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用音乐表现当下中国,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发布时间:2024-12-24 05:44

对话人:廖昌永(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任飞帆(本报记者)

【核心阅读】

我们不仅要在学科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还要为年轻人提供充分深入历史、深入生活的机会。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和创新意识

创作一定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真正和老百姓交心交朋友,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中国现代声乐融合了美声唱法等其他文化的歌唱经验,但这种融合始终以民族声乐传统为基础。民族声乐不能丢掉“本”和“源”,应继续在此基础上借鉴、吸收、整合、创新,与其他唱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因地制宜”,对美声唱法进行积极转化

记者:您既表演西方经典歌剧,又创作民族歌剧,经常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您如何用歌声演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

廖昌永:声乐是和社会文化生活联系很直接、很紧密的音乐类型。由于不同地域的语言、生产生活和情感表现方式不同,其声乐艺术也各有特点。

“美声”一词源自意大利语,其本意是美好的歌唱,这也正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什么是“美好的歌唱”呢?我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声音是美的、音乐风格表达是准确的、表现层次是丰富变化的。特别是准确表达音乐风格,在歌唱时容易被忽视。我在演唱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前,会进行“大数据”分析。比如,演歌剧会先看歌剧原著,了解创作背景和人物情节;唱民歌时,会提前搜集大量的当地民歌,明确音乐风格。只有真正理解作品,找准声音色彩,在声乐的跨文化交流中才不会出现偏差。

我在国外参赛或演出时,外国人很吃惊:一个中国歌唱家怎么能够熟练驾驭这么多种不同的语言?其实,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师周小燕先生就非常注重我们的歌词朗诵训练和语言学习。在演唱时,我会尽最大努力,用准确、标准的语调朗诵歌词,同时理解语音语调的内在关系,以及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无论演唱哪个国家的音乐作品,都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地套用固有的美声唱法,而要对其进行积极的转化。用美声唱法演唱中文歌曲或民族歌剧时,同样要注意汉语语调本身的细微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和曲调的关系,深刻体会韵律之美,使演唱成为一种自然的吟咏。

记者:近些年,相对小众的歌剧、古典音乐等通过综艺节目频频“破圈”,广受关注,您也曾深度参与音乐类综艺节目。您认为这些探索带来哪些转化创新的经验?

廖昌永:巧妙转化不同的文艺类型、科技和文艺深度融合,以及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是这些节目共同的创新经验。《经典咏流传》将中国经典诗词文化转化为优美动听的流行歌曲,舞台表现样式也因为使用科技手段出新出彩,释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声入人心》在保证作品质量和艺术品位基础上,借助科技手段让舞台焕然一新,节目播出后一下子“火”了,很多青年演唱者成了明星,就连上海音乐学院当年的报考人数都大幅增加。

成功的音乐类综艺节目首先要在专业上经得住业内推敲;其次,节目在赛制制定和舞台呈现上不断出新,激发观众观看兴趣;年轻演唱者的青春活力,进一步打破人们对歌剧、古典音乐、美声唱法“高冷”的印象,拉近音乐和观众的距离。

事实证明,专业性与创新性兼具的优质综艺节目可以推动高雅音乐的普及。前不久,歌剧《唐璜》在上海演出时几乎场场爆满,而且大部分观众都是青年人,这在以前是很难见到的。

通过深入生活培养年轻人的传承创新意识

记者: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您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引导学生在音乐领域实现传承和创新?

廖昌永: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们不仅要在学科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还要为年轻人提供充分深入历史、深入生活的机会。这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和创新意识。

比如去年,我们学校组织创排新版《长征组歌》,就有很多收获。许多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和现在大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学生们通过演出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这首先是一次生动的党史教育。《长征组歌》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富有启示。作曲家以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串联起长征的行军路线,红军走到哪里,歌声中就融入那里的民歌和地方戏曲元素,音乐表现力丰富。《长征组歌》词作者肖华将军是长征亲历者,他写出的歌词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感情自然真挚动人。创作一定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真正和老百姓交心交朋友,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创排新版《长征组歌》,也是在学习前辈的这种创作精神和创作方法。

当前,院校专业划分非常细,专业与专业之间缺少充分的交流,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成才。我们通过这样一次创排,集结了管弦乐系、民乐系、声乐系、音乐剧系、数字媒体学院的多个学科专业,老师与学生一起排练,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相长,彼此激发创意。

取长补短,不丢本源,把中国故事唱给世界

记者:中国民族声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成熟,涌现出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艺术家。面向未来,中国民族声乐如何发展得更好?

