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虚无与虚妄——看《超脱》
叔本华的面具:虚无·同情·超然
——《超脱》的俗世和慰藉
文=空语因明
虽然夸耀和诽谤都可以是莫须有的,虚构的,然而世人们却更认可夸耀,厌恶诽谤。似乎,夸耀引发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而诽谤带来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阿瑟·叔本华——正如大多数哲学家那样,既是夸耀者,又是诽谤者——被称作悲观主义者,可能因为他给生活带来的诽谤大于夸耀。他让生活沉浸在冷峻的本质里,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徘徊。这个诽谤生活的态度,同时也被生活的热情者所诽谤着。
《超脱》应该被看作是叔本华哲学的一个范例。这是一个诽谤生活的影片,若非出于文艺的态度而去其中挑取文学性夸耀的话,可能会让生活的乐观者感觉到生活被诽谤的感觉。它展示着痛苦和无聊之间的徘徊,自我的空洞和迷茫,他者的疏离和冷漠,边缘的苦难和慰藉。如果把《超脱》仅仅看作讲述教育和被教育者的故事,那么就只是一种停留在它的破碎表象里的态度。教育和被教育的情境,校园的边缘化和破败只是展现痛苦和无聊之间徘徊的场所而已。影片最后提到《厄舍府的倒塌》的时候说,其中的厄舍府并非只是一座古老衰败的寓所,也是在展现一种存在的状态(state of being)。《超脱》里的校园同样如此,它展现着疏离和冷漠的存在状态。自我在虚无,同情和超然之间迷茫并纠缠。
一、虚无:展现自我的虚妄
影片《超脱》采用一个语文代课老师的视角来讲故事。这个男主角是个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者。他小时候在自我封闭中成长,似如叔本华,老早就看着世事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徘徊。他具有边缘化的人格,颠倒着热情和冷漠,以冷漠回应社会的热情,以热情对待社会的冷漠。这就是超脱的本义。当他说:我是微不足道的人,我不在此处,你所看到的只是虚壳。他把被别人看到的自己描述成了表相。他的本体,就是他的意志,或者说他的表相所从属的意志在超越着。这是一种理念的冷漠,通过对表相的冷漠,达到意志的超然。而这样的冷漠或超然,对于世故来说仅是逃避,而逃避只是为了自我的安逸。不过,难道人们热情地学会世故,不正是为了自己安逸吗。当然,悲观主义的逃避并不等于远离世故,完全撇开生活,而是在意志的自觉中获得归属感。
我不会把《超脱》这个电影看作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故事,因为它除了表明一种不公平和边缘状态之外,和现实的教育实际上再无更多关联。当男主角的教师身份得到关注的时候,只是他在社会中的用处得到了关注,而他自己的生活,他的心路则被撇在一边了。而被撇在一边的这些是与教育如何无关的,但却与作为一个人的自我有关。作为语文代课老师,是男主角在社会中显现,被现实化的方式。就像开头书写的阿尔贝·加缪的那句话:在我如此超然于自我时,我却又那么确实地在世界之中现身。(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现实化让人成为对内在自我的冷漠者,用个人的工具价值来衡量,而个人的内心价值则化作虚无。小时候的教育似乎也在暗示,你将来成为什么职业,你就成为怎样的人:律师,教师,医生……这些标签就像肉鸡,蛋鸡,种鸡之类的一样,标示着个体的身份和价值。——这当然是一个诽谤式的,并不现实的类比,不过这里适用这样的类比是为了展现悲观主义和世故主义之间的冲突。
