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豫剧大师马金凤
马金凤2003年受邀来汴演出,两次谢幕观众依然恋恋不舍……她说:
“开封是我的第二故乡”
全媒体记者 王兰兰
5月29日,市民朱学旗在手机上看到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去世的消息后,眼含热泪,正在开车的他立即停车,找出了保存在手机里多年的两张照片,那是2003年他和马金凤在开封的珍贵合影:一张是演出前的合影(见图①),另一张是演出后的合影(见图②),这两张拍摄于19年前的照片,把朱学旗的思绪拉回了与马金凤短暂接触的时光……
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马金凤很随和
图片均由朱学旗提供
2003年5月,开封市举行艺术文化节,邀请豫剧大师马金凤来汴献艺演出。
朱学旗就是在那时和马金凤相遇的。朱学旗回忆,当年40多岁的他在当时的开封市豫剧团做外交团长,他负责去洛阳接马金凤老师,并负责马老在开封的接待工作。“当时汽车很少,我们租了一辆黑色的轿车开车到洛阳,马老师在洛阳市豫剧团家属院住,印象最深的就是一进马老师家,迎面就看到她和梅兰芳大师的合影,很震撼。”朱学旗说,在洛阳到开封的路上,马老就跟他们聊为什么演《穆桂英挂帅》,“她说穆桂英是她心中的英雄人物,虽是女儿身也要保家卫国,她希望用舞台艺术把这一传统人物表现出来,通过自己的演出传递这种爱国情怀。”至今,《穆桂英挂帅》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仍然激荡着千千万万的人。
朱学旗对马金凤的第一印象就是随和、待人亲切。“作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马金凤完全没有架子,当时她来开封演出,只带了一个剧团的小姑娘。”朱学旗说,那次演出,马金凤在开封一共待了3天,住在开封宾馆。“第一天到达开封后,马老就不顾舟车劳顿,想到外面走一走。她对开封有特殊的感情,说自己多年没来,想到鼓楼广场转一转。”朱学旗说,在鼓楼广场附近,马老边走边看,一路感叹开封变化非常大,和她当年在开封学艺时完全不一样了。
朱学旗回忆,马老非常朴实也特别简单,初到开封,晚饭只喝了一碗粥。在开封的3天里,他们没有宴请马老一顿饭。当朱学旗询问马老第二天几点接她演出时,马老说:“你们也很辛苦,不用麻烦你们来接了,从开封宾馆到人民会场很近,我们步行过去就可以。”
作为国宝级豫剧大师 马金凤很敬业
在短暂的接触中,朱学旗对马金凤最深的印象就是敬业。“马老非常敬业,对待演出非常认真。我们去洛阳接她时,她早早就准备好了服装、道具,所有的行头都是她从洛阳带过来的。”朱学旗对记者说。
朱学旗说,当时的演出就在原人民会场,晚上七八时的演出,马老15时便到达会场开始准备,83岁高龄的她从化妆到扮相都一丝不苟,格外认真。“一般演员会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做好化妆等准备工作,而那次演出,马老提前了好几个小时。当时在化妆间看到马老师后,我很吃惊,就问她为何来这么早,早早就化好了妆,她说‘开封是我的第二故乡,多年没来开封演出了,得对得起观众’。”朱学旗感叹说,相较于马金凤在艺术上的造诣,他更感怀于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他对马金凤的喜欢不止于戏迷对偶像的崇拜,更有欣赏和敬佩。当时他提出与马老合影,马老欣然同意。那张与穿着戏服的马老的合影,对朱学旗来说意义很大。
“晚上演出前马老没吃饭,只吃了一块巧克力。”朱学旗说,当晚马老登台表演了《穆桂英挂帅》中的一折《出征》,听到马老的唱腔后,台下观众反响非常热烈,现场掌声雷动,不停叫好。“无论是唱腔、气势、吐字还是韵味,完全看不出是一位80多岁老人的演出。”朱学旗说,马老演出结束后出来谢幕,观众十分不舍,马老又出来谢幕,两次谢幕后观众依然恋恋不舍。“很多观众都迟迟不走,只为能多看马老一眼。”
演出结束后,马金凤对朱学旗说:“小朱,明天带我到豫剧团转转,回到开封就像回到娘家一样,我想去那里看看。”朱学旗说,当时听说马老要到开封市豫剧团来,大家都非常高兴。微笑、握手、签名、合影……在朱学旗的记忆中,马金凤对开封戏迷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她没有一点架子,一一满足大家的要求。”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学旗记忆犹新地说,“马老还很风趣,当时剧团的戏迷找她签名,她笑着说自己眼花了,看什么都是双的,签了两个‘马金凤’。”
