才前去的。也就证明了司马相如此举确实是在作秀,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效果,提高身价,吊足卓王孙的胃口。
第二步,投其所好,扬长避短,一首《凤求凰》赢得卓文君的倾慕
酒过三巡后,王吉表示:“听说长卿兄喜欢弹琴,不如弹奏一曲为大家助助兴。”于是便把琴放到了司马相如的面前。于是司马相如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其中暗藏着爱慕之情,而精通音律的卓文君自然听说了其中的深意。
卓文君躲在在门缝里偷偷地看,司马相如仪表堂堂,文静典雅,甚为大方,这一切都诱惑着卓文君。卓文君也才十六七岁的年龄,思想并不成熟,正是花季少女再加上丧夫之痛,寂寞的卓文君瞬间便爱上了面前这位温文尔雅的男子,甚至觉得自己配不上他。
“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
“恐不得当也”短短几个字透露出了卓文君心乱的状态。在我们知道两人爱情故事中是因司马相如的《凤求凰》琴声让卓文君疯狂的爱上了他,这没错!但这一场景一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
第一,卓文君好音律 ,而司马相如也擅长音律,此举正好投其所好;第二,司马相如口吃,这在《史记》是有记载的“相如口吃而善著书”,而弹琴恰好可以隐藏这个缺陷。所以要说司马相如使用计谋来诱导卓文君爱上自己,一点也不为过。
第三步,正中下怀,贿赂侍女,与卓文君“夜奔”
司马相如前面一系列的准备都是为了博得卓文君的好感,但此时司马相如连卓文君的面都还没见过,更无法确定卓文君此时心中所想。于是在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用重金贿赂了卓文君的侍女,让侍女转达了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而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卓文君在再三犹豫之后决定跟随司马相如连夜私奔了。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私奔这种行为若放到现代或许可以理解,但在古代一个女子尚未成婚便与男子私奔是会留下污名的。卓文君是因为被爱冲昏头脑了,担心就此错过司马相如,所以她连司马相如的家庭情况都不了解就与之私奔了,这一点也证实了卓文君当时的一个状态。但司马相如呢?他是知道自己真实的家境究竟如何,也明白卓文君为此将会付出什么的样的代价,但他却不顾卓文君的将来和她的名声,诱导卓文君与他私奔,这种行为绝对不是“真爱”。
第四步,家徒四壁,再次回到临邛,设计谋财
卓文君作为一个富家千金,从来没想过也没见过“家徒四壁”是什么样的,更没想到司马相如家会清贫到这种地步。但嫁鸡随鸡,只能跟司马相如一起走下去。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卓文君便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于是与司马相如商议回临邛先从自己的弟弟那里借点钱创业为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
司马相如自然是欣然同意,再次回到临邛两人开办了酒馆。司马相如此时又做了一件暴露他“心机”的事,他让卓文君亲自在柜台卖酒。要知道卓文君是临邛的名人,穿着佣人的衣服干这些,卓王孙脸上肯定挂不住。果然卓王孙无奈便给了卓文君一百个佣人和百万钱,这可不是小数目,足矣让两人未来无忧。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观察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追求不像是爱慕更像是“权术”,从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过程来看,我们从头到尾并没有感受到司马相如的爱意是从何而来的:
①司马相如作为一个外地人没有契机与一个首富的女儿相见。②卓文君当时是寡居,丈夫去世,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可能无缘无故与一个陌生男子见面。③当时的时代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更是如此。所以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但通过推测我们就能肯定司马相如在此之前是从未见过卓文君,更不可能了解卓文君,爱慕之心又是从何而来?他对卓文君的了解更多的是别人的介绍,如果这样就能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疯狂的追求明显不合常理。而且卓文君当时是寡妇,基于这种特殊的情况司马相如仍然锲而不舍,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心机和动机。
苏轼就曾批判司马相如“窃妻”,在《东坡志林》记载:“司马相如归蜀,临卭令王吉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称病,使者谢吉。及卓氏为具,相如又称病不往。吉自往迎,相如观吉意欲与相如为率钱之会尔。而相如遂窃妻以逃,大可笑。”
所以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里充满着套路与阴谋,从卓文君一方来看她确实是为爱奋不顾身。她出身名门却不嫌弃司马相如的出身,不顾家人反对义无反顾地追求自由的婚姻,她的行为令我们钦佩。这也是他们的爱情被世人所歌颂的原因。
但从司马相如一方来看却并非如此,可能他也喜欢卓文君,但种种行为也能看得出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前途 并没有把对卓文君的爱放在第一位,所以后世有人说他是“窃赀窃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爱情神话”的塑成是文学历史的传播的影响