实际上的这种状况,虽然与所谓强调人的主体价值的现代哲学之间有很大裂痕,却也已经算是现代哲学努力营造的意识形态中比较积极的部分了,如果真的能保证实现的话。在主体哲学的幻觉后,社会放宽了出身对个人的制约,人们可以打破在工具价值中的屏障,已经算是“自由主义”的伟大成果了。不然,人们甚至都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工具价值(职业),多么令人欣慰的社会进步。然而,明摆着的制约不在那么强烈,但仍然在暗暗地延续。其中一个例子就是基础教育上的制约。在电影《超脱》中,男主角来到的这个学校之所以那么糟乱,就是因为这是个被边缘化的学校,即便这样的学校也面临被解散的下场,因为热爱资本的“社会”藐视这个学校的价值,不想在这个学校上浪费经济。有趣,以资本作为标准的“社会”总能想到制约一部分人和放宽另一部分人的办法。当然,这样说只是单纯地表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在责备“社会”,毕竟后者有其理由。
电影《超脱》中以男主角为代表的老师们的可爱之处在于,他们甚至想要那些被边缘化的学生们抵抗被边缘化的困境。那些学生们已经不知不觉中被现代主义的资本操控了意识形态。资本社会通过广告、娱乐节目、影视作品,竭力宣扬着伪劣的主体意识。这些手段塑造明星们的装扮和行为,告诉观众:这样做,那样做,就是追求自我!明星这个词对应着黑暗中的粉丝,就像救世主这个词对应着苦难中的信徒。于是在《超脱》中可以看到,那些学生穿着奇异而暴露的衣服,却以为是在展现自我。但这样并不是什么“自我”,而是自我意识之外化的被歪曲的表象,是外在世界构造出并淹没了自我意识的表象。男主角借用《一九八四》里的词“双重思想”(Double-think,意思为同时认可相互矛盾的观点是正确的),让学生们寻获自我判断力,不被矛盾的表象迷惑。
“双重思想”(Double-think)这个词本来是《一九八四》用来讽刺苏维埃极权体制的。比如苏维埃式体制进行专政的目标是消灭专权国家,就被认为是一个双重思想,因为其中蕴含着自相矛盾或认知冲突。但是,这种所谓的矛盾至少不是一种同时的现实状态之间的矛盾,因此并不十分符合双重思想的定义。然而,真正并深藏的双重思想实际上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蕴含在资本主义体制里,蕴含在所谓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里,蕴含在“追求自我”的口号里,蕴含在所谓的“主体”概念里。
【对伪哲学评论不感兴趣的可忽略这一段】“现代哲学是自我-主体哲学。”这是个经常被宣称,却又虚伪的判断。现代哲学不可能证明自我是主体,而且那些略微能够作为自我是主体的论证的观点,则被诽谤为“唯我论”。这样的“唯我论”,往轻了说是自我的幻想,往重里说就是神经病的表现。世故的人们连想都不用想就知道“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之类的判断是荒谬的,为什么那群哲学家会提出这样夸大自我的想法。那帮“唯我论”或“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家肯定是在对上帝的幻想中发疯了。事实上,认为现代哲学中任何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在宣扬唯我论,都是非常荒谬的。特别是那些有神学背景的哲学家——比如乔治·贝克莱这样的神学思想者——更不可能宣扬唯我论。勒内·笛卡尔为了避免让世人以为他会相信“唯我论”,声称他内心非常赞同当时的社会规章。至少笛卡尔哲学里还有上帝的地位,因此笛卡尔哲学不是唯我论,而被看作类似人格分裂一样的“二元论”。二元论并不比唯我论更少招人厌恶。当阿瑟·叔本华宣称,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当恩斯特·马赫宣称,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些主张都容易被贴上“唯我论”的标签而遭人嘲笑和厌恶。