在豫剧团参观交流结束后,朱学旗再次向马金凤表示,希望能和她在豫剧团合影,马金凤爽快地答应了,于是又有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洛阳“金凤凰”汴梁“初飞翔”
全媒体记者 王兰兰
豫剧大师、豫剧“马派”艺术创始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终身教授马金凤于5月29日逝世,享年100岁。有着“金凤凰”美誉的马金凤说“开封是我的第二故乡,回来就像回娘家”,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和开封是有渊源的。5月30日,记者采访了我市文史研究学者刘海永,他向记者讲述了马金凤的成长故事和她在开封学艺的经历。
马金凤是山东省曹县人,1922年11月出生,5岁跟随父亲学唱河北梆子,后来戏班解散,全家逃荒来到河南。“她原来不唱豫剧,1930年加入开封义成班,拜马双枝为师,在相国寺永安舞台学唱豫剧。”刘海永说,马金凤的师父马双枝是豫剧第一代坤伶,马双枝常在开封火神庙登台献艺,人们总是奔走相告,争相观看,盛况空前。
马金凤跟随马双枝学了一年豫剧,后又到卢殿元戏班学戏。据刘海永介绍,卢殿元戏班是当时专门教河南梆子戏的戏班,该戏班在当时的开封县(今祥符区),马金凤是第一批学员。“戏班训练非常严格,学员除了吃饭休息外,其余时间都在不停练功、吊嗓子,当时要求他们3个月必须学会唱3天的9场戏。”刘海永说,第一批一共有30个学员,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最后仅留下十几个,而女生只留下3个,马金凤便是其中一个。
刘海永说,马金凤学戏非常刻苦,为了练出好嗓子,她曾在继父的坟前对着一口大水缸苦练了3年,终于练出了一副“金嗓子”。开封沦陷后,马金凤离开开封,前往豫西。“她尝试创新,把豫西调、豫东调、祥符调融为一体,她的演出深受大家的喜爱,坊间流传着‘看了马金凤,一辈子不生病’的说法。”刘海永说,她的代表作《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在开封、河南乃至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提起马金凤,她的那出慷慨激昂的《穆桂英挂帅》令不少人耳熟能详。《穆桂英挂帅》原名《老征东》,1936年,14岁的马金凤便开始在舞台上演出《老征东》。1938年6月,日寇进犯开封,在戏班演出时,少年时代的马金凤曾悲怆地说:“眼下国家遭难,是因为咱的军队不强大,咱们需要千万个‘穆桂英’。”1953年,马金凤从南京到上海演出,遇到了梅兰芳大师,在梅兰芳的指导下,她又重新对《穆桂英挂帅》进行了提升。
“马金凤见证了中国豫剧从乡野舞台到城市舞台的历程,她的100年也是豫剧不断革新发展的100年,她本身就是一部豫剧史。”刘海永说,老百姓喜欢马金凤是因为她的艺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她用通俗易懂的戏曲,丰富老百姓的精神世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了无愧于人民的作品。
刘海永说,马金凤代表了一个时代,在豫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他看来,虽然马金凤去世了,但她的作品和她的精神还将留存在更多戏迷的心中。这位豫剧大师的辞世也标志着豫剧各大门派步入新的征程,豫剧会有新的传承和发展,将不断开枝散叶、发扬光大。
网址:追忆豫剧大师马金凤 http://c.mxgxt.com/news/view/454565
相关内容
巨星陨落!家乡人缅怀豫剧大师马金凤豫剧大师马金凤家中很多戏迷、同行花圈,老人家艺德高尚受人敬仰
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青岛去世 90年舞台生涯名震梨园
马金凤大师遗体告别,圈内名家及弟子齐聚青岛
坎坷的豫剧名家马金凤:永远的“穆桂英”,两次婚姻4个儿女
7岁被卖三次,80岁仍闪耀舞台!豫剧女王马金凤传奇人生!
国宝级艺术家马金凤病逝,多位主持人发声悼念,任鲁豫晒旧照缅怀
马金凤艺术周活动在洛启幕98岁马金凤赠冠弟子
她们的友谊可以追溯到1937年——马金凤与常香玉
鲁西南的一棵小牡丹,马金凤大师亲传弟子——刘淑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