细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并没有世人传颂的那么浪漫,那么可歌可泣。那只是片面的一部分史实而已,而另一部分却被人忽略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文学历史的影响。历史也有有层次的,分别是以下几种:
第一是“真实的历史”,它是唯一的真实的不可复制的,也就是历史本身。第二是 “记录的历史”,比如《史记》、《汉书》等,这些大部分是真实的,但可能会有记录不全的地方。第三是“传播的历史”,比如影视作品《三国演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等,这些并不是真实历史而是经过文学改编的,有的部分已经脱离了史实,它会将某些艺术性强的部分放大让人们容易产生共鸣。第四是“接受的历史”,历史是完整的,真实历史中往往没有完美的人和故事。比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派人物,但在真实历史中曹操却有很多英雄的一面。不同的人心中的曹操不一样,所以他们心中想接受的曹操的形象也不同。有的人就认为曹操是奸雄,而有人也认为他是英雄。再比如吕雉,吕雉的形象在很多人心中是个毒妇,但她也在历史上做了很多突出的贡献,而世人更愿意用毒妇形象来批判这类人。这就是接受的历史,也就是我们想了解和愿意接受的那部分历史。历史经过这四个阶段之后已经不是完整的历史了,在这个过程中对它改变和影响最大的就是传播的历史和接受的历史,而这部分主要是来自文学历史的影响。文学历史之所以会对真实历史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
第一,解读真实历史的成本高,且过程无趣。
说起《三国演义》想必很多人都看过,里面的情节也是耳熟能详。《三国演义》中将里面的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比如关羽的忠诚、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曹操的奸雄形象。曹操的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深入人心。让很多人认为曹操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反派。甚至有很多人一度认为《三国演义》里的情节都是真实历史。但其实并不是,《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文学作品,里面很多人物都夹杂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为了表现艺术性和趣味性很多也是被夸大了的。但这样反而更能提高读者的乐趣,他们愿意去读 也愿意去传播这种艺术。
相对而言如果想要了解真实历史就要去看《三国志》、《汉书》、《史记》这类书籍,而且要全面去分析。我们知道大部分史书都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要全面分析才能了解真实的历史,所以愿意去做的人就更少了,估计只有那些历史学家和真的喜欢研究历史真相的人才会去看。
这样以来就会导致人们大部分了解到的历史都是文学历史,文学历史也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它一方面传播着历史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历史。
第二,文学历史可以寄托人们的“理想”
文学历史之所以影响这么大是因为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现实往往是不完美的,所以人们需要“理想”也需要“发泄”。
生活不完美,人们需要一个“偶像”来支撑自己的理念。就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一样,人们更愿意相信她们是矢志不渝的,是可歌可泣的,因为这是人们需要的。这样以来当我们面临与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一样遭遇的时就可以以此作为榜样:不以出身论婚姻,为追求自由的婚姻反抗家庭的压力,最终成就才才子和佳人完美结局。
同样生活也需要发泄,将吕雉和曹操说成反派,人们就可以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去批判他们以此来满足内心的虚荣,让自己显得高大一点。所以说很多事情在没有全面了解之前,也许真相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总结: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惊世恋情并没有世人传颂的那么完美,而是在经过文学历史的传播之后人们只接受了自己愿意看到的那一部分。文学历史传播着真实历史同时也影响着真实历史。
参考资料:《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汉书》
网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从“爱情阴谋”到爱情神话是历史层次的影响 http://c.mxgxt.com/news/view/454002
相关内容
【方志四川•历史名人】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司马相如: 从嘉陵江畔走来的大汉赋圣散文:影响人的十大历史人物传记
从浪漫到悲剧: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传奇爱情
窦唯与王菲的婚姻:真相背后的“阴谋”与爱恨纠葛
大军师司马懿,历史上的智谋与权谋交织
赵文卓:对徐娇很溺爱 与杨幂阴阳互补所向无敌
赵文卓情感历程:从梅艳芳到张丹露,爱情与责任的成长之路
4本历史小说,降维打击,明君在位,与众不同,权谋争斗
李连杰婚姻揭秘:从青梅竹马到情变利智,功夫巨星的爱情如此波折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