不过,这种对“唯我论”的厌恶态度,恰恰表明世人都清楚,自我根本不可能是主体。唯一认真对待“自我主体”的观念,被当作精神病或认知障碍的表现,而哲学家们也像治疗疾病一样对待“唯我论”。而在文学中,沉迷于自我的角色——堂吉诃德,鲁滨逊,拜伦式英雄人物——不是可笑就是可悲或者兼具可悲与可笑。最终,黑格尔派哲学治愈了这种可悲而可笑的现代主体奇幻剧的“唯我论”疾病——人的类本质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自我不是主体,主体是民族、国家或社会。按照叔本华哲学的话语来说,世界从来不是自我意志的表象,世界是主体意志的表象——民族意志的表象或国家意志的表象。主体是大海,自我就是里面的水滴,水滴总是被其它水滴和大海所左右。【对伪哲学评论不感兴趣的可忽略这一段】
“保持自我”是现代哲学副产品中的主体人格障碍疾病的表现。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宣传媒体中,“追求自我”的伪主体的神话仍在继续,把很多自我纳入到可笑而可悲的行动中。当然,伪劣主体的神话的产生,或者说偶像被虚构出来的过程并不是某个权力的一厢情愿,而是以肯定自我的部分群众幻想为基础的。讽刺的是,很多自我需要通过追求他者-偶像来完成肯定自我的幻想。最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著名非主流画家文森特·凡·高,一个被虚构所烘托出来的偶像,而今即便虚构可以退散,文森特·凡·高这个伪主体的偶像身份却保留了下来。文森特·凡·高就像是艺术领域的鲁滨逊,本来只是一个不由自主地被抛弃的角色,但却在偶像虚构的氛围里被塑造成了从主流社会中漂流出去,在自我理想的孤岛里奋争的角色。在他那莫名其妙的绘画面前,很多人完全要忽略他作为堂吉诃德之类角色的可笑之处。不,他并不可笑,保持自我又怎么会可笑呢。他是偶像,是自我肯定的延伸,他是可爱的。文森特·凡·高以他特立独行的涂鸦和笔触,成为表现自我的典范,在他身后又通过传媒的力量,成为很多人放置“肯定自我”之幻觉的偶像保鲜盒。实际上,如果没有宣传媒体的运作——尤其是文森特·凡·高的弟弟提奥·凡·高的支持和运作——就很难设想会在大众媒体中维持这样一个文森特形象。这真是世人的幸运呀!让他们可以知晓一个比鲁滨逊或堂吉诃德要可爱许多倍的,孤岛式的自我-偶像。
不过,如果明确地只把“追求自我”当作幻想剧,当作治疗主体人格障碍疾病的安慰剂,那就可能是一种超然的行动了——这大概也是“自我—主体”唯一能够具有合法权的领域。在《超脱》电影里,男主角给学生们的方案就属于这种——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去反思自我和环境,反思欲望和压抑,让世人们得以从纷扰的复杂性和现实性中抽身而出,暂时疏离人生的苦海。文学-艺术作品的曲径蔓延,弥补了社会体制之单行道的拥挤。文学作品让阅读者参与到主角的同情中,体会主流或另类的感觉——通常总是“另类的”——当然,读者们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并非真的自觉着自我主体的理性,在阅读中往往也会变得偏执——不是去反思现实,而是夸张某种虚构的幻觉。
二、同情:主角的哭泣
一切仁爱在本质上都是同情——阿瑟·叔本华
【略】
三、超然:在幻想中治愈
世界不理解你,这真是个笑话,唯一可能的是你不理解世界。
【略】
网址:自我的虚无与虚妄——看《超脱》 http://c.mxgxt.com/news/view/458443
相关内容
虚拟人、数字人、虚拟偶像……一文看懂数字虚拟人的定义与分类揭秘横店影视城:明星扎堆背后,一场虚妄的影视盛宴?
年轻的我们,与永远年轻的虚拟偶像
疯狂粉丝团: 追星族的狂欢与虚无
如何摆脱空虚又停滞的感觉?
梅兰竹菊肤白貌美,虚竹为何没把她们娶了?你看虚竹酒后做了什么
傲慢与虚伪:明星脱粉的隐形杀手
虚拟偶像
“成年人的风平浪静,往往是声嘶力竭后的虚脱与崩溃”...
谦虚,向我们走来