廖昌永: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欣赏某一作品时,其实也是在寻找它的独特性。中国现代声乐融合了美声唱法等其他文化的歌唱经验,但这种融合始终以民族声乐传统为基础。民族声乐不能丢掉“本”和“源”,应继续在此基础上借鉴、吸收、整合、创新,与其他唱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要更好地发展民族声乐,专业音乐教育也要善于汲取既有的宝贵经验。今天的音乐学院学生,往往一进校门就分成美声专业和民声专业。在专业音乐院校成立之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才根据嗓音条件和个人兴趣,进一步选择深入的领域。这样,学生们既用美声方法练过声,又到田间地头采过风,还得到学校专门请来的民间艺人的辅导。我的老师周小燕先生以教美声出名,但她也教民族声乐的学生。她的“洋唱法”没有把民族唱法的学生教成“洋嗓子”,而是保留了浓厚的民族韵味。这些教育经验都需要我们好好传承。

记者:艺术没有国界,尤其音乐拥有沟通心灵的强大力量。今天,中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正在不断拓展。如何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到中国音乐的丰富多彩,如何以音乐为载体,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廖昌永:有一次,我到国外参加国际声乐比赛,必唱曲目里没有中国歌曲,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中国艺术歌曲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2020年是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一百周年,我们出版了《中国艺术歌曲百年曲集》(三卷九册),既可以作为大学教材,又可以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此外,为了和国际接轨,每一卷曲集都有中音、高音、低音三个调。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经典音乐作品,但这些作品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方面,许多作品散落各地,有待我们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一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和世界接轨的路径。两年前,我在瑞士日内瓦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音乐会:每首歌曲都对应着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在音乐会现场同时做了一个画展。舞台上也有两个光区:一个光区是我和一架钢琴,一个光区聚焦一桌二椅及中国瓷器和书画作品。演出开始前,人们可以先去看画展,听画家讲解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的区别,体会中国传统书画的浓淡干湿和墨分五色,感受中国传统审美的节奏和韵律。这种演出形式很受外国观众欢迎。演出时正值寒冷的冬季,但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全球很古老的音乐出版社的社长现场听了我们的音乐会,深感震撼,决定出版这场音乐会的曲目。这是一部中德双语的艺术歌曲曲谱,用国际音标标注了中文发音,帮助外国人用中文发音演唱中国歌曲。书中还配有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扫码聆听标准的朗诵版。

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和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都要求参赛选手至少演唱一首中国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对歌词文学性要求极高,参赛者需要做大量功课,才能唱出歌里的韵味和艺术性。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我们为外国朋友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推开了一扇窗。伴随中外艺术交流越来越密切,我们与国外合作时,也希望能共同开发中国歌曲,让外国友人用中文唱中国歌、唱中国歌剧。

用音乐表现当下中国,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讲好中国故事,对文艺工作者来说责无旁贷。

制图:赵偲汝

网址:廖昌永:用音乐表现当下中国,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http://c.mxgxt.com/news/view/456935

相关内容

当综艺导师表现专业又风趣 廖昌永:不靠上节目维持热度
廖昌永连任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
两会声音丨潘鲁生、廖昌永、杨朝明谈“网红”传统文化现象和文化强国建设
中法建交60周年,廖昌永与法语音乐剧明星共同演绎美人
廖昌永和李玟什么关系
廖昌永问妻子,想把老娘接来一起住,妻子的回复让廖昌永五味杂陈
廖昌永
央视春晚,廖昌永和法语音乐剧明星同台,一曲《美人》太动人
刚刚,廖昌永黄蒙拉等中日音乐大咖云端接力,战疫歌曲《我想和世界说》温暖全网!
廖昌永的励志故事堪称音乐圈的...@笑愚观世界的动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